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对脑卒中后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将2017年4月-2018年2月诊治的70例脑卒中后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5例。入院后给予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对照组予地芬尼多片25 mg/次,口服,3次/d;研究组加服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 d。检测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变化,采用DHI中文量表评估眩晕残余症状评分,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P<0.05),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躯体评分、功能评分、情绪评分、DHI总分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较高(P<0.01),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显著较低(P<0.01),躯体评分、功能评分、情绪评分、DHI总分均显著较低(P<0.01),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脑卒中后眩晕疗效显著,可能与调节血液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耳穴埋豆治疗眩晕临床疗效。方法:87例眩晕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观察组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耳穴埋豆治疗。治疗10天后比较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清中血栓素B2(TXB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血清中血栓素B2(TXB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较对照纽改善明显(P0.05),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少。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耳穴埋豆中医综合治疗眩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西药口服,观察组给予小柴胡汤加减口服。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压积、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疗效确切,并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43例予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免煎颗粒治疗。2组均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变化情况,包括舒张末期流速(Vd)、收缩期峰流速(Vs)及平均流速(Vm);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包括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结果2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4%,对照组总有效率72.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各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左侧椎动脉Vm及右侧椎动脉Vd、V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烫疗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加用中药烫疗联合穴位按摩。2组均治疗20 d。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容、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变化,椎-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项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快(P0.05),且治疗组增快更明显(P0.05)。结论中药烫疗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液流变学指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为此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方法:将59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采用耳穴贴压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药物治疗。2组均治疗14d。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进行疗效测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ESCV评分、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ESCV评分、VA和BA的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穴刺激能够缓解椎动脉痉挛,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改善临床症状,该法治疗颈性眩晕安全且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陶海军  徐先勇  胡官印 《光明中医》2023,(17):3429-3432
目的 观察天麻素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VBIV)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庐山市人民医院82例VBIV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1例。2组均接受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均治疗2周。对比2组疗效、眩晕量表评分系统(DARS)、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DARS、DHI评分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指标比对照组低(P<0.05),右侧椎动脉、左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天麻素联合西医治疗VBIV的效果确切,可提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眩晕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耳穴埋豆结合情志护理对颈性眩晕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146例颈性眩晕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与护理方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耳穴埋豆结合情志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症状、体征评分大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豆结合情志护理治疗颈性眩晕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配合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动脉流速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将9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嗪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配合颈椎微调手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椎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动力学与流变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或P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或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配合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0.
王仁  章帆  潘照  忻巧娜  沈崇明 《新中医》2018,50(10):170-17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黄芪桂枝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34例颈性眩晕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5例与观察组69例。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黄芪桂枝天麻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血液黏度及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的变化,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下降(P 0.0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 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升高(P 0.01);治疗后观察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水平均降低(P 0.01),观察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 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LVA-PSV、RVA-PSV、BA-PSV均升高(P 0.01),观察组LVA-PSV、RVA-PSV、BA-PSV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 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2.75%,对照组总有效率78.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联合黄芪桂枝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急性期患者,可有效降低血液黏度,提高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缓解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耳穴埋豆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合并焦虑症的效果。方法:80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用药物治疗,试验组用手法配合耳穴埋豆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95.0%,对照组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配合耳穴埋豆能治疗颈性眩晕合并焦虑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用西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3.55%,对照组74.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压积、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结合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8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按掷币法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并配合降压、降脂及降血糖治疗,对照组结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镇肝熄风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评估量表(DARS评分)、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分)、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MV)和血管搏动指数(PI)]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24%(40/42)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33/4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ARS评分、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M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PI、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肝熄风汤结合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疗效明显,可显著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速度,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障碍,恢复脑部供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治疗中风后患者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基础治疗上同时予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周。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合耳穴埋豆治疗患者中风后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调神益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调神益智"针刺治疗,两组都治疗4周。结果治疗后针刺组与对照组的总显效率分别为96.25%和87.50%,针刺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针刺组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也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为(1.28±0.45)分和(2.34±0.54)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25±1.34)分和(4.28±1.23)分(P0.05),同时针刺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浆黏度与红细胞压积值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治疗后针刺组的血浆黏度与红细胞压积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调神益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能有效缓解眩晕症状,提高总体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加快椎-基地动脉血流与降低血液黏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整颈三步九法配合圣愈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清远市中医院诊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传统推拿手法配合盐酸氟桂利嗪片口服治疗,治疗组50例应用整颈三步九法配合中药圣愈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数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血流速度(Vs)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s、Vd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PI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8/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8/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颈三步九法配合圣愈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安全、有效,临床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ertebrobasilarin sufficient vertigo,VBIV)的效果。方法: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用丹参川芎嗪治疗,观察组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结果:观察组基底动脉、左椎动脉以及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VBIV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加快血流速度,降低血浆黏度,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加减配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比灵口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内服镇肝熄风汤加减配合项七针治疗,以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单项症状积分及椎动脉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眩晕、颈肩痛、头痛以及恶心呕吐各单项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椎动脉内径、收缩期血流量及舒张期血流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椎动脉阻力指数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高切、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镇肝熄风汤加减配合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降低血液黏度和循环阻力,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缓解脑部供血障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中医组,每组8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中医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中医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中医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快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中医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西药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配合养血疏肝止痛汤加减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颈部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将60例颈源性头痛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耳穴贴压配合养血疏肝止痛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耳穴贴压配合天麻素片治疗。2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VAS评分、ROM颈椎活动度评分、每日头痛指数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ROM、每日头痛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ROM、每日头痛指数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耳穴贴压配合养血疏肝止痛汤加减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并能调节颈部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