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的退热作用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5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和西药(吲哚美辛)组,每组各5只,除正常组外,均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注射法复制发热家兔模型。模型建立后,西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剂量为10 mL/kg,其余4组分别给予相同容积生理盐水灌胃,灌胃后单纯拔罐组、刺络拔罐组给予相应治疗。造模后每1 h记录体温1次,连续测量温度8 h,观察各组家兔症状及体温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1β、GM-CSF、 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模型组家兔体温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P0.01),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西药组家兔体温升高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且这三组家兔血清中IL-1β、GM-CSF、IL-6、TNF-α水平与模型组相比亦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刺络拔罐法、单纯拔罐法、吲哚美辛均对内毒素诱导发热家兔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且可明显抑制发热家兔血清IL-1β、GM-CSF、IL-6、TNF-α水平。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具有良好退热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对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探讨雷公藤多苷治疗白塞病可能的机制。方法初治BD患者30例(BD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30mg/d,疗程3个月;另设对照组3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采用放免法测定BD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血清IL-1β、IL-2、TNF-α及IFN-γ的水平。并结合血沉、C-反应蛋白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BD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1β、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2水平亦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D组雷公藤多苷治疗3个月后血清IL-1β[(5.71±1.04)μg/L]、TNF-α[(4.27±0.76)μg/L]及IFN-γ[(3.44±0.72)μg/L]水平较治疗前[(10.72±1.84)μg/L、(6.64±1.05)μg/L]及[(8.93±1.23)μg/L]均明显降低(P0.05);IL-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D组30例,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有效率86.6%;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IL-1β、TNF-α及IFN-γ水平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俞募配穴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 (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 (IFN-γ)等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77例CF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另设正常组20例.治疗组采用俞募配穴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Streitberger’s安慰针具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2组治疗前后血清IL-2、TNF-α水平用放免法测定,血清IFN-γ水平用ELISA法测定,并采用同一方法在治疗前同时测定正常组血清IL-2、TNF-α、IFN-γ水平.结果 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71.8%(28/39),对照组总有效率15.8%(6/3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血清IL-2、IFN-γ、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2、IFN-γ、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对照组稍有升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比较,血清IL-2、IFN-γ、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俞募配穴针灸对CFS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升高患者血清IL-2、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的水平,提高免疫力,可能是本法治疗CFS取效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国医论坛》2021,36(4):34-36
目的:观察柴银退热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2019年2月—2020年5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4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研究组采用柴银退热汤灌肠治疗。经治3 d,评价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经治后,发热、鼻塞、流涕评分及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研究组降低更显著(P 0.05);研究组首次退热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完全退热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60/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87%(52/62)(P 0.05)。结论:柴银退热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能够减轻发热、鼻塞、流涕等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缩短发热持续时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补肾化瘀安胎方联合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绒毛膜下血肿(SCH)的疗效及对血清孕酮(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1年3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早期先兆流产合并SCH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50例,对照组予地屈孕酮片口服治疗,观察组予地屈孕酮片联合补肾化瘀安胎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SCH面积、SCH面积/孕囊面积及血清P、β-HCG、TNF-α、IFN-γ水平,记录2组阴道流血时间、临床总有效率、妊娠结局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后SCH面积均明显缩小(P均<0.05),SCH面积/孕囊面积及血清TNF-α、IFN-γ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SCH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SCH面积/孕囊面积及血清TNF-α、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β-HCG、P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对比双金连合剂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以选择最佳给药途径。方法:将122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成灌肠组和口服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灌肠组62例采用双金连合剂灌肠治疗,口服组60例采用双金连合剂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应激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灌肠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均短于口服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儿IL-1β,IFN-γ及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与口服组比较,治疗后灌肠组IL-1β,IFN-γ及TNF-α水平下降更快(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灌肠组下降程度较口服组更明显(P0.05);总有效率灌肠组为96.78%,口服组为86.66%,灌肠组优于口服组(P0.05);口服组有3例发生不良反应,灌肠组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应用双金连合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口服和灌肠两种给药途径均取得满意疗效,灌肠给药方法疗效明显优于口服治疗,而且不良反应更少,更易被患儿和家属接受,可作为首选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的退热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5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和西药(吲哚美辛)组,每组各5只,除正常组外,均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注射法复制发热家兔模型。