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既往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无CABG的原位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治疗的CTO病变行PCI的既往有CABG的CTO-PCI组患者(219例),同时选择既往无CABG的CTO-PCI组患者(5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PCI成功率和介入方法以及并发症等。结果既往有CABG的CTO-PCI组患者年龄[(66.5±9.4)岁比(61.1±10.2)岁,P=0.002]、高血压病(90.0%比83.0%,P=0.015)、糖尿病(40.6%比30.1%,P=0.005)和卒中史(8.7%比4.4%,P=0.020)显著高于既往无CABG的CTO-PCI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既往有CABG的CTO-PCI组患者技术成功率(77.6%比87.1%,P=0.001)和手术成功率(74.9%比84.8%,P=0.001)显著低于既往无CABG的CTO-PCI组患者,而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2.7%比2.3%,P=0.7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有CABG的CTO-PCI组患者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组技术成功率[71.8%(94/131)比86.4%(76/88),P=0.038]显著低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组;既往无CABG的CTO-PCI组患者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组技术成功率[83.5%(258/309)比92.2%(202/219),P=0.007]显著低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既往有CABG的CTO病变患者介入难度更高,可以更多地应用逆向技术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使用原位与游离右乳内动脉(RIMA)双侧乳内动脉(BIMA)两种方法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19-12我科使用BIMA行CABG 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7例,平均年龄(56.6±10.0)岁。按脉RIMA的使用方式分为原位组(I-BIMA组)和游离组(F-BIMA组)。I-BIMA组44例,F-BIMA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情况,出院前行冠状动脉CT检查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1.51%)。轻微胸骨切口并发症2例(3.03%),无胸骨松动,换药并重新缝合后治愈。两组人均搭桥支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急性肾损伤、围术期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发生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位组左乳内动脉(LIMA)桥搏动指数(PI)更低[(2.2±0.9)∶(3.1±1.7),P=0.009)];原位组BIMA总流量更高[(75.2±44.0)∶(55.1±25.2),P=0.024]。出院前复查冠状动脉CT,无乳内动脉桥闭塞病例。结论:使用BIMA行CABG,手术安全有效,原位比离断RIMA双侧乳内动脉桥流量更佳,动脉桥早期无狭窄闭塞,是稳定理想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影响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局的患者临床特点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图像特征,对比日本多中心CTO注册中心(J-CTO)评分、临床-病变相关(CL)评分对PCI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AG检查确诊CTO病变并尝试进行PCI的157例患者共162处病变。根据病变行PCI是否全部成功分为PCI成功患者组(121例)以及PCI失败患者组(36例),根据病变最终是否成功开通分为PCI成功组(125处)以及PCI失败组(37处)。收集患者临床及CAG病变特征资料,分析影响CTO-PCI成功的因素,采用CL评分及J-CTO评分分别对病变进行评价,比较预测价值差异。结果157例患者中男性130例(82.8%),平均年龄(60.0±9.7)岁,最终PCI成功开通CTO病变125处(77.2%)。PCI失败患者组既往CTO病变PCI失败(33.3%比16.5%,P=0.028)、既往PCI(47.2%比28.1%,P=0.035)比例显著大于PCI成功患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I失败组近端钝形纤维帽(56.8%比32.0%,P=0.006)、病变长度≥20 mm(67.6%比22.4%,P<0.001)、病变迂曲>45°(45.9%比16.0%,P<0.001)以及侧支循环Rentrop 0~1级比例(27.0%比9.6%,P=0.007),J-CTO评分[(2.24±1.01)分比(1.05±0.94)分,P<0.001]、CL评分[(3.01±1.22)分比(1.80±1.26)分,P<0.001]均高于PCI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长度≥20 mm(OR 0.216,95%CI 0.082~0.569,P=0.002)、近端钝形纤维帽(OR 0.232,95%CI 0.091~0.590,P=0.002)以及侧支循环Rentrop 0~1级(OR 0.299,95%CI 0.094~0.949,P=0.040)为PCI成功开通CTO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CL评分及J-CTO评分预测PCI结局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95%CI 0.675~0.814)和0.794(95%CI 0.723~0.85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结论病变长度≥20 mm、近端钝形纤维帽以及侧支循环Rentrop 0~1级为PCI成功开通CTO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预测CTO-PCI结局方面,CL评分与J-CTO评分预测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PCI)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安全性和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57例CABG后发生CTO病变而接受PCI的患者。比较PCI成功组(n=50)和失败组(n=7)患者的临床、冠脉造影、介入治疗情况及临床随访1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PCI失败组患者年龄较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既往PCI史等发生率高于PCI成功组,与PCI成功组相比,PCI失败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45.9±8.6)%对(59.2±7.3)%,P0.001)],CABG术后平均时间较长[(98.9±31.3)个月对(67.2±36.2)个月,P=0.03)],桥血管闭塞3根以上的比例也较高(48.9%对6.0%,P=0.02),院内MACE发生率较高(28.6%对2.0%,P=0.04)。