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克拉苏构造带古近系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发育宽缓湖盆三角洲沉积,以中—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溶蚀扩大孔、粒内溶孔、微孔隙和裂缝,物性特征表现为特低孔低渗—特低渗,总体表现为裂缝性低孔砂岩储层。提出克拉苏构造带古近系盐下白垩系发育受应力控制的特殊储层类型,揭示其形成的关键因素:宽缓湖盆沉积、物源充分,三角洲前缘砂体叠置连片的沉积背景;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的成岩演化过程;侧向挤压为主的构造应力。明确古近系盐下白垩系储层受断背斜应力中和面控制,具有垂向分层特征。  相似文献   

2.
库车坳陷克深区块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高温、高压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 气水分布关系十分复杂, 给勘探开发带来了挑战。通过系统剖析致密砂岩储层特征、气藏源储关系、气水分布特征等, 结合相渗等实验, 研究气藏的气水分布成因机制与模式。研究表明:该致密砂岩储层基质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粒间溶蚀扩大孔为主, 孔喉结构复杂, 断层、裂缝形成不同尺度的裂缝网络系统, 储层非均质性强;“源储显著分离” 是克深区块有别于国内外其他典型致密砂岩气藏的主要特征, “源储分离” 使得天然气需要通过断层、裂缝系统, 经过较长距离的二次运移进入致密储层;天然气充注程度受断层—裂缝系统、裂缝网密度、岩石基质物性与孔隙结构影响, 距离裂缝面越近, 岩石基质中天然气充注强度越大;在膏盐岩直接盖层影响下, 气藏地层水主要通过断层和裂缝网络返排, 排替作用是主要的成藏机制。据此将克深地区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模式归纳为3类:缝网发育的正常气水分布模式、缝网不发育的气水分布模式和局部缝网发育的气水共存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3.
致密砂岩油藏是塔里木盆地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基础之一。台盆区志留系柯下段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套海相碎屑岩含油气储盖组合,储层为典型致密砂岩。依合2A井是新钻探的一口重要的区域探井,该井在志留系柯下段获良好油气显示,通过该井系统取心、取样分析,使深入研究这套致密储层特征成为可能。通过对岩心样品进行岩石薄片、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黏土矿物等系统测试分析,详细研究了柯下段致密含油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柯下段致密砂岩储层主要为细粒、细—中粒岩屑砂岩,岩屑含量高,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为特低—超低孔、特低—超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晶间孔、粒内孔等微孔隙,次为粒间孔;孔喉结构为细孔 —微孔微细喉型,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的特点可分为4类。造成储层致密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以及较弱的溶解作用,使得孔隙不发育,同时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孔隙空间和结构进一步变差,储层渗透性进一步降低,并具较强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测井、岩心、薄片及孔渗数据, 对库车前陆冲断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特征进行垂向对比 发现, 由上到下储层物性显著变差。通过分析构造应力与成岩作用及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 确定储层物性垂向差异 主要受构造挤压控制。从上到下, 构造应力由局部张应力过渡为压应力, 应力值逐渐增大; 地层上部发育张裂缝, 裂缝数量多、开度大, 下部发育剪裂缝, 裂缝数量少、开度小; 受构造应力与裂缝影响, 储层垂向上产生压实和溶 蚀差异, 由上到下, 压实增强, 压实减孔量相差2% ~3%, 溶蚀变弱, 溶蚀增孔量相差1% ~2%, 从而造成储层物性 垂向差异。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油田库车前陆盆地地层高陡、地层异常高温高压、地应力分布复杂,储层具有基质孔隙度低、孔隙结构复杂、裂缝发育等典型非常规致密砂岩特征。现有研究资料表明,该区地应力大小和方向与储层有效性关系密切。利用常规测井和声电成像测井资料,基于岩石力学实验,结合压裂、地层测试等实测数据,建立了适合于大北地区致密砂岩储层的地应力计算模型,并提取储层有效性评价指标,为工区从地应力角度评价低孔低渗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判据。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油田迪北区块气藏低孔低渗,属典型致密砂岩气藏,水锁损害严重,采用常规钻井加储层改造技术难以获得工业油气流,为此,油田在迪北区块开展了储层氮气钻井的前期研究与现场试验,形成了氮气钻井工艺、井控装备研制与配套、安全监测、控制系统四大技术系列。该技术在该区块致密砂岩气藏的成功应用,创造了中石油氮气钻井产量、井口压力等最高纪录,为塔里木油田致密砂岩油气藏规模性增储上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迪北气藏是在库车坳陷侏罗系中发现的致密砂岩气藏,目前对该气藏的解剖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储层结构特征方面研究不够深入。重点结合库车坳陷东部侏罗系露头剖面测量、钻井取心描述、薄片分析统计等手段,确定该区目的层侏罗系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溶蚀孔隙为主,同时发育大量的裂缝通过对地表裂缝的描述统计得出裂缝发育程度受区域位置、岩性、(砂体)厚度、构造强度等作用影响。利用对致密砂岩岩心的气驱水实验分析,明确裂缝能明显地提高致密储层成藏期的充注效率,从而形成了局部较高的含气饱和度,进而控制该区天然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8.
由于实验条件、方法和样品类型局限性, 对于礁滩体系与大气水溶蚀作用的控制因素认识尚不够深, 通过 选取不同结构组分的石灰岩样品开展大气水溶蚀模拟实验, 结合地质背景认识, 总结了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的发育规律和 控制因素。实验表明: 各组构溶蚀程度自大到小依次为核形石颗粒>泥晶颗粒(砂屑和藻砂屑) >鲕粒、棘屑、亮晶方 解石>白云石; 总体上全岩溶解速率与组构溶解序列一致, 并与孔隙度密切相关。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以下认识: ①碳酸 盐岩岩石组构和初始孔隙度对岩石溶蚀效率控制明显, 以颗粒灰岩的可溶性最好; ②岩相是控制礁滩储层发育分布的重 要因素, 礁滩储层在颗粒岩相中较为发育; ③初始孔隙度是决定礁滩储层发育程度的关键, 同时也决定了后期溶蚀改造 的发生范围; ④塔中台内地区良里塔格组的勘探应注意后期叠加改造因素的分析; 而台缘带勘探开发中应注意岩相、层 序界面和同生断裂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性刻画。  相似文献   

