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持续静脉维持治疗癫痫持续状态(SE)的疗效。方法38例SE患儿应用咪达唑仑持续静脉维持治疗,开始以0.1~0.2mg/kg静脉注射,随后以0.1~0.4mg/(kg.h)持续静脉维持,根据发作状态调整剂量大小。结果26例SE患儿应用咪达唑仑维持治疗后样发作停止。4例患儿症状部分缓解,6例患儿无效,2例患儿因基础疾病死亡。咪达唑仑应用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应用咪达唑仑治疗SE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持续静脉维持治疗癫持续状态(SE)的疗效。方法38例SE患儿应用咪达唑仑持续静脉维持治疗,开始以0.1~0.2mg/kg静脉注射,随后以0.1~0.4mg/(kg.h)持续静脉维持,根据发作状态调整剂量大小。结果26例SE患儿应用咪达唑仑维持治疗后样发作停止。4例患儿症状部分缓解,6例患儿无效,2例患儿因基础疾病死亡。咪达唑仑应用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应用咪达唑仑治疗SE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重症医学科(ICU)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所致谵妄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0月我科收治的7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组(YRF组)和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组(MF组)各39例,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比较两组谵妄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组NR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组。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致躁动、谵妄、人机对抗发生率明显低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组(P0.05)。结论 ICU谵妄是一组常见的重症监护病房临床综合征,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镇静镇痛,谵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咪达唑仑治疗小儿惊厥持续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治疗小儿惊厥持续状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小儿惊厥持续状态患儿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予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推注治疗,对照组予地西泮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6%和7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咪达唑仑用于治疗小儿惊厥持续状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SH)是一种以阵发性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发热、大汗、姿势异常或肌张力障碍为表现的综合征, 好发于中重度脑损伤、脑缺氧、脑积水、脑肿瘤及脑炎等疾病。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临床上极易误诊为癫痫。文中报道1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的迟发型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患者。患者男性, 43岁, 在MELAS的治疗过程中出现发作性肢体不自主运动、多汗、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等症状, 最初诊断为症状性癫痫, 但长时程脑电监测未见同步化放电, 给予抗癫痫治疗亦无效, 头颅磁共振成像发现左侧岛叶及岛盖新发病灶, 给予右美托咪定、巴氯芬及加巴喷丁等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药物有效, 故诊断更正为PSH发作。既往文献中尚无MELAS伴发PSH的报道, 可能与PSH的临床知晓率较低有关。本例在发作期间出现新发岛叶及岛盖区的病灶, 提示可能与PSH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应用于机械通气患儿的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03—2017-03就诊于周口市中心医院PICU,需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并需镇静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右美托咪定镇静,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镇静。记录比较2组患儿镇静药物起效时间、停药后唤醒时间、达到镇痛满意和芬太尼的使用剂量。同时比较2组患儿镇静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比较2组患儿P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达到镇静满意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同时停用镇静药物后,观察组唤醒所需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另外观察组达到镇痛满意所需芬太尼的使用剂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发生心动过缓或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谵妄的患儿比例较对照组显著较少(P0.05)。但2组患儿入住P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小儿机械通气的镇静中,有着良好的镇静效果与较低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右美托咪定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静脉泵注咪达唑仑,记录并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丙泊酚、右美托咪定三种不同镇静药物对轻中度颅脑损伤的镇静效果。方法 62例轻中度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13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记录一般资料,评分后随机分为3组,A组:右美托咪定组;B组:咪达唑仑组;C组:丙泊酚组。记录3组患者达到目标镇静程度的剂量,保持患者镇静程度为RASS评分-2分2 h,停止输注药物,每5 min呼唤一次患者,记录患者RASS评分到0分的时间,同时进行Prince-Henry镇痛评分,并给予芬太尼镇痛,记录达到目标镇痛程度时芬太尼剂量。每组患者连续进行3次试验,记录3次数据。结果 3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到目标镇静后恢复到RASS评分-2分的时间,右美托咪定组最短,丙泊酚组较长,咪唑安定组最长。3次试验,右美托咪定组恢复时间没有变化,咪唑安定组逐渐缩短;芬太尼用量均是右美托咪定组最少。结论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用于轻中度颅脑损伤的镇静镇痛,可以减少芬太尼用量,利于术后瞳孔的观察;较丙泊酚、咪唑安定唤醒时间短时,易于唤醒观察意识。