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对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A组)和氟西汀治疗组 (B组)各3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测试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A、B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与基线比均明显下降(P<0.01),且A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B组(P<0.05).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P2、N2、P3 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P2、N2、P3波幅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1).A组较B组P3潜伏期、反应时间明显缩短,且N2、P3波幅A组高于B组(P<0.01).结论:在改善首发抑郁症认知功能方面,艾司西酞普兰优于氟西汀,且艾司西酞普兰疗效明显、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坦度螺酮治疗老年女性冠心病继发焦虑抑郁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女性冠心病继发焦虑抑郁障碍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予坦度螺酮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  相似文献   

3.
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迪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2003-2004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维持原抗精神药物治疗,治疗组在维持原抗精神用药的基础上给予西酞普兰口服,在治疗2、4、8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符合入组标准且完成研究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研究组,60例)及西酞普兰治疗组(对照组,62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4、6、8周末及随访1年后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入组前及8周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访1年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研究组复发率低,依从性好.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疗效确切,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团体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药物治疗的增效作用.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6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奥氮平片联合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研究组接受团体心理治疗+奥氮平片联合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4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酞普兰)和观察组(艾司西酞普兰),治疗6周后,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各因子PANSS评分及PANSS总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期间都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王海涛  田洪涛 《实用全科医学》2011,9(4):580-580,638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疏导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西酞普兰治疗,治疗组给予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MMSE、MB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能减轻抑郁程度,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疏导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西酞普兰治疗,治疗组给予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疏导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MMSE、MB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能减轻抑郁程度,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睡眠质量、认知功能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PSD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高频A组(10 HZ rTMS+艾司西酞普兰),高频B组(5 HZ rTMS+艾司西酞普兰),低频组(1 HZ rTMS+艾司西酞普兰),对照组(假刺激+艾司西酞普兰),每组各2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评定患者抑郁程度、睡眠质量、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检测外周血清BDNF水平,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4组患者治疗前HAMD-17、MBI、PSQI、MoCA评分和BDN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HAMD-17、MBI和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高频A组BDNF水平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高频A、B组和低频组H AMD-17、MBI评分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高频A组改善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A、B组和低频组治疗后PSQI评分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低频组改善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频A组的MoCA评分和BDNF水平优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频率rTMS治疗结合艾司西酞普兰均能同时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睡眠质量,其中10 Hz rTMS在改善抑郁情绪、改善认知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优势;1 Hz rTMS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和度洛西汀治疗女性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8例女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6例。A组患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B组患者采用度洛西汀治疗,两组患者均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及痊愈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疲劳和失眠,B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食欲降低、失眠和便秘,所有患者症状均较轻微,可自行恢复或经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和度洛西汀治疗女性抑郁症均安全有效,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丁螺环酮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过程中的增效作用及药理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抑郁症患者,根据采用治疗方式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A组(19例)主要采用西酞普兰进行治疗,B组(17例)采用丁螺环酮联合西酞普兰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2个月的治疗。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为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预先进行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B组接受治疗后与A组接受治疗后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的治疗结束后,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9%,B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口干、恶心、头晕、头痛、视物模糊、便秘等。两组患者就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上述不良反应进行评分,B组与A组两者TESS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两周内无显著性差异,2个月治疗结束后,两组TESS评分也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丁螺环酮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联合使用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2.
张秀丽  崔玉珍  杨秀双  闫业喜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3):1069-1069,1100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及认知治疗对帕金森(PD)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68例诊断为PD的抑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组35例,单用西酞普兰组33例,疗程6周,于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从第4周起,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组HAMD评分及减分率较单用西酞普兰组为高。结论: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3.
尤秀敏 《中外医疗》2011,30(31):103-103,105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联合坦度螺酮与单独使用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酞普兰和坦度螺酮联用组和西酞普兰单用组,疗程为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的1、2、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的副作用评定量表(TESS)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联用组与单用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和BPRS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从第2周开始到第6周,2组比较联用组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单用组(P〈0.05),联用组BPRS评分在第6周明显低于单用组(P〈0.05),2组比较治疗后的TESS量表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用组比单用组起效更快,且副作用较轻,提示在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症状时可选择抗抑郁药和5-HT1A受体激动剂如坦度螺酮等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Schizophrenic depressio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2011年治疗的60例前期用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维持利培酮治疗,治疗组在维持利培酮治疗用药的基础上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口服,在治疗2、4、8周后用HAMD量表比较两组的疗效和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8周后利培酮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的有效率90%明显高于利培酮对照组的有效率5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疗效确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9年4月-2010年1月我院接收的60例抑郁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口服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而对照组患者口服氟西汀,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减少,但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2例患者出现轻中度不良反应,不影响继续用药.结论 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抑郁症药物,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联合认知治疗对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8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组)35例,B组(单用西酞普兰组)33例,疗程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4周、6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HAMD评分治疗2周末HAMD量表评分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但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组在治疗1周末即显示出明显疗效(P<0.01),且两组间HAMD量表评分及减分率在治疗的1、2、4、6周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同期评分比较A组较B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对产后抑郁症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安非他酮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安非他酮组口服安非他酮治疗,氟西汀组口服氟西汀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末,安非他酮组显效率为78.8%,氟西汀组为75.8%.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非他酮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与氟西汀相当,安全性好,可以作为老年抑郁症的一线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1、2、4、6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各周HAMD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其中治疗后1周末,西酞普兰组评分下降较阿米替林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2~6周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较阿米替林组少而轻.结论: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但起将效较快,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认知疗法联合音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117例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8例给予西酞普兰口服,观察组5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认知疗法联合音乐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焦虑、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AS评分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及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音乐、认知疗法联合西酞普兰,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的负面情绪及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男性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疗效与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男性患者6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10 Hz rTMS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rTMS无效刺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对其抑郁治疗的效果与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数字广度测试(DST)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量表(HAMD-17)评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分别为(19.87±3.26)分、(9.64±2.14)分、(120.65±12.6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64.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可能会更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及执行功能,建议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