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为阳中之阳,其性善走,通上达下,行表彻里,功擅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是治疗阳虚、阴寒内盛之脏腑寒凝疼痛的要药。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炼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痛药对。笔者为探讨应用附子止痛的配伍规律,举其之要进行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2.
痹证之病因病机,无非虚实两端:虚即卫表不固或阳气不足,阴无以化;实则风、寒、湿三邪杂合侵袭人体。附子以散寒止痛治痹证之标,以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治痹证之本。临床治疗中可通过药对配伍增其效、减其毒。  相似文献   

3.
李维洁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49-49,37
附子是临床上常用的温里祛寒中药之一,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要药。古今医家用其组方很多,用法也颇多。但我认为,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附子的应用,如组方、配伍、炮制、剂量、煎煮、服法上颇有独到之处,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伤寒杂病论》原文入手,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探寻相关经方中人参的运用规律。提出:(1)经方中人参的常用剂量为30~45g,其炮制方法接近于今之生晒参,但特性略有不同,故临床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参的种类;(2)含人参经方可用于治疗痞满、呕吐、发热、烦躁、疼痛等症;(3)人参可用于治疗很多类似实证表现的疾病,但其"不虚而补"的本质仍是"虚则补之";(4)人参与生姜、甘草、大枣、半夏相配伍,补中降逆开结,常用于痞满、呕吐;与枳实、厚朴相伍,可相反相成,用于气滞兼气虚之证;与柴胡相伍时根据剂量不同可产生不同作用,配大量柴胡可和解少阳,配小剂量柴胡可升举阳气;与附子相伍常用治寒痛证,阴阳两虚时则常配生附子。  相似文献   

5.
正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味辛甘,大热,有毒,性燥刚烈,入心脾肾经,具有温阳补火,散寒除湿之功。《本草正义》云:"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伤寒论》对附子应用极广,配伍精当,通过附子与麻黄、桂枝、干姜、白术、茯苓、人参、大黄等不同药物的配伍,功效  相似文献   

6.
陈洁 《山西中医》2007,23(2):58-58
1芍药配附子,刚柔相济 芍药配附子见于《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等方。两药均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但性味殊异。炮附子辛温大热,长于温阳祛寒止痛;芍药酸苦微寒,善于益阴缓急止痛。两药相配,附子可去芍药之阴柔,芍药可防附子之刚烈,刚柔相济,走守相合,以补益阴阳、调理气血。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的芍附配伍,均属刚柔相济、阴阳并补,以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经脉失养的身痛拘挛之证。而附子汤、真武汤之用芍药配附子,则意在温阳化湿、祛寒止痛,用于少阴阳虚、寒湿内盛之身痛或腹痛证。  相似文献   

7.
王棣洲 《陕西中医》2002,23(7):670-671
在一个方剂中 ,针对所治的病证特点及配伍用药的需求 ,同时选用寒性和热性的药物的配伍方法 ,就是寒热并用。历代医家在此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张仲景对寒热并用是早有成就的 ,《药治通义》曰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 ,治中焦冷热不调 ;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治上热下冷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水热相并之类 ,是寒热同用也。此皆所病之证 ,本属错杂 ,故药之攻补寒热 ,各有相对者也。又有病但寒但热 ,而寒热并行者 ,如大青龙汤、桂枝加大黄汤、大黄附子汤、备急丸之类 ,是其药一取其性 ,一取其用 ,性用相…  相似文献   

8.
<正> 蔡瑞鸪(1916~1993),中医副主任医师,业医近六十载,善用经方,以治妇科及内科杂病为专长。其对滋补先天之阴精尤为重视,六味地黄汤为之常用方。他认为此方药虽仅六味,却组方严谨,配伍寓有深意,补而不滞,利而不伐,通补开合,寒燥不偏,实为补肾之圣方。因肾阳亦寓于肾阴,阴充而阳旺,凡补肾者必先滋其肾阴。肾之阴精亏乏是百病之由,治必滋源复机。故蔡老临证时常将此方,稍事变更,即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病,现将其治疗验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寒热药配伍是最常见的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方式 ,是阴阳互根原理在中药配伍中的具体运用。现将相反相成配伍的意义与作用探讨如下 :1 寒热药配伍的几种形式寒热药并用 寒热药并用 ,常见于治疗寒热互见之证 ,主要针对病机复杂寒热药互见之病症而设。例如用于治疗上热上寒 ,寒热错杂之蛔厥证的乌梅丸 ,本证病机为胃热肠寒。方中黄连、黄柏苦寒以清上热 ,干姜、附子温热以祛下寒 ,寒热药并用 ,使寒热之证得以并治。寒热药佐制 佐制药是针对方中药物 (君臣 )发挥治疗作用时出现某些偏性、峻性和毒性等副作用而设。所谓寒热药佐制是病无热症用…  相似文献   

