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体血管移植动静脉造瘘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自体血管移植进行动静造瘘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1997年10月~2002年7月对7例肾功能衰竭患者选择大隐静脉移植,进行前臂的动静脉造瘘术.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47~76岁.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糖尿病肾病5例.手术选择血管较粗直的大隐静脉,将大隐静脉在前臂内侧行直线或U 形搭桥,进行桡动脉或肱动脉与头静脉、或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吻合. 结果术后随访15~32个月,动-静脉瘘管均获成功,全部患者均能在临床定期进行血液透析,无假性动脉瘤形成. 结论自体血管移植动-静脉造瘘术是一种手术操作简便、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和符合临床需要的方法,能够弥补血管造瘘术失败或前臂无血管造瘘的动-静脉造瘘方式.  相似文献   

2.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施行动静脉内瘘术985例,其中前臂动静脉内瘘术中,前臂动静脉703例,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连续外翻吻合;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198例,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与肱动脉行端-侧连续外翻吻合;PTFE人造血管内瘘84例,前臂作“U”形皮下隧道,置入PTFE人造血管20—35cm,动脉端人造血管与肱动脉行端-侧吻合,静脉端与肱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采用端-端或端-侧吻合。结果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术后1周内瘘口震颤消失52例,彩超发现瘘口狭窄,有血栓形成,行二次手术,重新吻合后均获成功。应用人造血管内瘘术后肢体肿胀较明显。内瘘3周后开始使用,首次穿刺透析血流量大于200ml/min,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结论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内瘘术的首选术式,吻合口径5mm较合适,人造血管内瘘对上肢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隐静脉移植在上肢严重创伤性离断再植中重建血液循环的临床体会。方法:2013年3月至2020年6月,对收治的12例上肢严重创伤性离断伤采用隐静脉移植重建血液循环。其中,臂完全离断7例,臂完全离断伤合并前臂开放性骨折4例,前臂完全离断伤5例;机器绞伤4例,机器压砸伤4例,机器挤压伤3例,交通事故伤1例。肱动脉损伤...  相似文献   

4.
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治疗体会(附34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的外科疗法。方法对34例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例直接采用ePTFE人造血管行旁路髂外动脉和股浅动脉端侧吻合术,3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其中1例术后吻合口破裂出血改行ePTFE人造血管行旁路髂外动脉动脉和股浅端侧吻合术,18例股动脉结扎术。全部病例保肢成功。血管移植者术后复查彩色多普勒显示移植血管通畅。结论在患者不能采用合适的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及人造血管移植时,运用结扎股动脉术是治疗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隐静脉移植治疗四肢大动脉创伤性缺损(附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移植治疗四肢大动脉创伤性缺损的处理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四肢大动脉创伤性缺损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修复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四肢大动脉缺损长度为3-5cm2例,5.1-8cm6例,均采用自体健侧大隐静脉倒置移植,术后移植血管通畅,肢体全部成活。经4个月-5年随访,8例的肢体情况均良好。结论 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是修复肢体大动脉缺损的理想材料,具有取材容易、抗感染能力强、血管通畅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损伤中,部分病例由于损伤范围较广,血管缺损较长,直接修补或吻合比较困难。在此种情况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有助于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修复,对减少残废有重要价值。我院自1979年以来,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修复主要动脉损伤共13例。现报告如下: 手术方法 一般在非受伤侧下肢获取被移植的大隐静脉。于大腿上部作纵行切口,显露大隐静脉上段,选择分肢少的一段静脉,结扎和切断其各分枝。根据静脉缺损长度决定所需静脉的长度,取下的静脉段,高压注入生理盐水,使血管管腔适当扩张,将大隐静脉方向倒置后,移植到缺损处行两断端吻合。吻合时局部以稀释肝素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的方法.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对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手术治疗.26例中有17例为原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因并发症失去功能,9例初次行血管内瘘手术.手术方式采用贵要静脉转位与肱动脉端侧吻合;贵要静脉转位与桡-动脉端端吻合;贵要动脉与尺动脉端侧或端端吻合,吻合口直径为5.0~8.0 mm.结果 26例患者中有1例因术后血肿压迫闭塞,2例因术后内瘘成熟不良,其余手术患者一次取得成功,术后血流量达200~350 ml/min.对患者的心功能未造成不良影响,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前臂远端贵要静脉转位建立自体血管内瘘手术,是尽量利用自身血管条件,建立内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成人活体右肝移植时肝静脉重建的方法.方法 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移植中心行成人活体右肝移植术29例.移植肝的右肝静脉与患者肝静脉行端端吻合,或与患者的下腔静脉进行端侧吻合重建.当移植肝有右下肝静脉且直径大于5 mm时则与患者下腔静脉进行端侧吻合重建.移植肝的中肝静脉V8和V5分支直径大于5 mm时则采用静脉搭桥方式重建静脉回流;术中、术后用超声多普勒检测肝脏血流情况.