其可能是比较理想的轻中度颅脑损伤的镇静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H3 K27M突变的儿童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MG)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DM G伴H3 K27M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10例患儿中,病变位于丘脑4例,脑干4例,脊髓2例,其中行开颅肿瘤切除术7例,脊髓肿瘤切除术2例,颅内病变活组织检查术1例4例术后行放疗联合化疗,1例行单纯放疗,5例未行放疗或化疗以肿瘤切除率>90%为近全切除,50%~90%为部分切除。术后随访至2020年7月或患儿死亡,随访患儿肿瘤有无进展、生存时间以及死亡原因。结果10例患儿的中位发病年龄为8.9(4.9~9.9)岁,颅内占位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脑神经麻痹;脊髓占位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肢体无力。肿瘤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5例,活组织检查术1例。患儿术后症状改善6例,无改变4例;无一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在术后放疗期间出现脑积水10例患儿的肿瘤病理学结果均为DMG伴H3 K27M突变(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级Ⅳ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阳性比例为9/9,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比例为10/10,突变型异柠檬酸脱氢酶1阳性比例为0/9,Ki-67≥40%的比例为8/10。10例患儿术后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1~23个月至末次随访,2例患儿存活,8例患儿因肿瘤进展死亡,生存时间为1~23个月结论初步观察发现,伴H3 K27M突变的儿童DMG临床表现多样,可选择手术、术后放疗和(或)化疗治疗,患儿的生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对比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全麻与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 60例颅骨钻孔引流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靶控输注瑞芬太尼),B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术中维持:2组均静脉推注咪达唑仑,分别采用靶控瑞芬太尼和间断静脉推注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诱导时间、手术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 2组诱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监测数据个体化地调整瑞芬太尼的靶浓度,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颅骨钻孔引流术,术中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迅速苏醒,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颅内肿瘤术后脑梗塞25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 分析探讨颅内肿瘤手术后脑梗塞的发生原因、机制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总结25例经CT和/或MRI证实的颅内肿瘤术后脑梗塞的发生时间、发生年龄、发生部位及其与颅内肿瘤位置的关系。结果 25例颅内肿瘤术后脑梗塞平均年龄50.5岁,其中21例出现在术后24h内;22例发生于颅底和深部肿瘤手术后;15例位于基底节区。恢复良好20例、症状改善3例、死亡2例。结论 颅内肿瘤术后脑梗塞是由于血管损伤、脑牵拉伤、脑血管痉挛等因素引起脑灌注压下降、脑血管闭塞所致。术中和术后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可以明显降低脑梗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PSH)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例PSH患者的病程、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及诊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中1例是脑干出血患者,另1例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例患者均以阵发性躁动、高热、大汗、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及肌张力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发作间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别为5和15分。2例患者均行脑电图检查,均未见癫痫波。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额叶、颞叶、顶叶、脑干等部位损伤。23例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 β受体阻滞剂和加巴喷丁联合应用对PSH有较好疗效。结论 不同病因、不同程度脑干出血与脑梗死均可导致PSH。PSH易被误诊为癫痫,抗癫痫治疗无效。β受体阻滞剂和加巴喷丁联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腰椎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腰椎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腰椎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资料,术前诊断为室管膜瘤1例,神经鞘瘤4例。均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所有病人均获得肉眼或镜下全切除。术后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缓解4例,仍有腰腿痛1例。术后未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所有病例均经神经病理学证实为副神经节瘤。免疫组化:嗜铬颗粒素A(CgA)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阴性,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单克隆抗体(MIB-1)的指标指数(LI)为2%。经MRI随访3例,时间9~24个月,均未复发,有较好的生活质量。结论腰椎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其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全切除是治疗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首选方法,预后良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Brain & development》2021,43(10):1044-1050
