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奕雯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21):2934-2936,2938
目的探讨血象检查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1979~2013年间常见白血病1 480例,参照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形态学标准对其进行重新阅片诊断,随机双盲法比较各常见白血病检出情况及其血常规主要参数特征。另选取同时进行血涂片与骨髓涂片检查的急性白血病136例,采用双盲法比较血涂片与骨髓涂片中白血病细胞数,研究血涂片形态学特征。随机选取血涂片与骨髓涂片白血病细胞数均超过20%的59例急性白血病,采用双盲法进行单一的血涂片或骨髓涂片镜检,比较两者诊断符合率。结果不伴成熟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伴成熟型AML、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白细胞计数(WBC)以(>10~50)×109/L为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与急性红白血病(AEL)的WBC以小于或等于4×109/L为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的WBC以大于100×109/L为主。镜检发现几乎所有患者外周血涂片中白血病细胞形态较骨髓涂片中成熟,当血涂片与骨髓涂片白血病细胞数均超过20%时,单一血涂片与单一骨髓涂片镜检诊断急性白血病的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主要参数对白血病的诊断具有较好提示作用,当血涂片中白血病细胞数较高时,单一血涂片检查对常见白血病诊断亦具有较高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发现早期无症状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对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数增高,特别是无明显炎症而白细胞明显增高的患者,做外周血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作细胞形态学分析,必要时做骨髓涂片,作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及血液遗传学检查。结果: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外周血涂片出现幼稚细胞,骨髓涂片中,中幼粒细胞至杆状核粒细胞阶段比值明显增高,并且有病态造血。结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旱期可无症状,但血细胞形态可出现幼稚细胞比值增高及病态造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强调全血细胞分析仪使用仍然需要进行血涂片镜检分析的重要性。方法采用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镜检进行白血病细胞检查。结果检出白血病30例,其中27例与骨髓诊断一致,另3例未查骨髓(因患者拒查),但治疗后有缓解。结论血涂片分类可发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1、M3和M7型等。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血液时,不能忽视血细胞形态学镜检,以防止白血病漏诊。  相似文献   

4.
作者收集从1973年3月~1979年10月收治的139例资料完整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称慢粒),所有病例诊断均经骨髓涂片及血象证实,但不包括慢粒急变及所谓 ph~1阳性急性白血病.139例慢粒中有56例做了脾切除,83例未做脾切除.两组临床表现除脾切除组年龄较轻,外周血中早幼粒、中幼粒细胞较低外,其余的血红蛋白,肝、脾大小,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周围血中原始细胞数分布相同。脾切除在诊断慢粒后3~9月内进行。多种化疗方  相似文献   

5.
粒细胞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 探讨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12例GS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外周血、骨髓涂片检查及骨髓活检对全部病例进行FAB分型诊断。结果 12例患者均以淋巴结肿大、结外骨及软组织肿块为首发症状。组织学上瘤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少,核分裂易见,呈弥漫分布。骨髓活检示11例有幼稚细胞弥漫单一性增生,形态与髓外浸润的瘤组织相似。1例没有白血病的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CD45 100%阳性、溶菌酶100%阳性、MPO 92%阳性、CD68 83%阳性、CD34 42%阳性、TdT 17%阳性。CD15和Mac387仅表达在分化较成熟的粒细胞。CD3、CD45RA,、CD20、CD45RA、CD79A及CD30阴性。结合 外周血及骨髓涂片检查结果确诊1例为孤立性粒细胞肉瘤(非白血病性粒细胞肉瘤),11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髓外浸润(白血病性粒细胞肉瘤),11例中1例为AML-Mo,2例为AML-M1,8例为AML-M2。结论 GS在石蜡切片上因其形态学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极其相似而容易造成误诊,免疫表型及全面的临床检查,特别是外周血、骨髓涂片检查及骨髓活检对明确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neutrophilicleukemia ,CNL)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骨髓增生紊乱 ,极易与其他慢性中性粒细胞的病变 :类白血病反应 (LR)、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慢性粒 单细胞白血病 (CMML)及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有交迭 ,常规诊断易误诊 ,需要加以鉴别。本文收集 3例CNL患者进行有关诊断与治疗的分析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1989~ 2 0 0 2年符合CNL诊断者 ,男 2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5 2 7岁。临床特征均为肝脾肿大 ,外周血成熟中性粒细胞持续增多 ,无Ph1 染色体。1 2 方法 检查患者外周血、骨髓涂片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探讨血常规检测幼稚粒细胞(IG)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性。方法通过血常规检测IG升高或仪器有IG报警信息,对其进行推片染色镜检,观察是否有幼稚细胞存在。结果患者3次检查血常规,仪器均提示患者IG的计数、比例升高,同时该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但淋巴细胞比例呈进行性上升趋势。患者经临床普通抗病毒治疗病情一直未见缓解,检验员根据患者IG持续升高的表现做了外周血涂片检查,镜检观察到大量IG,后建议临床行骨髓穿刺,查骨髓象确诊患者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时避免了误诊。