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报》2019,(7):1436-1441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大鼠Casepase3、Cho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分析痛泻要方对UC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痛泻要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美沙拉嗪组,每组各10只。各组给予相应药物,21d后取材。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水平,采用SP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Casepase3、Chop蛋白和基因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痛泻要方高剂量组TNF-α水平降低(P <0. 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痛泻要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Casepase3、Chop蛋白的表达减小,Casepase3、Chop mRNA表达减小(P <0. 01或P <0. 05)。结论: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UC大鼠模型血清TNF-α表达、结肠黏膜Chop、Casepase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下调作用,提示痛泻要方治疗UC的作用可能与调节炎症细胞因子、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舒肝健脾方药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肝郁脾虚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 ,经痛泻要方水煎剂和阳性药柳氮磺胺吡啶 (SASP)治疗后 ,观察模型动物结肠病理变化 ,测定血清、组织液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白介素 6 (IL - 6 )的含量 ;检测T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 :痛泻要方高、中两个剂量组的溃疡数、糜烂点及结肠损伤分数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 (P <0 .0 5和P <0 .0 1 ) ,痛泻要方三个剂量组血清、组织液中TNF -α、IL - 6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 (P <0 .0 5和P <0 .0 1 ) ;痛泻要方三个剂量组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提高。结论 :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TNF -α和IL - 6、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来发挥调节细胞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大鼠血清、结肠5-羟色胺(5-HT)的调控。方法:将12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病理组、痛泻要方低剂量组、痛泻要方中剂量组、痛泻要方高剂量组、西药(匹维溴铵)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用"束缚应激+番泻叶灌胃法"进行造模,前肢束缚2 w,在束缚的基础上进行番泻叶灌胃1 w,1次/d。后用相应剂量的痛泻要方和匹维溴铵进行灌胃治疗7 d。造模及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5-HT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结肠的5-HT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大鼠血清、结肠的5-HT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以痛泻要方高剂量组大鼠的5-HT含量最接近正常组水平。结论:痛泻要方通过疏肝、柔肝的作用,减少大鼠血清和结肠5-HT的含量,来缓解IBS肝郁脾虚证大鼠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大鼠血清中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法+束缚应激+饮食失节方法造模,然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痛泻要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肉眼观察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并进行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PY和VIP的表达水平。结果:经肉眼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层可见炎症和溃疡形成,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病理、蔗糖水测试实验等证实模型成功。模型组大鼠血清组织中VIP水平低于空白组,NPY水平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治疗后,痛泻要方组VIP含量较模型组均增加,NPY含量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结论:痛泻要方对UC模型大鼠脑肠轴的异常有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中VIP、NPY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ERK1、ERK2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为6组,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造模,肉眼观察结肠大体形态损伤并进行评分,以大鼠结肠黏膜ERK1、ERK2为观察指标,采用RT-PCR法检测ERK1、ERK2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肉眼观察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层可见炎症和溃疡形成,与空白组比较,P<0.05,证实模型成功.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ERK1、ERK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P<0.05);治疗后,痛泻要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ERK1、ERK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升高(P<0.05,P<0.01).结论 痛泻要方对TNBS/乙醇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ERK1、ERK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上调作用,提示痛泻要方治疗作用可能与ERK信号转导途径被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表达及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方法将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及四神丸组4组,采用复合方法复制脾肾阳虚型UC大鼠模型。