模型建立后,西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剂量为10 mL/kg,其余4组分别给予相同容积生理盐水灌胃,灌胃后单纯拔罐组、刺络拔罐组给予相应治疗。造模后每1 h记录体温1次,连续测量温度8 h,观察各组动物体温变化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家兔血清细胞因子(IL-4、IL-10、IFN-γ)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家兔下丘脑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COX-1、COX-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家兔体温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P0.01),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西药组兔体温升高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家兔血清IL-4、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其血清IL-10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家兔下丘脑组织iNOS,COX-2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P0.05);干预后,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家兔血清IL-4、IFN-γ水平较模型组明显被提升(P0.05),下丘脑组织iNOS、COX-2蛋白表达下降(P0.05),而COX-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的下降(P0.05);西药组家兔血清IL-4、IL-10、IFN-γ水平相比均无明显提升(P0.05),其下丘脑组织iNOS、COX-1、COX-2蛋白表达量均比模型组减少(P0.05),提示经刺络拔罐和单纯拔罐法干预后,可提高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细胞因子中IL-4,IFN-γ水平,对于血清IL-10水平无明显提升作用,对下丘脑组织COX-1蛋白表达没有抑制作用,对COX-2蛋白表达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结论: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有良好的退热作用,其退热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抗炎因子水平,抑制中枢iNOS、COX-2蛋白表达水平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其对中枢COX-2蛋白表达的选择性抑制可能是优于吲哚美辛类药物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虎汤对内毒素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虎汤低、高剂量组(10,20 g/kg),造模前,空白、模型2组分别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白虎汤低、高剂量组分别灌胃不同剂量药物,1次/d,连续5 d。第6天,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分别通过耳缘静脉注入大肠杆菌内毒素方法复制发热家兔模型,观察各组动物症状及体温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家兔体温,TNF-α、IL-1β、IL-6、ET和CD8+水平显著上升(P0.01),CD4+水平与CD4+/CD8+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白虎汤高、低剂量组家兔体温、TNF-α、IL-1β、IL-6、ET、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CD4+水平与CD4+/CD8+显著上升(P0.05或P0.01)。白虎汤高、低剂量均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有显著的解热效应(P0.05或P0.01),均可明显抑制发热家兔TNF-α、IL-1β、IL-6、ET、CD8+水平升高(P0.05或P0.01),促进CD4+水平与CD4+/CD8+显著上升(P0.05或P0.01)。结论白虎汤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有解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发热家兔致热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其解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羚羊角粉对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作用机制。方法: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建立大鼠发热模型,造模后测定1、4、6、8、10 h肛温,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下丘脑前列腺素E_2(PGE_2)、环磷酸腺苷(c AMP)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的10 h内体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成功建立大鼠发热模型;羚羊角粉组和阿司匹林组有明显的解热效果,且可降低大鼠血清中TNF-α、IL-6和下丘脑中PGE_2、cAMP含量。结论:羚羊角粉对酵母致发热大鼠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其作用可能与下调血清TNF-α、IL-6及下丘脑PGE_2、cAM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贞芪扶正胶囊对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溃疡愈合、生活质量及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廊坊市人民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64例ROU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新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均持续治疗2周。记录2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评估2组治疗7 d后临床疗效,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74)评估生活质量,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观察组溃疡愈合时间、溃疡疼痛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7 d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心理、躯体、物质、社会生活质量评分及血清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血清TNF-α、IL-2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TNF-α、IL-2水平较低(P均0.05),心理、躯体、物质、社会生活质量评分及血清IFN-γ水平均较高(P均0.05)。结论贞芪扶正胶囊治疗ROU疗效满意,可缩短溃疡愈合时间,改善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蒋雄 《新中医》2020,52(10):105-107
目的:观察辛凉平喘汤联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M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5例MP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观察组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基础上加用辛凉平喘汤,治疗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发热、咳嗽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发热、咳嗽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 (IL-10)、白细胞介素-4 (IL-4)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白细胞介素-2 (IL-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IL-6、TNF-α、IFN-γ、IL-10、IL-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IL-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凉平喘汤联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能有效改善MP患儿的临床症状,调节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多功能超声透药仪联合透骨消痛保健液导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多功能超声透药仪联合透骨消痛保健液导入治疗,对照组只使用中药外涂,30 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VAS疼痛指数、疼痛缓解率变化,并ELISA测定治疗前后血清IL-37、TGF-β、IFN-γ、TNF-α和IL-1α5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VAS疼痛指数由治疗前的(5.1±1.4)分下降到(1.5±0.4)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VAS疼痛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4.4%、77.