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中以针刺立法的条文共计11条,原文第8条(即针法首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历代注家对此条的解释如出一辙,以尤在泾为例:“设不解,则将从太阳而复入阳明,所谓作再经也.故针足阳明,以引邪外出,邪出则经不传而愈矣”.(《伤寒贯珠集》).本条前半部  相似文献   

2.
忆昔沈金鳌云: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活;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皆通。在这法法皆通中,包括着6.55%(26条)的针灸疗法。兹就《伤寒论》中针灸疗法的临床价值试述如下: 纵观《伤寒论》中针灸疗法能起到主治作用的条文计有10条。例如第8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里所说“针足阳明”,笔者认为应是足阳明经的下合穴足三里,概因足三里有扶正祛邪之功,“诸病皆治”。考《千金翼》云:“足三里治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东垣谓:“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则元气乃伤,当于三里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8条中的“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一语,古今注家多释为“将传经于阳明”、“太阳病下传,必为阳明,刺泄阳明,防邪传入”。该释既讹“再经”为“传经”,舛“针”义为“刺”理,又限定了作者之辨证方法,笔者深研原著,证之临床,结合训诂学,认为“再经”是第二次重现已发生过的太阳病证,而不是“传经阳明”;“足针阳明,使经不传”,既昭“针、刺”不同之理义,更彰上工治未病之真要。根据如下。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虽论药治较多,然其述针灸疗法亦不少.其利用针灸优势,弥补汤药之不足,有独到之妙处.兹浅述如下:一、截断邪传之道外邪侵入人体后,若邪盛正衰,邪将有表入里而传.仲景用针灸先安未受邪之地,截断邪传之道.如第8条(条号依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下同)“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临床上取足三里扶正培元,调和营卫,阻止邪传,比较理想.现代研究表明,针足三里可使正常人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鼠疫杆菌的吞噬指数明显增高.有的可增高l~2倍.针刺健康人的上巨虚、菌痢病人的上巨虚和天枢,针后血清补体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说明针足阳明的三里、上巨虚等穴为主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5.
<正>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它不仅对中医基本理论和内、妇科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针灸疗法也有不少论述,本人就有关条文进行初步探讨。太阳病 1、防太阳病传变《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条文说明太阳将传阳明,可针足阳明经俞穴,防止邪传阳明,古人认为针足阳明经可用三个穴位:趺阳(周禹载)、足三里(陈修园)、睛明(柯韵伯)。趺阳是冲阳穴的别名,它是足阳明经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经过和留止之处,针刺后可使足阳明经脉气盛,能健脾化湿,使中气充足,增强体质,抵抗外邪;足三里是阳明经合穴,为阳明经脉气汇合之处,具有理脾胃、调中气、通调经络气血、祛邪防病作用;睛明是足太  相似文献   

6.
关于《伤寒论》第29条"本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的治法方药,张仲景只提出了不能用桂枝汤及桂枝加附子汤发汗,没有明确指出该用何方治疗,以致于使之成了千古疑案,后世医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联系前后文,结合《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等相关参考书籍,经过仔细研究分析,认为《伤寒论》第29条"本证"既有太阳表不解的情况,又有阳明里热兼津液亏虚的表现,属太阳阳明并病。随着"自汗出,小便数",津液丢失越来越多,水不制火,阴不制阳,阳明里热越来越盛,有转成阳明里热证的趋势。治疗既不可单纯发汗,也不可单纯清热,因其病机与《伤寒论》第27条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之病机相吻合,故宜选用桂枝二越婢一汤解表兼清里。  相似文献   

7.
"温针"之法最早见诸《伤寒杂病论》.该文从针具材质形状与"温针"、"白针"与"温针"、"温针"利弊之争、《明医杂著》之温针、从"烧针尾"到"温针疗法"5个方面,对"温针"的发展演变予以探讨.认为《伤寒论》中的"温针"为针后复灸;《明医杂著》之"温针"为针刺之时行隔物灸;《目经大成》以艾绒裹针后,燃烧加热,接近今日通行之"温针"法.此法经陆瘦燕推广,并在理论上予以阐发,从而创立了"温针疗法",并成为上海陆氏针灸流派之代表针法.  相似文献   

8.
王明炯  余钰 《河南中医》2019,39(2):163-165
《伤寒论》第29条言:"……少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第213条言:"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所以第30条中"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无论是从仲景原文看还是临床上看都应是承气汤。根据第30条的变化,29条中的"咽中干,烦躁"症状和"胃气不和,谵语"之证是不能分开的,所以《伤寒论》第29条应该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若胃气不和,咽中干,烦躁,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相似文献   

9.
吴茱萸汤为汉代张仲景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伤寒论》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吴茱萸汤主之。"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  相似文献   

10.
<正> 第二章伤寒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第六节厥阴病证治(续)(2)伤寒厥阴病与中焦温病问题:从《灵枢·经别篇》所谓"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来看,可见足阳明胃络是通心的,也是与心包络密切相关的.《伤寒论》阳明病之所以多谵语症的理  相似文献   

