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菌群在糖尿病肾病的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基础,通过分析肠道菌群、脾及糖尿病肾病三者之间的关系,追溯中医药理论中“脾病及肾”及“从脾论治”肾脏病的渊源,阐述“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性,并基于肠道菌群理论探讨其科学内涵,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防治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心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症发病有关,其机制涉及炎症反应、单胺类神经递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多个方面。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具有独特优势且疗效显著,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改善抑郁症状。就近年来肠道菌群参与抑郁症发病的作用机制以及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抑郁症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抑郁症的预防及相关中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逐渐形成了高脂饮食、运动量减少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成为全球性不断升级的公共卫生问题,探究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措施迫在眉睫。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潜在靶点。健康的肠道环境是人体生理代谢活动重要的内在环境,肠道菌群稳态失调伴随着机体的生理代谢紊乱,如诱发体内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胆汁酸代谢紊乱和短链脂肪酸(SCFA)生成减少,导致机体慢性低度炎症和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中医药一直被运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目前关于中医药的活性成分及中医药复方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糖尿病症状的研究十分广泛。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动态的双向作用的关系,肠道菌群可将中医药转化为多酚、生物碱、皂苷类化合物等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同时这些活性成分可逆转肠道微生态的失调,且肠道菌群失调的恢复可以改善糖尿病的症状。可见肠道菌群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桥梁,这可能是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制之一。该文就近年来中医药的活性成分及中医药复方干预肠道菌群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的防治药物及治疗方法探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失调通过蓄积内毒素、降低免疫功能及诱导全身微炎症反应等途径加重肾脏的损伤。大量实验证明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患者的代谢功能、免疫功能及微炎症状态,延缓肾脏损伤进展,保护残存肾功能,其治疗符合中医“脾肾学说”“伏毒学说”等理论,与肠-肾轴、慢性肾脏病-结肠轴等学说不谋而合。故从中西医病理观、中医药延缓肾衰竭进展机制方面探讨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中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的原发性脑部神经性疾病,目前对该病尚缺乏有效防治方法。肠道菌群是人体免疫系统一道重要防线,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AD发病关系密切,其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AD的发生和发展。部分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单体均已证实具有显著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提示有望通过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对AD起到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总结中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疾病的机制与优势,并着重阐述中药调节肠道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中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疾病的机制包括改善肠道微环境、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状态、调节肠道菌群代谢等,优势为多渠道、多靶点和整体调节。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包括:增加有益菌相对丰度,降低致病菌相对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以及调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氧化三甲胺等心血管相关活性物质的代谢等。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达到减轻心肌炎症反应,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延缓慢性心力衰竭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药治疗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肠道菌群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概况,包括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以及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转化作用的研究,并结合讨论了西医治疗糖尿病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总结出中医药在对糖尿病和并发症的治疗上以及调节肠道菌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7,(6)
<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存在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肠道菌群,其动态平衡状态对于宿主的健康至关重要,已知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包括糖尿病、肥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目前大量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有助于调节、恢复紊乱的肠道菌群。本研究从中医证候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中医药治疗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等两方面就近年来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系统明确阐明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关系、探讨中医药治疗肠道菌群紊乱的可能机制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病因病机尚未明确,现代研究发现其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调节肠道菌群对于CFS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研究证实针灸能够防治CFS,同时也能调节肠道菌群,对于由CFS导致的菌群紊乱可发挥调控与保护作用。本研究拟从针灸对CFS与肠道菌群的影响入手,就三者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为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针灸防治CFS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但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肠道菌群通过影响血流动力、糖脂代谢、内毒素积累和炎症等方面影响糖尿病肾病发病与结局。