结论通过血常规检测有效筛选IG升高或有IG报警的样本,可及时发现白血病,对诊断白血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血液病患者血及骨髓涂片中微小病毒B19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白血病患者骨髓及血涂片中微小病毒B19-DNA,从而了解白血病患者B19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临床已确诊的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及血涂片标本,其中,骨髓涂片标本4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混合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6例),血涂片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4例,慢性白血病4例),正常体检人员血涂片30例,用本文建立的PCR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检测的方法检测所收集标本的B19-DNA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骨髓涂片和血涂片之间B19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二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05和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B19的检出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研究显示白血病患者由于化疗及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B19病毒,病毒感染后易诱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的血液细胞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例资料.结果 患者因头痛7d,发热4d入院,经骨髓象结合细胞化学染色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予维A酸、亚砷酸治疗后,骨髓象未见好转.后经专家会诊,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检查等,诊断为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结论 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类型白血病,对于形态不典型者诊断需结合细胞化学染色、染色体核型分析、融合基因检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急性粒细胞巨核细胞白血病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两例急性粒细胞巨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检查显示两例外周血和骨髓涂片中原粒和巨核细胞均有较典型的形态。原巨核细胞大多呈花瓣状、云雾样和裙边状或条索状突起。一例原粒细胞中见Auer小体。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证明这两种细胞混合存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证实白血病诊断综合分析的重要意义。方法通过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学白血病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测及骨髓病理诊断联合检查,对6例白血病,包括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a、大颗粒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HCL)、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a、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M0进行诊断。结果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后确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后确诊;HCL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和骨髓病理诊断确诊;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经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查对该病例仍难以准确判断,最终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帮助确诊。CLL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和流式细胞术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查和染色体核型分型综合确诊。结论综合运用多种检验项目对确诊环境改变、老龄化等原因引起的不典型白血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嗜碱性粒细胞在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价值。方法取已经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计算嗜碱性粒细胞比例。结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可见嗜碱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结论嗜碱性粒细胞比例绝对性增高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51岁。体检发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6·4×109/L。骨髓穿刺活检病理示增生性骨髓像,以粒系中晚幼增生为主。染色体检查有Ph1染色体,结合骨髓涂片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一度恢复正常。4个月后患者出现发热和全身疼痛,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4·3×109/L。骨髓涂片示增生增高,巨核细胞少见,全片可见大量原幼稚细胞,占75%;该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中性粒细胞AKP积分386分/100个。外周血涂片分类:中性粒细胞20%,淋巴细胞44%,单核细胞2%,原幼稚细胞31%。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全身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 CNL)的鉴别诊断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NL患者的临床资料、骨髓形态学检查、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特征,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2例CNL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因白细胞计数升高就诊,外周血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 NAP)积分增高;骨髓中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伴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比例增高;BCR-ABL融合基因及JAK2 V617F基因突变均为阴性。例1患者经多次骨髓检查,且CSF3R T618I突变检测阳性后诊断为CNL,2年半年后其外周血象呈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样改变,经3个月后因骨痛行胸椎切除术,病理检查提示粒细胞肉瘤,又经1个月后复查骨髓提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予地西他滨联合急性白血病标准方案诱导化疗,骨髓提示未缓解,该患者最终死于脑出血。例2患者经血常规及骨髓检查,考虑为类白血病反应,2年后因脾大加重伴贫血、血清单克隆性IgA-λ增高,复查骨髓提示CNL合并多发性骨髓病(multiple myeloma,MM),予万珂为主方案化疗后,MM、CNL完全缓解。结论:CNL是一种极其罕见类型的慢性白血病,其可与其他血液肿瘤并存,同时存在向AML转化的高风险。以CSF3R基因突变为特征的分子诊断标准,有助于CNL的诊治。  相似文献   

15.