BackgroundChemotherapy in childhood leukemia potentially induces brain lesions and neurological sequelae. 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 (PSH) is known as a treatment-associated complication; however, the full clinical spectra of PSH remain to be elusive.Case reportA 5-year-old girl was diagnosed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M5. After the intensification therapy, she developed recurrent symptoms of episodic tachycardia, hypertension and perspiration lasting for several hours per day. The low-frequency-high-frequency ratio on Holter electrocardiography was rapidly increased from 0.84 to 2.24 at the onset of the paroxysmal event, whereas the video-monitoring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never identified ictal patterns of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during the episodes. Thus, the diagnosis of PSH was given at 7 years of age. Myoclonic and 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 frequently appeared from 10 years of age, which poorly responded to anticonvulsants. EEG showed diffuse slow-wave bursts with multifocal spikes. Serial hea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revealed diffuse cerebral and hippocampal atrophy, but not inflammatory lesions in the limbic system.ConclusionWe first demonstrate a pediatric case with PSH who developed drug-resistant epilepsy 3 years after the onset of PSH. Our data suggest the pathophysiological link of persistent PSH with chemotherapy-associated brain damage.  相似文献   

15.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附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进行临床观察及脑CT、MRI扫描。结果确切的头颈部外伤史,伤后抽搐、无严重意识障碍.1~6d后出现偏瘫、失语等临床表现,头颅CT、MRI检查可提高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早期诊断的准确性。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塞以基底节区多见。给予脱水,扩血管及神经保护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激素等药物应用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外伤性双侧硬脑膜外血肿(TBEDH)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治办法。方法对30例TBEDH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0例中24例血肿位于中线旁,6例血肿位于中线两侧不同部位。14例伤后首次CT扫描明确诊断,16例表观为进展性,经手术或再次CT扫描确诊。30例均行手术清除血肿,27例为静脉性出血。出院时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25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TBEDH多见于前后方向着力者,多为静脉性出血;早期诊断和处理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去骨瓣减压术(DHC)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m-MCAI)患者的临床指标,探讨DHC的手术时机,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收集80例行DHC的m-MCAI患者,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GOS 4~5分)26例,预后不良组(GOS 1~3分)54例。记录各组患者脑梗死体积,是否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脑萎缩程度,中线移位情况,NIHSS评分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术前GCS评分、是否出现瞳孔不等大,病情恶化至手术时间,起病至病情恶化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中线移位、瞳孔不等大、术前GCS、术前APACHE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术前GCS(OR=0.549,95%CI:0.328~0.919,P=0.023)、术前APACHEⅡ(OR=1.098,95%CI:1.007~1.197,P=0.034)是影响DHC治疗的m-MCA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肾功能不全的m-MCAI患者行DHC后预后不良(P=0.032)。结论患者出现严重昏迷,瞳孔散大,中线结构严重移位前行DHC,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术前GCS及APACHEⅡ可用于评估预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DHC手术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原发性多细胞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 同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颅内原发性多细胞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复习文献并探讨其可能发生机制.结果 8例患者共发现16个肿瘤.包括脑膜瘤6个,垂体瘤3个,听神经瘤2个,星型细胞瘤2个,松果体细胞瘤2个,黑色素母细胞瘤1个.一次手术切除5例,分次切除3例,共全切肿瘤12个,次全切除3个,大部切除1个.结论 MR对颅内原发性多细胞源性肿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一次或分次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EG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类型、治疗方法 及预后.方法 同顺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EGA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及预后情况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结节性硬化(TSC)伴SEGA足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见于儿童.此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典型的Vogt三联征: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力障碍.由于肿瘤多发生于室间孔附近,故极易阻塞室间孔及第三脑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本组5例患者均经显微手术全切肿瘤,无术后并发症,随访1~8年肿瘤无复发,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SEGA属于级别低预后好的颅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全切肿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全切后无需放疗和化疗,亦很少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