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中医学中"泄泻""痢疾""肠澼"等范畴。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控制活动性炎症及调节免疫紊乱为主,疗效欠佳。中药治疗本病具有改善病情、减少复发、副作用低等优点,是临床治疗UC的有效手段。现笔者就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具体如下。1辨证分型,分期内治1.1辨证分型论治:现多数医者根据病证的病机变化,大致可将本病辨为6个证型:湿热蕴结型、脾肾阳虚型、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系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中医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郭光业教授根据自己长期临床经验,对该病具有独到见解,认为该病病程长,用药复杂,最终往往形成一个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错杂、错综复杂的病机变化。乌梅丸是治疗久痢的经方,其所治久痢形成的机理是肝脾虚弱,湿热下注,与UC病机相吻合。郭教授临床以乌梅丸为基础辨证加减治疗UC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具体病因尚未明确的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性疾病。中医认为,UC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虚、湿、气、瘀,病理基础以脾、肾两虚为本,湿邪、肝郁、瘀血、湿热为标,临床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血同病。目前,UC的治疗仍是一个难题,本文就中医治疗的观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介绍朱莹教授从湿热论治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证经验.朱教授认为,本病活动期发病的主要病机多为湿热互结、气血壅滞,其中脾胃气虚贯穿于UC的整个病情发展过程.朱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活动期UC在治疗上应从湿热、气(气滞)、血(血瘀)入手,以清化湿热、调气行血、抑肝扶脾为治疗大法,并强调健脾之法应贯穿始终.同时...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消化系统疑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标本兼治、不良反应小、远期疗效好等优势。各医家对于本病多从湿热、血瘀论治,但近年研究发现,情志因素在诱发UC、影响其转归复发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临床上肝郁脾虚证患者多见,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从肝脾生理特性、病机变化、临床方药等多个方面探讨疏肝健脾法在UC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朱向东 《中医研究》2012,25(8):75-78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难治性肠病,复发率高,危害大,很多医家治疗本病从湿热病机入手,多采取清热利湿法治疗,但临床观察发现,UC在急性期多表现湿热,而进入慢性期,多数患者出现精神心理症状,肝气郁结症状比较明显.肝气郁结日久,克伐脾土,导致脾虚,所以肝郁脾虚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证候类型,而且患者常常因为久治不愈,出现身心交织的临床表现,说明精神情绪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所以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疗效较好.本文从疏肝健脾法治疗UC的临床应用概况、实验研究概况,肝郁脾虚证与UC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同时提出了疏肝健脾法治疗UC的研究思路与设想.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伏温理论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特点,提出了UC可从伏温论治的观点。脾虚失运、湿热蛰伏是该病的基本病机,湿热外达阳明肠腑,与气血糟粕相搏结是活动期UC的病机特点。透邪扶正是治疗该病的根本大法,在临床中应该根据患者症状在透邪、解毒、扶正等治法中进行权衡,以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在伏温理论下,从“透邪扶正”探讨该病论治可能为UC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病因病机和临床治疗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近况。指出:UC为本虚标实,虚责之脾、肾、肺,实责之湿热、瘀滞,临床多表现为虚中夹实,实中有虚的复杂症候;临床治疗方面有分期和分型论治、复方应用,且治疗方法众多,疗效肯定,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9.
赵国荣认为肝脂肪变性属于中医"肝痞""积聚"的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为湿、热、痰、浊之邪郁阻肝脏,使其疏泄失常,且易传之于脾。临床治疗应辨湿热之轻重及所传之脏的虚实。今举案例一则,简要分析,以供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炎症性肠病(IBD)范畴,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本文通过对最近几年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文献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扼要总结了UC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湿热内蕴、肝气乘脾、血络损伤、脾气虚衰、脾肾阳虚型),并概述各证型的较常用用药。  相似文献   

11.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中医学将本病归为"腹痛""滞下""肠澼""痢疾""泄泻"等范畴;其病因为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病机为虚邪贼风,内蕴脏腑,气血凝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损而发为黏液、脓血;病位在肝、脾、胃、肾;病性属本虚标实,以肝郁脾虚为本,湿热内蕴为标。机体正气不足、脾胃虚弱为本,加之外邪侵袭、情志久郁、食饮内积等不良因素作用下,湿热疫毒内蕴肠腑后  相似文献   

12.
Ig A肾病是常见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为慢性肾脏病及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单纯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目前中西医综合治疗有较大优势。本病属中医"肾风""水肿""虚劳"等范畴,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风邪扰动、痰瘀湿热内生,病性为本虚标实。在临床工作中以脾肾相关理论为指导,治疗上以健脾益肾为法,兼以祛风化痰祛湿活血通络,标本兼顾,治疗该病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特征[1]。多数医者认为,UC 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发病之标。急性期多为气滞湿郁、郁而化热,湿热蕴结大肠,实证居多;慢性期多为日久不愈,正气亏虚,脾虚肠损,进而脾虚与湿热并见、寒热错杂,多成本虚标实之证。根据历代医家的描述,认为从虚(阳虚、气虚)、毒(湿毒、热毒、瘀毒)两方面论述其病因病机较全面,进而提出扶正、解毒是治疗UC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介绍蒋士生教授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经验.蒋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湿热蕴肠为UC的主要病机,治疗上主张活动期"标本同治",缓解期"扶正固体",以健脾益气为主,辅以理气、解毒、止血之品.其拟定的芪连结肠宁攻补兼施,可益气健脾、清热祛湿,在治疗UC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张涤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导,湖南省中医名家,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10余年,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张涤教授认为"肺脾不足"的生理特点,在外易感湿热疫毒,在内易生湿热,两邪相搏结而致本病。临床上主要是以清热利湿解毒,佐以疏风清热,解毒透疹为法,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手足口病属中医"时疫""温病""湿温"等范畴。本病四季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C)多由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虚弱等引起。刘华一教授认为脾虚为该病发生之根本,湿郁气滞为该病致病之标,瘀血贯穿疾病始终。根据总病机,刘师临床上将其分为四型:湿热蕴肠型、脾虚湿盛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分别予以白头翁汤、参苓白术散、痛泻药方、四神丸加减治疗,并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配伍行气药、活血止血药,在治疗UC中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方面探讨了肾结石的中医证治。提出病因病机为湿热夹瘀为主,兼有脾肾不足,虚实夹杂;治疗以清热利湿排石为主,佐以补益脾肾。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临床常见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肠病。根据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的症状属中医"久痢""休息痢"范畴,脾肾虚损是其起病及复发的根本病机。脾肾作为先后天之本,两者相济为用,提供人体运转的物质基础,两者虚损则土不壅水、火不暖土、水不润土而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导致湿浊壅滞肠腑,肠络受损而发溃疡。临床上应用温肾健脾法可有效缓解UC的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愈合,且复发率低;并且在中药口服同时联合应用中医特色疗法可以更好地促进病情恢复。而根据病机偏向不同,有健脾温肾固涩、温阳降浊化瘀、滋阴清热生津治法的不同。此外,完善该治法远期疗效及终点事件的观察,合理、个体化的联合中医特色疗法将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蒋小敏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为饮食不当、劳倦所伤;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湿热浊毒及瘀血内阻;病位在脾肾;主张分期治疗。笔者通过临床跟诊,搜集整理门诊病历,总结其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名老中医张海福主任医师,临床治疗弱精症经验丰富,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肾虚兼有湿热、瘀毒是导致男性弱精症的主要病因,并将本病的基本病机归纳为肾精亏虚挟湿热瘀毒;临床多用"补肾填精""活血化瘀""兼清湿热"的方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