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IPML)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手术全切加化疗及放疗联合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与采用手术部分切除加化疗及放疗联合治疗者无明显差别,明显高于仅采用单纯手术者.结论: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较为罕见,临床表现及影象学检查无特征性,术前容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最佳治疗方案为手术加化疗及放疗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内镜活检确诊率44%,接受手术及化疗等治疗的患者病情均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患者主要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手术加放疗治疗本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童向民  郑舟俊 《浙江医学》1999,21(9):543-544
胃肠道是结外淋巴瘤的好发部位,由于表现多样,胃肠道淋巴瘤误诊较多。我院于1995年1月~1998年10月共收治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30例,占同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35%。为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笔者分析了30例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武强  凌永平  黎向群 《吉林医学》2014,(22):4929-4930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术前内镜活检确诊,其余38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误诊率为63.3%。60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Ⅰ、Ⅱ、Ⅲ、Ⅳ期例数分别为26、18、12、4例。56例行手术切除,4例Ⅳ期单纯活检。随访1年内的Ⅰ~Ⅲ期患者,其生存率达100%,Ⅳ期仅为50%;3年后Ⅰ~Ⅲ期的总生存率为80.0%。结论:为了提高诊断率,对于Ⅰ~Ⅲ病例应行内镜活检及手术检查,并给予手术治疗;Ⅳ期则给予全身放疗与局部放疗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是发生结外淋巴瘤最常见的部位。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占恶性淋巴瘤的17.5%,占结外淋巴瘤的57%。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分类、病理特征和分期标准。检查中应综合应用超声内镜、胃镜活组织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以达到提高PGIL诊断和评估效率的目的。虽然在临床上,PGIL的表现与胃肠道其他癌症相似,但是它与后者在治疗和预后方面有很大的区别,PGIL在治疗中应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预后与PGIL的临床分型、病理类型及对综合治疗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L)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1例PGI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1例PGIL患者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23~91岁,中位年龄63.3岁.原发病灶位于胃28例,肠道33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上腹痛者45例(7...  相似文献   

7.
尽管老年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gastrointestinalmalignantlymphoma,PGIML)发病率较低,但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在治疗方法和预后方面与胃肠道癌也不尽相同,故提高对PGIML的认识十分必要。本文对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提高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生存率的有效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例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中2例失访,9例生存期为3~7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7.0个月,平均24.8个月.至2008年10月止仍有3例患者无病生存.结论 对于诊断明确的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给予积极的全身化疗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对临床收治的3例原发性颅内淋巴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参考近年国内外文献总结探讨.结果 2例给予手术近全切除,术后给予放化疗并随访,暂无复发.1例未行手术治疗,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复查肿瘤明显缩小.结论原发性颅内淋巴瘤为恶性肿瘤,术前明确诊断困难,预后较差,手术目的在于明确,性质,术后应施与积极放疗和化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较少见,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9/6~49/6。其中胃约占50%,小肠约占20%~549/6,结肠约占4%~6%,发生于食道及直肠者罕见。笔者就2000年1月至2013年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或内镜证实的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检查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和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ML)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5-2006年收治的35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内镜及活检确诊率为31%(11/35),28例接受手术治疗,所有病人均接受CHOP方案化疗。总5年生存率为60%(21/35),ⅠE期86%(6/7),ⅡE期73%(8/11),ⅢE期和Ⅳ期41%(7/17)。结论内镜活检病理联合CT是诊断胃肠恶性淋巴瘤的重要手段,手术联合化疗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淋巴瘤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探讨原发性腹膜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5年收治的4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治情况。结果:术前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8例,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5例,未能确诊3例,40例术前未行穿刺活检,经手术后切除之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或术中活检确诊。48例中接受手术治疗45例,其中单纯肿瘤切除1例,肿瘤联合多脏器切除29例,肿瘤姑息性切除8例,剖腹探查手术活检7例。术后并发症7例,术后死亡1例。3例未行手术直接化疗。结论:原发性腹膜后恶性淋巴瘤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对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怀疑者,应避免盲目手术,尽量采取微创方法获取深部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根据组织学诊断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运用SPSS10.0软件对36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2.83岁,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好发部位以胃多见,其次为回盲部、小肠及结肠。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块、纳差、消瘦、发热等。术前误诊率高,消化道X线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内镜检查12例,确诊仅7例,其余均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而确诊。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化疗或放疗。结论 本病临床缺少特征性表现,但对出现腹痛、腹块,尤其是伴有纳差、消瘦、发热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该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CT、X线、内镜、超声内镜下表现,以获得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8月42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痛、消化道出血。好发部位为胃窦,其次为胃体及胃底。内镜活检确诊率52.3%,超声内镜确诊率78.5%,CT确诊率47.6%,X线确诊率33.3%,超声内镜联合CT确诊率90.5%。免疫分型以B细胞淋巴瘤为主(95.2%)。结论CT联合微超声探头检查及深层次、多次、多部位活检可提高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确诊率。  相似文献   

15.
