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足肌力量的大小和柔韧性的优劣,在田径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重视对足肌损伤的预防,足肌的损伤会时常发生,并将直接影响田径运动员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足下垂是由于脊髓损伤后引起下肢胫骨前肌群肌力降低,小腿三角肌痉挛引起足跟腱挛缩等原因使踝关节不能背曲。足下垂一旦发生,矫正过晚将会发生足部的内翻、畸形,影响患者下地行走,严重者给患者造成终身残疾。所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1999年1月~2005年1月,我院对68例病因治疗效果不佳的足下垂患者采用胫后肌移位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49例,女19例;年龄27~56岁,平均43·5岁。1·2足下垂原因单纯腓总神经损伤37例,坐骨神经损伤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腓总神经纤维瘤2例。于损伤后14个月~6年来本院治疗。左足32例,右足36例。11例18个月前行腓总神经和坐骨神经修复,肌电图示功能无恢复,症状无缓解。1·3临床表现本组均有跛行及足下垂,踝关节背伸肌肌力0~1级,23例足背及小腿外侧感觉障碍。1·4手术方法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先取足内…  相似文献   

4.
足核心系统由主动子系统、被动子系统和神经子系统构成,三者相辅相成,满足足部不同的功能需求。足部功能不足(肌力弱、足部感觉减退)是造成足部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年龄增大、肥胖、足型异常也是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现阶段,专门的足部肌力增强法、极简鞋训练,甚至是肌肉/脑功能刺激的手段,可以加强足内在肌的肌力,增强足部结构的稳定性,提高足底感觉输入,从而增强足核心系统,提升足部功能表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中枢神经损伤后足下垂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中枢神经损伤后引起的足下垂是肢体瘫痪的表现之一 ,是痉挛期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组成部分 ,也是制约步态及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足下垂是高位中枢神经损伤造成的运动障碍 ,以往一直认为其直接原因为小腿三头肌肌群张力异常增高、痉挛所致。Carr等通过综合大量有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后提出 ,痉挛不只是高位中枢失去对低位中枢的控制 ,也与肌肉纤维和肌腱的物理特性改变有关 ,而且很可能与制动和废用有关。制动会引起肌肉、肌腱和结缔组织被动和主动特性的改变 ,包括肌肉纤维类型、交叉桥结缔组织的改变 ,肌小节的丧失 ,…  相似文献   

6.
<正> BTX注射法现在用于缓解肌痉挛,如斜视、睑痉挛、痉挛性发声困难等疾病,以及脑瘫、脑外伤、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等全身性的肌痉挛。有人报道用BTX治疗没有明确原因的单一肌肉局灶性肌张力增高,并声称有相当成功率。本文报告1例足拇长伸肌局灶性肌张力增高的83岁妇女,既往有糖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足下垂刺激仪联合功能锻炼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患者104例,运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功能锻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于患者步行过程中使用足下垂刺激仪。观察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足跖屈群肌张力治疗效果、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FMA评分。结果:研究组足跖屈群肌张力、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下垂刺激仪联合功能锻炼能够显著地改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功能障碍患者的肌张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足下垂刺激仪联合功能锻炼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患者104例,运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研究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功能锻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于患者步行过程中使用足下垂刺激仪。观察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足跖屈群肌张力治疗效果、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FMA评分。结果 研究组足跖屈群肌张力、胫前肌肌力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足下垂刺激仪联合功能锻炼能够显著地改善脑卒中合并足下垂功能障碍患者的肌张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足内在肌的解剖结构特点,为足部生物力学模型、假肢设计、临床肌皮瓣移植和足部功能分析等外科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和依据。方法对12只成人足标本进行系统的解剖,其中左足5只,右足7只,记录各足内在肌的起止点,用游标卡尺和排水量技术分别测量肌肉的长度、周径和容量。结果足内在肌的解剖学特点与足标本的大小存在一定的关系。平均肌肉长度从(3.39±0.75)cm(拇收肌横头)到(13.15±0.84)cm(拇展肌),平均肌肉周径从(1.45±0.14)cm(第四蚓状肌)到(6.20±0.62)cm(拇短屈肌),平均肌肉容量从(0.58±0.13)ml(第四蚓状肌)到(14.00±1.20)ml(拇展肌)。结论拇展肌、趾短屈肌以及拇短屈肌具有解剖学代表性,三者各自肌肉长度、周径、容量均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推荐治疗重度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手术方法,以提高疗效。方法距下完全松解加胫前肌外移治疗重度先天性马蹄内翻足30例45足,术后平均随访4年。结果畸形完全纠正40足(88.9%),畸形复发2足,2足并发足外翻畸形,1足局部皮肤坏死。结论距下完全松解加胫前肌外移,能使患足恢复良好的外形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选择甘肃省康复中心1997-04/2007-12收治的脑性瘫痪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遗留足内翻患者23例31足,其中行胫骨后肌移位术9足,胫骨前肌移位术4足,联合肌腱移位术即Bridle手术18足,肌腱移植后行康复训练。随访6个月~5年,平均26.3个月。31足中优11足,良16足,优良率87%。