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CDF-FISH)对BCR/ABL阳性伴复杂染色体易位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应用价值.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分析、流式细胞术和DCDF-FISH技术等方法观察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并通过DCDF-FISH技术动态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病情演变.结果表明:患者发病时呈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表现,流式细胞术发现患者表达幼稚B淋巴细胞分子标志CD10、CD19和CD34,染色体分析显示,患者骨髓细胞有46,XY,i(8),ider(9)t(9;22)[23]/47,idem,+der(22) t(9;22)[7]核型;FISH显示,患者初发病时83%细胞含有BCR/ABL融合基因,其中5%的肿瘤细胞显示1R1G2F信号模式、14%显示1R1G3F、64%显示1R1G4F;患者经格列卫联合VTLP化疗而完全缓解时,FISH显示肿瘤细胞降19%,但是1R1G2F信号模式的细胞却增加到18%;患者经过巩固治疗后复发,1R1G2F信号模式的细胞增加到38%,最后患者因耐药而死亡.结论:复杂易位的BCR/ABL(+)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多个肿瘤细胞亚群,且不同的亚群对药物的反应性可能不同,因此通过DCDF-FISH技术的信号模式以及对不同亚群细胞动态变化观察,可以在早期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性以及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ual-color-dual-fusion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DCDF-FISH)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常见信号模式,并探讨其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断的68例ALL病人临床资料,采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常规G显带技术以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髓标本,并分析其结果的相关性,通过DCDF-FISH技术动态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结果:在68例患者中DCDF-FISH检测见有16种信号模式,其中变异性信号模式14种(1R2G、2R3G、2R4G及3R3G为无BCR/ABL融合基因的异常信号模式;1R1G1F、1R1G3F、1R1G4F、1R2G1F、1R2G2F、1R2G3F、1Rn G2F(n≥3)、2R2G1F、1G4F、1R4F这些信号模式的细胞内都存在着BCR/ABL融合基因),Ph~+共17例,所有检出Ph~+的病例均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或伴髓系表达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My~+-B-ALL),其中常规显带技术检测出Ph染色体12例,阳性率为18%(12/68),DCDF-FISH及RT-PCR检测结果一致,阳性检出率为25%(17/68)。通过DCDF-FISH技术动态观察患者化疗前后荧光模式变化显示:经过化疗药物的选择作用,其信号模式在数量上和形式上发生变化,共同特征是都存在Ph染色体。结论:DCDF-FISH法检测ALL病人的BCR/ABL融合基因敏感、可靠,分析DCDF-FISH信号模式及其动态变化对ALL病人的治疗反应性、耐药情况、疗效判定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在CML和B-ALL所出现的各种异常信号模式的意义,并探讨其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50例初诊CML患者和50例初诊B-ALL患者采用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同时对所有病例应用24 h短期培养法R显带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50例CML患者中,49例Ph~+,余1例可见5个正常中期核型;通过FISH发现,所有患者(100%)均存在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信号特征分别为1R1G2B2F 39例(78%)、2R1G2B1F 2例(4%)、1R1G1B1F 6例(12%)、同时伴有1R1G2B2F和1R1G2B3F 2例(4%)、2R2G2B1F 1例(2%)。伴有ASS1基因缺失(1R1G1B1F)的6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为单纯t(9;22)易位,无其他异常。50例B-ALL患者中,Ph~+13例,数目畸变及非t(9;22)的结构畸变16例,正常核型20例,无分裂相1例;经FISH检出16例(32%)具有BCR/ABL融合基因,分别为1R1G2B2F 13例(26%)、同时伴有1R1G2B2F和1R1G2B3F 1例(2%)、2R1G1B1F 1例(2%)、1R1G3B3F 1例(2%),FISH额外检出的3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包括1例伴有ASS1基因缺失(2R1G1B1F)、1例经典型t(9;22)易位(1R1G2B2F)和1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拷贝数的增加(1R1G3B3F)。结论:应用三色双融合FISH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稳定的特点,能够检测多种形式的分子融合,可很好地避免D-FISH探针及ES-FISH探针因信号随机重叠导致的假阳性结果。该检测方法不但可以直接观察有无ASS1基因的缺失,而且还能提高初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结果的可靠性及复诊监测微小残留病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Ph染色体是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BL基因与22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的BCR基因发生融合,形成融合基因BCR/ABL,常发生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患者中,也可见于2%~5%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20%~35%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然而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中,出现Ph染色体阳性(Ph+)的非常少见,检出率仅为0.9%~3%[2]。Ph+AML  相似文献   

5.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有t(9;22)(q34;q11)易位形成的费城染色体(Ph chromosome)和BCR/ABL融合基因,它们在血液病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有PML/RARα不典型FISH信号模式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采用PML/RARα的DCDF-FISH技术、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LT3-ITD突变检测技术对初诊的5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检测,比较FISH信号模式与其他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在检测的52例标本中,51例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率高达98.1%;51例FISH阳性患者中38例为典型的1R1G2F信号,13例呈不典型信号模式,其中2例为1R1G1F,3例为1R1G3F,6例为2R2G1F,1例为1R2G1F,1例为2R1G1F。将不典型FISH信号模式组和典型FISH信号模式组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不典型组的高白患者比率较典型组高(P〉0.05);且不典型FISH信号模式组中复杂核型与FLT3-ITD突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典型信号组(P〈0.05)。结论具有不典型FISH信号模式的APL患者常伴有复杂核型,FLT3-ITD突变等预后不良的指标,其具体作用方式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特征性的Ph染色体t(9;22)可导致癌性融合基因BCR/ABL的产生,后者编码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在CML的发病和疾病演变中起着关键作用~([1-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BCR/ABL DCCF—FISH的信号特点及其与染色体核型的关系。