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VAP)患者痉挛靶血管部位的判断及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VAP发作时心电图ST-T抬高的导联部位,判断相对应的痉挛靶血管,统计VAP发作时不同痉挛靶血管心律失常检出率,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VAP性晕厥发生情况。结果 160例VAP患者中左冠状动脉痉挛型94例(58.75%)[其中左前降支88例(55.00%),左回旋支2例(1.25%),左主干4例(2.50%)],右冠状动脉痉挛型46例(28.75%),多支冠状动脉痉挛型20例(12.50%);VAP发作时检出心律失常86例(53.75%),左前降支痉挛心律失常检出率(42.05%)低于右冠状动脉痉挛(65.22%)(P0.05),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27.27%)高于右冠状动脉痉挛(10.87%),缓慢性心律失常检出率(5.68%)低于右冠状动脉痉挛(47.83%)(P0.05);86例心律失常患者中,缺血性心律失常比率(76.74%)高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16.30%)和双期性心律失常(6.96%)(P0.05);左前降支缺血性心律失常比率(67.57%)低于右冠状动脉(90.00%),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比率(27.02%)高于右冠状动脉(3.33%)(P0.05);VAP发作时,23例(14.38%)发生VAP性晕厥,其中左前降支5例(21.74%)、左主干4例(17.39%)、右冠状动脉10例(43.48%)、多支冠状动脉4例(17.39%),左前降支VAP性晕厥比率低于右冠状动脉(P0.05)。结论 VAP患者痉挛靶血管主要为左前降支,其次为右冠状动脉;VAP发作时心律失常主要由靶血管痉挛致心肌缺血引起;左前降支痉挛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右冠状动脉痉挛易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VAP发作时发生VAP性晕厥的主要原因是右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房性心律失常137例(68.50%),室性心律失常81例(40.50%); ST段抬高132例(66.00%),ST段降低53例(26.50%),ST段无偏移15例(7.50%)。多支病变组的频发室早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组,且Lown3级及以上室性早搏、缓慢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左主干及前降支组的频发室早、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组,Lown3级及以上室性早搏发生率高于左回旋支组和右冠状动脉组,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左回旋支组和右冠状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90%组的ST段抬高发生率高于70%组和70%~90%组,ST段降低发生率高于70%~9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多发,冠状动脉病变与此密切相关,对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进行判断有利于预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变异型心绞痛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确诊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DCG)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AG检查示:23例有冠状动脉狭窄,其分布部位依次为左前降支13例,右冠状动脉7例和左回旋支3例,其中75%以上狭窄15例(65.5%)。DCG监测:ST段抬高时间与胸痛发作时间基本一致,ST段抬高并发各类型心律失常的有:室性心律失常14例,房性心律失常5例,心房纤颤1例,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房传导阻滞5例,心室颤动1例。阵发性ST段抬高≥0.20mv者18例,其中狭窄程度≥75%者12例(66.7%),抬高最长持续时间≥3min者24例,其中狭窄程度≥75%者16例(75%)。结论:变异型心绞痛更易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痉挛,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律失常可能与ST段抬高的程度、持续时间呈正相关,而其类型与发生痉挛的血管部位有关。DCG可明显提高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正>自1959年美国学者Prinzmetal等~([1])首次报道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引起,多在清晨静息条件下发作,且发作时具有一过性ST段抬高心电图特点的心绞痛被命名为"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VAP)(俗称Prinzmetal angina)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基础与临床研究,已证实CAS不仅可引起血管痉挛性心绞痛(vasospastic angina,VSA)(我国学者称为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还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晕厥、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病症(我国学者通称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除日本循环协会出版的《血管痉挛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的指南》~([2])、我国学者制定的《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3])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平板运动试验1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平板运动试验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美国BURDICK运动平板仪,同时记录12导联心电图,按Bruce方法进行。HP5500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厚度≥12mm表示有左室肥厚。结果150例高血压患者,共诱发出60例心律失常(40.0%),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23例(15.3%),室性心律失常37例(24.7%),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P<0.05);心室肥厚组68例,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25例(36.8%),室上性心律失常13例(19.1%),无心室肥厚组82例,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12例(14.6%),室上性心律失常10例(12.2%)。两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肥厚组中,有3例存在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无心室肥厚组中,有1例前降支病变50%狭窄。结论高血压患者运动试验中发生心律失常比较常见,心律失常可能与心室肥厚有关,合并冠心病者更易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冠脉)痉挛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可伴随恶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以导致患者发生晕厥或猝死[1].