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修复后关节囊、外旋肌群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后脱位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103例,将其分成A组34例、B组32例、C组37例,术中3组梨状肌群止点分别选在臀中肌肌腱、股骨大转子和梨状肌窝处,A组采用修补缝合至臀中肌肌腱,B、C组均采用锚钉固定,以修复保留的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对3组的出血量、引流量、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率、Harris评分以及患髋内旋、屈曲范围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B、C 3组术后早期发生髋关节脱位分别为1例、0例、0例。术后2周A组Harris评分低于C组(P0.05),术后1个月及2个月A组显著低于B组,且B组显著低于C组(P均0.05)。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2个月各组患髋内旋范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术后2个月各组患髋外旋范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而术后1个月A组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THA术后锚钉固定修复方式可减少早期脱位的发生,而梨状肌群止点选在梨状窝的出血量最少,患髋的Harris评分及恢复髋关节(外旋)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2001年我院收治全髋关节置换25例(35个髋),术后脱位2例。笔者通过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住的预防护理方式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4例,结合患者基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及手术状况开展全面的术前、术后心理护理,强化日常生活护理及恢复训练指导,及时识别、发现术后髋关节脱位现象并给予规范、及时的处理。结果我院2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均未见髋关节脱位现象,全部于1个月内出院。结论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预防护理应从全髋关节置换术之前开始介入,分术前、术后两个阶段实施全面的心理干预、日常饮食活动护理、训练指导,避开手术及康复禁忌,改善患者关节及肌肉状态,有效预防术后髋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脱位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1996年3月至2009年10月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脱位作回顾性研究,X线评价术后髋关节脱位情况。结果本组163例,术后3~10d内有7例发生人工全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4.2%。术后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3例,大粗隆骨折致假体柄松动、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各2例。4例手法复位,其中2例在麻醉下复位;2例需手术复位固定骨折和假体;另1例需重置髋臼假体位置。结论术后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大粗隆骨折致假体柄松动、髋臼假体位置不良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髋关节早期脱位的常见原因,正确处理有利于预防髋关节脱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医学及生物学的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成为临床较为成熟的髋关节成形术之一,并出现病源群逐渐年轻化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术后假体脱位是THA术后的第二大并发症,据报道,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脱位率为3.2%~6.5%,髋关节翻修术后的脱位率更高达7.4%~11.4%.2006年2月-2011年2月我科共收治6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病人。  相似文献   

6.
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分析133例,其中发生早期假体脱位9例。为减少脱位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其脱位发生经过及再次手术复位时所见,对其脱位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术后早期假体脱位主要原因为:①假体规格过小,包括头的直径过小及假体颈过短。②假体置入后前倾角过大或过小(>25°或<0°).③髋关节周围欲组织缝合不牢。④术后不适当的搬运等。针对以上原因分别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舒 《环球中医药》2013,(7):544-545
分析9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病例的脱位的时间、次数、原因,总结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脱位的易发因素及治疗方法。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早期脱位患者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后牵引固定,有2例再次脱位,手法复位后改为髋人字石膏固定治愈;1例反复脱位行翻修手术后治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由多种因素引起,病人因素、假体位置不良、术后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不当是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多数早期脱位可手法复位制动,反复性脱位则需假体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是仅次于磨损介导的无菌性松动的失败因素之一,其发生率在初次置换病例组达2%-11%,而在翻修病例高达25%,再脱位的病例中有1/3需要行翻修手术,其中仅有60%获得稳定。髋臼杯位置不良一直是被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是假体活动范围、脱位风险、磨损及松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优化髋臼杯的位置来最小化脱位发生率仍主要依赖于临床经验。回顾性临床研究将杯颈撞击视为脱位,其差异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假体脱位是仅次于无菌性松动的失败因素之一。其发生率在初次置换病例组达2%~11%,而在翻修病例将翻2倍。再脱位的病例中有1/3需要行翻修手术,其中仅有60%获得稳定。脱位的影响因素包括关节周围软组织完整性损伤、肌乏力或不均衡、撞击、患者不利的髋关节活动,不适当的假体位置和方向以及假体力学设计等。  相似文献   

10.
