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由于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液外溢到脑表面充满脑脊液的腔隙中形成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将其分为创伤性和自发性两类,后者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磁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SAH;由各种原因引起脑底部及脑表面血管破裂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SAH.……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通常是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伴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昏迷、抽搐、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其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最常见的原因为颅内动脉瘤[1],是一种起病危急、病死率较高的疾病。随着神经介入  相似文献   

4.
颅内血管破裂后 ,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大类。由颅脑外伤引起者称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又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软脑膜自发性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年发病率为 5~ 12 / 10万 ,我国 6城市调查年发病率为 4 / 10万 ,其患病率为31/ 10万。其发病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 7%~ 15 % ,仅次于脑血栓形成与脑出血 ,占急性脑血管病的第三位[1] 。本病容易复发 ,死亡率高 ,青壮年多见。发病原因主要为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引起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导致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SAH。由脑实质内、脑室出血和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和蛛网膜流入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经CT平扫确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16层CTA检查以明确病因。结果 CTA显示18例自发性SAH,9例为动脉瘤,3例脑动静脉畸形,3例脑动脉硬化,1例烟雾病,2例阴性。阳性病例中5例经DSA、2例经手术证实,表现与CTA一致,2例CTA表现正常病例行DSA检查阴性1例,CTA漏诊动脉瘤1例。结论多层螺旋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能为临床诊治提供诊断依据和治疗指导,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某些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出现的一组症状,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其中,自发性SAH的预后差,总死亡率为25%,幸存者的致残率也接近50%。自发性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最常见,占75%~80%[1]。近年来,虽然动脉瘤性SAH(aneurysmal SAH,a SAH)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总体预后仍不理想,因此,探讨a SAH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132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出致病菌132株,革兰阴性菌占11.36%;革兰阳性菌占88.64%。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最低。持续3 d体温38℃,首次脑脊液病原菌检出率高,血白细胞数10×109/L,脑脊液白细胞/细胞总数0.1%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结论根据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和临床干预,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介入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23例确诊为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23例动脉瘤患者全部成功栓塞治疗,2例术后出现脑梗死,经溶栓治疗完全康复.结论 介入技术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与脑电图分析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洛长荣,杨昱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脑中风的10~15%。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型的破裂所致又占全部病例的57%。为达到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的,我们对已确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病人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 SAH)是由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1]。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以颅内动脉瘤出血最为常见。发病急骤,主要症状是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易缓解甚至进行性加重,可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烦躁甚至昏迷等,少数患者伴癫痫发作。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致残的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吴钢  郑冲 《中国卒中杂志》2008,3(2):124-127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自发性脑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脑出血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较为凶险的疾病.准确的了解脑血流情况能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电图改变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电图改变28例临床分析裴清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若有显著的心电图(ECG)改变,则可作为提示患者频危指征之一。因此,在SAH治疗中注意ECG的变化,及时防治心功能异常无疑是降低SAH病死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本文...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软脑膜上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出血(如高血压脑出血),血液穿破脑室或软膜,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在本文内讨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先天性脑底动脉瘤引起,其次是动脉硬化、血管畸形(血管瘤)。发病率占脑血管病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脑出血)。本病容易再发(约30%),死亡率亦高(约25%),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在数周或数月内形成的脑积水,文献中已有描述,此类脑积水常称为交通型。Symon与Passualin等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天以内的亚急性脑室扩大已经予以注意。迄今为止,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数小时以内形成的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还很少被人报道。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病率尚不知道。作者报告了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数小时内神经症状进行性恶化病例,CT扫描,4例为非交通性脑积水。5例中,1例恢复良好,1例重残,3例死亡。蛛  相似文献   

16.
近几十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和放射介入技术的发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有了新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目前,针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的临床应用、扩充血容量升高血压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及血管内治疗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我们既往对此病症的认识与新进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简要介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我科于2001-01~2005-01收治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60岁以上的患者56例,现就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自发性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发病急,病情险,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50%~80%),脑血管畸形及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次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头痛的有效新方法.方法 对78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等容等压大量脑脊液置换,对照组常规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15d后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组有效32例,总效率82.05%,对照组有效21例,总有效率53.85%,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χ2=7.12,P<0.01). 结论 等容等压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明显缩短头痛及颈项强直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20.
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SAH)例中70%~80%为动脉瘤破裂所致,其中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伴发颅内血肿,临床症状较重,尤其伴有较大血肿者,预后不佳。这些病例急诊容易被误诊为原发性脑实质出血或动静脉畸形(AVM)出血,甚至影响早期诊断和急救。临床上应尽早行DSA或CTA检查,明确病因后及时外科手术治疗。现将我院诊治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