利用骨髓穿刺涂片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 ,是血液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但部分病例骨髓涂片显示的细胞增生低下与其临床诊断常不相符。为此 ,我们对 98例骨髓涂片显示细胞增生低下患者的同期同部位骨髓活检组织切片进了对比观察 ,探讨导致骨髓涂片中细胞增生低下的原因 ,以提高诊断正确率。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收集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5月期间98例骨髓涂片检查示细胞增生低下患者同期同部位骨髓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 ,比较骨髓涂片与切片观察结果的差异。病例中男 4 6例、女 5 2例 ,年龄 13~ 79岁。2 .标本制备 对 98例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染色体、E2A/PBX1、TEL/AML1、MLL融合基因联合检测用于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至2017年6月门诊及住院儿童外周血涂片初查异常淋巴细胞的病例进行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其中高度怀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部分患者抽取静脉血检查染色体及TEL/AML1、E2A/PBX1、MLL融合基因。结果 220例病例中有24例外周血涂片可见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型"幼稚淋巴细胞,这种细胞在外周血细胞中比例范围在1%~38%,其中,比例范围在1%~10%的患者有3例,比例范围在11%~20%的患者有11例,比例范围在21%~38%的患者有10例,这24例患者后经骨髓检查验证除比例在1%~10%有2例为非白血病外,其余22例均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我们对比例在11%~38%的21例患者抽取静脉血检查染色体及TEL/AML1、E2A/PBX1、MLL融合基因,结果显示有2例染色体核型异常、5例TEL/AML1阳性,2例E2A/PBX1阳性、1例MLL阳性。结论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染色体、E2A/PBX1、TEL/AML1、MLL融合基因联合检测对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及提示性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这种无创的检查模式相比经典有创的骨髓检查来说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在部分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偶氮偶取法(Kaplow法),选取120例已经确诊的四类白血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4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骨髓象达到部分或完全缓解的标准)采集手指末梢血涂片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并分别统计四组白血病在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的阳性积分值。结果 ALL组和CLL组在治疗前NAP染色积分较高,治疗后NAP染色积分明显下降;AML组和CML组治疗前NAP染色积分较低,治疗后NAP染色积分明显上升,四组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NAP染色积分均有较明显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除了可以帮助诊断鉴别部分白血病,还可以作为判断部分白血病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血病初诊患者外周血形态学检查中幼稚细胞检出对白血病诊断的重要性。方法 64例白血病初诊患者作血常规检测同时进行外周血涂片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作形态学检查检出幼稚细胞。结果 64例白血病初诊患者幼稚细胞检出率为75.00%,未检出率为25.00%。在未检出幼稚细胞的病例中56.25%为低白细胞患者,其中漏检1例占未检出幼稚细胞病例的1.56%,误诊1例,占1.56%。结论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对白血病的诊断极为重要,应重视外周血涂片未检出幼稚细胞的原因,加强幼稚细胞形态学学习,防止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收治血液科住院的55例初发患者。结果:55例患者以脾肿大、白细胞增多、外周血及骨髓中出现多量中性中幼、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为特征,88.1%患者Ph染色体阳性,15例(占27.3%)有明显出血表现。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血液科的常见疾病,少数患者表现或骨髓涂片检查可不典型,治疗首选羟基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初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收治我科住院的55例初发本病的患者。结果:55例患者以脾肿大,白细胞增多,外周血及骨髓中出现多量中性中幼,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为特征,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的Ph^1染色体,部分患者因出血倾向就诊。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血液科的常见疾病,部分患者表现为出血倾向,少数患者骨髓涂片检查可不典型,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