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血液病脾不统血证辨证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血液病脾不统血证辨证规律的临床研究陈信义,王保申,李冬云,苏伟,韦云,左明焕(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北京100700河南西平县中医院)关键词:血液病;脾不统血证;兼症;辨证规律出血证辨证一般分为牌不统血(气不摄血),血热妄行,瘀血阻络三...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各法各方疗效相当,本方从临床着手,对其病因病机及其疗效作了探讨,认为出血由于血脉损伤所致。其因虽有气血亏虚、络脉失养,久痛入络、瘀血阻滞及火热灼伤、迫血妄行等,但其标以火热灼伤、寒热相激为主,而不是“脾不统血”,但出血之后可影响脾统血之功能。酸敛固涩、清热宁血为治标止血之法,黄土汤为寒热并用标本兼治之方,因作用于不同的环节,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消化道出血100例,辨证分为脾不统血、瘀血内阻、肝火犯胃、温热蕴结四型进行治疗,有效率为89%,有关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临床上往往先有气病,后有血病,由于气血相互影响最终出现气血同病。气病常见气虚和气机失调;血病常见血虚、瘀血、出血;气血同病,常见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通过梳理、分析气病、血病、气血同病的病机及临床表现,旨在为中医气血辨证及论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钟天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3(3):125-125,129
大凡出血病证 ,多与热与气有关。热伤脉络或气虚不摄或气滞脉阻等因素 ,均可导致各种出血。而一些慢性出血 ,则多因脾气亏虚 ,统摄无权。用补脾摄血、引血归脾等法治疗奏效甚捷。本文就“脾统血”谈点体会。《难经·四十二难》说 :“脾主裹血 ,温五脏。”脾统血 ,即指脾气对血液运行、输布的管辖与制约作用。它包括“藏营化血”“统血”两层意思。1 脾气健旺 ,统摄得宜 ,则血循常道1 1 藏营化血 《灵枢·决气篇》说 :“中焦受气 ,取汁变化而赤 ,是谓血。”血液源于水谷精微 ,化生于中焦脾胃。脾气充足健运 ,能够促进血液的正常生化 ,维持…  相似文献   

6.
<灵枢、决气>记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为水谷之精微变化而成,其生化于脾,受藏于肝, 总统于心,输布于肺,施泄于肾,气与血相互作用,循行于经脉之中环周不息,充润营养周身,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人体或受金刃枪弹所伤,或跌打破损,或持重努责,或内因湿热熏灼,瘀血内阻等均可导致经脉损伤,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历代医家又称之为恶血、蓄血、积血、死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加之积瘀生热,血热妄行则出血愈甚,甚则气随血脱,气阴耗竭,患者厥脱而亡代写论文.  相似文献   

7.
出血性疾病是临床多见病证,其中脾不统血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查阅3000余例出血性疾病病例中,发现属于脾不统血证的约有800例。为能反映该证侯的普遍性,笔者采集崩漏、肌衄、便血、吐血、齿衄、鼻衄六种病450例中,脾不统血的主症及体征,通过自己对30例脾不统血证进行治疗观察,验证了该证候诊断指征的可靠性、客观性、准确性,并依之确立治则及方药,收良好疗效。它不仅提高了辨证速度和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基础、临床.教学和科研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介"脾主统血"理论的源流及其在临床运用中的发展.通过作者临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痔疮出血、崩漏、尿血等疾病的九个验案,论证各种出血性疾病均有宜用补脾摄血之候者,对此采用补脾摄血为主,并顾及兼证的治疗方法,不论急慢性出血,皆可取得理想疗效.最后提出有应用当今各种科学技术的方法与手段.对这一宝贵理论进行深入探索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从肝论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外周血存在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导致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以广泛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特征的常见出血性疾病。归属于中医之“血证”“紫癜”等范畴,临床常见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瘀血内阻、脾肾亏虚等证型,予以清热凉血、滋阴清热、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补益脾肾等治疗。临床上相当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且反复发作与难治者不少,复习文献,从肝论治,获得较好效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26.何谓脾主统血和脾不统血? 答:脾主统血,是指脾脏具有藏营化血和益气摄血,从而控制血液在脉管中循经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脾病不能藏营化血,脾失健运不能益气摄血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尤在泾《全匮翼》说:“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多见于便血、尿血、崩漏等病症。 27.肝的生理特点是什么?其对全身气机的影  相似文献   