查阅相关文献,对运用中医中药、益生菌、益生元等手段调节肠道菌群干预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和相关机制进行综述。发现调节肠道菌群的各种新疗法确实有效,但需要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来界定其作用,而中医药的多靶点整体治疗可以弥补其他疗法单一性干预的不足,未来可以探索联合中医内外治法及益生元益生菌,辅助或者代替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循环、代谢、免疫等方式对大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协同抗癌药物、增加机体免疫力、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及促进益生菌活性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就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其发生发展机制,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抗肿瘤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袁静  徐娇龙  吴穹 《河南中医》2023,(3):481-486
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肠道菌群紊乱,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生成、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胆汁酸代谢受阻等途径,使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研究均证实中药单体或提取物、中药复方、针灸推拿等对肠道菌群均有调节作用,干预机制多从减少有害菌增殖、提高有益菌水平等方面考虑。但由于中药药物有效成分较多,其特异性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尚未明晰,现有针灸推拿的相关研究均未阐明其调节肠道菌群可能的作用机制。今后相关的研究中,需要侧重考虑如中药的哪些成分发挥了调节菌群作用、是否有特异性菌群、动物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临床、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有何特点等问题。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血糖异常,血糖异常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相影响,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同时理应重视调节肠道菌群。目前国内糖尿病临床治疗指南中,尚未纳入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手段,中药、针灸等可作为防治糖尿病、稳定患者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抑郁情绪与肠道菌群的改变息息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情绪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肠道菌群失调能够激活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导致机体的炎症等反应,通过胃肠神经系统,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抑郁情绪的发生。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调节抑郁情绪,此外益生菌制剂亦有调节和恢复肠道菌群的作用,给予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治疗抑郁情绪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一种,除了具有粪质干硬、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等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的特点之外,其特有的诊断特征为结肠传输能力减弱、传输速度减缓。STC的病因繁杂,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Cajal细胞、胃肠神经递质、激素、肠道菌群及心理因素异常等有关。近来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是STC发病的因素之一,临床上中医药对STC有很好的疗效,将视角放在菌群失调导致STC发病这一侧重点上,对近年来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STC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STC的临床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姜文成  蹇强  马天  李斌 《中医药学刊》2014,(9):2079-2081
银屑病具有的慢性、复发性、全身炎症反应的特点,并与遗传相关。从肠道菌群微生态角度,介绍研究人类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关系的元基因组学技术方法,探讨肠道菌群微生态与银屑病的遗传表型的关系,并阐述应激反应所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进而从"健脾"和"安神"两个方面,探讨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银屑病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7):108-110
乳腺癌术后患者常见抑郁症状,抑郁症状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影响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失调与肿瘤微环境紊乱又进一步加速乳腺癌发展。机体气机升降有序维持机体肠道菌群和肿瘤微环境稳态,肝郁脾虚可导致机体气机升降失常。疏肝健脾方能够有效调节乳腺癌患者气机升降,重建乳腺癌患者肠道菌群新稳态,影响乳腺癌患者机体抗肿瘤免疫,从而发挥良好的抗乳腺癌术后患者抑郁的作用。调节肠道菌群-肿瘤微环境间的串话可能是疏肝健脾方延缓乳腺癌发展进程的重要机制之一,为中医药防治乳腺癌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常也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医药在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脾胃气虚、热毒炽盛、食滞胃脘是肠道菌群失调辨证的主要证型。因此,在治疗上针对不同证型的表现,分别以补虚药,清热药,消食导滞药予以治疗,往往可以有效地调节肠道的菌群,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病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精不正化是2型糖尿病的病机关键,且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脾不散精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助脾散精法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关文献,探讨助脾散精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参与疾病的进展、诊断、代谢、康复等多个重要环节,且已证实肠道菌群紊乱与慢性肾脏病发生率的增加直接相关。且在慢性肾脏病期间,菌群多样性改变伴不同程度内稳态失衡,可进一步加剧肾功能损伤并诱发病理恶变态势。此外,慢性肾脏病所引发的免疫失调、代谢紊乱、炎症应激亦被证实与肠道菌群失调存在密切关联,且这一特性具备双向结构关系。肠-肾轴理念地提出明确了肠道微生物失衡、肠屏障受损与毒素产物蓄积损害肾功能的可能,为急慢性肾损伤、肠道菌群失调及相关病理机制的阐释与研究提供了微观生物学基础,并不断衍生出“肾病治肠”的医疗干预靶标。慢性肾脏病与肠道菌群的交互作用将有利于机体微生态失衡回调和肾功能损伤的改善。因此,文章重点梳理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与代谢通路,总结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互相影响的内源性作用机制,以期通过肠-肾轴揭示菌群微生态失调在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二者之间维持动态平衡的策略与途径,进一步丰富肠-肾轴学说的科学内涵与物质基础,不断为肠道菌群失调及慢性肾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