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消融术(ELCA)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2018年12月—2021年1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行ELCA辅助介入治疗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病例5例共6处病变,观察ELCA成功率、PCI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以及PCI并发症、术后住院期间和6个月随访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6处病变均为支架内再狭窄,其中完全闭塞病变3处,严重钙化病变1处,三支病变比例40.0%。ELCA成功率、PCI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PCI并发症为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见ELCA处理后局部内膜撕裂(7.00±3.46)处,PCI后相较ELCA处理后无论最小管腔直径(MLD)[(2.56±0.27) mm比(1.47±0.37) mm,P=0.006]还是最小管腔面积(MLA)[(6.48±1.16) mm2比(2.14±0.62) mm2,P=0.005]均明显增加。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为0,6个月内发生MACE 3例,其中2例心绞痛,1例心肌梗死,均行靶血管血运重建。结论 ELCA辅助治疗复杂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在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院的102例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造影组(PCI术中行常规冠脉造影)与IVUS组(PCI术中行IVUS).观察比较两组PCI治疗指标、冠脉左主干最小管腔面积(MLA)、最小管腔直径(ML...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冠脉消融术(ELCA)在富含血栓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锦州医科大学北部战区总医院连续纳入25例富含血栓的STEMI患者,分成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或)支架术(对照组n=13)和辅助的ELCA治疗组(ELCA组n=12),采用冠脉造影或冠状动脉定量测量(QCA)评估TIMI血流、TIMI血栓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最小血管腔直径(MLD)和直径狭窄程度(DS),主要观察终点为手术即刻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LC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49.0±11)%比(61.2±7.9)%,P=0.006],其他一般资料包括生活习性、既往史和冠脉造影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相关指标中,除球囊预扩张指标(P=0.022)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LCA组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术中未观察到无复流、夹层、冠脉穿孔等并发症,对照组发生慢血流2例,无复流1例,手术即刻成功率76.9%。采用CTFC评价系统评估术前和术后即刻冠脉灌注血流情况,ELCA组由(67.81±16.5)帧减少至(34.63±14.7)帧,对照组(55.77±12.10)帧减少至(39.54±12.54)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LD和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及6个月随访期间,ELCA组无MACE事件发生,对照组发生MACE事件2例(因心衰再次住院)。结论 ELCA应用于富含血栓的STEMI直接PCI可提高心外膜血流,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慢血流或无复流风险,具有较高的即刻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即刻管腔获益及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下不同内膜组织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入选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DCB治疗的ISR患者86例,共96处ISR病变,所有病变均行OCT评估。根据是否使用ELCA,将病变分为ELCA+DCB组(n=30)和DCB组(n=66);并根据OCT评估的ISR病变内膜组织特征分为均质模式和非均质模式,比较两种不同模式对即刻管腔获益的影响。即刻管腔获益定义为治疗前后的OCT下最小管腔面积变化值(ΔMLA)。结果:ELCA+DCB组与DCB组相比获得更大的ΔMLA[(3.2±0.8) mm2 vs.(2.6±1.4) mm2,P=0.015]。在均质模式的ISR病变中,ELCA+DCB组的ΔMLA大于DCB组[(3.0±0.9)mm2 vs.(2.2±1.1)mm2,P=0.030],但在非均质模式的ISR病变中,两组Δ...  相似文献   

5.