11.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急症之一,临床表现以呕血、黑便为主要特征,属祖国医学吐血、便血(远血)的范围。本文就其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及治疗体会作初步论述,以供参考。一、病因病机《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中医认为出血的本质是络伤则血溢,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相似。而引起络伤血溢的原因,前人有:出血之由,惟气惟火;瘀血不去,血不循经之说,故凡影响气与火的因素,以及瘀血内阻脉络,均可导致出血。若从脏腑而言,情志不和,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致使心不主血,  相似文献   

12.
王立忠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多"瘀血"为患,且"瘀血"贯穿疾病始终。毒热灼伤营血挟瘀致血热妄行,气不摄血、瘀血阻络乃其主要病机。王师强调治疗本病首要目标是防止出血和避免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而不应过分执着于血小板数值的增减。临证时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明确血瘀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键致病因素,治疗上宜益气养血、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并在此基础上重视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气血阴阳同调,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3.
<正>当归芍药散具有调血利水功用,对排卵并发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女子以血为用,月经周期中,激素的序贯性周期变化与阴血的充盛、调畅有密切关系。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血管充血、疼痛,组织肿胀,水溢经外;水液积聚形成水肿;激素水平偏低,诱发排卵期出血。这些病理变化与中医的阴血虚滞、脾不制水、脾不统血的原理密切相关,为"血不利则为水"这  相似文献   

14.
研究进展脾虚证动物模型:①脾气虚证模型:主要采用苦寒泻下、饥饱失常、甘肥过度、劳倦伤脾等方法。曹氏[1]等通过喂饲保宁醋制造脾气虚动物模型。②脾阳虚证模型:王氏[2]用伤湿法致大白鼠脾阳虚动物模型。③脾阴虚证模型:王氏建立饮食失节加劳倦过度加甲状腺激素和利血平脾阴虚模型。④脾不统血证模型:有人在偏食法塑造“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用过酸法模拟成“脾不统血黑便证(上消化道出血)动物模型”,醇酒法模拟成“脾不统血便血证(下消化道出血)动物模型”,破血法模拟成“脾不统血肌衄证(肌肤出血)动物模型”。⑤脾虚证病结合模型…  相似文献   

15.
血证辨治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是在血脉内周流不息地运行。凡血液不循常道而溢出于血脉之外者,称为血证。其范围很广,任何非正常出血均属血证范围。心主血,是循环的动力;肺朝百脉,参与血液循环;肝藏血,能调节血量;脾统血,能使血液循脉运行而不外溢。气与血相依相附,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流于经脉,循环不息。血遇寒则凝滞,温和则流通,遇火热则洋溢妄  相似文献   

16.
脾不统血与肝不藏血均可导致出血,但二者的病变机理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需加析别.  相似文献   

17.
上消化道出血目前以中医药为主治疗者大多为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炎引起之出血,疗效较好,而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和胆道出血之经验尚少.临床辨证分型目前报道颇不统一,有分为胃热、脾虚、肝郁三型,有分为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四型,有分为肝胃郁热、脾虚肝热、脾不统血、氯气虚血脱、气血瘀阻五型者.总的来说,根据我们经验,辨证分型的止血疗效尚不及应用单方、验方者,我们过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以参三七40%,白及  相似文献   

18.
益气止血法治疗血证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证是人体一切出血性疾病的总称[1].血证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生在不同部位的出血各有其特殊性,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三大类:①实热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旺;②脾虚不能统血,气虚不能摄血;③淤血内阻,血不循经.综合临床观察,"火盛"及"气伤"引起的血证较为多见,因而清热、凉血、止血和益气健脾止血法较为常用.出血之病人,无有不虚者,诸多出血疾病由气不摄血所致者甚多.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归脾、补中之法,重用入十二经之黄芪,加前人用止血法时很少使用的白芍治疗血证,取得良效,现举案如下.  相似文献   

19.
唐氏治血四法,止血以调气为主,侧重泻实降逆,不废补虚升陷;消瘀分别部居,强调“瘀血去则新血已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宁血首当宁气,着意澄本清源,调和脏腑气机;补虚(血)以补脾为主,补肝为要,补肺为先。  相似文献   

20.
以传统中医血瘀证与出血证辨证施治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临床研究成果,分析和探讨血瘀证和出血证相互关系及辨治特点。血瘀证多由血寒、气滞所致,治疗多用辛温活血药;出血证则以血热、气逆为多,治疗常用凉润苦涩之止血药。然血瘀证与出血证二者常累及对方而相互兼见,如"瘀血出血"和"出血瘀血",故治疗中应活血与止血兼顾,选用化瘀止血药物,其内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