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阴阳经穴位并取及中风常规取穴(阳经取穴)对中风后遗症期上肢痉挛程度和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中风后遗症期患者随机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阳经取穴)针刺法治疗,治疗组予阴阳经并取针刺治疗,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上肢痉挛程度(修订的Ashworth量表)和手功能评分(Fugl-Meyer(FMA))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Ashworth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手功能FM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手功能F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阴阳经穴并取针刺能有效改善中风后遗症期上肢痉挛程度和手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手三阳经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手指拘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手三阳经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后手肌力评分.结果与结论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手肌力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的临床手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根据针灸学"迎随补泻"理论,运用平衡舒筋推拿手法治疗脑梗死后手痉挛疗效。方法 60例脑梗死后手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并给予相应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手痉挛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手痉挛的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将"迎随补泻"理论,运用于平衡舒筋手法中治疗脑梗死后手痉挛,可提高推拿治疗中风后手痉挛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曾氏太极针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常规予以脑痛科药物治疗,治疗组予以曾氏太极针法取穴治疗,对照组予常规穴位治疗;采用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 AD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后手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手功能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太极针法为治疗中风后手指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药浴结合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疗效.方法:选取12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运用药浴结合推拿手法,再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及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神经内科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3.33%(p<0.01).结论:药浴结合推拿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梅花针叩刺作为辅助方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手拘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1例中风后手拘挛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30例)和康复训练组(31例)。康复训练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包括Bobath作业疗法、OT训练、手功能训练治疗,每天一次;综合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梅花针叩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的手部循行部位,隔天1次,均3周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治疗前后痉挛程度、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及FM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综合治疗组均优于康复训练组(均P0.05);综合治疗组和康复训练组改善手运动功能总有效率分别为93.3%(28/30)和74.2%(23/31),综合治疗组优于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梅花针叩刺作为辅助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手拘挛较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针刺手三阳经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手三阳经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手指拘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手三阳经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后手肌力评分。结果与结论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手肌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的临床手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30例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指数变化情况。结果: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痉挛指数改善明显(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相似文献   

9.
李琰  王松龄 《中医研究》2011,24(4):36-37
目的:观察通络解痉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痉挛患者按照平行对照、临床开放的设计方法通过掷币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通络解痉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占97.50%,对照组有效率占87.50%,2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解痉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患者平均、随机分为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组(治疗组)和现代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并给予相应治疗方法,疗程4周。观察痉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肢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1.
宗涛 《辽宁中医杂志》2012,(7):1391-1393
目的:观察电刺激督脉穴位对脑梗死患者肢体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40例)和普通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基本的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组加用督脉穴位(大椎、筋缩、腰阳关和命门)调制中频电刺激,普通治疗组不加任何电刺激,两组均治疗1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Ashworth评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和生活能力的评定。结果:电刺激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电刺激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电刺激治疗组上述各指标改善幅度比较显著,与普通治疗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穴位电刺激可降低肢体的肢体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蓝晶晶  梁巧巧  吴悦 《新中医》2021,53(4):197-201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情志疏导干预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2例,2组入院后均给予西药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情志疏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熏蒸联合艾灸治疗,2组均观察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运用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定肌痉挛程度,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肢体功能情况,以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价生活质量。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7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痉挛程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Fugl-Meyer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IS移动能力、力量状况、记忆交流能力及情绪4个维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上升,观察组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并配合有效的康复训练和情志疏导,疗效满意,有助于缓解肌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徐安瑜  徐应倩  黄璐 《新中医》2021,53(3):135-139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症状、肢肌张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分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2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联合推拿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肢肌张力改善情况(Ashworth评分)、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改良RANKIN量表)及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Ashworth评分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RANKIN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RANKIN量...  相似文献   

14.
于川  申斌 《上海针灸杂志》2013,(12):1006-1007
目的评价透穴微创埋线法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手指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透穴微创埋线法配合张力平衡针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以Fugl-Meyer手指运动功能评定法及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为指标,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及Fugl-Meyer评分均较前得到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上述两项指标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透穴微创埋线法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手指运动障碍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手部痉挛,改善手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8周后比较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期中医康复治疗在中风社区康复中的疗效。方法将90例社区中风患者分为常规理疗组(对照组)、中医康复组和康复训练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常规理疗、分期中医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法(MBI)评分。结果 3组治疗方法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方面均有效(P<0.01);中医康复组和康复训练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而中医康复组和康复训练组之间效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期中医康复治疗在中风社区康复中有与康复训练相当的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Brunnstrom分级取穴对脑卒中肢体偏瘫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将9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按Brunnstrom分级取穴,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取穴,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处理,并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并对两组采用简式Fugl-Meye运动功能评测(FMA)和Barthel指数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量化评定;结果:治疗1、3个月后两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按照Brunnstrom分级取穴可以明显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游戏对脑梗死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脑梗死上肢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均进行传统康复治疗30min,完成后对照组开始作业训练,观察组开始虚拟现实游戏干预,均每次20min,每日1次,每周5次,干预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游戏可更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艾灸结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康复治疗)。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以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arthel指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较单纯康复疗法为佳。  相似文献   

20.
余智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4,(11):1689-1691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合格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推拿结合循经往返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随访3个月观察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 FMA)、视觉疼痛量表( VAS)、改良Barthel指数( MBI)情况。结果:试验组在治疗1个月、随访3个月的FMA、VAS、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14例,有效32例,无效8例;试验组治愈8例,显效24例,有效24例,无效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推拿结合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