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蒋士生教授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经验.蒋教授认为脾胃虚弱、湿热蕴肠为UC的主要病机,治疗上主张活动期"标本同治",缓解期"扶正固体",以健脾益气为主,辅以理气、解毒、止血之品.其拟定的芪连结肠宁攻补兼施,可益气健脾、清热祛湿,在治疗UC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徐发莹 《中医杂志》2015,56(3):195-197
介绍徐珊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经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内伤有关,脾虚失运、肠失传导是主要病机,肝郁、湿热是主要致病因素。久病多伤阴致瘀,提出健脾助运是根本、疏肝理气辅其治、清热化湿贯其中、养阴化瘀莫放松的治疗方法,临床遣方用药当以和法取效。  相似文献   

3.
路广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顾培青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0):709-710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路广晁主任医师,从事消化系疾病临床研究近30年,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经验丰富,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山东中医杂志》2016,(1):57-58
系统总结邵荣世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认为本病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因为正气不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导致胃肠纳运失职。其发病根本在于脾虚不运。辨证分为大肠湿热证、寒湿蕴肠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肝郁证、脾虚湿热证六型。标实为主者,予清热化湿、温化寒湿、清热凉血解毒、消积导滞、活血祛瘀等以祛标实。本虚为主者,予益气健脾、补脾益肾等法,以固本虚。对虚实夹杂证可先祛邪后安正,或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王新陆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叫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溃疡疾病。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免疫机制异常、遗传因素、感染和精神因素等有关,病变部位局限于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呈连续非节段性分布,多数都  相似文献   

6.
<正>王长洪教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79年师从著名老中医董建华院士,得其真传,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疾病及内科杂病。笔者有幸随王长洪教授门诊学习,现将其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总结如下。1分期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的非  相似文献   

7.
李永成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第三、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老从医50余载,学贯古今,深谙经典,辨证明确,用药精准,擅用经典治疗脾胃疾病,经验丰富.李老认为,溃疡性结肠炎(UC)病位在肝脾肾三脏,主张分期辨证,活动期脾虚肝郁为本,缓解期脾肾阳虚为本,湿热毒瘀...  相似文献   

8.
介绍郝微微运用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郝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虚是发病之本,湿热是发病之标,活动期以标实为主,为湿热蕴肠;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为正虚邪恋,运化失健,且多呈脾虚.治疗上以健脾化湿为主,兼清余邪;久病之后,肾阳受损,应注意温补肾阳,同时,久病多瘀,久病入络,还应兼顾活血化瘀;因该病具慢性特征,故郝教授主张应用膏方治疗,并以健脾化湿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刘晨阳  张冰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608-1610
目的:研究谢晶日教授诊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方法:分别从病因病位,分证施治,病后调护等多方面探析谢晶日教授诊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经验,归纳用药规律,并列举典型病例一则。结果:谢晶日教授认为脾胃亏虚是本病的根本宿因,湿热积蕴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本病病位在大肠,且久病累及肺、肝、脾、肾诸脏腑,多发为本虚标实证,以邪实为主,湿、热、痰、瘀为发病之标。脾虚湿盛是UC发病及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关键病机。结论:谢晶日教授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有效控制本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降低发病机率,值得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0.
11.
孙惠敏 《河北中医》2007,29(6):490-490
王秀敏是河北省唐山市中医院临床内科主任医师,从医近40年,临床经验丰富,对内科多种疾病认识深刻,遣方用药得心应手,屡奏良效.现将其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总结吕永慧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吕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多表现为湿热标实证,缓解期多为本虚标实之候,常为脾肾两虚,夹湿夹瘀,故治疗上围绕主痘辨证,并结合现代医学分型、分期辨证。治疗法则包括:(1)标本同治;(2)分期治疗,重视治未病;(3)注重健脾或健脾化湿;(4)注重调气化瘀生肌;(5)内外合治、局部与整体疗法相结合;(6)辨病与辨证相结合;(7)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久痢。  相似文献   

13.
介绍刘建平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经验。刘教授认为,UC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发病之本,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浊、毒并存,为发病之标,久之脾肾两虚。在治疗上应肝脾同调、气血共治,清温并用、内外兼顾,使阴阳平衡,气机升降有常,气血运行有序,脏腑功能协调,则病情得以控制。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郭光业主任近30年来,潜心致学,深入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属虚实夹杂之证,以气机不畅、肝脾不调、湿热下注为主,故提出调和肝脾、利湿清热为法,以达到肝柔脾健、气机条达、标本兼顾、身安体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介绍黄雅慧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黄教授将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归纳为脾虚湿蕴。临证分三期论治,初发期用三仁汤加减,活动期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缓解期用四神丸加减,结合辨证用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收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王捷虹  樊振  赵运 《中医杂志》2011,52(22):1905-1906
沈舒文(1950-),男,陕西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张良宇  陆为民 《中医杂志》2018,(23):1993-1995
介绍徐景藩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肠,病本在脾,关乎肝、肺、肾。基本病机为邪滞肠道、湿热壅盛、气血凝滞,以"袪邪导滞"及"脏腑相关"为治疗原则。治疗以清热化湿为基础,凉血行瘀贯穿始终,以健脾为主,佐以调肝、理肺、益肾,辅以消导、祛风、治痰。  相似文献   

18.
介绍唐学贵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经验。唐教授在治疗UC时常用经方,辨证施治,灵活化裁,以清热除湿祛邪毒,以补脾温肾固其本,以活血化瘀消积滞,以疏肝理脾调情志。除口服中药外,还结合药物灌肠,并调畅情志,注重饮食"三要三忌"以及身体锻炼,临床疗效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20.
介绍曹志群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曹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调,由气及血,病久及肾,终致脾肾亏虚的过程,其病理性质是本虚标实,病理产物"湿、热、瘀、毒"常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临床辨证中不可拘泥于一型。治疗上以健脾温肾、活血补虚为主,佐以清热利湿行气,中药擅用黄芪、仙鹤草、鹿角霜等,并注重药物间的配伍。另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