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四肢软组织缺损感染创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21例进行随机分组。10例行创面清创后负压封闭引流(VSD),其中6例经过7~14 d负压封闭引流(VSD)达到二期植皮创面准备,3例经过14~28 d负压封闭引流(VSD)达到二期植皮创面准备,1例经过1~7 d负压封闭引流(VSD)达到二期植皮创面准备。11例行创面清创后传统创面换药,其中5例经过14~28 d达到二期植皮创面准备,4例经过7~14 d达到二期植皮创面准备,2例经过28 d以上传统换药他面污染加重,坏死组织增多。结果:负压封闭引流(VSD)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和创面达到二期植皮创面准备的时间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创面负压封闭引流(VSD)是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并创面感染的理想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三种不同浓度的中药复方四黄液与VSD联合持续灌注冲洗骨科感染缺损性创面后,比较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骨科感染创面患者共90例,随机分组为A、B、C三组,每组30例,三组创面均应用VSD覆盖,且分别选用不同浓度的复方四黄液持续灌注冲洗,即分别用100、200、300mL复方四黄液加入1000mL生理盐水中,制成浓度为10%、20%、30%的复方四黄液进行灌注冲洗。各组复方四黄液均经双层无菌纱布过滤后加入1000mL生理盐水中。各组分别于治疗后5d、10d再次更换VSD材料,并对创面修复情况进行评估,行创面外观评分。分别在术后5d,10d观察三组在不同时期对创面修复的效果,检测外周血CRP变化情况,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治疗前各项指标A、B、C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5d,A组创面外观评分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期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d,B组创面评分明显优于A组和C组。治疗后5d、10d,各组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5d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治疗后10d,B组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复方四黄液联合VSD对促进骨科感染性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组织修复,疗效不同,合适浓度更加有利于发挥中药与VSD的协同作用,更加有利于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方四黄液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持续灌注冲洗对骨科感染缺损性创面修复及WBC、CRP及ES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1日—2014年9月30日在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显微创伤科治疗的感染缺损性创面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复方四黄液联合VSD持续灌注冲洗治疗,B组给予复方四黄液外敷治疗,C组给予VSD持续负压引流治疗。比较三组的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同时抽取静脉血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检测C反应蛋白(CRP)含量,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A组治疗后第5天、第10天创面肉芽生长情况评分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第5天、第10天WBC、CRP、ESR水平均优于B组、C组(P0.05)。结论:复方四黄液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持续灌注冲洗能有效促进骨科感染缺损性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组织修复,并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四黄液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持续灌注冲洗治疗对骨科感染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90例骨科感染创面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复方四黄液联合VSD持续灌注冲洗,B组以复方四黄液外敷,C组为VSD持续负压引流。比较3组的创面肉芽生长情况,测定经治疗后7、14天创面渗出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抽取静脉血检测治疗后1、7、14 d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检测C-反应蛋白(CRP)含量,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创面评分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 d、14 d,IL-6和TNF-α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 d、14 d WBC、CRP、ESR 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 d、14 d 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四黄液联合VSD能有效促进骨科感染性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组织修复,可能是通过下调IL-6和TNF-α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四黄液联合VSD持续灌注冲洗对骨科感染缺损性创面修复IL-6、TNF-a的表达。方法 :临床选择90例骨科感染创面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均30例,A组为复方四黄液联合VSD持续灌注冲洗,B组为复方四黄液外敷组,C组为VSD持续负压引流组。分别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治疗后5d、10d创面渗出液中IL-6和TNF-α的表达,并比较在不同时期的差异性。结果 :治疗前各项指标A、B、C三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5d开始,A组IL-6、TNF-α与B、C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而同期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四黄液联合VSD能有效促进骨科感染性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组织修复,可能是通过下调IL-6和TNF-α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植皮后多支点加压配合可调节封闭式负压吸引(VSD)在小腿复合伤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应用VSD及游离皮瓣或加植皮技术治疗28例患者,均为小腿严重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骨、肌腱等深部组织裸露或部分缺损,新鲜创面15例,感染坏死性创面13例。