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霍曼  杨志华  赵志英  崔润芝  王宁 《光明中医》2022,(19):3501-3504
近年来小儿厌食症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摄食行为与“脑肠肽-食欲中枢”系统关系密切,认为小儿厌食症产生的病因与脑肠肽分泌异常,脑-肠轴功能紊乱,进而导致胃肠动力不足有关。随着摄食行为在分子信号通路方面取得大量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脑肠肽对食欲调节的重要性。此文基于脑-肠轴理论从整体上探讨脑肠肽分泌异常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在小儿厌食症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陈璐  邸嘉玮  杜元灏 《环球中医药》2023,(11):2371-2377
针刺在调节胃肠动力、恢复胃肠微生物群稳定结构、消除炎症反应、修复受损粘膜屏障等方面发挥着双向调节效应。肠—脑轴作为胃肠道与脑的双向调节通道,通过肠—脑轴途径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的功能,由脑及肠或由肠及脑双向调整胃肠功能,从而改善餐后饱胀、恶心、食欲不振等多种消化不良症状。本文对目前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的临床证据及内在作用机制进行总结,通过检索并梳理近年来针刺治疗FD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治疗FD疗效确切、安全且无不良反应。但鉴于目前研究的局限性,针刺作用于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的免疫调节途径仍在进一步探索中。笔者认为今后有必要进行高质量的实验研究,制定严谨、合理的实验方案,建立更理想的动物模型,深入挖掘针刺对肠—脑轴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针刺对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的调控,以及迷走神经在针刺治疗FD中的具体机制等,提供更有说服力和可信的实验证据,以便更好地优化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肠道菌群与脑肠轴之间的研究日益增多,发现脑肠肽与胃肠动力,肠道菌群之间关系密切。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部分,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量研究表明,针灸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也能调节脑肠肽和胃肠运动。本文拟从脑肠肽、胃肠运动等方面探讨脑-肠互动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不同机能状态小鼠肠管运动、大鼠脑肠肽含量及二者相关性的影响,研讨痛泻要方对脑肠肽含量作用与脑-肠轴调控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推进功能亢进、阿托品致小鼠小肠推进功能抑制及正常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观察痛泻要方对不同机能状态胃肠运动的影响,并通过测定大鼠下丘脑、血清、肠组织中多种下丘脑与胃肠运动密切相关的脑肠肽的含量变化及之间变化的关系,观察痛泻要方对脑肠肽含量的影响,及其与胃肠运动之间关系,以探讨该方对胃肠运动、脑肠肽含量的作用及其与脑-肠轴调控作用的关系。结果:痛泻要方对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推进功能亢进均有一定抑制胃肠运动作用;对阿托品致小鼠小肠推进功能抑制均有一定促进胃肠运动作用;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均无明显作用;痛泻要方对大鼠下丘脑、血清、胃肠组织中5-HT、SP等多种与胃肠运动密切相关的脑肠肽的含量具有调节作用。结论:痛泻要方对小鼠不同机能状态胃肠运动有不同影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与痛泻要方作用于脑-肠轴不同层次、不同部位脑肠肽的含量有关。提示痛泻要方可通过对脑肠肽含量影响而调节胃肠运动,与脑-肠轴调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脑肠轴是沟通人体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桥梁,脑肠肽则是构架这一桥梁的重要作用因子。胆囊收缩素作为一种典型的脑肠肽,广泛存在于人体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血液等组织器官中,参与胃肠运动、食欲调节、激素分泌、神经保护等诸多过程,与学习、记忆、情感等高级行为密切相关,并通过脑肠轴形成上下双向调节环路,将人体中枢及胃肠系统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在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现基于脑肠轴理论总结其在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症状显著的FD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针刺疗法是目前一种治疗FD有效的干预措施.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脑肠肽、脑肠互动机制在F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从脑肠轴理论探讨针刺治疗FD的研究思路,并为针刺治疗FD提供更确切的临床理论依据和诊断依...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针刺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与脑肠肽的关系。脑肠肽中的多种激素调控着胃肠运动、分泌、吸收等功能,对调节胃肠系统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而针刺可通过调节胃肠道内主要脑肠肽而对胃肠功能发挥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影响胃肠运动与脑肠肽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针刺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与脑肠肽的关系。脑肠肽中的多种激素调控着胃肠运动、分泌、吸收等功能,对调节胃肠系统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而针刺可通过调节胃肠道内主要脑肠肽而对胃肠功能发挥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医学者发现,脑肠轴互动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疏肝理脾、肝脾同治可起到调节胃肠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多重作用,这与脑肠轴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从中西医不同角度阐述脑肠轴学说与肝脾同治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腑泻热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但其治疗机制仍未明确。结合近期脑肠相关研究结果,从脑肠互动、脑-肠轴、脑肠肽、肠道菌群角度对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进行探讨。提出脑-肠轴为阐明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奠定了基础,脑肠肽是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而肠道菌群则是治疗的重要靶点。认为机体通过脑-肠轴调节脑肠功能,形成脑肠互动,脑肠肽、肠道菌群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脑肠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梁海凌 《新中医》2012,(12):3-5