11.
呕吐系临床常见证候之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呕吐的条文,分别有40条和31条之多,其中对本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以及观察预后,指导治疗均有较详论述,本文试辨析如次。一、病机证候 (一)风寒外袭:《伤寒》第3条:“太阳病,……体痛呕逆,……名为伤寒。此风寒袭表,卫阳郁闭,寒邪犯胃致呕逆。《伤寒》第12条:“太阳中风,……鼻吗于呕者,桂枝汤主之。”此乃风邪袭表,营卫失和,肺气失宣降,胃亦随之上逆致呕。《金匮·妇人产后病篇》第8条:“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干呕,……可与阳旦汤。”足资佐证。《伤寒》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太阳与阳明合病,外邪不解,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致呕。 (二)痰水犯胃:《伤寒》第40条:  相似文献   

12.
大多学者认为,大柴胡汤为治疗少阳兼阳明里实之常用方,但仅就《伤寒论》第165条而言,医者将其病机理解为少阳兼阳明里实,则值得商榷。因为条文中无支持阳明腑实的诊断依据,且下利一症无法用阳明里实合理解释。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及进行相关探究,认为第165条当为少阳腑实之证,并不涉及阳明,用大柴胡汤乃清泻少阳胆腑实热。此种观点不仅在解释《伤寒论》原文时无矛盾之处,且符合当今临床大柴胡汤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的诠释与研究,自王叔和始。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角度的差异、时代的变迁,一个词语、一条原文、一首方剂的诠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伤寒论》"燥屎"一词,在《伤寒论》398条原文中共有8条。经过研究发现具有同一文法特征,即均为复句结构,而非单一语词。其涵义模糊不清,在诠释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古代汉语语文学、诠释学循环、创造的诠释学等方法的应用,研究发现,宋本《伤寒论》"燥屎"一词内涵与现代术语的"阳明腑实"一致,主要用于诊断而非症状描述,其起源可能与"羊屎样便"的活体取象有关。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载药物 92味 ,1 1 3首方 (阙一方 ) ,构成了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辨证论治专著 ,亦有涉及针刺疗法的内容。本文试对其针刺疗法的具体运用及其运用规律进行简要地分析。1 针刺疗法的具体运用《伤寒论》针刺条文共有 1 0条 ,根据各种针刺疗法使用目的、作用机制及所治病证的不同 ,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1 疏通经气 ,截断传变 :第 8条“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病程已达七日 ,说明患病较久 ,犯于太阳本经之邪将尽 ,而正气欲恢复 ,故病有自愈之机。若头痛…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急症治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汀  吕越 《河南中医》2002,22(3):12-12
笔者学习《伤寒论》多有所得 ,现不揣鄙陋 ,归纳内科急症治法特点 ,并分析如下。1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伤寒论》中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 ,仲景治疗急症 ,采取阻挡病邪 ,截断病路 ,扭转病势的方法。在实施此项方法时 ,具体措施有两种 :①未病先防是在疾病向前发展演变的沿途上 ,加固充实欲犯部位 ,使深趋之邪遇到障碍 ,犯之不能 ,阻滞病邪的蔓延。②既病防变是在疾病的进程中 ,选定适当部位 ,不误治机 ,围而歼之 ,使病邪就此止步 ,不再继续传变。《伤寒论》第 8条 :“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再作经者 ,针足…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之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概念,每篇之首只有“辨××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经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伤寒论》六经诸说。1 经络说 以朱肱为代表,主要著作为《南阳话人书》。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为足之六经,即是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机理。朱氏指出:“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足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脾瘅与糖尿病前期较为接近,张仲景《伤寒论》提出了“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笔者认为有助于明确针刺阻断脾瘅向消渴病传变的途径,对针刺逆转脾瘅传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文章从脾瘅的病因病机着手,从阳明经病的证候表现、经脉循行特点等方面阐述了脾瘅与阳明系统病变证候特点有内在的一致性,认为脾瘅当从阳明经论治。同时分析了“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的立论依据与具体选穴,简要综述了针刺足阳明治疗脾瘅的现代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一部专门阐述急性外感热病的专著,该书将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伤寒论》对胃肠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药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并对神志病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伤寒论·阳明篇》中也提到胃肠病对神志的影响,这对现代医学"脑肠相通"的学说奠定了理论根基。本文从《伤寒论》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演变过程入手,分析胃肠壅滞与神志状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姜建国主编《伤寒论教材》中关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脉微弱"的相关"词解"和"此无阳也"相关"释义"的不妥之处。方法:结合仲景原文及伤寒大家之论,对比《伤寒论》第23条、27条、38条,并参考《伤寒论》"平脉法"篇,对此《伤寒论教材》"脉微弱"及"此无阳也"的认识进行辨析。结果:《伤寒论》第27条"脉微弱"之"微"绝非"微微、略微"之意,而是指"微"为阴脉,为阳气不足;"脉微、弱者,此无阳也"意在强调阳虚不可发汗。结论:此教材关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之"词解"及"释义"存在谬误,《伤寒论》"平脉法"篇对此之认识更接近第27条"脉微弱"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第189条,因仲景对斯证叙述简略,又未提及具体治疗方药。故历代医家对此众说纷纭,更使后世学者无所适从,临床当中更难做到正确辩证运用。笔者通过对《伤寒论》有关三阳合病的条文逐一分析,结合《伤寒论》中与其相关条文,与《伤寒论》第189条逐一对比分析,认为《伤寒论》第189条是以阳明为主的三阳合病,治疗忌辛寒清热、攻下实热、发汗解表,而治宜和解少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