SAFE-CUTTM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血管内超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血管腔内超声(IVUS)观察SAFE-CUTTM球囊成形术(SFCT)治疗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冠脉狭窄>70%的冠心病患者81例(男性59例,女性22例,年龄61±11岁),行SFCT(n=37)和普通球囊成形术(POBA,n=44)。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即刻行定量冠脉造影(QCA),55例(SFCT组24例,POBA组31例)术前、术后行IVUS。以QCA分析最小管腔直径(MLD)、参照管腔直径(RLD)和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DS);以IVUS分析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EEMA)、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管腔面积狭窄率(AS)以及内膜撕裂类型和夹层形成。结果SFCT和POBA手术成功率均达到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SFCT组平均扩张压力为871.4kPa,小于POBA组的1013.2kPa(P<0.05)。夹层发生率SFCT组为30.5%,POBA组为62.34%(P<0.05)。术后即刻MLA和MLD增大,SFCT组的MLD在介入治疗前后分别为0.67±0.45mm和2.41±0.33mm(P<0.01),MLA分别为1.49±0.61mm2和6.01±3.44mm2(P<0.01);POBA组的MLD在介入治疗前后分别为0.66±0.48mm和2.32±0.51mm(P<0.01),MLA分别为1.47±0.55mm2和5.51±3.02mm2(P<0.01)。SFCT组的MLD即刻获得为1.74±0.34mm,POBA组的MLD即刻获得为1.66±0.49mm(P<0.05);SFCT组的MLA即刻获得为4.52±0.50mm2,POBA组的MLA即刻获得为4.04±0.50mm2(P<0.05)。结论SFCT治疗冠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于我院治疗的10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支架植入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基础上加用裸金属单纯支架植入]与DCB组(PCI治疗基础上加用紫杉醇DCB)。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术后9个月靶病变分支最小管腔内径(MLD)、直径狭窄率,术后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LLL)、再狭窄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靶病变失败[Target Lesion Failure (TLF)]、心源性休克、靶血管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与支架植入组比较,DCB组术后MLD[(1.66±0.29)mm比(2.04±0.32)mm]、术后9个月MLD [(1.40±0.46)mm比(1.75±0.53) mm]均显著扩大(P均=0.001)。术后9个月,DCB组再狭窄率(4.0%比18.0%)、MACE发生率(8.0%比24.0%)均显著低于支架植入组(P均<0.05);两组LLL、TLF、心源性休克、靶血管心肌梗死、TLR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DCB可显著扩大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VUS)对复杂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PCI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复杂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并且行PCI的患者110例,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PCI术中采用IVUS技术进行指导)。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最小管腔直径(MLD)、最小管腔面积(MLA)、面积狭窄率(AS)、支架直径及长度、支架释放压力、后扩张球囊压力及直径等指标;随访1年,观察2组靶病变血运重建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情况。结果观察组MLD[(2.17±0.36)mmvs (1.62±0.59)mm,P=0.000]、MLA[(4.94±1.61)mm~2 vs (2.51±1.77)mm~2,P=0.000]、支架直径[(3.54±0.24)mmvs (3.34±0.31)mm,P=0.002]、支架长度[(14.41±5.25)mmvs (12.11±4.21)mm,P=0.038]、后扩张球囊直径[(3.98±0.51)mmvs (3.77±0.38)mm,P=0.040]、后扩张球囊压力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0),AS明显低于对照组[(63.23±8.17)%vs (77.31±7.42)%,P=0.000)];随访期观察组总MACE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9.09%vs 12.73%,P=0.540)。结论 IVUS能有效指导左主干病变PCI支架定位,辅助判断支架扩张和贴壁情况。  相似文献   

8.
于军  吕安林  邢玉洁 《心脏杂志》2011,23(3):358-360
目的:观察和分析双支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的临床和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提高危重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两支冠脉慢性闭塞并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的患者104例,分为3组,A组: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33例;B组: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30例;C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闭塞,41例。对患者临床资料、PCI结果、并发症、心功能和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oronary events,MACE)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各组PCI再通率高(双支开通率占96%),并发症少,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无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各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有显著的改善[A组:(36±8)% vs. (47±9)%,P<0.01;B组:(41±8)% vs. (51±8)%,P<0.01;C组:(36±7)% vs. (45±8)%,P<0.01]。术后MACE发生率1年随访结果显示:C组MACE发生率高于A组或B组(P<0.05),而A组和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CI治疗双支冠脉慢性闭塞病变并发症少,双支同时开通成功率高,左前降支和左旋支闭塞介入治疗MACE较其它组高,但PCI治疗可显著提高重症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心功能,改善长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内斑块消蚀术(ELCA)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桥血管(SVG)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总结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中心应用ELCA治疗的5例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PCI患者,导引钢丝通过SVG病变,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SVG病变特征,ELCA治疗后进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或药物洗脱球囊处理。观察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并随访复发性心绞痛、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及心原性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5例患者ELCA辅助SVG病变PCI全部成功,术中无1例发生血管夹层、穿孔、慢血流及无复流,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复发性心绞痛、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及心原性死亡。