脑-肠轴与脑肠肽是脾(肠)、脑相关的重要环节与物质基础。心身疾病所出现的情志变化及胃肠功能紊乱等临床表现与脑肠肽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分析脾脑相关性、脾与重要脑肠肽之间的关系,探索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为临床治疗心身疾病提供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主要表现为胃痛、烧心、餐后不适和胃部饱胀感等上腹部区域的不适症状~([1])。随着"神经胃肠病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脑-肠轴理论在F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胃肠道动力改变和疼痛、腹胀为主要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脑肠轴功能紊乱所导致,因此FD的发生发展亦认为与此密切相关~([3])。FD应归属中医学"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虽然其发病与胃腑失调密切相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胃肠病是以消化道动力与内脏感觉异常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并有多种症状重叠、多变或相互转换以及反复发作、较难治愈等特点.脑肠轴异常-肝郁脾虚是功能性胃肠病的根源,越来越多的学者坚信脑肠轴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脑肠肽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脑和胃肠系统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脑-肠轴学说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了脑和胃肠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认识。近年来对脑-肠轴理论的深入研究发现,胃肠道介导的脑-肠轴上行通路:神经、内分泌、免疫、脑肠肽、肠道菌群等对大脑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故本文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结合脑-肠轴学说,探讨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肠轴功能失调引起的脑肠肽水平的紊乱导致FD的发生日益被研究者所重视。FD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中医分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常见。C-型钠尿肽和神经递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胃肠运动密切相关,本文结合现代中西医学对FD的认识,阐述CNP与BDNF在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揭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最新的罗马Ⅳ标准强调了神经胃肠病学和脑肠互动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以脑肠轴理论治疗肠易激的研究因此也受到广泛关注。西医认为脑肠互动异常与脑肠肽分泌紊乱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腹痛,精神紧张等症状,中医上多把脑肠轴紊乱与肝郁脾虚型泄泻相关联。基于该机制研究肠易激的中西医疗法的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同时脑肠肽的多样性与肠易激其他发病机制如肠道菌群、肠道高敏感性也存在相关性,因而基于脑肠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仍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17.
小儿厌食是一种以饮食不振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消瘦的脾系疾病,在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很常见.近几年随着社会对小儿厌食的关注,基于对脑-肠轴理论的研究,有研究表明小儿厌食与脑肠肽的分泌异常以及胃肠动力不足关系密切,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可以阐释现代医学的脑-肠轴理论.从脑-肠轴学说出发,...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生与脑肠轴密切相关,针刺治疗PSCI的疗效肯定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CI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脑肠轴对PSCI的影响,从针刺调节肠道菌群、脑肠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等多个角度,探讨针刺通过调控脑肠轴治疗PSCI的作用机制.发现针刺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平衡...  相似文献   

19.
现有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临床研究众多,但以头针为主改善胃肠功能的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脑肠轴(Gut-brain axis,GBA)在胃肠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为解释头针治疗胃肠疾病提供了可靠的现代理论依据。笔者基于脑肠轴学说初步探讨头针治疗胃肠疾病的可行性及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发病机制多样,因其发作突然、缠绵难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生活。IBS-D患者因病情反复难愈,影响生活常伴随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其焦虑,抑郁的状态亦可影响内脏感受,增加肠道敏感性,躯体症状与精神症状相互影响,加重病情。IBS-D的主要发病机制如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紊乱、肠道感染、社会心理因素等均与脑肠互动紊乱相关。IBS-D患者长期精神慢性应激状态易诱发脑肠互动功能紊乱,脑肠互动是脑肠轴调控胃肠功能的主要调控方式,以脑肠轴及脑肠肽为物质基础进行脑与肠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医认为IBS-D患者的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肝郁则情志不畅,而脑内各类神经递质的分泌及含量与情绪密切相关。痛泻要方为临床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的常用基础方,具有柔肝补脾,祛湿止泻的功能,临床疗效显著。目前已有多项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D的机制及其对脑肠互动功能及脑肠肽含量的影响,但未将肝主疏泄与脑肠互动联系起来。笔者以肝主疏泄与脑肠互动的相关性为切入点,基于脑肠互动紊乱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D的机制,阐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笔者综合近5年来痛泻要方治疗IBS-D及痛泻药方与脑肠互动关系的研究文献,探讨痛泻要方通过影响脑肠轴及脑肠肽来治疗IBS-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