临床随访1年发现,两组MACE生存率无差异,但PCI失败组死亡率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PCI失败、桥血管闭塞数量、急性冠脉综合征、年龄75岁,LVEF0.40是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PCI治疗CABG后CTO病变的总体成功率高,但PCI失败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1993年6月至2006年12月连续1332例冠状动脉CTO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PCI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组(n=1202)和失败组(n=130),对比两组患者长期生存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生存率及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差别.结果 总病例成功率为90.2%(1202/1332),成功组患者PCI后10年生存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失败组(分别为76.9%比64.6%,log rank P=0.012;41.8%比27.6%,log rank P<0.001),接受CABG患者则显著少于失败组(4.3%比14.6%,P<0.001).结论 PCI开通CTO病变可明显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和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生存率,并减少对CABG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在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行PCI的123例患者,分为非CABG组和CABG组。收集病历资料,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通过SAQ量表和SF-12量表比较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变。 结果 CABG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低于非CABG组(P<0.01)。影像学中CABG组患者的左主干(LM)合并两支或三支冠脉病变的比例高于非CABG组,而非LM单支或两支冠脉病变比例低于非CABG组(P<0.05,P<0.01)。随访时间为PCI术后(47±3)月,CABG组患者的全因病死率高于非CABG组,在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临床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率中,非CABG组高于CABG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ABG组患者的SAQ量表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的评分高于非CABG组[(68±7)vs(59±2)分],心绞痛稳定程度的评分高于非CABG组[(70±9) vs (46±6)分],心绞痛发作频率的评分也高于非CABG组[(88±8) vs (8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满意程度和疾病认知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CABG组患者的SF-12量表中生理得分高于非CABG组[(46±5)vs (39±4)分,P<0.05],但两组的心理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成功PCI使既往CABG的CTO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及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对80岁以上老年单纯左前降支慢性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73例在我院接受PCI和CABG的80岁以上单纯左前降支慢性闭塞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42例患者接受PCI(PCI组),31例患者接受CABG(CABG组)。详细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住院期间和1年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绞痛复发及因心肌缺血所致的再次血运重建等)。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PCI史、外周血管疾病史及SYNTAX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组和CABG组的手术成功率(90.5%比97.1%,P=0.473)和再次血运重建率(7.89%比2.86%,P=0.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ABG组相比,PCI组的费用[(7.34±1.54)万元比(11.77±1.34...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1993年6月至2006年12月连续1332例冠状动脉CTO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PCI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组(n=1202)和失败组(n=130),对比两组患者长期生存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生存率及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差别.结果 总病例成功率为90.2%(1202/1332),成功组患者PCI后10年生存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失败组(分别为76.9%比64.6%,log rank P=0.012;41.8%比27.6%,log rank P<0.001),接受CABG患者则显著少于失败组(4.3%比14.6%,P<0.001).结论 PCI开通CTO病变可明显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和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生存率,并减少对CABG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心脏磁共振(CMR)成像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血运重建适应证。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至少一支血管存在CTO病变的患者32例,通过CMR测量心肌延迟强化透壁程度和区域性室壁运动积分指数(RWMSI),比较主要供体血管和CTO病变血管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FFR值的变化,并观察3个月随访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最终19例患者完成所有检查和随访。CTO-PCI后主要供体血管FFR值[(0.88±0.09)比(0.81±0.12),P=0.031]和CTO病变血管FFR值[(0.85±0.10)比(0.41±0.08),P=0.015]均较CTO-PCI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随访时LVEF较CTO-PCI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32±11.72)%比(43.82±10.56)%,P=0.038]。但心肌延迟强化透壁程度>75%和RWMSI>2.0的患者CTO-PCI后FFR<0.8,LVEF无改善。结论即使有良好的侧支循环,CTO病变端心肌仍处于缺血状态。CTO-PCI后CTO病变血管和主要供体血管的FFR值均显著升高,并能带来左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8):753-757
