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梗死复发与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 413例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连续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每周至少服用5天,随访时间为12个月。运用比浊法测定阿司匹林敏感性,比较不同阿司匹林敏感性患者中医体质情况,比较不同中医体质AR及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患者脑梗死复发的所占比例。采用PCR法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脑梗死复发与AR、bb基因型以及体质×阿司匹林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随访总共11例患者脱落。脑梗死复发患者101例(25.12%),脑梗死无复发患者301例(74.88%)。AR患者152例(37.81%),AS患者250例(62.19%)。脑梗死无复发患者中AR及AS所占比例为26.6%(80/301)、73.4%(221/301),脑梗死复发患者为71.3%(72/101)、28.7%(29/1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287,P=0.000)。AR患者中阴虚质所占比例最大[28.3%(43/152)],AS患者中血瘀质所占比例最大[23.6%(59/250)],AR与AS患者的中医体质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74,P0.01)。AR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前4位为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最高为22.4%(34门52),AS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前4位为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最高为3.2%(2/250)。与脑梗死无复发患者及AS患者比较,脑梗死复发患者及AR患者均bb基因型出现的频率高,而aa、ab基因型出现的频率明显低(x~2=20.171,x~2=55.139,P0.01)。AR及bb基因型与脑梗死复发呈正相关(OR=18.423,P=0.000;OR=1.304,P=0.028);体质与阿司匹林敏感性存在交互作用(O尺=0.707,P=0.000)。结论脑梗死复发与AR及体质类型有密切关系,AR患者阴虚质脑梗死复发率高,GPⅡb HPA-3基因bb基因型可能是AR及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脑梗死高危患者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及PCSK9水平相关性。方法 以754例脑梗死高危患者为研究对象,判断中医体质类型,收集高危因素及PCSK9水平资料,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754例卒中高危患者主要的5种体质由高到低依次是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占总病例数的96.29%。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病最为多见,占总病例数的71.09%。PCSK9水平在血脂异常患者中明显高于其他高危因素患者,其次是体质量超标、颈动脉狭窄。PCSK9水平在不同体质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体质、PCSK9水平与卒中高危因素均密切相关,PCSK9水平与中医体质未发现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庆阳市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筛查及中医体质分型情况。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庆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766病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在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且无脑血管病史和神经科症状的人群1215人为对照组,从人口学特点、危险因素及中医体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庆阳市最常见的3个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是血脂异常、高血压和吸烟;中医痰湿体质型易患脑梗死,其次为气虚、气郁、血瘀等。结论: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应该重视全面的危险因素筛查干预,并根据中医体质分型进行辨证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及与体质的相关性,为基于中医体质干预脑梗死后抑郁提供参考。方法:纳入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和脑梗死后无抑郁患者各126例,所有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分析脑梗后抑郁的中医体质分布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病程、梗死部位等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睡眠障碍、吸烟、病程、梗死部位、NIHSS评分、BI评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气郁质、气虚质与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长、NHISS评分高、额叶梗死是脑梗死后抑郁的危险因素;BI和主观支持是抑郁的保护因素;气郁质、气虚质是抑郁的重要致病体质。结论:气郁质、气虚质是脑梗死后抑郁的重要致病体质,病程长、NHISS评分高、额叶梗死是脑梗死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可以基于体质防治抑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及新发与复发脑梗死中医证候特征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采集2539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既往病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脑卒中、TIA)、中医证候等临床信息,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复发脑梗死组(RCI)和新发脑梗死组(FCI)2组,分析2组脑梗死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的差异。结果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房颤病史、高脂血症病史(P0.05)。青年组复发脑梗死明显少于新发脑梗死(P0.05),老年组复发脑梗死明显多于新发脑梗死(P0.05)。复发脑梗死组内火证较新发脑梗死组少见(P0.05)。结论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临床二级预防,并能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中医体质及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慢性冠脉综合征的老年患者137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健康体检的老年人134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两组人群的中医体质以及危险因素的情况,并分析观察组的中医体质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的中医体质按由高到低的频率分布为:痰湿质(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56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与128例同期入院的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其临床特点、梗死类型及危险因素。