其中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18例,游离皮瓣加植皮修复10例。术后对皮瓣的存活情况和愈合质量进行随访。结果 28例手术患者皮面成活率99%。结论植皮后多支点加压配合VSD技术修复创面在小腿复合伤中应用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复方四黄液联合VSD治疗骨科感染创面的疗效。方法:临床选择90例骨科感染创面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0例,A组为复方四黄液联合VSD冲洗,B组为复方四黄液外敷,C组为VSD引流。比较三组创面肉芽生长情况,疼痛VAS评分,细菌转阴数,感染控制时间、总住院时间。结果:A、B、C3组两两比较,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d7、d14的创面外观评分,A组B组、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7,d14,A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转阴数、感染控制时间、住院时间比较A组均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四黄液联合VSD能有效促进骨科感染创面修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四肢感染性皮肤缺损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8例四肢皮肤缺损、感染、长期不愈合的创面进行清创及VSD治疗,术后加强对封闭负压引流装置的管理,观察患者预后。结果 16例患者经过1次VSD治疗后创面肉芽生长新鲜,2例患者经过再次VSD治疗后创面肉芽生长新鲜,经过游离植皮,创面完全闭合。结论对于四肢皮肤缺损、感染、长期不愈合的创面使用VSD治疗,能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创面愈合,而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尤其是术后加强对封闭负压引流装置的管理,是创面早期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与分析骨软组织创伤封闭负压引流术(VSD)治疗四肢创伤的疗效。方法:选取龙川县中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50例四肢创伤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将其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骨软组织创伤VSD治疗。比较两组植皮存活率、创面愈合率、感染率以及住院时间等。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植皮存活率为96.00%(72/75)、创面愈合率为100.00%(75/75)、感染率为2.67%(2/75)、住院时间为(17.53±5.74)d,而对照组植皮存活率为80.00%(60/75)、创面愈合率为82.67%(62/75)、感染率为17.33%(13/75)、住院时间为(28.37±5.48)d,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软组织创伤VSD治疗四肢创伤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且能显著提高植皮存活率,并促使患者创面加速愈合,同时还能有效减少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结合间断清创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32例伴有皮肤或软组织缺损的四肢创面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结合间断清创治疗,经过7~45 d治疗后,在创面上直接缝合伤口和/或Ⅱ期游离植皮。结果 32例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新鲜,游离植皮和或直接缝合后创面修复。结论封闭式负压吸引结合间断清创能减少创面污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面的愈合,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务人员换药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潮州市潮州医院2011年7月-2014年1月8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意愿分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组(A组,n=50)和对照组(B组,n=32)两组。B组采用换药方案,A组则予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完成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二期植皮时间、换药频次、植皮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及创伤面积缩小百分比等指标差异,行为期3个月随访,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在二期植皮时间、住院时间、植皮愈合时间、换药频次及疼痛评分等指标对比上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创伤缩小面积小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0%和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予以负压封闭引流方案,疗效确切,利于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十全大补汤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骨科创面感染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骨科创面感染气血亏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对感染性创面进行常规清创,清创后VSD敷料覆盖创面,连接负压吸引设备,每天冲洗250 mL×3次,调整负压在30~40 kPa进行持续吸引。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治疗组采用十全大补汤冲洗,两组均治疗14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优于对照组的82.50%(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创面疼痛、渗出、水肿、肉芽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十全大补汤冲洗联合VSD治疗骨科创面感染气血亏虚证,能够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创面疼痛、渗出及水肿程度,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愈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护理的疗法。方法:自2009年采用VSD技术治疗四肢、骨与软组织感染,伤口严重污染,组织缺损患者共计68例,术前进行有针对性地彻底清创后全部给予VSD负压吸引。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结果:对68例患者经过一次或多次应用VSD清创、植皮或皮瓣转移,外固定固定等治疗后创面均愈合。结论:采用VSD技术对控制感染、减轻感染症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有明显作用它不但减轻患者痛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还减轻了患者精神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四肢感染性皮肤缺损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8例四肢皮肤缺损、感染、长期不愈合的创面进行清创及VSD治疗,术后加强对封闭负压引流装置的管理,观察患者预后。