目的:分析经同侧肱-桡动脉介入(TB-RI)与经同侧股-桡动脉介入(TF-RI)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并对比其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设计。纳入2016年6月—2020年6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CTO患者287例,随机分为TB-RI组(138例)和TF-RI组(149例)。比较两组患者PCI情况和住院期间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TF-RI组相比,TB-RI组术后绝对卧床时间[(18.42±7.81) h∶(7.41±3.45) h,P0.001]、术后住院时间[(6.09±2.22) d∶(4.45±1.15) d,P0.001]均降低;TB-RI组患者迷走神经反射(10.7%∶2.9%,P0.001)和动脉入路血肿发生率(8.1%∶2.2%,P0.001)明显降低;TB-RI组动脉痉挛发生率高于TF-RI组(0.7%∶3.6%),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09);两组动脉入路穿刺时间、指引导管置入时间、双侧造影操作完成时间、整个手术时程和PCI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B-RI治疗CTO安全可行,可减轻患者血管路径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PCI术后的早日康复,是CTO-PCI动脉路径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血运重建方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中的疗效和预后及Syntax积分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左主干病变且接受再灌注治疗的130例可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造影结果逐一完成Syntax积分。随访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脑血管意外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非致死性脑血管意外的总和,即MACCE)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功能减退、心源性再入院、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 PCI组68例,CABG组62例。比较2组患者上述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组68例中采用单支架技术47例,双支架技术21例(Crush技术13例,Provisional技术8例),所有支架均为药物洗脱支架。CABG组62例中,共有135支冠状动脉接受了CABG,其中前降支62例(内乳动脉桥60例,桡动脉桥1例,大隐静脉桥1例),左回旋支43例(桡动脉桥12例,胃网膜右动脉桥1例,大隐静脉桥30例),右冠状动脉30例(桡动脉桥8例,胃网膜右动脉桥1例,大隐静脉桥21例)。住院期间,PCI组较CABG组有较低的住院天数[(11.78±1.106)d比(26.77±2.052)d,MD:-15.00±2.28,P<0.0001]和较低的住院费用[(65260±4640)元比(84770±7521)元,MD:-20510±8747,P=0.0206]。主要终点事件中,通过对两组间无事件生存曲线的分析发现:PCI组发生全因死亡风险是CABG组的3.46倍(HR=3.46,P=0.0332)、发生MACCE风险是CABG组的2.34倍(HR=2.34,P=0.048);同时PCI组发生心源性死亡(HR=3.04,P=0.08)和靶血管重建(HR=6.93,P=0.09)的风险也比CABG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事件中,PCI组的心绞痛再发率显著高于CABG组(RR=2.62,P=0.009),而在心源性再入院率和心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yntax积分<23分亚组:PCI组22例,CABG组12例。PCI组与CABG组有相似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以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P>0.05)。Syntax积分≥23分亚组:PCI组46例,CABG组50例。针对该亚组主要终点事件的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I组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是CABG组的3.77倍(HR=3.77,P=0.0381)、发生MACCE的风险是CABG组的2.62倍(HR=2.62,P=0.0498);PCI组发生心源性死亡(HR=3.48,P=0.06)以及靶血管重建(HR=8.01,P=0.07)的风险也较CABG组有增高的趋势;次要终点事件中,PCI组比CABG组有较高的心绞痛再发率(RR=4.30,P=0.006),而心功能减退的发生率(RR=2.81,P=0.15)和心源性再入院率(RR=2.04,P=0.21)也较CABG组有增高的趋势。单支架技术和双支架技术有着相似的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P>0.05);单支架技术、Crush技术和Provisional技术之间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和CABG组共12例死亡患者,其中仅1例为女性,余11例均为男性,死亡组中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91.7%比74.6%,RR=1.23,P=0.04);死亡患者的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存活患者的平均水平[(60.43±2.43)%比(63.97±0.51)%,MD:-3.536±1.764,P=0.0478],而平均血肌酐则显著高于存活患者[(109.5±15.19)mmol/L比(81.67±1.869)mmol/L,MD:27.80±7.554,P=0.0003];在12例死亡病例中,诊断为心肌梗死、或伴有心肌酶或心肌标志物增高的ACS的患者共有5例,远高于存活组中此类患者的比例(41.7%比19.2%,RR=3.07,P=0.007)。PCI组共10例死亡,其中3例合并恶性肿瘤。