9.
轮南油田经历20余年开发,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剩余油在油藏内的流动和分布特征日渐复杂,油田开发矛盾日益突出。通过精细分析轮南油田三叠系储层的层内、层间、平面、微观非均质性,探讨了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轮南油田三叠系各小层主要表现为复合正韵律,层内非均质程度总体上为中等—强,夹层不稳定分布;层间物性差异大,隔层发育,非均质严重;平面上三叠系砂体为多期河道叠置而成,横向变化快,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控制,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微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中—粗孔喉,分布欠均一,峰态属于缓峰型。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较差的小层和正韵律的顶部以及平面上河道两侧及其末端的砂体内。该研究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利用现有井控计算的储量呈现出含油(气)面积大、地质储量大、可采储量低、动用程度低的特点。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的缝洞量化雕刻技术更准确地刻画了非均质油(气)藏储层的特点。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某区块为例,提出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缝洞雕刻及储量计算方法——缝洞雕刻容积法。该方法在地质建模的地震缝洞体储层雕刻基础上,按照探明储量以缝洞系统、控制储量以缝洞带、预测储量以区块为计算单元开展三级储量研究。该方法创新性地将储层量化雕刻技术应用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储量计算中,实现了分储层类型的储量计算,该方法在科学、合理开展储量评估的同时可有效指导井位部署,实现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在构造油藏砂岩含油气层的测井饱和度综合评价及分布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它是多学科结合评价油气层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介绍了测井评价饱和度在油气勘探中的成功实践,包括气藏储量参数研究实例,油藏中测井饱和度分布与油水过渡带长度变化规律及规模分布的低阻油层等,以及近年来特低—超低渗岩性油藏油层饱和度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与分布的应用实例,特别是在长庆、吉林与青海等油田及海外,在测井评价饱和度与油气层分布研究的指导下,测井岩石物理研究与解释皆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塔中4油田含砾砂岩段CⅢ1~3小层储层非均质性强,不同井区在累计产油量、产液指数、地层压力保持程度、油井水淹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要开展油层分类、分区研究。通过研究影响生产效果主控因素,建立了油层分类模型,即累计产油与分类有效厚度之间、分类有效厚度与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式,同时在此基础上依据分区原则完成了分区模型描述。研究认为,分类有效厚度作为油藏分区的分级标准,而孔隙度则为分类有效厚度的分级标准。据此将塔中4CⅢ1~3小层储层由西向东划分为1、2、3类油区,其中1类区以一类油层为主、二类油层次之,2类区以二类油层为主、三类油层次之,3类区以三类油层为主,为下步分区开发技术政策界定、生产调整提供了较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构造作用和岩溶作用等复杂的地质作用而缝洞发育,形成种类多样的储集空间,如何提高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不同储集空间类型凝析气藏采收率是目前塔中凝析气藏高效开发面临的主要难题。综合钻井、录井、测井静态资料和完井酸压改造、试井、试采动态等资料制定了一套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类型综合判别技术及标准。借助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不同储集空间类型的凝析气藏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表明,对于洞穴型储层适宜注水替气开采,对于裂缝孔洞型或孔洞型凝析气藏采用早期注气保压的开发方式。提出的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储集空间类型判别方法及其对应的开发对策,有效地指导了碳酸盐岩凝析气藏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4.
库车前陆盆地克深气田储层裂缝发育,目的层钻进中,漏失钻井液携带重晶石颗粒进入天然裂缝,用堵塞渗透通道,用酸液难以有效清除重晶石堵塞,为此进行了重晶石解堵技术研究。分析了低孔裂缝性储层伤害原因及重晶石解堵剂解堵机理,并对重晶石解堵剂性能进行了室内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解堵剂溶解重晶石能力强、低腐蚀、易返排。该技术在克深气田进行了3井次先导性试验,改造后折日产量提高了1.5~5倍,增产效果显著。该研究为超深裂缝性储层增产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Brevinge H, Herlitz H, Jonsson O. Altered erythrocyte transmembrane transport of sodium and potassium in patients with conventional or reservoir ileostomy.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1993; 53: 765-772.