结论:应用ELCA辅助SVG病变行PCI安全有效,可显著减少相关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在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应用中的有效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入选DM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39例,均单独应用DCB治疗,记录治疗前后最小管腔直径(MLD)、手术即刻成功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靶血管MLD,计算晚期管腔丢失(LLL)。结果:39例患者共46处病变接受DCB治疗,DCB扩张后,1处病变管壁急性弹性回缩,2处病变出现C型夹层,给予补救性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手术即刻成功率93.48%,术后即刻MLD较术前显著增加(1.64±0.38)mm对(0.92±0.43)mm,P0.01,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心肌梗死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28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2例发生较明显的再狭窄,其中1例置入DES,1例再次给予DCB扩张治疗,复查造影患者的MLD为(1.46±0.32)mm,LLL为(0.18±0.31)mm。按靶血管部位分别计算,6个月后与术后即刻ML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总体靶血管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B可显著增加DM患者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管腔直径,LLL较少,且耐受性好,无异物置入,即刻及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外周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peripheral intervention,PPI)联合应用的策略、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月接受联合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住院患者141例,根据患者临床和病变严重程度及耐受程度同次或分次完成PCI和PPI。术前、术后常规用抗血小板药、控制糖尿病药、抗高血压药并常规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结果141例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病变90例(占63.8%);共对225支靶冠状动脉的264处靶病变行PCI,冠状动脉靶病变狭窄88%±11%,共植入冠状动脉支架289枚,每例1~4枚。PCI即刻成功率100%,术后心绞痛完全缓解率98.6%(139/141,仅2例术后有轻微心绞痛)。合并2~3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靶病变45例(占31.9%),外周动脉靶病变狭窄85%±10%。PPI共治疗靶血管189支,共植入189枚外周动脉支架,每例1~2枚。54例与PCI同台完成PPI(占38.3%),PPI即刻成功率为100%,外周动脉病变患者术前存在的相关缺血临床表现完全缓解。介入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8%(4/141,PCI术中冠状动脉螺旋撕裂1例、股动脉穿刺局部较大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1例、肾周围血肿1例,均处理成功);术后一过性肾功能改变3例,经治疗恢复正常。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发生。结论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其病变以多支、多处居多,提示其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性和不良的预后,单行PCI或PPI不能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联合行PCI和PPI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PCI和PPI可同次或分次完成,但首次介入治疗应完成主要罪犯冠状动脉的PCI,以保证患者安全并提高对PPI治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黄群英  刘卫华  黄晓明  庞振瑶 《内科》2013,8(3):227-228,232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PCAD)与晚发冠心病(LCAD)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及观察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主要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总结分析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PCAD(58例)和LCAD(80例)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病例的冠脉病变特点、支架置入数和长度以及介入治疗并发症、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结果 PCAD组患者冠脉病变多累及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PCAD组介入治疗所需支架总数、长度少于LCA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径路并发症、冠脉夹层、冠脉穿孔比例、介入成功率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MACE发生率PCAD组低于LCA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D组患者介入治疗并发症少于LCAD患者。结论 PCAD患者冠脉病变多在LCX、RCA,介入治疗MACE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硝普钠预处理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的预防效果及对预后影响。方法:NST-ACS患者276例,被分为联合治疗组(124例,PCI术前冠脉内给予硝普钠+替罗非班预处理)和常规治疗组(152例,常规PCI术前处理)。观察两组患者PCI术中无复流发生情况,术后心肌梗死血流分级(TIMI),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以及住院期间和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术中无复流发生率(7.9%比2.4%)及术后24h血清cTnI峰值[(2.85±0.92)ng/ml比(1.98±0.91)ng/ml]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0.01);两组术后住院期间及6个月MACE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联合替罗非班术前预处理可预防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的无复流现象发生,减少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总结自2015-01至2016-11在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应用ELCA治疗的3例CTO病变患者,导引钢丝在对侧冠状动脉造影指引下通过闭塞段病变,应用ELCA治疗后进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观察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并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3例患者ELCA器械操作全部成功、介入治疗全部成功。术中无1例发生血管夹层、穿孔、慢血流及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及死亡。结论:应用ELCA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治疗CTO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准分子激光冠脉消融术(ELCA)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钙化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和支架内再狭窄(ISR)等复杂冠脉病变中的应用和经验分享。方法纳入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北方战区总医院22例复杂冠脉病变的患者共22处病变行准分子激光冠脉消融术(ELCA)。