本院收治5例因冠脉痉挛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例患者为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49~54岁.5例均有心绞痛发作,2例有黑朦及晕厥发作,1例发生阿-斯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病例资料,均行冠状动脉造影与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冠状动脉病变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不同罪犯血管发生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恶性或复杂心律失常于多支、双支病变中的发生率相较单支病变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性心律失常于多支病变中的发生率相较双支、单支病变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降支与左主干恶性或复杂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及左回旋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利于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同心律失常的内在关联,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进而为临床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h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6~12h开通者,明显高于12~24h开通者(P0.05)。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前降支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多见,右冠状动脉梗死组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常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尤其是心肌梗死发生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更易发生。右冠状动脉梗死患者术中缓慢心律失常多见,前降支梗死患者快速心律失常多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AECG)在心源性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6例有晕厥病史患者行12导联AECG检测,观察在晕厥发作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程度.结果:在检测过程中有26例发生晕厥,23例晕厥发作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尤其与心室停搏(R-R间期)>3.0 s及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有关,有3例晕厥患者未记录到心律失常.晕厥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晕厥组(P<0.05).结论:12导联AECG检查对心源性晕厥可作出可靠的病因诊断;检查阴性者不能完全排除心源性晕厥,应多次检查,以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高血压病左室心肌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58例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重量(LVM)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晚电位,以连续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分析左室心肌肥厚与心律失常的相关关系。结果复杂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Ⅲ级)的发生率在高血压伴左室心肌肥厚组为70.8%(n=96)显著高于无左室心肌肥厚组13.6%(n=162)(P<0.005);伴心肌缺血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亦显著高于未检出心肌缺血者,分别为57.8%(n=118)和22.9%(n=140)(P<0.01)。复杂室性心律失常以6:00~12:00发生最多。结论认为高血压伴左室心肌肥厚和心肌缺血是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严格控制高血压、改善心肌重构和心肌缺血对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功能指标联合心电图QRS碎裂波(fQRS)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室性心律失常等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将117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十二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fQRS波组(75例)及无fQRS波组(42例),其中fQRS波组又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分为LVEF下降组(A组)和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B组),无fQRS波组简称为C组。分析各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室性心律失常,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冠状动脉造影:A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3例(6.7%),多支病变42例(93.3%);B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8例(26.7%),多支病变22例(73.3%);C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9例(69.04%),多支病变13例(30.96%),其中B、C组多支病变百分比较A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完全性闭塞发生率(51.1%)显著高于B组(13.3%),C组(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室性心律失常分析: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Ⅲ级、ⅣA级、ⅣB级比较,其中A组ⅣB级发生率(35.6%)高于B组(3.33%)、C组(0);C组ⅣA级发生率(19%)明显低于A组(48.9%)、B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A组(51.11±8.44)mm与B组(50.99±7.34)mm、C组(48.76±6.53)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梗死患者LVEF下降合并fQRS波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冠状动脉完全性闭塞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LVEF正常合并fQRS波及无fQRS波者,两项指标联合应用对高危心肌梗死预警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报告了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或)心绞痛发作时记录的典型抬高和(或)T波高在直立为特点的20例变异型心绞痛的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有典型心绞痛发作者18例,其中检出心律失常10例(占56%);发生急性心肌梗死7例(占33%);死亡4例(占20%);其中猝死2例,泵衰竭2例。死亡者均为左冠状动脉痉挛组病人,表明左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肌缺血损伤面积大且较严重,预后较右冠状动脉痉挛险恶  相似文献   

13.
报告了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或)心绞痛发作时记录的典型ST段抬高和(或)T波高大直立为特点的20例变异型心绞痛的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有典型心绞痛发作者18例,其中检出心律失常10例(占56%);发生急性心肌梗死7例(占35%);死亡4例(占20%);其中猝死2例,泵衰竭2例。死亡者均为左冠状动脉痉挛组病人,表明左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肌缺血损伤面积大且较严重,预后较右冠状动脉痉挛险恶。  相似文献   

14.
