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心电图3级缺血(G3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 (pPCI)术后ST段回落(STR)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82例STEMI患者,依据术后STR程度将其分为STR组(n=234)和non-STR组(n=48),随访12个月,记录院内和出院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82.9%)pPCI术后ST段回落良好,回落不良者为48(17.1%).non-STR组血清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及G3I发生率均显著高于STR组,LVEF低于STR组,两组间Kil-lip分级差异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3I是pPCI术后non-STR的独立预测因子(P =0.018).non-STR组患者pPCI术后的平均住院日长(P=0.011),总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P =0.026).[结论]G3I可预测STEMI患者pPCI后non-STR,non-STR患者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Ⅲ级缺血的预测因素和预后价值。方法入选急诊PCI的STEMI患者312例,发病时间均在12 h以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表现分为Ⅱ级缺血组(A组,n=198)和Ⅲ级缺血组(B组,n=114),住院期间记录一般临床资料、TIMI危险评分、ST段回降率(STR)和院内死亡率。结果与A组相比,B组患者年龄较大、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低、而TIMI危险评分〉3、Killip分级〉1和前壁心肌梗死的比例大(P〈0.05);A组患者PCI术后STR〉50%较B组显著增加(53.54%和30.70%,P〈0.05)。2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1.52%vs.6.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院内死亡率与Ⅲ级缺血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1.189,P〈0.05)。结论年龄大、低EF值、TIMI危险评分〉3、Killip分级〉1和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入院时心电图Ⅲ级缺血,且Ⅲ级缺血对患者心肌灌注不良和院内死亡率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患者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53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即刻检查CA125。对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发生情况进行分组,分为窦性心率组与新发房颤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统计,分析导致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拟订相关干预对策。结果:两组在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左房内径大于50 mm、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前壁心肌梗死以及CA125水平上,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将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其均是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患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左房内径大于50 mm、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前壁心肌梗死、CA125升高等均是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其中CA125水平升高与发病密切相关,临床应重视这一指标的相关检查,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一种简便、快速而准确的可视化预测模型,早期识别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中发生无复流高危风险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方法回顾性研究中日友好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断为STEMI并行PPCI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个人史、Killip分级、实验室检查等变量资料,观察患者是否在PPCI治疗过程中发生无复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STEMI患者PPCI发生无复流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C指数、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分析验证模型区分度、一致性以及临床有用性。应用Bootstrap重复采样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结果研究共纳入280例患者,行PPCI治疗的STEMI患者无复流发生率为30.7%。KillipⅢ~Ⅳ级(OR=3.537,95%CI:1.665~7.514,P=0.002)、平均血小板体积≥9 fL(OR=4.003,95%CI:1.091~14.689,P=0.037)、血糖≥7.8 mmol/L(OR=2.315,95%CI:1.318~4.066,P=0.003)和症状到入院时间(OR=5.594,95%CI:2.041~15.328,P=0.002)是STEMI患者行PPCI发生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预测STEMI患者行PPCI发生无复流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1(95%CI:0.668~0.795),内部校准曲线贴近标准曲线。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可视化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无复流高危风险的STEMI患者,并在PPCI术中在发生无复流之前给予前瞻性的预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形态进行缺血分级,探讨缺血分级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意义.方法 为前瞻性观察研究,选择2003年7月至2008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收治STEMI患者223例,纳入标准:(1)缺血性胸痛≥30 min.(2)心电图可见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3)发病时间≤12 h.排除标准:(1)有束支传导阻滞;(2)有左室肥厚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形态进行缺血分级:2级缺血组(134例):ST段抬高但QRS波终末部无改变;3级缺血组(89例):除ST段抬高外,QRS波终末部扭曲且常伴R波增高与S波消失.