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综合应用二尖瓣成形术矫治复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14年3月,综合应用多项成形技术修复23例复杂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瓣膜,患者年龄14~71(45±23)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中度6例,重度17例,均存在2个以上的反流点;联合应用后瓣矩形切除、前叶三角形切除、腱索缩短、腱索转移、缘对缘二孔化、置入人工腱索、置入人工瓣环等技术修复二尖瓣。术中采用注水试验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成形效果。手术后每年进行1次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术后随访期死亡率和无二尖瓣反流发生率。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和住院死亡,随访时间为(71±37)个月,2例患者失访(9%),1例患者于术后3年死于心力衰竭,预计11年总体生存率为95%。根据最近一次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22例存活患者中,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个月、72个月和96个月发生中度二尖瓣反流,免于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预计发生率为76.4%。无患者因为二尖瓣反流复发或者其它原因进行二次心脏手术。结论:正确判断二尖瓣闭锁不全的病理改变,综合应用多种成形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二尖瓣成形中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人工腱索技术在右胸微创切口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技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 方法 2009年6月至2015年1月,经右胸微创切口应用改良人工腱索技术修复二尖瓣前叶或/和后叶脱垂引起的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58例,术中在脱垂瓣叶对应的乳头肌上将不带垫片的ePTFE缝线作“U”型缝合,两头的针线则均在距缘3~5mm处缝合于脱垂瓣叶的游离缘,先将每根线在脱垂的瓣缘缝两针,在置入“C”型二尖瓣成形环后,通过左心室的反复注水试验,调整人工腱索的长度至最佳位置,直至完全纠正瓣叶脱垂和二尖瓣反流,最后每根针线再在瓣缘缝一针,打结固定。术中常规应用经食道超声(TEE)评价成形效果。 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接受二尖瓣成形术,每例患者平均植入2.1 ± 0.7根ePTFE人工腱索(1~3根)。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约85.7 ± 9.5 min(72~123 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约61.9 ± 9.3 min(48~95 min)。二尖瓣成形术后,术中TEE显示二尖瓣无反流或微量反流47例,轻度反流11例。出院时,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无反流或微量反流41例,轻度反流15例,轻中度反流2例。术后随访6~73个月(平均29.4 ± 18.9个月),无远期死亡;无反流或微量反流36例,轻度反流18例,中度反流2例,重度反流2例。术后1年、3年、5年时,中度以上二尖瓣关闭不全免除率为96.6 ± 2.4%、93.9 ± 3.5%、90.1 ± 5.0%。 结论 改良人工腱索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右胸微创切口二尖瓣成形术中,操作简单易行,人工腱索的调整、固定方便,早、中期效果满意。术中根据二尖瓣的病变情况选用个体化的成形方法,适当的腱索数量、准确的腱索缝合部位及适宜的腱索长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右侧小切口在二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开展胸腔镜辅助右侧小切口二次瓣膜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38例,男17例,女21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再次手术2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二尖瓣病变1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二尖瓣病变7例,二尖瓣置换术后二尖瓣病变8例,二尖瓣成形术后5例。病例均采用右股动脉、右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冷血心脏停搏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经右侧胸壁小切口(3~6 cm)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结果全组1例因术后引流量多再次开胸止血,无死亡病例。主动脉阻断时间(48.0±18.0)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6.2±3.1)h,术后胸腔引流量(150.0±28.0)ml,术后输血量(0.8±1.6)U,住ICU时间(22.0±8.0)h,术后住院时间(6.8±1.6)d。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行二次瓣膜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手术要点,探讨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于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开展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23~ 64岁,平均(42±17)岁,平均体质量(57.5±14.5)kg.瓣膜退行性病变25例,先天性二尖瓣病变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中-重度)1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重度2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右股动脉插供血管,右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引血管建立体外循环.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经右侧胸壁小切口(4 ~5 cm)+两孔法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且与传统开胸组相比较,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短,术后胸腔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输血量少.