10.
附子具温热之性,禀雄烈之气,历来把它作为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的要药。成都中医学院编的《中药学讲义》谈到附子时说:“凡由阳气衰微所引起的证候都可以用。”可见附子应用的广泛。附子治血分证前人有丰富的经验,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提到附子能破“血瘕”,张仲景治血脱阳虚,使用四逆加人参汤。《正体类要》中的参附汤,药简效宏,更是治疗血脱阳亡的有效方剂。清代医家唐容川著《血证论》,提出“血与火原一家”、“治火即是治血”的观点,他认识到治“血寒”者,要用禀受火气之药以温达之。根据以上论述,笔者结合临床辨证论治,对确属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血证,重用附子止血,管见所得,兹录两  相似文献   

11.
大汗亡阳虚脱时,治宜回阳救逆,当选用附子、干姜、人参之类回阳益气救脱之品。附子辛热气雄,火性迅速,能温补元阳,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既可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资助不足之元阳,肾阳得复则一身之阳皆足。附、桂虽然均有补火助阳之功,然附子重在回阳救逆,肉桂重在补火化气,故附子在回阳救逆类方剂中占有  相似文献   

12.
附子辛热有毒,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是治疗亡阳证、阳虚诸证、寒凝痛证之要药.特别是因其温补、温散作用卓著,历代医药学家精于配伍变化,以适用于各种复杂的证候,并且经过长期的用药经验积累,提炼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药对,屡用不衰.为了更好地把握历代医药学家应用附子的配伍规律,本文拟举其配伍之要,对附子配伍方法进行梳理和辨析,以冀对临床用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医苑选萃     
“相反相成”配伍方法浅释魏睦森氏撰文以部分方剂为例,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浅释:(一)佐使——于大剂温热方或清解方中加入少量性质相反药物。如左金丸为泻火降逆之剂,重用黄连而佐以1/6量的吴萸以制其寒。(二)性用相须,反激逆从——以寒热属性不同之品共为一方主药,相反相成。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皆为温下之剂,方中附子、大黄,一温阳,一泻实。(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即反佐之法。如白通加猪胆汁汤用于真寒假热;黄连解毒汤加姜汁少许用于真热假寒。(四)补中寓泻,泻中寓补——多用于治疗正虚邪实之证。如健脾丸以四君等补脾胃,加黄连清胃燥湿为补中寓泻之剂;黄龙汤以大承气加参、归为泻中寓补之方。(五)寒热交错,补泻杂陈——以寒热补泻之品重用并进,治  相似文献   

14.
细辛辛温善走窜,止痛之力颇强。导师王建玲主任在治疗痛经时善用细辛,尤其重视细辛的配伍应用。细辛配伍香附可助其疏散肝气,并奏止痛之功;配伍附子,启发肾气,协附子散少阴之里寒;配伍赤芍可加强其止痛之效;配伍熟地可去其呆腻,使之补而不滞。通过细辛的灵活配伍,使其用于治疗痛经的各个证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陈晓明  张金明 《陕西中医》1998,19(4):179-179
<正> 附子与大黄配伍应用,首推医圣张仲景。他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相似文献   

16.
一部《伤寒杂病论》不仅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且其立方遣药亦示人以规矩。兹就仲景方中附子的配伍特点作一探讨,或可供临床用药参考。一、附子与补气药合用,能救散失之亢阳:如《伤寒论》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中的附子与人参配伍。附子善破阴寒,能散浊阴。人参壮元气、补五脏,益气生津。二药用之得当,则无形之阳气得以速生,有形之阴血自有后继。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阳亡阴脱险证,急投二药扶阳复阴,可收出险入夷的效果。二、附子与补血药合用,能滋不足之真阴:如《伤寒论》黄土汤、《金匮》肾气丸中的附子与熟地、阿胶配伍。附子大辛大热,其  相似文献   

17.
附子泻心汤为张仲景创制之方剂,为五泻心汤之一。《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汪昂所云:“附子泻心用三黄,寒加热药以维阳,痞乃热邪寒药治,恶寒加附始相当。”痞积本为热象,以大黄、黄连、黄芩清其热,附子温阳、维系阳气,治疗热痞兼表阳虚证。徐荣谦教授继承前贤之学术思想,以黄柏加入方中,必要时减去大黄,推广至上中下三焦之证治,取得良好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湿邪可分内生与外感且内生者多.《伤寒杂病论》中治湿方法疗效显著,附子配伍白术为其代表药对.本文通过结合历代本草之注解,归纳分析二药之特性,总结提出附子配伍白术尤擅于治疗脾肾阳虚之风寒湿痹.张仲景使用附子配伍白术临证主要分两种情况,一者为风湿相搏、郁于肌表,代表方剂为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一者为寒湿内盛...  相似文献   

19.
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二者关系密切,临床上治疗各种气血病证时,常常采用气血双调并治的方法,故治疗血分证时常常配伍气分药。然而血分证有血虚、血瘀、血溢、血寒、血热之证候不同,又有病位之异,再加男女老幼有别,故治疗血分证配伍气分药时,不同证型、不同病位、不同群体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0.
答:四太热药主要有温里祛寒、补火回阳的作用,适用于里寒证。其中:附子为辛甘大热燥烈、有毒之品,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无处不到。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温经散寒以止痛。又善能外散在表之风寒,祛逐在里之寒湿,峻补下焦之元阳。为温里、扶阳、祛寒之要药,尤以回阳救逆为其主要特征。陈修园曰:“附子味辛性温,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肉桂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