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发病12 h内均行溶栓治疗,观察心电图ST段变化;住院期间观察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入院时和溶栓后2h,3级缺血组ST段抬高的幅度(∑ST)均显著大于2级缺血组(P<0.01),溶栓后2h,ST段回降率显著低于2级缺血组(P<0.01);3级缺血组肌酸激酶MB同工酶峰值显著高于2级缺血组(P<0.01);两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或室颤、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级缺血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高于2级缺血组的趋势;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从发病到溶栓的时间和入院时心电图∑ST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而3级缺血的预测意义最强.结论 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呈3级缺血,溶栓后易于出现ST段回降不良,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一种简便、快速而准确的可视化预测模型, 早期识别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PCI)中发生无复流高危风险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方法回顾性研究中日友好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断为STEMI并行PPCI治疗的患者, 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个人史、Killip分级、实验室检查等变量资料, 观察患者是否在PPCI治疗过程中发生无复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STEMI患者PPCI发生无复流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采用C指数、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分析验证模型区分度、一致性以及临床有用性。应用Bootstrap重复采样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结果研究共纳入280例患者, 行PPCI治疗的STEMI患者无复流发生率为30.7%。Killip Ⅲ~Ⅳ级(OR=3.537, 95%CI:1.665~7....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预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30天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根据283例非ST段抬高ACS患者就诊即刻的临床情况、心电图变化和心肌生化标志物水平,判断预测30天内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定义为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和心绞痛、急性左心功能衰竭、需重复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再次住院。结果共33例患者(11.7%)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发现30天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高龄(OR=1.39,95%CI1.13~1.82,P=0.006)、糖尿病史(OR=2.21,95%CI1.29~3.79,P=0.013)、就诊时心电图ST段压低(OR=2.49,95%CI1.26~3.98,P=0.004)、就诊12小时内心肌生化标志物阳性(OR=2.84,95%CI1.42~5.38,P=0.003)。结论年龄增加、糖尿病、就诊即刻心电图ST段压低和就诊12小时以内心肌特异性酶学改变(CK-MB或TNT)4项因素是非ST段抬高ACS患者在30天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无复流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共计纳入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59例,其中男39例,女20例。于PCI术前采集血样本,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可溶性IL-33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心肌无复流(MNR)定义为TIMI血流分级≤2或TIMI(TIMI)3且心肌呈色分级(MBG)≤2。结果共计21例(35.6%)STEMI患者发生MNR,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IL-33水平显著降低(P=0.019),hs-CRP水平显著升高(P=0.0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OR=0.123,95%CI:0.018~0.811,P=0.026)、发病至再灌注时间(OR=0.392,95%CI:0.314~1.106,P=0.025)、血栓负荷评分(OR=0.078,95%CI:0.007~0.913,P=0.040)、hs-CRP(OR=1.441,95%CI:1.162~1.793,P<0.001)、IL-33水平(OR=0.624,95%CI:0.436~0.877,P=0.014)是MNR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IL-33在MNR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水平降低可能是MNR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后早期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首次经急诊PCI术且TIMl血流达3级的98例STEMI患者,测量并比较PCI术前、术后1h梗死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以∑ST段下降≥50%为A组,<50%为B组,分析住院期间的临床事件和可能影响ST段下降的相关因素.[结果]A组住院期间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10.6%比40.6%,P<0.01).两组比较,A组梗死前反复发作心绞痛者较多,B组合并糖尿病较多、发病至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时间较长,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发病至IRA再通时间是影响ST段下降幅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梗死前反复发作心绞痛是ST段下降的有利因素(OR<1,P<0.05).[结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ST段下降幅度能作为住院期间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预测指标,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发病至IRA再通时间是影响STEMI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VLP)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中阳性发生率的差别.方法 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6例(其中STEMI组304例及NSTEMI组72例患者)进行VLP检测.