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反流面积:无反流或轻微反流(<1.0cm2)19例,轻度反流(1.0~4.0 cm2)12例,中度反流(4.0 ~8.0 cm2)2例.随访3~ 18个月,随访30例,随访率90.9%,随访示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比术前均明显缩小.结论: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临床效果满意,创伤小,美容效果好,符合现代健康理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两种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的二尖瓣反流,探讨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7月至2015年5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3例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的二尖瓣反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3.2±15.5)岁。其中25例患者置入二尖瓣成形环(成形环植入组),所置入的二尖瓣人工瓣环平均直径为(29.5±1.5)mm,8例患者行交界环缩术(交界环缩组)。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所有患者二尖瓣病变均为中度或重度关闭不全,成形环植入组反流面积为(8.5±4.1)cm2,交界环缩组反流面积为(5.7±1.3)cm2。成形环植入组患者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4.2±29.3)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18.2±23.4)min,交界环缩组患者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1.9±28.4)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77.8±22.2)min。结果:术后无死亡,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成形环植入组术后平均ICU停留时间为(23.0±12.5)h,交界环缩组术后平均ICU停留时间为(23.0±8.8)h。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成形环植入组少量反流8例,无或微量反流17例;交界环缩组少量反流4例,无或微量反流4例。结论:二尖瓣反流合并主动脉根部瘤时可以经房间隔切口或房间沟切口行成形环植入术和经主动脉切口行交界环缩术。上述两种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效果确切,对于二尖瓣反流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以采用经主动脉切口行交界环缩术,以减少体外循环和阻断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导下胸腔镜辅助微创二尖瓣成形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因二尖瓣关闭不接受TEE指导下胸腔镜辅助微创二尖瓣成形手术的患者82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25例,年龄22~75岁。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阻闭升主动脉,HTK心脏停搏液顺行灌注行心肌保护,胸腔镜辅助微创右胸小切口行二尖瓣成形及相关手术。结果:82例接受二尖瓣成形术患者均植入成形环。其中手术1次转机成形成功80例。术后TEE及出院前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未见明显狭窄或反流,无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随访79例患者,随访时间(22±10)个月,复发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1例,二尖瓣轻度反流9例,随访期间无死亡。结论:TEE指导下胸腔镜辅助微创二尖瓣成形手术提高了手术精度,避免了外科医生对病变性质、范围、严重程度的误判,降低了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23例小儿二尖瓣关闭不全(MI)行二尖瓣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全组23例<18岁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进行了瓣膜成形术。结果:手术及术后随访~20个月,无1例死亡,1例行二尖瓣置换,1例有二尖瓣中度反流,其余为≤轻度反流。结论;儿童行二尖瓣成形术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对儿童MI应首选二尖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二尖瓣置换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81例临床数据资料,按照其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40例),行右胸微MVR,常规开胸组(41例),行常规正中开胸MVR;对比分析两组术中与术后指标、疼痛程度、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参数。结果:小切口组切口长度(5. 27±1. 23) cm、术中输血量(1. 74±0. 27) U、术后引流量(205. 84±10. 36) m L、ICU时间(16. 38±5. 45)d、住院时间(8. 16±2. 25) d明显小于开胸组(18. 12±3. 54) cm,(3. 22±1. 35) U,(412. 28±20. 57) m L,(23. 26±6. 24) d,(12. 27±3. 52) d(P<0. 05)。小切口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开胸组(χ~2=43. 976,P=0. 000)。小切口组(10. 0%)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胸组(46. 3%,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超声心动参数均明显好转(P<0. 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MVR中对患者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疼痛程度低且并发症少,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二尖瓣成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6年7月老年患者二尖瓣成形术46例的资料。二尖瓣关闭不全病因包括:二尖瓣脱垂18例,二尖瓣缺血性9例、感染性7例、退行性6例、风湿性3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返流的情况。