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复发类型;复发的时间多在初次病后的一两年内,其次在5年后;与初发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几率,提高对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的认识,并积极干预,对于预防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分类的相关性。方法:不同地域,多中心参与,以统一调查表形式,调查600例高血压病患者,包括广东珠海300例、江苏常州100例,江苏南京100例,辽宁沈阳100例,分析地域不同所致高血压患者基本情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危险因素等的差异,应用统计学软件,探讨其对中医体质分类的影响及特点。结果:高血压患者体质以阴虚质(23.0%)、血瘀质(20.8%)、痰湿质(14.5%)为主,与其他型体质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阴虚质与平和质、气郁质血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特禀质与平和质、气郁质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腰围以痰湿质较宽,与阴虚质、气郁质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体重以痰湿质、湿热质较高,与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体重指数以痰湿质、湿热质较高,与同组其他体质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年龄以气虚质、阴虚质明显升高,与平和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性别阴虚质、气郁质女性比例明显增高,与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脂异常、家族史、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均以痰湿质或湿热质多见,其中血脂异常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家族史痰湿质与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家族史痰湿质与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吸烟痰湿质、湿热质与其他体质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缺乏体力活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与其他体质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体质分类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237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临床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的237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随访1年内是否再发脑梗死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进行中医体质判定,搜集危险因素资料,分析中医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与未复发组的中医体质分布相似,常见体质依次为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和痰湿质。复发组中医体质分布改变,以痰湿质为主,其次为血瘀质,气虚质和阴虚质占比相等。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颤动、大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源性栓塞与复发性脑梗死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痰湿质和血瘀质可能增加脑梗死早期复发风险。糖尿病和大脑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湿质、血瘀质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脑梗死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医体质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病例组为237缺血性脑卒中例患者,对照组为238例既往无缺血性脑卒中人群。本研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缺血性脑卒中与中医体质及中风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的体质比例显著不同,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在脑卒中组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而平和质的比例显著低于非脑卒中组(P0.05)。经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脑卒中相关的体质和卒中危险因素按OR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吸烟、高血压和平和质。结论痰湿质与脑卒中发病有关,且较传统卒中危险因素贡献大,平和质为脑卒中的保护性体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救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复发组的不良生活习惯、常见疾病与未复发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脑梗死的复发率高于女性,50岁以后是脑梗死复发的高发年龄。结沦: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均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患病和死亡的首要疾病,已严重危害公众健康,针对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辨识,并对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积极防治是阻止疾病发生和进展的关键。多项研究表明,体质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体病相关理论,对中医体质与心血管危险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早发冠心病的多重危险因素,筛选出早发冠心病新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支持。探寻早发冠心病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在冠心病的防治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通过调节体质和规避危险因素做到未病先防。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调查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早发冠心病患者关于危险因素的一般情况、睡眠情况及中医体质,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吸烟(OR=5.966,95%CI:2.240~15.891)、高脂血症(OR=9.016,95%CI:3.543~22.943)、早发冠心病家族史(OR=4.224,95%CI:1.505~11.856)、睡眠障碍(OR=3.567,95%CI:1.495~8.509)为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例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入睡时间晚于23:00是危险因素(OR=2.405,95%CI:1.328~4.356),无午休习惯是保护性因素(OR=0.495,95%CI:0.275~0.891)。病例组中体质要素...  相似文献   

14.