移植3个月后CT检查移植肝的再生情况.结果 17例移植肝的右肝静脉与患者肝静脉直接进行端端吻合;12例移植肝的右肝静脉与患者的下腔静脉进行端侧吻合.10例移植肝的右下肝静脉与患者的下腔静脉进行端侧吻合.15例移植肝的中肝静脉V8和V5段主要分支采用了静脉搭桥重建.B超检查显示移植肝血流状况良好,CT检查移植肝再生均衡,肝功能正常.结论 我们的静脉重建方法简单易行,应用于成人活体右肝移植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于尿毒症患者,需进行长期血液透析,而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是保证透析成功的首要条件。血液通路的建立,有体外动静脉瘘和体内动静脉瘘两种。因体外动静脉瘘的护理不便等各种原因,现基本不用。体内动静脉瘘随显微外科技术提高,已被广泛应用。1资料与方法我院自1999~2002年,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92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4例,年龄31岁~65岁。手术方式:前臂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88例,采用大隐静脉移植行贵要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4例。瘘口4mm~6mm,术后血流量300~500ml/min。内瘘使用时间1个月~3年,其中1例…  相似文献   

10.
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18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注射毒品所致假性股动脉瘤的外科疗法。方法 对18例注射毒品所致辞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3例直接采用ePTFE人工血管行旁路髂外动脉和股浅动脉端侧吻合术;3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间置移植术,其中1例吻合口破裂出血改用ePTFE人工血管行旁路髂外动脉和股浅端侧吻合术;2例股动脉结扎术。结果 全部病例保肢成功。血管移植术后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移植血管通畅。结论 在患者不能提供合适的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时,人工血管移植仍是治疗假性股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术中彻底清创及避免污染是预防术后人工血管并发感染的最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诊治的10例(10条肢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腘动脉陷迫综合征患者中初诊症状7例为间歇性跛行,3例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9例术前超声和(或)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均见腘动脉闭塞(6例明确诊断),其中7例行自体大隐静脉间位移植术,1例行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重建,1例行腘动脉取栓术后3 d闭塞而再次手术探查明确诊断后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重建;另外1例入院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直接行置管溶栓和球囊扩张术后效果不佳而再次术中明确诊断后行肌束切除加腘动脉补片成形术。10例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3~12个月,1例自体大隐静脉间位移植远端吻合口端侧吻合重建患者术后1个月闭塞,1例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重建患者术后3个月闭塞,其余8例患者均通畅。结论手术治疗是腘动脉陷迫综合征唯一有效的根治治疗方式,完全闭塞病变采用自体大隐静脉间位移植重建的通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建立血液透析通路以及小儿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大多需要小口径血管(直径〈6mm)行动脉移植手术。目前临床上已用的小口径血管移植物包括自体大隐静脉或乳内动脉、涤纶(Dacron)和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等。自体静脉或动脉移植后虽然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因来源有限和供区牺牲大而应用有所限制。在需要行动脉移植手术的患者中,30%以上缺乏适当的自体静脉或动脉移植物。常用的Dacron和ePTFE人工血管在高速血流、低阻力的大、中动脉重建中已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上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例上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术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血管病变部位、范围、侧支形成情况,采用腋及上臂部人工血管移植手术3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肘动脉4例.结果 7例患者经6个月的随诊,移植血管通畅,手部血运改善,其中2例手部慢性溃疡病变自行愈合.结论 针对腋-上臂部肱动脉狭窄性闭塞,采用人工血管移植修复;针对肘动脉及腕部桡动脉闭塞,采用自体静脉移植术均可获得满意效果.术前DSA检查对确认病变部位选择手术方式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顺利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前提.但随着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血管资源逐渐耗竭,按照常规方法建立适当血液透析通路已不可能,而且近年临床工作中的高龄合并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持续增加,这些患者已经存在的血管病变给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带来了相当的困难.虽然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及人造血管内瘘等逐渐应用于临床,但其长期通畅率低,易发生感染、血栓形成及动脉瘤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其使用寿命,而且价格昂贵也限制了这些技术的使用.王玉柱等介绍大隐静脉移植上肢血管内瘘具有建立相对容易、术后并发症少、长期通畅率高,易于护理操作,透析充分性好,总体费用低的特点.根据三峡库区经济及社会认知的实际情况,我院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对此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后上肢肿胀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合并上肢肿胀的1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形成因素、手术方案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手术对策。