CABG组2例死亡均发生在围术期(术后1个月左右),而在随后平均随访时间3年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CABG仍是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主要血运重建方式,尤其是对于Syntax积分≥23分的中高危患者,但对于Syntax积分<23分的低危患者药物洗脱支架PCI不失为一种可选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二者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n=236)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n=354)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合并ACS患者。对于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纳入倾向性评分模型进行匹配,得到154对患者。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7个月。经过倾向性评分模型进行校正,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病变特征无显著差异。结果显示TRI与CABG两组全因病死率(4.5%vs.6.5%;P=0.454)及心肌梗死发生率(5.2%vs.7.8%;P=0.355)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BG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显著增加(零vs.2.6%;P=0.044),而TRI组靶血管重建率(TVR)显著增加(13.0%vs.5.2%;P=0.017)。两组患者复合终点(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vs.12.3%;P=0.124)。结论:对于ACS合并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TRI与CABG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风险相似,然而尽管应用药物洗脱支架CABG组患者靶血管重建率仍显著低于介入治疗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胸痛复发的临床特征和桥血管病变特点。方法:连续入选2002年1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以CABG术后再发胸痛为主要原因首次住院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97例,其中男性627例,女性170例。按照患者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301例)和非糖尿病组(496例)。记录入选病例的基本临床信息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记录血管病变程度及病变部位。分析两组既往病史、造影距离CABG时间、桥血管的病变程度和病变部位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男性比例低于非糖尿病组(P=0.005),高血压比例高于非糖尿病组(P=0.004)。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距离CABG的时间,糖尿病组6个月(P=0.003)及6个月~1年(P=0.029)的比例均低于非糖尿病组,1~5年的比例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8)。糖尿病组红细胞计数(P=0.027)、血肌酐(P=0.006)、尿酸(P=0.004)以及CDL-C(P=0.009)均低于非糖尿病组,空腹血糖高于非糖尿病组(P0.001)。两组乳内动脉桥、静脉桥的病变程度和病变部位未见显著差异。结论:有无糖尿病在乳内动脉桥和静脉桥病变程度和部位方面无明显差异。糖尿病患者CABG后复发胸痛多出现在术后1~5年,糖尿病规范治疗对于改善CABG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其中≥70岁75例,<70岁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08例行非体外循环CABG;107例行体外循环CABG,其中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术11例,二尖瓣置换术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室壁瘤切除术18例.≥70岁组有2例同期行肿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前一般情况、并存疾病、围手术期情况和转归情况. 结果 ≥70岁组和<70岁组比较,手术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组分别为17.3%和7.1%(P<0.05),不稳定心绞痛分别为91.4%和78.7%(P<0.01).吻合动脉桥数分别为(1.1±0.5)支和(0.9±0.5)支(P<0.01)应用大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分别为12.0%和4.3%(P<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9.3%和28.6%(P<0.01),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分别为12.0%和4.3%(P<0.05),伤口感染分别为7例和1例(P<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2±21.5)d和(17.5±7.4)d(P<0.01);两组病死率(分别为5.3%和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安全、有效,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住院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闭塞与非闭塞的临床特征及院内预后差异。方法:将ACS患者分为冠脉闭塞组及冠脉非闭塞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ACS患者592例,其中66例(11%)继发性ACS患者被排除,最后526例患者(闭塞组303例,非闭塞组223例)纳入分析。与冠脉闭塞组相比,非闭塞组胸痛时间(20.87±57.74) h∶(10.38±11.58) h、收缩压(128.15±25.02) mmHg∶(122.06±23.57) mmHg、血脂异常(18%∶11%)、阿司匹林(96%∶87%)、P2Y12抑制剂(96%∶87%)、他汀类药物(97%∶90%)、β受体阻断剂(74%∶63%)、左室射血分数(EF)(50.68±11.05)%∶(46.98±11.12)%、LAD病变(62%∶45%)及输血(2%∶0)更高,均P0.05;而Mb(408.24±617.75) ng/L∶(628.22±755.60) ng/L、RCA病变(19%∶38%)、PTCA(2%∶7%)、血栓抽吸(6%∶21%)、替罗非班(60%∶79%)、支架直径(3.07±0.48) mm∶(3.16±0.45) mm、全因死亡(0∶5%)、再次心梗(0∶3%)、心力衰竭(4%∶12%)、心源性休克(4%∶9%)及全因事件(16%∶32%)更低,均P0.05。结论:与冠脉闭塞患者相比,冠脉非闭塞的ACS患者胸痛时间、收缩压、血脂异常病史、药物使用(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及β受体阻断剂)及LAD病变更高,院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其供血动脉定量血流分数(QFR)的影响。