结果使用BCR/ABL的DCDF探针对6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标本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及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65例CML核型43例Ph阳性,1例阴性,其余21例未行核性检查或无可分析分裂相;FISH结果65例均为BCR/ABL阳性,其中9例伴ASS基因缺失,5例复杂易位,1例+Ph伴ASS基因缺失。结论传统核型与DCDF-FISH,应互相结合,方可对遗传学特征作出更准确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常常发现染色体t(9;22)(q34;q11)易位。这种易位在22号染色体产生BCR/ABL融合基因,导致细胞恶性的扩增。ST1571(以前称谓CGP57148B)抑制Bcr/Abl酪氨酸激酶活性。然而人们在对BCR/ABL阳性细胞研究中发现了对STI571耐药的细胞株,目前的研究认为BCR/ABL基因的扩增与过度表达是对STI571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变异性Ph+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对4例有完整资料可供分析的变异性Ph+成人白血病患者进行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并对其治疗预后进行观察。结果:在总数4例患者中,3例为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中1例处于慢性期,2例处于加速期),1例为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查表明:4例中2例CML为t(9;22;14)异常,1例t(5;9;22)异常,而BCR/ABL融合基因3例均为e14a2型;1例成人B-ALL t(9;22;17)异常,其BCR/ABL融合基因为e13a3型。4例全部接受含甲磺酸伊马替尼方案治疗。结果表明,1例e13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成人B-ALL分子生物学持续缓解4个月后复发,并于第10个月死亡;而3例CML患者目前仍处于分子生物学缓解阶段,无病生存期分别达10、19、37个月。结论:变异性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患者对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但BCR/ABL融合基因为e13a3型患者的预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目的建立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直接原位检测间期细胞中BCR/ABL融合基因,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方法应用FISH技术检测15例CML患者骨髓培养细胞BCR/ABL融合基因,其中5例CML患者同时取骨髓直接涂片检测,5例CML患者同时取外周血浓缩单个核细胞直接涂片检测。以5例非CML患者骨髓培养细胞为阴性对照。结果15例患者骨髓标本成功培养10例,染色体分析检测到Ph1染色体8例。15例患者骨髓培养细胞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14例。5例CML患者同时做骨髓直接涂片FISH检测,结果阳性4例。5例CML患者同时做血标本浓缩单个核细胞FISH检测阳性2例。5例非CML患者FISH结果均阴性。结论FISH技术能直接原位检测间期细胞中BCR/ABL融合基因,且快速、可靠、成功率高,是诊断和监测CML的一项有效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对初诊考虑为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或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并用FISH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结果表明:①46例在初诊时考虑为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或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患者中,有22例患者诊断为CML,应用FISH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100%),骨髓细胞学检查显示CML者占86.4% (19/22);另24例患者诊断为非CML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及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FISH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阴性(100%),而骨髓细胞学检查有3例支持CML诊断、1例支持MDS诊断;②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有3例FISH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为阳性;③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CML患者,应用HSH法检测BCR/ ABL融合基因可检测到阳性细胞(分别为6.5%及1.2%).结论:FISH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敏感、可靠,对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及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明确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诊断;在CML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监测微小残留病灶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主要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核心结合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CBF AML)诊断中的价值。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分别应用AML1-ETO双色双融合探针和荧光素直接标记的双色断裂点分离基因探针CBFβ-MYH11检测82例AML-M2及43例AML-M4/M5患者白血病细胞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并与R显带常规细胞遗传学(CC)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2例AML-M2患者中FISH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为25例(30.5%),CC检测存在t(8;21)(q22;q22)染色体异常为23例(28.0%),所有FISH检测AML1-ETO阳性患者中典型的阳性信号模式1R1G2F为22例(88.0%);不典型的信号模式包括1R2G1F和2R1G2F共3例(12.0%)。在所有43例AML-M4/M5患者中,FISH检出inv(16)(p13;q22)/t(16;16)(p13;q22)信号模式(1R1G1F)为10例(23.3%),CC检测出存在inv(16)(p13;q22)/t(16;16)(p13;q22)为2例(4.6%),FISH检测灵敏度显著高于CC(p<0.05)。结论:FISH作为新型细胞遗传学分析技术可以弥补CC技术灵敏度较低、检测周期长等不足,两者结合可以成为CBF AML诊断乃至微小残留病监测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背景:免疫表型为Flk1^+CD31^-CD34^-的问充质干细胞体内外实验研究均证实在单细胞水平可以向造血及内皮细胞分化。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BCPdABL融合基冈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培养扩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测定其生长曲线,分析其细胞剧期及免疫表型,使用RT-PCR和FISH的方法检测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生长,人部分细胞处于G0/G1期,并儿高表达Flk1,CD13,CD29,CD44,用RT-PCR和FISH的方法能够检测出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提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基因转化可能发生在比造血干细胞更高的血液血管千细胞水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