结果 16例患者经过1次VSD治疗后创面肉芽生长新鲜,2例患者经过再次VSD治疗后创面肉芽生长新鲜,经过游离植皮,创面完全闭合。结论对于四肢皮肤缺损、感染、长期不愈合的创面使用VSD治疗,能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创面愈合,而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尤其是术后加强对封闭负压引流装置的管理,是创面早期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式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VSD)技术治疗四肢创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8例软组织缺损患者施行了VSD引流术,术后选择适宜的负压引流管、负压引流器,维持持续有效的负压,掌握好负压持续的时间,营养的保障及护理。结果38例经VSD技术引流7~10天,创面均无感染,创面缩小,肉芽组织新鲜,给予二期缝合或植皮、皮瓣转移治疗后创面愈合。结论VSD技术在治疗四肢创伤软组织缺损时,技术操作简单,减少患者换药次数和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费用,减少患者感染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技术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6例不同软组织缺损应用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资料,早期创面清创后置入负压封闭引流(VSD)敷料覆盖封闭持续负压引流,控制创面感染,对于深部软组织良好、表面肉芽组织新鲜的创面,行全厚或中厚游离植皮,对于有骨、肌腱外露的创面行皮瓣转移修复.结果:VSD临时覆盖时间为无菌创面5~10d,污染创面14~28 d,感染创面14~36 d;后期各种创面均可全部闭合.结论:采用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软组织缺损,有利于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为后期创面永久覆盖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负压拔罐与真空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不同类型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9例慢性创面患者,其中创面类型属于浅溃疡50例、简单窦道28例、复杂窦道41例,每种创面类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拔罐组和VSD组。拔罐组给予拔罐负压治疗,每日1次;VSD组给予VSD持续负压治疗,3 d更换1次。记录不同创面类型中2组创面愈合时间和治疗3 d、7 d、14 d后愈合面积比例,观察不同创面类型中2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细菌培养阳性率和疼痛评分。结果浅溃疡、简单窦道中2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窦道患者中拔罐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长于VSD组(P0.05)。浅溃疡、简单窦道中2组治疗3 d、7 d、14 d后创面面积比例均较治疗前逐渐降低(P均0.05),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杂窦道中拔罐组治疗3 d、7 d、14 d后创面面积比例无明显变化(P均0.05),VSD组治疗7 d、14 d后创面面积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期拔罐组(P均0.05)。浅溃疡、简单窦道中2组治疗7天后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疼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杂窦道中拔罐组治疗7 d后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疼痛VAS评分无明显变化(P均0.05),VSD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拔罐组(P均0.05)。结论对于浅表溃疡及简单窦道患者,拔罐与VSD治疗疗效相等或相似;对于复杂窦道患者,只有VSD治疗是有效的,在临床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治疗电烧伤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例创面应用负压引流技术,待肉芽组织新鲜后,行植皮或植皮联合皮瓣转移术。结果:术后5~7d引流后揭除敷料,创面无感染迹象,肉芽新鲜,12例行自体皮移植后创面愈合;5例行植皮联合皮瓣移植后创面愈合;3例再次VSD负压引流术后行植皮后创面愈合。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电烧伤创面,可控制感染,改善创面条件,促进创面愈合,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肛周难愈性感染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6例肛周难愈性感染创面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3例给予VSD治疗,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换药治疗,2组患者创面肉芽生长良好后据具体情况予以创面直接缝合、植皮或转移皮瓣修复。观察比较2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前及术后第5天的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抗菌药物使用时间、Ⅱ期手术时间、换药次数、Mc Gill疼痛评分、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2组抗菌药物应用前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5天的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Ⅱ期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1),换药次数、Mc Gill疼痛评分均少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VSD用于肛周难愈性感染创面效果满意,可促进创面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持续封闭负压引流(VSD)在骨科创伤处理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合并皮肤软组织复杂缺损及感染创面的骨科创伤患者共计67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VSD和传统法治疗。结果经治疗后,VSD组创面愈合的时间为(15.2±3.1)d,住院时间为(15.11±2.7)d,术后的有效率为94%,对照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为(23.4±4.2)d,住院时间为(25.27±6.9)d,治疗有效率仅68%,VSD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有效率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术处理骨科患者的创面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处理方法,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