杨敏  姜钧文  肖蕾 《陕西中医》2019,(4):437-440
目的:探究中医体质与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对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其于辽宁省康复中心体检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以1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以129例具有常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1;以13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2;观察三组人群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并探究中医体质与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间体质类别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郁质、痰湿质、脾虚质在AMI人群中占比较高,可能与AMI形成关系密切,但对比危险因素组与健康组,发现其中气郁质在危险因素组占比高,表明气郁质与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亦关系密切,故而,气郁质有很大可能是因为影响心血管常见危险因素而促进AMI的形成或发展;而脾虚质、痰湿质不一定影响心血管常见危险因素,可能通过其他各个方面的原因影响AMI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高危人群中医体质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来我院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脑梗死高危患者89例。对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颈动脉超声指标结果、内膜中层厚度以及斑块数量予以比较。结果:通过对体质出现的频次统计发现,痰湿质出现的频次明显高于其他体质(P<0.05),不稳定斑块出现的几率大于稳定性斑块和颈动脉增厚(P<0.05);通过对收缩末期血流速度的观察发现,平和质PSVLCCA、PSVRICA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类型(P<0.05),PSVRCCA、PSVRICA的组间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超声显示,在颈动脉左、右侧的IMT值比较中,痰湿质较其他体质类型有明显的增厚(P<0.05);在斑块数量比较中,气虚质数量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类型(P<0.05)。结论:对脑梗死高危人群中医体质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直观检测出超声下颈动脉斑块结果,可了解颈动脉斑块人群体质分布情况及中医体质对斑块严重程度的影响,为从中医体质角度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并分析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选2019年医院登记在册共800例35~80岁居民为研究对象,参照《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评估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采用中医体质辨识量表调查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分析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的特点。结果:偏颇体质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水平异常、超重肥胖及吸烟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暴露率均高于平和质人群(P<0.05)。结论:中医体质是影响社区居民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偏颇体质如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和血虚质人群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明显高于平和质人群,临床可将中医体质评估纳入心血管病风险防控管理,提高心血管病预防和控制质量。  相似文献   

17.
钱岳晟  张怡  朱鼎良 《中医药研究》2011,(10):1160-1161
目的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体质分类,并比较不同体质类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以社区人群抽样调查,采用中医体质分类标准评定和以心血管危险因素判断。结果被调查的高血压病患者623例,按中医体质分类标准分为腻滞质345例(55.4%),燥红质138例(22.2%),倦?质36例(5.8%),正常质104例(16.7%)。按照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中危和高危人群占97.7%,在这些中危和高危的患者中腻滞质患者明显多于其他体质类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腻滞质高血压患者年龄偏大、吸烟和血脂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类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3、0.016)。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以腻滞质和燥红质两种体质类型为主要特征,中医临床的辨证分型是从两种体质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体质类型决定了证型;腻滞质的高血压患者比其他体质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更高,进行早期干预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体质及社会心理危险因素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设计,对10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和1000例健康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的人群更容易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社会心理危险因素中,教师、人际不满意、白领、性格内向、不喜欢本职业,每天睡4~6h、人际一般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且气虚质的形成与每天睡4~6h、不参加体育运动、女性、饮食不规律、性格内向正相关,余体质与危险因素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理性中医体质、长期从事身心压力大的职业、不良生活习惯、不良情志刺激易促成CFS。  相似文献   

19.
王津  徐肖娜 《新中医》2016,48(10):31-33
目的:通过分析无症状人群的临床资料,明确心血管病高危体质,为中医辨体防治心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752例无症状体检人群的一般资料、血压、血脂、吸烟史、糖尿病史以及中医体质等,评估10年患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危险,筛选中高危及相对高危人群,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总结其中医体质特点,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心血管病危险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752例中属中高危的有42例,中高危组兼夹体质以气虚兼痰湿质、痰湿质、气虚兼瘀血质、气虚兼痰湿瘀血质多见,其中气虚兼痰湿质、气虚兼痰湿瘀血质的比例高于低危组,单一体质例次以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为主,高危组痰湿质例次比例高于低危组;相对高危组痰湿质、瘀血质的例次比例较相对低危组高;Logistic回归分析中,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3种体质与心血管病危险相关,OR1。结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中医体质以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为主,这三种体质的兼夹体质也多见于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张明妍  李启燕  徐静  张燕  高孝谦 《光明中医》2016,(16):2307-230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粥样硬化、身体质量指数等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2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分类,所有患者均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血清HC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痰湿质、湿热质的患者吸烟多见,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特禀质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阴虚质、痰湿质患者糖尿病发病多见,与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MI以痰湿质及湿热质患者较高,与平和质、阴虚质、气郁质、特禀质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患者的甘油三酯明显升高,与平和质、特禀质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血瘀质、痰湿质、平和质、湿热质患者的总胆固醇明显升高,与气虚质、气郁质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1);痰湿质、血瘀质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与阳虚质、湿热质相比差异显著(P0.01);血瘀质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与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相比差异明显(P0.01);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患者平均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平和质、特禀质、气郁质相比明显增厚(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体质分类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