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肌腱移植矫正畸形和功能康复训练重建功能相结合是治疗伴有足内翻的痉挛性脑性瘫痪较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胫前肌延长外移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胫前肌延长外移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31例,术后对患者采用G arceau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胫前肌延长外移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优良率95.56%。结论:胫前肌延长外移结合软组织松解、石膏固定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脊髓灰质炎后遗足外翻畸形大多为胫前、胫后肌的瘫痪,而伸拇长肌瘫痪者较少.除发生足外翻下垂外,尚伴有第一跖骨头下沉,拇趾垂状畸形.对此种复合性畸形,多采用腓骨长肌内移,伸拇长肌后移及趾间关节融合等手术加以矫正,手术较为复杂.自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腓骨长肌与伸拇长肌联合移位治疗足外翻复合性畸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力肌平衡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疗效观察。方法在彻底松解挛缩软组织,矫正骨性畸形的基础上,同时行胫前肌外移及外踝韧带重建术。结果采用此法共收治78例114足,随访98足,优良达94.1%,术后畸形不易复发。结论早期施行一次决定性手术,争取完全纠正畸形,妥善建立动力肌平衡,以保持矫正位置,是防止马蹄内翻足畸形复发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年龄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0例行跟腱延长,改良胫前肌外移术,并用后内侧软组织松解18足,距舟、跟骰关节楔形截骨21足,三关节固定15足。术后配合康复治疗。结果术后随访54例60足1年10个月~8年,优27足,良24足,可3足,差6足,优良率85%。结论改良胫前肌外移术后配合系统的康复治疗,对大年龄儿童先天笥马蹄内翻足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年龄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 60例行跟腱延长,改良胫前肌外移术,并用后内侧软组织松解 18足,距舟、跟骰关节楔形截骨 21足,三关节固定 15足。术后配合康复治疗。结果术后随访 54例 60足 1年 10个月~ 8年,优 27足,良 24足,可 3足,差 6足,优良率 85%。结论改良胫前肌外移术后配合系统的康复治疗,对大年龄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尚未见到系统研究踝足矫形器对下肢肌肉影响的文献。目的:提取正常人穿戴固定踝足矫形器时的下肢肌电信号,分析固定踝足矫形器对下肢肌肉疲劳性的影响。方法:选择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参加试验,每名受试者分别进行3组试验:①第1组,在不穿戴任何矫形器的情况下以自然步态行走。②第2组,受试者穿戴平跟踝足矫形器以自然步态行走(此时矫形器踝部包裹超过踝中心1 cm,记1.0 cm),穿戴同一矫形器但在踝部去掉1.0 cm、踝部塑料边缘刚好通过踝中心时采集(记0 cm),在踝部再去掉1.0 cm后以自然步态行走(记-1.0 cm)。③第3组,受试者穿戴1.5 cm正常跟高踝足矫形器以自然步态行走,穿戴同一矫形器,但跟高分别改为1.0,2.0 cm后以自然步态行走。行走中采用肌电采集仪检测受试者下肢股二头肌、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与结论:①正常不穿戴任何矫形器时,4块肌肉的肌电信号是最弱的。②对于任何一块肌肉,正常不穿戴矫形器时所对应肌电值比穿戴不同硬度矫形器时所对应的肌电值要小。③对于股二头肌,正常不穿戴矫形器时所对应的积分肌电值与穿戴正常跟高矫形器时所对应的值很接近,同时这两个值要比穿戴不正常跟高矫形器时所对应的积分肌电值小。表明固定塑料踝足矫形器会引起股二头肌、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疲劳,当固定塑料踝足矫形器的跟高不合适时会进一步增加股二头肌的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铍针治疗腘肌损伤的优势。方法:将80例腘肌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铍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后观察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铍针治疗腘肌损伤治愈率高于针刺治疗组。结论:铍针治疗腘肌损伤,可提高腘肌损伤的治愈率,是腘肌损伤保守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胫骨前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痉挛性足下垂和足内翻患者痉挛程度以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痉挛性足下垂和足内翻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胫骨前肌注射组(TA组)和常规注射组(CG组),每组患者28例。CG组患侧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均分2个位点注射BTX-A,每个位点各注射50U,胫后肌也分2个位点注射BTX-A,每个位点35U。TA组患者注射位点和剂量均于CG组相同,但增加胫骨前肌单个位点的注射,剂量30U。于注射前、注射2周后、注射4周后和注射12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足跖屈肌群和内翻肌群行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10m步行测定(10m-WT)、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评分以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 结果 注射2周、4周和12周后,2组患者足跖屈肌群和内翻肌群的MAS评分较组内注射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A组注射2周、4周和12周后足内翻肌群的MAS评分分别为(2.43±0.34)分、(2.32±0.62)分和(2.15±0.56)分,与CG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2周、4周和12周后,2组患者的10m-WT、FMA评分和TUG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A组注射2周和4周后的10m-WT、FMA评分和TUG与CG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胫骨前肌小剂量A型肉毒毒素注射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痉挛性足下垂和足内翻患者足内翻肌群的痉挛程度,并对其步行功能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晚期月国动脉损伤保肢后足部功能重建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19例超过12h以上的晚期月国动脉损伤保肢后继发的足下垂畸形、足趾下垂畸形,分别进行距小腿关节融合术、跟腱延长术、伸拇、伸趾长肌短缩术及足趾关节融合术。结果:19例足部伤口全部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2~5年,足下垂、足趾下垂畸形均被矫正,16例患者穿鞋平地行走无跛行,3例轻微跛行,13例足部刺痛或烧灼痛1.0~1.5年后消失,足部无溃疡发生。结论:晚期月国动脉损伤保肢后行足部功能重建术可获得较满意的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