8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以期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81例PGIL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特点、HP感染、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淋巴瘤患者年龄(52.84±15.33)岁, 肠淋巴瘤患者年龄(42.09±15.28)岁。常见症状:腹痛76.5%,消化道出血55.6%,贫血54.3%,腹部包块25.9%,低蛋白血症40.7%,肠梗阻11.1%,腹胀、呕吐、纳差、反酸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32.1%,体质量明显下降33.3%,发热8.6%,腹泻7.4%,消化道穿孔1.2%,便秘1.2%,吞咽困难1.2%。内镜下表现为肿块型67.7%,溃疡型27.7%,弥漫型4.6%。临床诊断率及内镜下活检病理确诊率分别为30.9%和73.8%。MALT淋巴瘤占61.7%。HP检测率39.5%,阳性率37.5%。69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前化疗,34例术后化疗。12例非手术治疗,其中6例单纯化疗及HP根除治疗,另6例放弃治疗。单纯手术、手术加化疗、单纯化疗及HP根除治疗3种方法的存活率在Ⅰ~Ⅱ期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期患者中单纯手术组存活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1年生存率为96.39 %,3 年生存率为70.96 %,5 年生存率为 55.87%。结论:PGIL的临床及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高,建议多部位活检或重复多次活检,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提高病理诊断率。治疗首选化疗及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 1 5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情况。 1 5例中术前经相关检查确诊者仅 1例 ,余全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手术切除 1 5例 ,再次手术 1例。手术患者术后全部辅以CHOP方案 (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 )化疗。病例随访率为 78.5 % ,5年生存率为 37.5 %。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3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32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CT检查对胃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率55.6%,胃肠钡餐对胃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率为47.6%,胃镜对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率仅有34.7%,而术前胃镜和胃肠钡餐联合应用可使胃淋巴瘤的诊断率提高到69.3%。病理类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B淋巴细胞性18例,T淋巴胞性3例,浆样细胞型1例,T、B双淋巴细胞性1例,5年生存率65.6%。结论:胃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率低,联合应用多种诊断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胃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率;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39例原发性胃肠淋巴瘤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临床及内镜下表现,总结其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可能性.方法 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手术、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瘸39例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PGIL发病率男性较女性多,其比例约为1.5:1,平均年龄56岁.PGIL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痛,腹部包块,体重减轻.内镜下可见黏膜皱襞增厚,不规则隆起,结节状或广泛糜烂及不规则溃疡,好发部位为胃体、胃窦、空肠、右半结肠、回盲部等.病理表现以B细胞型淋巴瘤为主.结论 PGIL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内镜改变,易与胃肠癌、胃溃疡相混淆.内镜下应多部位、深挖及大块取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1993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16例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8%(74/116)和48.2%(4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B症状、肿块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治疗模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伴随B症状、肿块≥10 cm、临床分期ⅢE-ⅣE期、T细胞型、肿瘤突破浆膜层者的预后较无B症状、肿块<10 cm、临床分期I E-ⅡE期、B细胞型、肿瘤未突破浆膜层者差.多因素分析显示,肿块≥10 cm、临床分期ⅢE-ⅣE-期、T细胞型、单纯手术者预后差.结论 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治疗模式是影响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