After proctocolectomy, the loss of the colonic absorptive capacity of sodium is compensated for by increased small intestine sodium absorption and renal conservation of Na by enhanced tubular reabsorption. These processes entail increased cellular sodium transport in the enterocytes and in the renal tubular cells.

In order to evaluate if there is a general increase in cellular transport of Na after proctocolectomy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erythrocyte Na and K contents and the transmembrane Na fluxes were determined in 35 patients with conventional ileostomy, 23 of which were reinvestigated after conversion to continent reservoir ileostomy. A selected group of another 12 patients having high output from their reservoir ileostomy and low urinary Na were studied concomitantly and 33 healthy subjects served as controls. The intracellular Na content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groups while the intracellular K levels were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conventional or continent ileostomy compared to controls. In addition, the Na influx and the efflux rate constant of Na were both increased after conversion to reservoir ileostomy. Na influx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intake and urinary excretion of Na in conventional ileostomy patie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patients with ileostomy have an increased cellular K uptake and that construction of a reservoir ileostomy further alters cell cation transport by increasing the transmembrane Na turnover.  相似文献   

16.
克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强烈的南北向挤压和古近系上部致密膏盐岩盖层同时作用使深部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为准确评价优质储层,提出了用测井曲线预测优质储层发育的方法。有效应力增大使岩石颗粒之间的胶结物产生塑性变形,强烈的压实作用使孔隙空间减小,导致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小;有效应力系数可以很好地描述储层的有效性,克深地区储层有效应力系数低于0.85的井段优质储层发育。水平主应力差值越大,储层孔隙度越小,渗透率变低。  相似文献   

17.
柯克亚凝析气田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柯克亚构造带上,以往按构造气藏模式对该含油气层系进行评价部署,评价井失利后对该气藏类型一直认识不清。通过综合分析该地区卡拉塔尔组优质储层的控制因素、地层水特征、地层压力、生产动态等资料,认为该气藏类型属于岩性型,油气流体分布受储层物性所控制,明确了下步在研究区构造低部位寻找岩性型气藏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针对凝析气藏凝析油可采储量的标定难度大,现有方法无法适用于循环注气开发凝析气藏可采储量标定,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循环注气开采方式的凝析油可采储量标定方法——阶段划分法。该方法根据循环注气凝析气藏的开发特点,将凝析油可采储量分为注气保压开采期的可采储量与停注衰竭开采期可采储量两部分,并应用适用于不同开发阶段的方法分别标定两部分可采储量,两阶段的可采储量之和即为气藏的可采储量。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9.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目前的模型建立主要以渗流、管流或渗—管流结合等理论为基础,但是当储层内具有大尺度溶洞时,渗流理论不能准确表征宏观缝洞储集体;当储层内具有大开度裂缝时,其内部流体流动特征与平板流特征更为接近。因此,需要建立以裂缝平板流与宏观非均质性理论为基础的储层模型。根据气体物质守恒方程与流体力学方程,推导了更接近于真实大型裂缝中气体流动特征的平板流动模型,建立了串珠状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求解出该模型定产量生产时井底压力与各溶洞压力数据。绘制出溶洞压力导数半对数曲线和井底压力双对数曲线,发现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可以分为4段:井筒储集反应段、裂缝反应阶段、溶洞反应阶段和边界反应阶段。随后,分别研究了各类缝洞参数对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形态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缝洞参数会影响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上相应阶段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塔中Ⅰ号气田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在衰竭式开发下采收率低,需要采取注水注气方式来提高采收率。首先,运用离散裂缝方法针对不同储层类型的理想模型建立了相应概念的地质模型;其次,根据不同储层类型及不同油气藏特征而采取注水或注气开采方式下的采收率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进行综合对比,得出适用于不同凝析油含量和不同储层类型情况下的合理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