结果瘘管狭窄占72.2%、通路同侧肢体中心静脉狭窄占11.1%、瘘管血流量过大占16.7%,通过近端动静脉内瘘重建手术上肢肿胀改善者11例、因经济原因选择结扎内瘘者2例。结论充分的术前检查、正确选择手术血管、控制吻合口尺寸、注意静脉分支的处理是预防上肢肿胀的必要措施。采取内瘘重建、血管移植可以挽救绝大多数合并肿胀的内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4年7月—2020年12月, 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男性患者, 其年龄为21~57岁, 其中7例患者行急诊手术, 共对20个患肢行保肢治疗。对5个患肢坏死骨行切除处理, 将1例患者左侧患肢远端残余手及腕部交叉异位再植至右前臂残端, 对2个尺桡骨远端坏死患肢行截骨后短缩再植。彻底清创后, 拟用组织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12 cm×7 cm~58 cm×13 cm。根据创面大小和分布, 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吻合血管的游离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2个患肢创面;游离移植背阔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脐旁穿支皮瓣修复其余17个患肢创面, 其中创面较大的10个患肢联合移植腹股沟皮瓣或另一侧脐旁穿支皮瓣。移植组织瓣总面积为20 cm×8 cm~52 cm×20 cm。组织瓣移植术中, 根据患肢血管缺损长度, 分别用组织瓣血管蒂远端、患侧无损伤静脉、腹壁浅静脉、大隐静脉等桥接14个患肢远端动脉, 并对其中3个远端回流不畅患肢行大隐静脉移植再通肢体远端静脉。对供瓣区创面行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17.
大隐静脉修复鞘管防治儿童Ⅱ区指屈肌腱粘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腱鞘缺损防止儿童指屈肌腱Ⅱ区损伤中术后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儿童指屈肌腱Ⅱ区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手术,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腱鞘缺损38例,修复56根肌腱及鞘管。结果经6~24个月随访,采用TAM系统法评定疗效:优45指,良6指,可5指,总优良率91.07%.术后无发生肌腱粘连。结论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腱鞘缺损防治在儿童指屈肌腱Ⅱ区损伤术后肌腱粘连,手术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效果优良,易于I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静脉移植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有效应用。方法:2006年1月~2012年1月,采用自体静脉移植完成动静脉内瘘手术12例,主要取材为同侧肢体的静脉,行血管移植技术:头静脉与移植静脉的近心端端端吻合,桡动脉与移植静脉的远心端端侧吻合。结果:除1例1周后血栓形成重新手术,其余应用良好,1年的基本通畅率为66.67%,所有患者未因手术发生感染、指端肿胀、麻木等不良反应。结论:同侧肢体表浅静脉或狭窄段远端的静脉内径正常可以作为移植静脉的取材,组织相容性好、经济、方便、术后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化选择建立和使用维护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中心横断面调查及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新入血液透析患者156例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通路类型,并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与长期血液透析导管患者原发病种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首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的占84%,成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占16%,无长期血液透析导管;②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251例(占90.9%),长期血液透析导管14例(占5.1%),动静脉直接穿刺及其他11例(占4.0%),无动静脉移植血管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血管依次为桡动脉-头静脉占96%,桡动脉-贵要静脉占2%,尺动脉-贵要静脉占2%;自体动静脉内瘘瘘管吻合方式端侧吻合占54%,端端吻合占46%,无侧侧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并发症17例,血栓12例(占并发症总例数70.6%),其余依次为缺血(占10.2%),狭窄(占10.2%),肿胀手(占0.9%).长期导管年平均感染率为0.1次/1 000导管日.结论①新入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临时血液透析导管比例较大,预先行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准备的血液透析患者比率仍较低,但较前明显提高,需要积极专科宣教提高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认识和依存性;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与文献报道接近,但尚无移植物和人造血管内瘘病例,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直接选择穿刺;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与年龄无关,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及反复血管穿刺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收集1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内瘘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内瘘方式为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侧侧吻合后,结扎远心端的头静脉(即改良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患者的资料.结果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很好利用了自身的血管,术式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结论 该术式可成为建立血管通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