李芳  任云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4):106-108,118
目的探讨心电图缺血分级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靶血管定位、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缺血分级分组,将50例二级缺血患者纳入二级缺血组,将50例三级缺血患者纳入三级缺血组。比较2组临床相关指标水平、靶血管定位、狭窄程度,随访6个月,统计2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三级缺血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 TnI)基线水平、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二级缺血组(P 0.05);三级缺血组左前降支病变占比显著高于二级缺血组(P 0.05),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病变占比显著低于二级缺血组(P 0.05),靶病变数目 1、100%管腔狭窄者占比显著高于二级缺血组(P 0.05);三级缺血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00%,显著高于二级缺血组的8.00%(P 0.05)。结论二级缺血患者与三级缺血患者的c TnI、CK-MB、BNP、靶血管定位、狭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心电图缺血分级可为医师判断AMI患者靶血管定位、狭窄程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隋萍  崔星慧  刘晓红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3):2326-232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再灌注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状况,探讨其预防、治疗及护理措施.方法: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5例,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成三组,前降支组(LAD)126例;右冠状动脉组(RCA)97例;回旋支组(LCX)22例.统计各组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状况.结果:151例患者发生严重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1.6%;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发生率最高(22.0%),其次是室性早搏(19.2%),以LAD组最高(27.8%);RCA组缓慢性心律失常(窦缓、窦性停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38.1%),显著高于LAD组(3.9%)和LCX组(22.7%);LCX组各种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界于LAD组和RCA组之间.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成形术后严重心律失常总的发生率较高,护理人员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及术中与医生的默契配合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56岁。2000年9月因反复胸痛三周入院,无典型心肌梗死病史,无糖尿病史。静息时心电图(ECG)正常,发作时ECG提示T_L低平,T_(V1、V2)倒置;平板运动试验,亚极量时示ST_(Ⅱ、ⅢF、V3-6)水平压低0.05~0.15mV伴T波倒置;动态心电图(Holier)示T波动态改变;超声心动图(UCG)示轻度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返流。同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开口100%狭窄,TIMI血流0级;左冠状动脉多处斑块形成,右冠状动脉和前降支间侧支循环建立。10月转外院行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作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后病人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一个月以后,病人再次因活动后胸痛入院,ECG示T_(V1-3)倒置。于同年12月再次行冠状动脉及桥血管造影,显示:左前降支TIMI血流0~1级(图1);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吻合端血流不通畅(图2);右冠状动脉和前降支间侧支循环依旧存在(图3)。临床通过药物控制心绞痛发作后,病人出院。 讨论:1.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完全闭塞并不一定会造成心肌梗死,可仅表现为心肌“顿抑”、昏厥或受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VAP)发作时伴发各种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方法:56例VAP患者均采用ECG和(或)DCG监测,记录心肌缺血时间的长短、有无心律失常及类型、发作时相,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56例VAP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有32例发生心律失常,且缺血持续时间平均为8.8 min 24例未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缺血持续时间平均为3.6 min。结论:前壁导联ST段抬高时易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下壁导联则易造成缓慢心律失常 VAP可并发闭塞期和再灌注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变异型心绞痛(VAP)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及随访结果。方法对比分析36例VAP患者和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CAG结果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与SAP组比较,VAP组患者年龄较小(P〈0.01),男性、吸烟、合并心律失常的比率较高(P〈0.05);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比率较低(P〈0.05)。36例VAP患者中CAG显示有冠状动脉病变者32例(88.9%),其中固定狭窄1〉50%者28例(77.8%),“正常”者仅4例(11.1%)。VAP组中下壁和后壁sT段抬高亚组24例,是前壁和高侧壁sT段提高亚组(12例)的2倍,缓慢性心律失常更多见(P〈0.05)。VAP组中5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三支病变的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和钙拮抗剂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36例VAP患者均完成了随访,2例患者仍偶有心绞痛发作,1例患者于出院后8个月时发生了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另1例患者于出院后15个月时猝死。结论VAP患者冠状动脉痉挛可发生于CAG正常的冠状动脉,更多发生于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少数VAP患者即使规范药物治疗,仍有可能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除有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外,心电图伴有ST抬高,部分伴有各种心律失常,常规心电图很难记录到这种改变,作者用动态心电图观察到1例变异型心绞痛发作过程,并诱发极短偶联间距室性早搏、多形室性心动过速致一过性晕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由回旋支(LCX)闭塞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因AMI收住院并在发病7 d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242例(男190例,女5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心电图表现、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住院期间死亡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为117例(占48.3%),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为31例(占12.8%),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动脉有94例(占38.8%);院内死亡率分别为6.0%、3.2%及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1).心电图有明显定位改变的分别为前降支组111例占94.87%,回旋支组10例占32.26%,右冠状动脉组71例占7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降支组的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P<0.05),但回旋支组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回旋支组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比例为51.61%,前降支组为19.66%,右冠状动脉组为1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由回旋支闭塞引起的AMI发病率较低,早期不易得到明确诊断,就诊时心电图无明显定位的病例多,但由其引起的院内死亡率并不低,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