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破裂中期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期(4-10d)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根据在DSA影像上有无脑血管痉挛(CVS)将全组48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为有CVS者,B组22例为无CVS者.全组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4-10d采用可脱性微弹簧圈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行囊内栓塞.患者均在治疗后3个月时行Glasgow预后评分(COS),治疗结果经,检验.结果 全组动脉瘤腔100%闭塞42例,95%闭塞者4例,90%闭塞者2例;其中100%闭塞的患者中A组22例,B组20例,两组完全栓塞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术中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3例.A组GoS:ⅠI级10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1例,Ⅴ级3例;B组COS:Ⅰ级17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0例,Ⅴ级1例.全组死亡率8.3%.术后随访3-58个月均无再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结论 动脉瘤破裂后在中期(4-10d)并不是都伴有CVS;在该期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安全可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破裂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及特点。方法24例患者术前头部CT或MRI检查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共28个,其中1例患者有3个动脉瘤,2例患者各有2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2~5mm10个,6-15mm16个,16~25mm2个。Hunt~Hess分级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1例。24例动脉瘤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例患者的3个动脉瘤栓塞了2个,另1个行手术夹闭。结果临床治愈21例,偏瘫1例,死亡2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存活22例均恢复良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残死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栓塞治疗急性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自1994年4月至2004年4月急性期(72h)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33例病人,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位置、病情严重程度等对栓塞效果及临床治疗的影响。结果Hunt-Hes分级Ⅰ~Ⅱ级、Ⅲ级、Ⅳ级者,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7.0%(20/23)、57.1%(4/7)、0%(0/3)。宽颈、窄颈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分别为58.3%(7/12)、76.2%(16/21)。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瘤、预后良好者分别为90.9%(10/11)、66.7%(12/18)。结论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受瘤颈、瘤体大小、动脉瘤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临床预后与Hunt-Hess分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自1994—4~2004—4栓塞治疗33例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72h)病人,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位置、病情严重程度、栓塞材料等对栓塞效果的影响。结果Hunt—Hess分级Ⅰ~Ⅱ级、Ⅲ级、Ⅳ-Ⅴ级者,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6.9%、57.1%、0%。宽颈、窄颈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分别为58%、76%。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预后良好者分别为90.9%、66.7%、0%。结论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不仅与瘤颈有关,还受瘤体大小、动脉瘤位置的影响。而临床预后与Hunt-Hess分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ICH)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425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并发ICH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截断值。结果 425例中,合并ICH 10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直径较大是合并IC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动脉瘤直径=1.1 cm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ICH的曲线下面积为0.736,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64.1%。结论 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以及动脉瘤直径在1.1 cm以上的颅内动脉瘤病人,一旦动脉瘤破裂,合并ICH风险较高,临床注意防治。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栓塞治疗急性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栓塞治疗的29例急性期(72 h)病人,分析栓塞治疗的临床结果。结果填塞程度达95%以上22例,90%~95%7例。半年后有19例行DSA复查,其中19例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未显影,2例示动脉瘤颈部显影。结论在动脉瘤破裂的急性期栓塞治疗可收到相当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治疗合并脑室出血Hunt-HessⅣ、Ⅴ级破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合并脑室出血Hunt-Hess高分级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结合脑室外引流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术,对36例合并脑室出血Hunt-HessⅣ~Ⅴ级动脉瘤病人进行血管内治疗.结果本组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死亡10例.随访5~12个月,GOS 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5例,Ⅳ级2例,Ⅴ级6例.结论积极治疗脑室出血,并采用GDC栓塞治疗合并脑室出血Hunt-HessⅣ、Ⅴ级破裂动脉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1—2020-04于梅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0例,将其中37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再梗死纳入脑梗死组,143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无脑梗死情况发生纳入非脑梗死组,以单因素分析对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寻求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血肿、动脉瘤大小、宽颈动脉瘤、卒中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子(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肿(OR=2.421,P=0.010)、脑积水(OR=3.561,P=0.027)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再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血肿、脑积水等常见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可降低介入栓塞术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7例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共19枚动脉瘤),其中2枚动脉瘤采用单纯支架贴敷术,另外17枚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枚致密栓塞,4枚近全栓赛,1枚部分栓塞)。随访6个月~2年,19枚动脉瘤均未出现再次破裂,弹簧圈及支架均未移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1例,0分16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是有效的、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并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9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21例,发生率为11.1%,其中其中血栓栓塞12例,术后早期再破裂出血4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术后早期硬膜下出血或远隔部位脑实质出血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Fisher分级Ⅲ~Ⅳ级、Hunt-Hess分级Ⅳ~Ⅴ级、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有小阜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对存在高危因素的病人提前做好术前预案,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合并急性脑积水行脑室外引流术后6 h内及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肝素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合并急性脑积水,均先行脑室外引流术,均在术后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治疗前鼻饲氯吡格雷300 mg和阿司匹林300 mg,治疗中使用肝素。