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2.17%),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39例,随访时间6~48月。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Ⅰ级29例,Ⅱ级7例,Ⅲ级1例,Ⅳ级2例;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无反流24例,轻度反流10例,中度反流2例,重度反流3例。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对二尖瓣脱垂及退行性者疗效较好;扩张性心肌病,不宜成形术。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经验。 方法 分析41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8例;年龄1~52(9.5±10.7)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动脉导管直径3~11(6.84±2.10)mm,合并二尖瓣反流10例为轻度反流,16例中度反流,15例重度反流。37例患者的二尖瓣未进行处理,其中16例通过左胸侧后切口结扎动脉导管,21例单纯行介入封堵;2例患者因同时伴有重度三尖瓣反流而在体外循环下同期施行了三尖瓣成形术;2例合并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首先一期行PDA封堵术,封堵术后2周体外下一例行二尖瓣置换,一例二尖瓣成行术。 结果围术期无死亡,PDA术后均无残余分流,3例术前有反复肺部感染的患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5天后顺利脱机,其余患者均恢复顺利。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术后1周、1月、3月复查瓣膜反流情况。单纯处理PDA的患者(共37例),术后心彩超提示: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二尖瓣反流均明显减少;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二尖瓣反流略有减少。术后3个月时二尖瓣无反流19例,轻度反流13例,中度反流5例,无重度反流病例;行体外循环手术者术后均恢复良好,两例一期手术者术后二尖瓣反流为轻度以下,分期行成形者术后二尖瓣反流为轻中度 结论对动脉导管未闭合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采取单纯PDA结扎或者封堵,可有效减轻心脏负担,改善二尖瓣反流状况。对于一般情况较重不能耐受一期手术的患者,可行分期手术,一期先行PDA封堵术,缓解了二尖瓣反流和肺动脉高压情况,可有效地降低了二期二尖瓣手术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MI)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PDA合并中重度MI 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个月~13岁,体质量4~32 kg,平均(9.1±4.8)kg。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端4.5~15 mm,平均(5.7±1.7)mm,肺动脉端3~14 mm,平均(9.1±2.5)mm。所有患者均合并中-重度MI,42例中度反流,17例重度反流。介入封堵27例;外科手术32例(3例因介入封堵失败转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患儿中有3例因合并有二尖瓣病理解剖病变经右侧开胸同期行PDA缝扎和二尖瓣成形术,其余29例经左胸后外侧行PDA缝扎术。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出院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PDA均无残余分流,二尖瓣反流较术前好转42(71.2%)例,明显改善至微少量反流有38(64.4%)例。出院后6个月复查49(83.1%)例二尖瓣反流较术前好转,43(72.9%)例明显好转至微-少量反流,3例行PDA缝扎+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二尖瓣由术前的重度反流变成微少量反流。56例单纯处理PDA患儿中,40(71.4%)例明显好转至微-少量反流。出院时较术前,LVEDD[(36.4±8.0)vs.(43.2±8.2)mm,P<0.001],LVESD[(23.5±5.1)vs.(26.2±6.0)mm,P<0.01],左心房内径[(20.6±6.8)vs.(28.2±9.3)mm,P<0.001]均较术前显著缩小。结论:对于PDA合并中重度MI的患者,单纯介入封堵或者外科手术缝扎PDA可改善功能性MI的程度。合并有二尖瓣病理解剖病变的患儿开胸一期行PDA缝扎和二尖瓣成形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治疗策略及疗效观察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本中心实施手术治疗的65例PDA合并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轻度二尖瓣反流16例、中度反流26例、重度反流23例,其中41例行介入封堵术,19例行左侧经胸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3例成人患者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者行体外循环下PDA结扎及二尖瓣成形术,2例左室明显扩大伴重度二尖瓣反流、心功能低下者先行PDA封堵后2周再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成形术。术后3月随访复查心脏彩超了解二尖瓣反流情况。 结果:围术期无死亡。PDA术后均无残余分流。8例术前有反复肺部感染的患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5天后顺利脱机,其余患者均恢复顺利。单纯处理PDA的患者(共60例),术后3月心彩超提示:二尖瓣无反流26例,轻度反流24例,中度反流10例,无重度反流病例。行体外循环手术者术后均恢复良好,3例一期手术者术后二尖瓣反流为轻度以下,2例分期行成形者术后二尖瓣反流为轻度、轻偏中度。 结论:对PDA合并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单纯处理动脉导管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对合并极重度二尖瓣反流伴左室扩大、心功能不全患者,行分期手术可获得良好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二尖瓣腱索断裂的手术方式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40例二尖瓣腱索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32例行瓣膜成形术,8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 术后随访6~60个月.术后超声复查,瓣膜成形者无反流或轻微反流25例,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2例.