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键  刘昕 《中医药通报》2003,2(1):13-16
脑血管病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缺血性中风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86%,其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医药界的重视。近十余年来,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1 临床研究 1.1 中医诊断标准 传统中医多以症状来命名疾病。中风乃因其发病急、变化快,类似风善行数变的特性而得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失语、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病是老年人三大主要死因之一,其中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约为出血性中风的3倍。现将近4年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证之首。据统计,城市中脑血管病死亡居各种成因首位,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缺血性中风约占总数的50%~70%[1],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对缺血性中风证型客观化研究,已成为众多学者热衷探讨的课题。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现代临床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凝血机制亢进是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病理基础。目前治疗缺血性中风多以溶栓为主。抗栓粉针是由具有溶栓作用的中药组方而成的,具有较强的溶栓及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意外分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中医则统称中风,具体分中脏、中腑、中经络。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西医在急性期除采用脱水降颅压外,前者主要用扩张血管药,改善微循环,建立侧肢循环;后者主要止血抗感染。中医治疗中风都以平肝熄风,开窍、清热化痰等法。中风后期有谈及活血化瘀者。病变初期除《医林改错》采用补阳  相似文献   

6.
马振国  李永红  郑薇 《陕西中医》2002,23(8):765-766
中风为较难治的风、痨、臌、膈四大病之一 ,也是导致死亡的疾病之一。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在中风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有点滴体会 ,现作一总结。   1 结合现代医学检测 ,辨病辨证相结合 1 .1中风又名“卒中”,与西医所称的脑卒中大体相同。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高血压性脑出血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暂时性脑缺血发作等。两者在病性、病势、治疗及预后上是有区别的。我们认为中医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 ,亦有未见昏仆 ,仅见歪僻不遂…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浅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急性脑血管病祖国医学谓之中风、猝中,致残率高,可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和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有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动脉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笔者近年来吸取中西医各家所长,采用急性期以西医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为辅;稳定期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不仅提高了疗效,而且明显缩短疗程,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风是中医对脑血管病形象的称谓,意指脑血管病发作突然,如疾风到来一般。脑血管病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动脉、静脉系统发生病理改变所形成的疾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两类,一般以突发头晕头痛、手足麻木、口眼歪斜、失语、偏瘫、大小便失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约为出血性中风的3倍,归属于中医"中风"之范畴。近年中医对缺血性中风治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期)治疗诸多医家基于对缺血性中风的整个病理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认识,针对其本虚标实的病机,多分为阴虚阳允、风痰阻络、气虚血瘀、元气衰虚等辨证施治。黄承才将8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分3型辨证治疗:肝阳上亢型(26例),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总有效率88.5%;风痰阻络型(28例),用导痰汤加味治疗,总有效率88…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完全性卒中,特别是缺血性中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但是,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对已发生的完全性中风,无论如何完美的治疗,对其短程死亡率和自然史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对于脑血管病的防治,重要的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十余年来,中医在防治中风先兆证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中华全国中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分布及其相关性。方法:对2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定及中医体质辨识。结果:1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有别于一般人群的体质;2风痰瘀阻证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型,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是其主要体质。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体质以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最多,证型以风痰瘀阻最多。根据体质可调理论,可以在中风发生之前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谭白山 《河北中医》2002,24(1):19-20
中风属常见病、多发病 ,其中缺血性中风占全部脑血管病的 43%~ 65 % ,有报道高达 80 % [1 ] ,且致残率与复发率均相当高。 2 0 0 0~ 2 0 0 1年 ,笔者运用自拟天麻首乌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 38例 ,疗效较佳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8例 ,男 2 1例 ,女 1 7例 ;年龄 45~ 83岁 ,平均 64岁。1 .2 诊断标准1 .2 .1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缺血性中风肝肾阴虚型的诊断标准[2 ] 。1 .2 .2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第 2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第三次修订的《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3]和头颅C…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关系,进一步揭示缺血性中风病各证型的本质及演变规律,以筛选出能反映临床疗效的客观、敏感指标。方法:以泸州地区200名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辨证分型,分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TXB2和6-ket o-PGF1α存在明显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结论: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可以作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药氧疗法结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属中医中风范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人尤易患病,我们应用药氧疗法结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0例,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为明确诊断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37岁,经中医辨证医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21例,属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者9例。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血管病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以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约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所以防治缺血性中风成为针灸科研究领域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对针氧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进行临床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中医体质与缺血性中风发病、复发、康复三方面对目前中医体质与缺血性中风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当前研究结果认为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偏实证者以痰湿质、血瘀质为主,偏虚证者以气虚质、阴虚质为主。而在中医体质与缺血性中风复发、康复及发生机制关系方面,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结论存在差异,原因可能与研究地点对体质的影响及体质的可变性有关,今后仍有较大探索空间。参考文献36篇。  相似文献   

17.
中风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辨证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为早期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提供帮助.根据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对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中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中医综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平均每组50例。中医综合治疗组给予一般基础治疗+康复治疗+中医综合治疗(口服中药、针灸、推拿、康复治疗);西医治疗组给予一般基础治疗+康复治疗+安慰剂胶囊,两组均以21天为1个疗程。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中医综合治疗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随访期末脑血管病复发率、死亡率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有一定差异,中医综合治疗组有优于西医治疗组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疗效明确,优于纯西医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并于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思想对缺血性中风防治的指导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因此运用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研究防治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与措施则是目前的重点与热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众多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无法进行干预的因素,其中有年龄、性别等方面,以及可干预的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等,且这些危险因素多有"致瘀"的共同病机特点,因此,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学术思想出发,及时采取措施阻断这些危险因素的进一步施加,应该能有效减轻血液瘀滞的病理状态而达到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动物实验研究和评价方法。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分析方法,对当前缺血性脑血管病动物实验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目前尚缺乏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证型动物模型制备的评价研究,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资料较少,动物模型的制备与中医药治疗研究的关联性考虑不周。结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物实验应充分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动物解剖特点、实验研究目的、药物作用特点、疾病所处阶段来选择动物模型和评价指标,要建立基于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动物实验的研究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