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行走能力经治疗由(10.56±3.82)分提高到(13.56±3.85)分,提高效果显著(P0.01),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37、TGF-β、IFN-γ、TNF-α和IL-1α5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组没有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5种细胞因子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多功能超声透药仪联合透骨消痛保健液导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够有效的缓解RA患者的关节疼痛,显著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显著降低炎性因子IL-37、TGF-β、IFN-γ、TNF-α和IL-1α含量是其部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胸腔积液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在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含量及其对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测定并比较111例结核性、恶性、肺炎性及漏出液4组不同病因胸腔积液患者血清IL-2、IL-8、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结核性、恶性组患者胸腔积液和血清中的IL-8、TNF-α和IFN-γ水平显著高于漏出液组(P均<0.01);结核性胸腔积液组患者胸液中IL-8、TNF-α和IFN-γ含量明显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P均<0.05);结核性胸腔积液组患者血清中IFN-γ含量明显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P<0.05)。结论胸腔积液中IL-8、TNF-α和IFN-γ联检可能对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之间的鉴别都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加减荆防败毒散对风寒型外感热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风寒型外感热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应用加减荆防败毒散治疗,观察2组患者退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改变及疗效;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健康组,测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健康组血清TNF-α、IL-1β含量。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改善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IL-1β含量均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血清TNF-α、IL-1β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减荆防败毒散可能影响外感热病(风寒证)患者血清TNF-α、IL-1β水平而发挥抗炎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膀胱经刮痧对儿童肺炎退热疗效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最终治疗组完成41例,对照组完成45例.对照组予抗生素联合中药治疗3?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于入组即刻行膀胱经刮痧1次.比较2组患儿干预2?h后的即时退热疗效;将干预期间2组患儿腋下体温变化曲线采用MedCalc软件计算体温曲线下面积,记录2组患儿完全退热时间,统计完全退热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比较2组患儿干预前后炎性指标[静脉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即时退热总有效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P<0.01).治疗组体温曲线下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完全退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的完全退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3?d后2组患儿WBC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生素联合中药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膀胱经刮痧治疗儿童肺炎有显著的即时和持续的退热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麻黄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研究。方法:选取8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予头孢地嗪2.0g静滴,1日2次,氨溴索60mg静推,1日2次,氨茶碱0.3g静脉滴注,1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麻黄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2组均15天为1疗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8(IL-8)的水平;观察2组患者主要症状减轻/消失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1个疗程后炎性因子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且IL-1β、TNF-α、IFN-γ及IL-8的含量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咳嗽咳痰、肺部音及喘息症状恢复时间均显著较观察组患者短(P0.05),而发热症状的消失时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0%和72.1%,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麻黄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IL-1β、TNF-α、IFN-γ及IL-8等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7.
黄芩苷的解热作用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酵母性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及对致热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探讨其对酵母性发热大鼠解热的可能机制.方法:sc酵母(2 g·kg~(-1))复制酵母性大鼠发热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芩苷高、中、低剂量组,观察药后各组体温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ELSIA法测定发热高峰大鼠血浆、下丘脑及脑脊液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将黄芩苷3个剂量组的温度变化率与IL-6,IL-1β,TNF-α含量变化率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黄芩苷高剂量组较其他组能明显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并且能降低大鼠血清、下丘脑、脑脊液中的IL-6,IL-1β,TNF-α含量.相关分析表明黄芩苷对大鼠的体温变化率与IL-1β在血清、下丘脑、脑脊液的变化率呈正相关(r=0.873,P<0.05),与TNF-α的含量变化率也呈正相关(r=0.862,P<0.01).结论:黄芩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减少TNF-α和IL-1β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张娜  唐华燕 《陕西中医》2022,(3):318-320,341
目的:观察生地苦参汤联合艾拉莫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CP抗体、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α(IFN-α)水平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血清CCP、IFN-γ、IFN-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显效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地苦参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降低血清CCP抗体水平,抑制TLR通路细胞因子TNF-α、IFN-α分泌,从而调节IFN-γ、IL-4平衡,发挥稳定免疫微环境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疗效及对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kappaBp65,NF-kappaB p65)蛋白、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影响。方法 选取诊治的癌性发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治疗时间7 d,观察退热效果、治疗前血清总NF-κB p65蛋白及活性NF-κB p65蛋白、IL-6、IL-10、TNF-α变化。结果 观察组体温开始下降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每次退热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总NF-κB p65蛋白及活性NF-κB p65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IL-6、IL-10、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新痹痛灵颗粒联合温针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NF-α、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新痹痛灵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IFN-γ表达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表达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NF-α、IFN-γ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且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联合新痹痛灵颗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TNF-α、IFN-γ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