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静 《江苏中医药》2021,53(10):9-12
目的:对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月经后期医案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其诊治月经后期的特色经验.方法:将收录的2471例月经后期患者的医案,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构建夏桂成教授月经后期医案信息平台,进行数据管理、频次统计、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2471例月经后期患者中,病程10年以上者占57.91%,合并不孕症者占61.84%,证候阴虚及阳、气郁痰浊者占73.98%.对医案中出现的168味中药进行统计分析,四气分布符合月经周期"七期理论"中各月经分期阴阳消长转化规律.分析744例月经后期经后初期医案,药物归经从多到少依次为肝、脾、肾、心、肺、胃经.基于规则分析及熵聚类算法分析得出各月经分期的核心药物关联及新处方若干.结论:通过月经后期医案数据挖掘,发现夏桂成教授诊治月经后期是以心-肾-子宫轴学说为指导,心肾为核心,以整体观和个体化辨证论治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为原则,按月经周期节律调节法来分期分时燮理女性体内气血阴阳消长转化,重在经后期论治和从心论治.  相似文献   

2.
通过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对照现代医学月经分期,解析中医月经产生机理并归纳为:月经周期中卵泡期阴偏盛,黄体期阳偏盛;月经周期中由卵泡期到黄体期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由黄体期到卵泡期是阳消阴长的过程;阴阳的消长是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而阴阳的转化是排卵及行经的根本;"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月经转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孕妇发生先兆流产是妊娠早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而早期先兆流产的漏诊、误诊和延迟治疗可引起不全流产、过期流产或宫内发育迟缓等不良妊娠结局,及时进行恰当治疗和严密监测可避免以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对提高妊娠质量,保护孕妇身心健康,维持家庭和谐均有很大益处。中医药治疗先兆流产具有一定的优势,奇偶数律指导调节体内阴阳,在女性月经周期及生殖功能中主要是规律的阴阳消长转化。在国医大师夏桂成“七、五、三”奇数律的指导下,掌握其转化的关键日期、最佳时间,调节女子体内阴阳,以防月经病及不良胎产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掌握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四个时期的规律,注意年、月、日时相阴阳对此的影响。顺应生理特点而进行按时分期治其根本,是中医妇科应用中药调整周期发展起来的。讲究分期分时调治的时相节律,贯串治未病的思想,对功能性月经病,特别是闭经、崩漏、膜样性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原发性不孕症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蒋莉 《四川中医》2011,(2):8-10
夏桂成教授提出心-肾-子宫生理生殖轴、阴阳消长转化的月节律观,创立了“调周”理论体系。调周法是顺应妇女月经周期演化规律,结合时相节律,以心肾子宫轴为核心,进行周期节律诱导来调整月经周期,增强体质,去除病邪,促进康复,.标本兼治的方法。以调周‘法为基本法治疗月经病,临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妇科杂病,强调心肾合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形成的专科特色理论体系,摸索总结出经、带、胎、产、杂各个病证的诊治规律,指导妇科临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霞  邹奕洁  谈勇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198-1200
中医认为,肾气不充、肝气郁结、脾虚不运等内在因素,加之环境污染、外界干扰等均可导致不孕症的发生.滋阴补阳序贯法是在夏桂成教授的月经调周法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女性生殖周期内分泌激素调节理论提出的,遵循经后期滋阴、经前期补阳的辨证原则,根据月经周期中生理活动规律,控制性促排卵,通过调整月经周期、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简化用药分期、序贯运用滋阴方和补阳方药,改善性腺功能,提高卵子及胚胎质量,以减轻不良反应,预防流产,提高活产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肾精充足,阴阳消长得以转化,孕卵方能发育成熟的认识,金哲教授以"宜养肾不宜伐肝,宜养精不宜耗气,宜养络不宜破血"的"育卵三法"为指导,根据月经周期阴阳消长变化情况分期论治,抓住经后期及经间期的治疗时机遣方用药,促进孕卵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8.
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江苏省中医院妇科夏桂成教授精研古籍,勤读巧思,博览群书,博采众家之长,学贯中西,首先提出心-肾-子宫生理生殖轴、阴阳消长转化的月节律观点,创立了补肾调理周理论体系.其中,夏老尤其强调安定心神的的重要性.笔者有幸师从夏桂成教授学习,现将夏教授理论观点和临床经验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卵巢早衰是较为棘手的妇科疾病,属中医"闭经"、"血枯"、"不孕"、"经水早断"等范畴,严重影响了女性身心健康。卵巢早衰病因病机以肾虚为本,表现为肾的阴阳平衡失调。循期阴阳序贯疗法,是以"肾主生殖"、"阴阳学说"、子宫"藏泻理论"为基础,遵循月经周期各阶段阴阳消长、转化的特点,因势利导,调理阴阳,推动月经周期的正常转化,达到调节月经周期的目的。本法以补肾为本,治疗卵巢早衰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痛经中医又称为“经行腹痛”,国医大师夏桂成创立了“调整月经周期节律法”,根据经后期阴长阳消,经间期重阴必阳、阴转为阳,经前期阳长阴消,行经期重阳必阴、阳转为阴的不同生理变化理论,对痛经患者进行分期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艾灸任督脉治疗痛经时,既可以温通经脉、消瘀散结,使其通畅则不痛;又可补虚扶正、补养气血,使其充盈则不痛。现将夏桂成诊治痛经的理念及方法运用于任督脉灸法治疗中,从综合调治月经周期节律的阴阳气血活动着眼,通过采用经后期、经间期任脉灸,经前期、行经期督脉灸的治疗方法,调畅气血,以改善女性阴阳失调来治疗痛经。  相似文献   