各组大鼠以相关药物及生理盐水灌胃21 d后处死,取大鼠结肠,肉眼观察结肠黏膜大体形态损伤并进行评分;分离各组大鼠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TNF-α,SOCS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及血清IL-2,TNF-α水平显著升高,血清SOCS3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与四神丸组大鼠结肠黏膜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及血清TNF-α水平显著降低,血清SOCS3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四神丸可能通过调节血清TNF-α,S OCS3的水平来调控肠上皮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痛泻二草方对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综合法成功建立肝郁脾虚型UC大鼠模型并给药治疗后,对比各组大鼠肠黏膜病理、充血积分、组织损伤评分及肠黏膜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检测结果。结果痛泻二草方可显著降低UC模型大鼠肠黏膜充血积分、组织损伤评分及NO、NOS的含量(P<0.05或P<0.01),病理切片结果表明痛泻二草方可减轻结肠黏膜损伤。结论痛泻二草方具有减轻UC模型大鼠炎性反应、减缓充血水肿和肠黏膜损害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IBS)肝郁脾虚证大鼠血清及结肠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影响,探讨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VIP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束缚应激+番泻叶灌胃法"构造IBS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运用痛泻要方和匹维溴铵进行治疗,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VIP的含量,分析痛泻要方治疗IBS肝郁脾虚证VIP作用机制。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病理组血清和结肠VI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与病理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血清和结肠VIP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与降低其血清、结肠VIP的含量有关,极有可能是胃肠道动力增强之后而产生的一种负反馈机制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联合美沙拉嗪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组织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只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82只小鼠使用TNBS法(三硝基苯磺酸)及环境和饮食干预法构建脾虚湿困型UC模型,选择2只小鼠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剩余8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和联合组各20只,西药组给予美沙拉嗪0. 2 g/(kg·d),中药组给予参苓白术散煎剂12 g/(kg·d),联合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美沙拉嗪和参苓白术散煎剂联合治疗,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21 d。取小鼠结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杀伤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RT-PCR法检测NF-κB p65 mRNA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西药组、中药组和联合组小鼠结肠黏膜形态均好于模型组。模型组结肠组织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NF-κB p65蛋白表达、血清IL-17、TNF-α、IL-23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 0. 05);西药组、中药组和联合组中结肠组织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NF-κB p65蛋白表达、血清IL-17、TNF-α、IL-23均低于模型组(P 0. 05),联合组结肠组织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NF-κB p65蛋白表达、血清IL-17、TNF-α、IL-23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 0. 05),西药组和中药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美沙拉嗪通过调节NF-κB p65蛋白表达和炎症因子水平,从而促进结肠黏膜修复,改善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蒲公英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大鼠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4、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复合50%乙醇溶液建立大鼠UC模型,以水提醇沉法提取得到蒲公英精制多糖。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美沙拉嗪组、蒲公英多糖组和美沙拉嗪联合蒲公英多糖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即IL-6、IL-4、IL-8、IL-10、TNF-α的含量,以及结肠组织中MPO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蒲公英多糖组血清IL-6、IL-8、TNF-α水平、结肠组织中MPO的含量升高,IL-4和IL-10水平降低(P<0.05),美沙拉嗪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升高,IL-4和IL-10水平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各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美沙拉嗪组、蒲公英多糖组和联合治疗组血清IL-6...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盆炎方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子宫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皮生长因子(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机械性损伤+混合菌种接种法”建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D雌性大鼠子宫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妇科千金胶囊组及盆炎方高、中、低剂量组,另设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共计7组,每组8只。