方法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1月成功行PCI的单支CTO病变且供血血管符合QFR计算标准的患者30例。分别于CTO病变血管开通前后应用不同的血流模型,即固定血流模型和对比剂血流模型,对供血血管进行QFR评估,观察CTO-PCI前后QFR值的变化,并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分析其影响QFR值变化的因素。结果CTO-PCI术后供血血管对比剂血流QFR值显著高于术前[(0.74±0.17)比(0.69±0.19),P<0.001],且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是预测QFR变化值的独立预测因素(β=0.36,P=0.043)。结论CTO-PCI术后供血血管QFR值是显著升高的,且与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38例在航空总医院心内科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根据2次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分为冠状动脉进展组(86例)和无进展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BMI、LDL、TG、TC、HDL-C以及两组糖尿病患者Hb A1c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相关因素对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影响。结果:与无进展组相比,进展组男性比例更高(70%vs.42%,P<0.05),吸烟者比例更高(34.9%vs.11.5%,P<0.05),糖尿病患者比例更高(65%vs.31%,P<0.001)。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比无进展组明显升高[(8.2±1.0)%vs.(6.4±0.8)%,P<0.05]。两组LDL平均值无差异,但无进展组LDL-C<1.4 mmol/L的比例明显高于进展组(23%vs.9%,P=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4.800,95%CI:4.250~5.160,P=0.021)、吸烟(OR=3.966,95%CI:3.345~4.532 P=0.046)、糖尿病史(OR=4.048,95%CI:3.827~4.324,P=0.008)、Hb Alc(OR=59.44,95%CI:56.34~62.56,P<0.001)是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吸烟、糖尿病、Hb A1c水平是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进展最主要的危险因素,LDL促进冠状动脉病变进展。戒烟、控制Hb A1c水平以及控制LDL-c<1.4 mmol/L对延缓冠状动脉病变进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于80岁以上无保护左主干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经冠脉造影证实为无保护左主干的80岁以上的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倾向匹配得分法共入选54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行PCI,26例患者行CABG。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和1年随访期间的死亡、心绞痛复发及因缺血所致的再次血运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既往行PCI者无明显差异。CABG组与PCI组患者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9.96%±10.75%比62.57%±8.20%,P=0.318)、SYNTAX评分[(30.31±4.35)分比(29.93±4.84)分,P=0.764]和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Euro Score)Ⅱ评分[(3.06±0.78)分比(2.97±0.67)分,P=0.657]也无显著差异。与CABG组相比,PCI组在死亡(7.69%比0%,P=0.439)、心绞痛复发(3.85%比7.14%,P=1.000)、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3.85%比7.1%,P=1.000)及MACE的发生率(11.5%比7.14%,P=0.410)也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80岁以上的无保护左主干患者行PCI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CABG外的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3-10-2010-09期间行血运重建的282例无保护左主干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DES者143例(DES组),接受CABG者139例(CABG组),比较2组住院期和随访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即MACCE)的发生情况。结果:DES组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1例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无一例死亡、脑血管意外或需再次血运重建;CABG组手术成功率为95.7%,住院期间有1例发生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无一例需再次血运重建,共有6例死亡;CABG组住院期死亡率明显高于DES组(4.3%∶0,P<0.05),住院期CABG组总MACCE发生率也明显高于DES组(5.0%∶0.7%,P<0.05);随访期平均(17±8)个月,DES组临床心绞痛复发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较CABG组有增高趋势(7.8%∶2.7%,7.0%∶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总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CABG组(14.8%∶7.1%,P<0.05);剔除新发病变及病变进展病例后,2组总MACCE发生率(7.8%∶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ES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安全和有效,可以作为CABG的一种替代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占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20%~30%。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发展迅速,但CTO-PCI仍然是冠心病治疗领域最后的壁垒,CTO-PCI失败最常见的原因是导丝或球囊无法通过闭塞病变及球囊不能充分扩张,而冠状动脉夹层、穿孔及同侧侧支损伤则是常见的操作并发症。因此,PCI前需要综合考虑病变的解剖特征、存活心肌及患者的一般情况,选择适合CTO-PCI的患者,现就无创影像学在CTO-PCI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