记录脑室外引流术和使用肝素之间的时间间隔,分析不同间隔时间肝素使用的相关出血风险的差别。结果19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例患者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患者采用双微导管弹簧圈栓塞,3例患者采用单微导管弹簧圈栓塞;12例患者在脑室外引流术后6 h内行血管内治疗,7例患者在脑室外引流术后6~24 h之间进行治疗。2例(16.67%)脑室外引流术后6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出现少量的穿刺道出血,其余17例患者未出现脑室外引流术相关的出血。术中1例患者出现中央沟动脉血栓形成,使用替罗非班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结论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的患者,在脑室外引流后6 h内和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动脉瘤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和肝素是安全的。脑室外引流术后早期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行早期血性脑脊液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2007年1月—2016年7月江苏大学附属澳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患者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早期接受腰椎穿刺引流和脑室持续外引流以引流血性脑脊液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后2~7 d并发脑血管痉挛12例(30.0%),经对症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后1~2个月,3例(7.5%)患者出现脑积水;术后1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分级结果显示,37例(1级)为恢复良好,2例(2级)为轻度残疾,1例(6级)为预后不良(家属放弃治疗后,因肺部感染而死亡)。至随访结束,39例患者中,37例(94.9%)患者治愈或好转;2例(5.1%)患者智力下降,但未发生偏瘫、失语和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的后遗症。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行腰椎穿刺引流和脑室持续外引流以释放血性脑脊液,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恢复时间,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而廉价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操作技巧、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1998年10月至2002年10月我科用GDC栓塞治疗破裂急性期颅内动脉瘤41例,动脉瘤大小3.6~25mm;位于Willis环前循环39例,后循环2例。结果术后造影100%栓塞33例,90%~99%栓塞5例,90%以下栓塞3例。产生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6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并发症5例。平均住院时间12 d;术后随访12~48个月,无再出血,恢复良好36例,中度致残,生活能自理4例,死亡1例。结论GDC栓塞治疗急性期的破裂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提高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持续脑室外引流并发脑室感染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脑室感染是持续脑室引流术后神经外科常见并发症。有人统计,脑室外引流术后并发脑室感染者是未行脑室引流的9.4倍[1]。我院从1995年3月 ̄2005年3月期间行持续脑室外引流387例,感染23例,现回顾分析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持续脑室外引流387例,其中男213例,女174例;年龄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治疗后再出血、再通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304例,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79例,球囊辅助101例,支架辅助24例;并进行随访。结果完全栓塞214例(70.4%),次全栓塞76例(25.0%),不全栓塞14例(4.6%)。其中GOS评分:恢复良好257例,轻度残疾23例,重度残疾10例,死亡14例。临床随访236例,平均时间26个月,发生再出血5例;其中DSA随访205例,平均5个月,发生再通37例,其中再治疗17例。随访显示:栓塞程度影响动脉瘤术后再通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率低,不全栓塞是破裂动脉瘤治疗后再出血、再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分别在3d内早期经显微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52例显微手术,98例经血管内栓塞:随访12个月:术前术后行TCD监测。结果 52例行显微手术者中院内死亡3例;12个月后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8例、4分(轻度致残)14例、3分(严重致残)4例、1分(死亡)3例。98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者中院内死亡5例;随访12月,GoS评分:5分72例,4分13例,3分4例,1分4例。两种治疗方法比较发现.血管内栓塞疗效较显微手术好.疗效良好率血管内栓塞治疗组较优,完全栓塞率早期经显微手术较优(P〈0.05),再出血率和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方法各有所长.还不能相互取代.有些患者两种方法结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33例自发性SAH病人进行了DSA检奄,发现颅内动脉瘤29例,对以上病例均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造影显示100%填塞21例(72.4%).90%1.2上填塞5例(17.2%),80%~90%填塞2例(6.9%),微导管不能跟进进入动脉瘤内1例(3.4%)。结论 自发性SAH病人均应进行DSA检查而确诊颅内动脉瘤的存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创伤小,适应症广,安全可靠,尤其对于手术夹闭困难的和危险Ⅸ域的动脉瘤,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可能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Hunt-Hess分级和早期腰池持续置管引流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并发急性脑积水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早期选择腰大池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预防急性脑积水发生,该方法可避免脑室穿刺,起到治疗急性脑积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行血管内治疗的30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术后发生脑疝,脑疝发生率为8.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是术后发生脑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预测术后发生脑疝的效能: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4(95%CI 0.639~0.829;P<0.001),动脉瘤再破裂的AUC为0.632(95%CI 0.504~0.760;P=0.026),脑水肿的AUC为0.826(95%CI 0.723~0.928;P<0.001);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的AUC为0.897(95%CI 0.819~0.974;P<0.001)。26例脑疝中,8例去骨瓣减压术治疗(4例出院时死亡;4例存活,随访1年,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2例),18例未行去骨瓣减压术均死亡。26例脑疝病死率为84.62%。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影响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预后的重要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外科疾病治疗中心自2014年1月到2018年6月收治的180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后1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成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WFNSS)分型(OR=11.017,95%CI:4.153~29.229)、脑梗死(OR=10.325,95%CI:2.060~51.740)、手术中并发症(OR=6.917,95%CI:1.493~32.052)、急性梗阻性脑积水(OR=6.685,95%CI:2.171~20.587)是患者1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显示:急性梗阻性脑积水0.768(95%CI:0.689~0.846)、入院时WFNSS分型0.741(95%CI:0.661~0.821)、脑梗死0.658(95%CI:0.571~0.746)、手术中并发症0.609(95%CI:0.520~0.698)。 结论患者入院时的WFNSS在患者预后的因素中占主要地位,脑梗死是影响预后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的关注点应该在如何减少栓塞术后再出血、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