瓣膜置换者瓣膜功能均良好.结论 二尖瓣腱索断裂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方式,二尖瓣成形术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预制人工腱索环和二尖瓣成形环置入术治疗二尖瓣脱垂,探讨此手术对二尖瓣脱垂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5例二尖瓣脱垂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48.5±3.2)岁,SBE后腱索断裂导致关闭不全2例,单纯腱索断裂导致关闭不全8例,腱索延长导致关闭不全5例。术前超声心动图(TEE)显示:根据Carpentier标准,前叶脱垂10例,后叶脱垂3例,前叶合并后叶脱垂2例。所有患者二尖瓣均为重度关闭不全,反流面积(11.0±0.9)cm2,1例合并三尖瓣重度反流。术前射血分数(EF)平均(64.9±1.9)%,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DD)平均(54.9±1.4)mm,左心房直径(LA)平均(42.9±1.7)mm。所有患者均经胸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行预制人工腱索环移植,移植腱索数量为(3.6±0.3)根,腱索长度(15.4±1.5)mm,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3±11.7)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86±9.8)min。3例患者置入SJ成形环,12例患者置入爱德华成形环,1例患者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结果:术后无死亡,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TEE显示少量反流3例,微量反流8例,未见反流4例。术后EF平均(60.2±2.9)%,未见明显改变。LVDD平均(46.5±1.1)mm,LA平均(32.9±1.2)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12~57个月,平均(35.7±4.3)个月,少量反流3例,无或微量反流12例。结论:预制人工腱索环和二尖瓣成形环置入术治疗二尖瓣脱垂近中期效果确切,但是远期预后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二尖瓣成形术36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367例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经验,评价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10~2006-12进行二尖瓣成形术的7岁以上患者367例,其中瓣膜退行性病变295例;先天性二尖瓣病变26例;缺血性改变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20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8例.术前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93例,Ⅲ级156例,Ⅳ级18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反流量轻一中度25例,中度109例,中到重度134例,重度99例;左心房内径24~71(45.10±9.13)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30~86(60.13±7.89)mm.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结果:术中经打水实验或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形效果满意,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14~83(34.99±8.30)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31~71(50.64±6.54)mm,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早期死亡1例;331例患者随访3个月至11年,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患者280例,Ⅱ级41例,Ⅲ级4例,Ⅳ级6例;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21~73(39.11±9.33)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34~79(50.04±6.51)mm,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192例患者二尖瓣无或微量反流,97例少量反流,27例少到中量反流,7例中量反流,2例中到大量反流,6例大量反流.4例术后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发生溶血,晚期死亡4例.结论:根据二尖瓣病变的特征进行选择,采用相应的成形技术,对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尖瓣成形术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术中行食道超声心动图和注水实验能为判断手术效果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访研究胸腔镜下行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术患者围术期指标改善及临床预后.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我院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90例,随机分为胸腔镜下行二尖瓣成形术组(胸腔镜组,n=45)和正中开胸二尖瓣成形术组(正中开胸组,n=45)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指标、恢复指标、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成形手术治疗的近中期结果。方法:选择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因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于我院行“三步法”二尖瓣成形术治疗的患儿70例。研究分析患者二尖瓣病变特征,术中操作要点,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术后并发症及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70例患儿中男性31例,女性39例;年龄中位数23.83(四分位间距7.58,52.39)个月;身高85.50(67.75,105.25)cm;体重11.75(6.48,16.88)kg。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体外循环时间(102.10±40.6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7.76±32.97)min。