观察终点为手术即刻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结果 22处病变均成功通过激光导管并进行消融,5例(22.7%)急诊STEMI患者,10例(45.5%)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5例(22.7%)支架内再狭窄病变,1例(4.5%)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和1例(4.5%)钙化病变。17例患者最终行球囊扩张并成功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1例患者行药物球囊扩张。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临床成功率100%。平均随访(6.6±2.7)个月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及ELCA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ELCA应用复杂的冠脉病变具有较高的即刻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未见ELCA相关并发症发生,可以在复杂冠脉疾病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左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单根MAC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ACS患者60例,根据随机序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单根6F MAC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观察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造影剂用量、PCI操作时间、放射剂量、透视时间、介入治疗血管支数、平均支架数、血管并发症情况及出院后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均为100%,PCI成功率均为96.67%。两组患者造影剂用量、介入治疗血管支数、平均支架数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操作时间、透视时间短于对照组,放射剂量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30 d均未出现MACE。结论 ACS左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单根MAC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ABP)与单导丝保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过程中的边支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并接受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冠脉分叉病变病人316例,对其光盘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PCI术式的不同分为主动球囊边支保护组(ABP组)和单导丝保护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接受PCI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成功率、手术即刻边支血流情况、心绞痛的发生率以及术后6 h心肌酶谱水平,并观察两组病人术后6个月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术后12个月通过冠脉造影随访,比较两组病人分支情况。结果主支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闭塞,单导丝保护组12例(7.8%),ABP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中期疗效比较,ABP组的心绞痛及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导丝保护组(P0.05)。结论 ABP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近、中期疗效优于单导丝保护技术,且手术安全性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内斑块消蚀术(ELCA)治疗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即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因合并严重钙化病变导致常规治疗失败转行ELCA的患者资料,分析ELCA的即刻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并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钙化角度和ELCA后支架膨胀情况。支架膨胀不全定义为最小支架面积4.5 mm~2且最小支架面积/参考血管面积70%。结果共有7例严重钙化转行ELCA患者,平均年龄(65.3±7.0)岁,激光导管通过率100%,其中1例冠状动脉严重成角患者ELCA导管通过后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穿孔,后终止手术予小球囊封堵后纠正,IVUS测量平均最大钙化角度为298.33°±86.35°,术后平均支架面积为(5.56±2.35)mm~2,无支架膨胀不全发生,平均支架面积/参考血管面积为(87.64±9.39)%。结论 ELCA对冠状动脉内严重钙化病变常规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并有良好的即刻支架膨胀效果,但需注意严重成角的病变有冠状动脉穿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联合冠脉造影指导下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和2019年1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急性STEMI患者。OCT组选择接受急诊PCI并行OCT检查的STEMI患者100例,应用OCT检查明确心肌梗死(心梗)病因,决定介入方案,在OCT指导下行介入治疗;冠脉造影组患者选择在同期内未行OCT的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按照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冠脉)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差±5岁的条件,两组按照1:1进行匹配。主要观察终点是术后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次要观察终点包括支架和球囊选择是否存在差异及术后冠脉TIMI分级、心功能和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OCT发现STEMI患者斑块破裂、斑块侵蚀、钙化结节发生率分别为54%、22%、2%、2%。OCT组共用球囊184个,植入药物洗脱支架113枚,冠脉造影组共用球囊186个,共置入支架122枚,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TIMI血流、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左室射血分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30 d MACE事件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OCT发现支架术后即刻支架贴壁不良率、支架边缘夹层、组织脱垂、支架膨胀不全发生率分别为23%、16%、18%、1%。结论斑块破裂是STEMI的主要发病原因,其次是斑块侵蚀,OCT指导的介入治疗可以明确STEMI的发病机制及时发现介入并发症,指导临床处理,未增加MACE事件。  相似文献   

20.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选择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桡动脉造影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后即刻采取经桡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17例(桡动脉组),与同期经股动脉途径造影后即刻PCI者(股动脉组,共409例)进行比较,分析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4.0%,与股动脉组(97.6%)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桡动脉组造影显示明显病变(管腔狭窄程度≥70%)的血管数量累计为210支,其中182支作为靶血管进行了成功的PCI,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6.7%,低于股动脉组(93.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的所占的比例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平均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随访PCI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具有可行性。但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途径P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