分别以盆炎方高、中、低剂量药液、妇科千金混悬液及同等体积蒸馏水灌胃21 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NF-α、EGF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盆炎方各剂量组大鼠子宫组织的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盆炎方中、高剂量组大鼠子宫组织的EG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盆炎方高剂量组能够显著降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子宫中TNF-α的表达,明显增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子宫中EGF的表达,盆炎方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有积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清肠化湿方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结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紧密连接跨膜蛋白claudin-1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能机制。方法 使用TNBS/无水乙醇造模成功后,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肠化湿方组12.8 g/(kg·d)、美沙拉嗪组(0.67 g/(kg·d)。一次性ig给药,连续10 d后,处死大鼠,留取结肠组织;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TNF-a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结肠上皮claudin-1蛋白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laudin-1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清肠化湿方可以降低大鼠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TNF-α水平[模型组,清肠化湿组分别为(99.40±32.37),(55.07±12.80)pg/mL],(P<0.01),提高claudin-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模型组,清肠化湿组分别为(2.18±0.78),(3.94±0.91)](P<0.01),减轻对claudin-1蛋白的损伤(P<0.05),清肠化湿方组与美沙拉嗪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清肠化湿方降低结肠组织TNF-α水平,保护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是其治疗UC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雷公藤内酯醇(TL)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致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疗效, 探索其是否与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过表达相关。方法 复制DSS 致UC 小鼠动物模型,分为 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丙二醇组、地塞米松组、美莎拉嗪组,以及TL 1、2、3 组。分别予以3 种剂量 的TL,以及美沙拉嗪、地塞米松治疗,观察小鼠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组织学评分、结肠病理学评分,检测 TNF-α 在血清和局部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TL 组、地塞米松组、美莎拉嗪组小鼠结肠炎症状减 轻,TNF-α 表达下调。TL 2、3 组及地塞米松组、美莎拉嗪组分别与生理盐水组、丙二醇组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L 对UC 有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 过表达发挥作用,提示TL 可 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UC 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联合美沙拉嗪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3%的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酪酸梭茵组、美沙拉嗪纽、酪酸梭菌联合美沙拉嗪组。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粘膜肉眼改变及病理组织学积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粘膜组织中HSP27的表达量,ELA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的表达量。结果酪酸梭茵和美沙拉嗪都可以降低实验小鼠DAI积分,减轻肠道的组织学损伤程度;与模型组相比,酪酸梭茵组、美沙拉嗪组、酪酸梭菌联合美沙拉嗪组,结肠中HSP27的表达都上调(P〈0.05),血清中TNF-α的表达都下降(P〈0.05),其中美沙拉嗪组与酪酸梭茵组治疗效果相当(P〉0.05),酪酸梭菌联合美沙拉嗪组治疗效果最佳(P〈0.05)。结论酪酸梭菌和美沙拉嗪对急性期UC都有治疗作用,二者联合用药效果更佳,其部分机制可能与上调HSP27,抑制TNF—α的表达而减轻肠道的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痛泻要方联合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HSP70和TLRs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并利用TNBS(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制作UC大鼠模型。比较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肠重系数、结肠损伤程度以及HSP70、TLR2和TLR4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痛泻要方合乌梅丸低、中、高剂量组以及美沙拉嗪组的结肠炎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痛泻要方合乌梅丸低、中、高剂量组以及美沙拉嗪组的肠重系数分别为(1.15±0.02)%、(1.01±0.01)%、(1.10±0.01)%和(1.17±0.01)%都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85±0.01)%(P<0.05),都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的(1.29±0.03)%(P<0.05);经痛泻要方合乌梅丸中剂量组相比于其他三组的结肠损伤程度更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HSP70、TLR2和TLR4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痛泻要方合乌梅丸中、低剂量组的HSP70、TLR2和TLR4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痛泻要方联合乌梅丸可能是通过抑制结肠粘膜组织的HSP70和TLRs基因表达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其中,中剂量的痛泻要方合乌梅丸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脾胃培源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血清CRP含量的影响,通过研究TLR4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TLRs信号传导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脾胃培源灌肠方的治疗机制。方法:选用SD健康雄性大鼠12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脾胃培源灌肠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0只,采用TNBS/乙醇法复制UC大鼠模型诱导溃疡性结肠炎。