髋关节脱位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生率为2%~10%。一旦发生脱位就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甚至造成其他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自2001年3月至2005年7月,作者通过对117例125髋人工髋关节置换的病人适时实施科学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预防了髋关节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软组织平衡技术在疑难人工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自1997年7月~2005年6月,27例30髋术前有不同程度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的患者,术前仔细评估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状况,在行人工全髋置换术中进行有效的软组织平衡。结果:3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7.5分,上升到术后平均92.3分。结论:软组织平衡在人工全髋置换术中能有效改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髋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2009年2月,对50例髋关节强直患者66髋进行了全髋置换术,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标准评定。结果:平均随访4年5个月(1-6年),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缓解,关节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20.5分(10-32分)提高到术后85.8分(78-96分)。无感染、深静脉栓塞、脂肪栓塞、假体周围骨折、关节脱位等近期并发症及假体松动、骨溶解等远期并发症。结论:全髋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髋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早期功能锻炼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56例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指导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指导组同时还给予系统的功能锻炼教育,术后3个月根据Harris评分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功能评估。结果:对照组Harris评分为(89.6±2.5)分,指导组评分为(94.2±1.8)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能缩小伤口,缩短手术时间,但不能忽视术后早期给予系统的功能锻炼指导,对髋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髋关节继发性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手术方式。方法:2003年9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髋关节继发性骨关节炎患者80例(96髋),术前结合影像学明确诊断,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FHN)56例(68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DDH)24例(28髋)。所有患者均行全髋置换术,对AFHN和DDH分别根据病理机制实施相应手术操作。比较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估人工全髋置换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2年,Harris评分平均为86.3分,有1例假体失败行翻修手术,余患者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继发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术前应明确诊断,术中根据不同原发疾病采用相应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置换术的配合方法。[方法]对32例术中配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1例均痊愈,无手术死亡和术中并发症发生。[结论]熟悉手术步骤等是术中护理的关键,有利于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和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三七止血汤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的有效性。方法:选取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七止血汤组、氨甲环酸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0例。三七止血汤组术前1天和术后连续3天口服三七止血汤,氨甲环酸组术前1天和术前15 min开始静脉点滴氨甲环酸,伤口关闭时关节腔内注射60 mL,空白对照组不应用任何止血药物。比较3组患者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需要输血患者人数、输血量、不同时间血红蛋白(Hb)的变化。结果:三七止血汤组和氨甲环酸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三七止血汤组和氨甲环酸组术后输血量和输血例数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3组Hb水平较术前2天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3天,三七止血汤组和氨甲环酸组Hb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三七止血汤能显著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降低输血患者数量和输血量,能有效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与氨甲环酸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动态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BMD)变化。方法:对4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股骨及髋臼假体周围BMD进行12个月的动态观察,并与23例术后5年以上的患者比较。其中股骨柄假体周围BMD按Gruen法分为7个兴趣区(R1-7)分析;髋臼假体周围按DE Lee和Charnley法分为3个兴趣区(RⅠ-Ⅲ)分析。并将各时相BMD值与术后一周内测值比较。结果:股骨柄假体周围BMD平均值(NETAVGⅠ)在术后6个月降至92.12%,术后12月又上升至94.08%。其中以股骨柄近端周围松质骨BMD下降最为明显。近端外侧(R1)为83.78%,内侧(R7)为88.31%。髋臼假体周围BMD(NE-TAVGⅡ)在术后6个月平均下降至78.28%,术后12月上升至85.21%。以臼杯假体内侧(RⅡ)失骨量最多,降至70.22%。术后5年患者股骨西风假体周围BMD平均值与12月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髋臼杯周围下降明显(P<0.05)。结论:DEXA是监测THA假体周围BMD变化的有效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的松质骨的骨吸收、丢失是导致假体松动的重要原因;而密质骨相对失骨量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柄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伴股骨近端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2008年利用长柄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后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年龄47~59岁,平均年龄53.7岁。男21例、女3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3例、酒精性股骨头坏死21例。ARCO III C期6例、Ⅳ期18例。术后影像及临床随访,观察假体位置及周围骨质情况,并进行Harris评分,从而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时间90~130min,平均115min,手术出血量400700mL,平均570mL。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4年至7年。术后3~4月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患者Harris评分,优15例,良6例,可3例。截至末次随访时,无1例患者出现骨溶解及假体松动,患者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6.1±6.O)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90.6±4.9)分。结论:长柄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后伴股骨近端骨折早期效果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但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对全髓关节置换术前后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福州总医院九五临床部骨科住院部就诊的符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操作,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基础上施予丹参多酚酸注射液。在颈内静脉穿刺放置动脉漂浮导管,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对患者血气参数、血压和血流动力学进行记录和监测,同时监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1)2组术中血气血压参数具有可比性(P0.05)。2)术后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3)2组术后无创血流动力学最大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血管搏动指数、血管阻力指数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可以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血液黏滞度,改善其血流动力学参数,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消肿止痛合剂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9例在甘肃省中医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口服消肿止痛合剂,50 mL/次,2次/d,治疗4周.术后3周、12周、3月、6月、12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拍双髋正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X线片,观察有无异位骨化形成;同时采用Brooker 分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