11.
何新慧教授为江南中医世家何氏传人,治疗月经病之大法以平调阴阳为关键。在治疗时究其病因,同时根据病人的年龄、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阴阳消长的节律变化,治以平调阴阳,补虚通结兼顾,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正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中医妇科"调整月经周期节律法",其中包含"经间排卵期"理论、"心—肾—子宫轴"理论,形成了"中医女性生殖节律"理论,完善了对女性生殖功能调治的理念和方法,创新了中医妇科理论体系,建立了新的诊疗方法,有效地指导中医药对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的治疗[1]。夏老调理月经临证按7期分期治疗,即"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经间  相似文献   

13.
总结张银霞主任从不同分期治疗月经不调的临证经验。张银霞主任认为依据月经周期的不同可将月经分为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四期,依据月经周期时的阴阳消长变化、气血盛衰起伏的理论,采用不同的调经方法,并结合素体特点加减化裁。根据月经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对月经不调分期辨证、中药治疗,临床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总结国医大师夏桂成分期辨治反复种植失败经验。其认为反复种植失败的病机为肾虚阴阳失衡,以肾阴亏虚、癸水不足为主,心肝火郁为标。治疗上创造性地运用“补肾调周法”“心肾合治”等理论结合患者月经周期转变、生殖内分泌变化分期辨治,同时注重调畅情志,标本兼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夏桂成教授根据女性生理特征将月经周期分为5期: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排卵期、经前期、经前后半期,不同时期予以不同治疗大法,以太极阴阳双鱼图为总体框架,分层精密论治,结合五脏关系从血中调补肾之阴阳,以归芍地黄汤为基本方结合"3、5、7"奇数律或"2、4、6、8"偶数律调理月经周期。  相似文献   

16.
潘立群运用补肾调周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立群教授总结中西医理论 ,认为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的变化与阴阳的消长密切相关 ,乳腺增生病的发生为阴阳消长转化不利所致 ,与肾、肝两脏关系密切。治疗以补肾调周为大法 ,以恢复患者激素生理水平。具体分为 4期 :经前期以补肾助阳为主 ,兼以活血散结化瘀 ;经后期以补肾养阴为主 ;月经间期在调补肾阴的同时兼加补阳之品 ;行经期常用活血通脉之法  相似文献   

17.
崩漏是指妇女月经周期严重紊乱,或淋漓下血,或量多如山崩,中医治疗独具优势。张菁主任以肾虚为本施治该病,以滋肾补肾为主,兼顾它症。此外,其看重分期论治,顺应月经周期阴阳消长的自然变化,标本兼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月经后期是育龄女性的常见妇科疾病,多由精血亏虚、冲任不充引起,严重者可导致闭经或不孕症。补肾调周法以调节阴阳消长转化为核心,根据女性月经周期规律分期分时用药,最终重建人工周期。笔者灵活运用补肾调周法治疗月经后期,在邪气亢盛之际,冒然补肾恐引邪入里,此时应先祛其邪,再因势利导调整月经周期,收效良好。附验案2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9.
著名老中医夏桂成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月经周期与调周法的中医理论与临床诊治研究,成绩卓著。“经间排卵期”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具有较高的理论和临床实用价值。本刊自本期起连续刊登夏桂成教授新作《论经间排卵期的生理、病理及治疗特点》,整个刊期大约1年,希望得到中医妇科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夏桂成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以及对“月经周期与调周法”的观察中,根据太极八卦的理论提出心-肾——子宫轴主管女性生理.认为心是脏腑经络的主宰者,肾为生殖之本,子宫者,为女子独有器官,也是女性生殖的主要脏器.心肾相交实际上意味着水火阴阳的交合,只有水火阴阳交合,才能推动阴阳消长转动的发展.反之则肾衰心气不降,血枯经闭而发为本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