术后住院15.50(11.75,25.75)天,术后早期死亡率为2.86%。术后二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患者比例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前100%,术后7.14%;P<0.01)。术后随访20(17.45~26.3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率为1.5%,再次手术发生率为7.35%,二尖瓣中量以上反流发生率为14.71%。结论:“三步法”二尖瓣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中期结果良好,为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后复发性病变的病因,总结再次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技术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阜外医院19例行再次二尖瓣成形术的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7例,首次手术年龄4~66岁,平均(34.9±22.6)岁。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2例。再次手术时年龄18~81岁,平均(43.5±19.1)岁。两次手术间隔2~430个月,平均(118±116)个月。再次手术同期进行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2例,左房血栓清除1例。术前心胸比0.56±0.07,左房内径(LA)为(49.4±8.5)mm,左室舒张末径(LV)为(56.6±5.9)mm,左室射血分数(LVEF)62.6%±7.8%。结果手术失败组包括瓣叶缝线撕脱5例,瓣叶裂未完全缝合2例、人工瓣环瓣周漏2例、人工腱索撕脱1例。病变进展或新发病变组包括新发瓣叶脱垂4例,瓣环明显扩张2例,自体腱索断裂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二尖瓣相对性狭窄1例。本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09±53)min,阻断时间(70±29)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5.8)h。围术期无死亡。出院时有2例二尖瓣少中量反流,LA为(42.9±6.1)mm,LV为(53.4±6.3)mm,LVEF为59.3%±3.8%。术后随访(21.0±14.9)个月。1例术后2个月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中量反流。另有1例术后10个月发生脑梗死。无死亡、再次手术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或Ⅱ级。结论二尖瓣成形术后出现复发性二尖瓣病变患者,在瓣叶条件良好,反流原因明确情况下,行再次二尖瓣成形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围术期结果,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下和传统胸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三尖瓣环形成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口市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患者60例,按照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全胸腔镜下手术为试验组31例,传统胸正中切口手术为对照组29例。试验组做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环形成术,对照组做传统胸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三尖瓣环形成术。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肺转流时间、切口范围、术后机械呼吸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胸液引流量和引流管拔除时间,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心肺转流时间、切口范围、关胸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机械呼吸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胸液引流量和引流管拔除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气胸发生1例,肺部感染发生2例,心律失常发生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6%,对照组气胸发生2例,肺部感染发生4例,心律失常发生3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2%(P<0.05)。 结论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环形成术的手术时间、心肺转流时间、关胸时间、术后机械呼吸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更短,手术切口更小,术后引流物少,并且并发症少,安全性和实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二尖瓣成形术与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的近中期临床结果,探讨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010年至2017年,成人冠心病合并重度IMR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二尖瓣成形/置换术共106例,其中二尖瓣成形56例,二尖瓣置换50例。研究主要终点为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二级终点:死亡、中风、二尖瓣再次手术、心力衰竭、NYHA分级恶化、二尖瓣再次反流、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30 d、1年复合心脏事件终点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术后1年LVESVI及LVEF改善、基于SF-12评分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二尖瓣成形组再发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明显高于二尖瓣置换组(P=0.002)。结论:对于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均可获得较好的近中期临床效果;全瓣保留二尖瓣置换术更低的远期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发生率可能使患者更多的获益,但要权衡人工瓣膜置换的利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