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手术取栓与药物介入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2011年期间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46例,采用手术取栓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68例,采用药物介入溶栓的方式治疗。于术后7d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肢进行检查并观察患者症状对疗效进行判断。结果实验组术后症状改善人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静脉直径狭窄百分数及双侧小腿周径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取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其可以在短时间内祛除血栓、迅速恢复静脉的流畅,从而降低静脉的压力并减轻患者症状,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碎栓溶栓与介入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0年3月收治的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我院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给予碎栓溶栓,观察组24例给予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住院时间。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和后遗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2.50%vs 37.50%,95.83%vs 82.50%),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3.94、90.65,均P〈0.01),无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17%vs 17.50%,9.38%vs 37.50%),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2.95、37.28,均P〈0.01),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7.9±3.8)d vs(15.3±5.9)d,0 vs 1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54,χ2=12.96;均P〈0.05)。结论:介入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较为多见,1997年3月~2000年10月我院共收治此类病人95例,其中6例为急性起病(股青肿)病人,经采用Forgarty球囊导管,取栓加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9~58岁,平均52岁。右下肢1例,左下肢5例,从发病到入院,最短时间8h,最长者3d,1例有下肢外伤史,1例有小腿丹毒及浅静脉炎史,4例  相似文献   

4.
朱其一  刘远文  黄平 《广西医学》1999,21(3):528-52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zom-bosis,DVT)临床常见。我院于1995年1月~1997年12月采用手术取栓加溶栓综合治疗本病1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0~78岁,平均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取栓、胫后静脉溶栓治疗股青肿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途径及疗效.方法 3例股青肿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经64排螺旋CT明确诊断,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成功后行手术静脉取栓并经胫后静脉埋置导管,术后辅以尿激酶进行溶栓.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下肢闭塞血管均成功再通,临床症状消失,下肢周径恢复正常,治疗成功率100%.结论 综合介入、手术、溶栓治疗股青肿型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手术取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进行急性深静脉血栓35例,采用手术取栓联合腔内介入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5例患者中,植入永久性滤器21例,临时滤器9例,可回收滤器5例。平均手术时间为(2.56±0.65)h,平均导管取栓次数为(3.5±0.49)次,患者平均出血量约为(380±103.43)ml。随访结果,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结论手术取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无复发。  相似文献   

7.
Straub血栓旋切器取栓术8例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静脉血栓是一个危害性较大,比较难治的疾病。Straub血栓旋切器是在数字血管减影下,通过导管技术对药物难溶的陈旧血栓进行旋切,使血栓裂解成碎片状再进行抽吸,达到清除血栓、解除栓塞、重建血管内循环的作用。Straub血栓旋切术是目前通过微创技术治疗血管闭塞的最新方法。200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导管吸栓术与Fogavt导管取栓术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对比研究,探讨2种术式在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6例采用导管吸栓术,B组16例采用Fogart导管取栓术。2组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并辅以置管溶栓,根据术后溶栓情况酌情取出滤器,所有病例术后维持抗凝及压力治疗6—12个月。结果A组术后3h患肢周径变化、术后镇痛治疗时间、术后腹股沟区淋巴漏发生率、术后滤器置留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吸栓术较Fogart导管取栓术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更微创、更高效的临床特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病,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治疗方法。近年来,我院采用顺行静脉溶栓与手术结合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文就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  相似文献   

10.
11.
迟春妹 《中外医疗》2009,28(5):135-135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多发生于下肢静脉。临床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占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94%,多与机体血粘性改变、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有关。好发于髂股静脉,发病时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我科室收治1例因行股静脉置管术后引起下肢静脉血栓为例,因病历较为特殊,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胫后静脉置管近、远段联合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1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23例经患肢足背浅静脉穿刺溶栓组;B组33例为经皮健侧股静脉穿刺逆行置管溶栓组;C组23例为胫后静脉切开顺行置管溶栓组;D组31例胫后静脉切开置管近、远段联合溶栓组。4组均用尿激酶泵入溶栓。统计并分析各组患者的患肢置管成功率、置管消耗时间、肿胀缓解度、深静脉通畅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A、B、C、D4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A组:100.0%(23/23);B组:75.8%(25/33),C组:91.3%(21/23);D组:93.5%(29/31),D、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消耗时间分别为(2.0±0.8)min、(47.6±8.4)min、(38.5±5.9) min、(39.2±4.8)min,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组患肢肿胀缓解度分别为(66.50±19.61)%、(76.19±15.85)%、(76.36±12.59)%、(85.95±12.93)%,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脉通畅通畅度评分分别为(1.57±0.51)分、(1.29±0.56)分、(1.28±0.57)分、(0.88±0.44)分,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70%(2/23)、16.0%(4/25)、14.29%(3/21)、13.79%(4/29),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S发生率分别为47.6%(10/21)、28.57%(6/21)、27.78%(5/18)、16%(4/25),D组与A组47.6%(1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胫后静脉置管近、远端联合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溶解血栓,且操作相对简单、易行和安全,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临床溶栓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接触溶栓与支架取栓对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术后NIHSS评分、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接触溶栓组(n=40)和支架取栓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支架取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接触溶栓组(P0.05),治疗的总有效率95.0%(38/40)显著高于接触溶栓组77.5%(31/40)(P0.05),生存质量高比例80.0%(32/40)显著高于接触溶栓组50.0%(20/40)(P0.05),低比例5.0%(2/40)显著低于接触溶栓组30.0%(12/40)(P0.05)。结论支架取栓较接触溶栓更能有效降低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的NIHSS评分,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单纯抗凝疗法者31例,抗凝结合克栓酶疗法45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观症状、体征、后期并发症、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指标等,经统计学检验来判断是否抗凝结合克栓酶疗法具有比单纯抗凝更加优异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出院.就出院时患肢肿胀平均减轻程度、纤维蛋白原降低程度和血流通畅程度恢复而言,抗凝 溶栓组明显优于单纯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者3个月以内发生肺梗的机率大致相同.结论 抗凝结合溶栓能显著提高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