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予生理盐水3 m L/d灌肠;美沙拉嗪组予美沙拉嗪悬浊液(0.36 g/L)3 m L/d灌肠;脾胃培源灌肠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含不同生药浓度(0.56 g/L、0.28 g/L、0.14 g/L)的中药汤剂3 m L/d灌肠,持续15 d,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大鼠,取结肠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并采用Elisa法和Western bloting法检测血清CRP含量及TLR4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CRP含量及TLR4蛋白表达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脾胃培源灌肠方(高、中、低)组和美沙拉嗪组血清CRP含量及TLR4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但美沙拉嗪组和脾胃培源灌肠方(高、中、低剂量)组4组间采取两两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胃培源灌肠方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结肠组织损伤及有效抑制结肠组织中TLR4蛋白的表达,说明TLRs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UC发病过程,脾胃培源灌肠方治疗UC可能是通过干预该通路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大鼠血清中L-6、TNF-α和IFN-γ含量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该方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美沙拉嗪益生菌联合组,最后各组大鼠取血,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和IFN-γ含量。结果: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组IL-6、TNF-α和IFN-γ含量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在缓解肠道炎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肠愈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4只SPF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肠愈灌肠方组。使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灌注法复制UC大鼠模型,在实验第12天观察各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实验结束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肠愈灌肠组、美沙拉嗪组大鼠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TGF-β1显著上升(P<0.05),TNF-α显著下降(P<0.05)。结论 肠愈灌肠方治疗UC的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促炎因子,促进抑炎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肥大细胞以及结肠5-HT表达,探讨痛泻要方治疗脾虚肝郁型IBS-D可能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番泻叶+束缚应激刺激造成IBS-D动物模型,正常组及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予得舒特灌胃,治疗组予痛泻要方颗粒剂灌胃治疗2周。应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肥大细胞表达;应用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5-HT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增多,结肠5-HT蛋白及其mRNA阳性表达增强,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对照组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减少,结肠5-HT蛋白及其mRNA阳性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5-HT表达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IBS-D内脏敏感性增高及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与肥大细胞增多,5-HT的异常表达分泌相关,痛泻要方可能通过调节肥大细胞表达,影响5-HT分泌,发挥缓解脾虚肝郁型IBS-D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溃结灵Ⅳ号保留灌肠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中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15年6—8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进行。SD大鼠138只,留取12只作为空白对照(BC)组,其余大鼠利用TNBS溶液灌肠法诱导制作UC大鼠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MC)组,溃结灵Ⅳ号低剂量(LD)组、中剂量(MD)组、高剂量(HD)组和阳性对照组美沙拉嗪(PC)组。HD、MD、LD组分别采用溃结灵Ⅳ号高(40g/kg)、中(20 g/kg)、低(10g/kg)3个剂量保留灌肠给药,PC组使用美沙拉嗪(0.4 g/kg)进行灌肠给药,BC组及MC组给等体积的蒸馏水,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黏膜中NF-κB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TNF-α的含量以及对大鼠结肠损害评分等,观察溃结灵Ⅳ号保留灌肠对TNBS诱导的UC大鼠结肠组织的影响。结果(1)大肠结肠损伤程度:BC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清晰,黏膜完整,肠腺丰富,排列紧密;MC组在造模后1周左右大鼠结肠组织损伤最重;结肠组织黏膜坏死脱落,溃疡形成,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消失;PC、HD、MD、LD组给药后,大鼠结肠损伤程度都在逐渐减轻。LD、MD、HD、PC组大鼠结肠组织均表现肠黏膜上皮脱落缺损减轻,溃疡区域明显减少,黏膜周围上皮增生修复,部分覆盖,炎细胞减少,肉芽组织增生显著。与MC组比较,HD、PC组大鼠结肠损伤减轻显著。(2)NF-κB蛋白表达:BC组大鼠结肠组织仅少量细胞胞质内可见黄色颗粒,MC组胞质胞核均可见棕黄色和褐色颗粒。随着给药时间的推移,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表达均有降低。与MC组比较,MD、HD、PC组NF-κB表达均降低明显(P<0.05),LD组与M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NF-α含量比较:各组结肠组织中TNF-o含量均高于BC组,与MC组比较可知,造模后7 d,LD、MD、HD、PC组大鼠结肠组织中TNF-α仍有所升高,但从14d开始,LD、MD、HD、PC组均有降低,其中PC、HD组与M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LD、MD、HD组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溃结灵Ⅳ号保留灌肠对TNBS诱导的UC大鼠结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的表达及降低TNF-α炎性因子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