结果 STEMI组VLP阳性率为53.6% (163/304),NSTEMI组VLP阳性率为38.9% (28/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53,P<0.05).VLP阳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4.1% (27/191),VLP阴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0%(13/18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96,P <0.05).VLP阳性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2.178,95% CI为1.087 ~4.366,P<0.05).结论 STEMI组VLP阳性率明显高于NSTEMI组.VLP阳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VLP阴性患者.VLP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休克指数(shock index, SI)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院内死亡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STEMI患者1 686例,均测量入院时收缩压、心率,计算SI,绘制ROC曲线评估SI预测STEMI院内死亡的效能;将1 686例患者根据SI最佳截断值分为低SI组(SI0.682)1218例和高SI组(SI≥0.682)468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广义混合效应模型回归分析SI与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关系。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SI以0.682为最佳截断值,预测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AUC为0.729(95%CI:0.671~0.788,P0.001),灵敏度为67.7%,特异度为74.2%;高SI组中位年龄(66.43岁)较低SI组(63.30岁)大,女性(31.41%)及入院时前壁心肌梗死(65.17%)、合并心律失常(28.21%)、心功能Killip分级2~4级(49.57%)、心率100次/min(30.13%)、收缩压90 mm Hg(8.33%)、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比率(63.68%)及院内病死率(13.25%)均高于低SI组(25.86%、53.12%、15.11%、31.69%、2.30%、0.99%、57.55%、2.71%),有高血压史(38.68%)、发病12 h内接受再灌注治疗(33.55%)及使用阿司匹林(95.51%)、氯吡格雷(89.10%)、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43.59%)、替罗非班治疗比率(5.98%)低于低SI组(49.92%、40.80%、97.37%、92.36%、51.89%、9.20%)(P0.05);多因素广义混合效应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0.682(OR=4.02,95%CI:2.33~6.94,P0.001)是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SI在预测STEMI患者院内死亡中具有较高的价值,SI≥0.682者院内死亡风险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入院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在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收治入院的335例STEMI患者,根据入院时SBP水平将335例STEMI患者分为4组,分别是:<101 mmHg(1 mmHg=0.133 kPa) (n=59),101~120 mmHg (n=109),121 ~140mmHg(n=98),>140 mmHg (n =69).比较各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发现(coronary angiography,CAG)、治疗方法、院内并发症和院内病死率.结果 各组STEMI患者院内病死率分别是18.64%、1.83%、4.08%、1.45%,入院SBP< 101 mmHg组病死率、killip≥3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经安装起搏器、IABP治疗率均高于其他3组.SBP≥101 mmHg的3组病死率没有明显差别.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 101 mmHg(OR=6.368,P=0.002)、肌钙蛋白Ⅰ峰值(OR=3.781,P=0.008)是入院STE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SBP< 101 mmHg患者在院期间病死率高,入院收缩压低可作为判断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 方法:选择2003-01/2004-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住院并 接受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按照2002年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及200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进行诊断分类。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3例(非ST段抬高组),男30例,女3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例(ST段抬高组),男27例,女6例。对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结果:进入结果分析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3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例。非ST段抬高组与ST段抬高组具有相同程度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年龄、血脂紊乱、高血压、肥胖、合并糖尿病、有吸烟史、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P>0.05)。非ST段抬高组患者具有2个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其病变血管数与ST段抬高维相似;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于ST段抬高组[狭窄程度<50%:8,3例;50%~74%:9,9例;75%~99%:53,43例;100%:1,20例,Z=3.45,P=0.001],但>75%以上严重的狭窄病变占总病变的76%。严重狭窄病变形态差于ST段抬高组(Z=3.23,P=0.001)。 结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更严重,而且较严重的病变形态多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酸、二氧化碳结合力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比剂性急性肾损害(CI-AKI)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4组:Ⅰ组术前尿酸(UA)、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均正常;Ⅱ组高UA,CO2-CP正常;Ⅲ组UA正常,CO2-CP异常(22.0 mmol/L);Ⅳ组高UA,CO2-CP22.0 mmol/L。前瞻性的观察4组患者的CI-AKI的发生率及院内临床事件。结果 208患者中12例发生CI-AKI(5.8%),其中Ⅳ组7例(3.4%),Ⅱ组3例(1.4%),Ⅲ组2例(1.0%),Ⅰ组为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1.045,95%CI:1.007~1.092,P=0.019)、术后低血压(OR=1.892,95%CI:1.229~2.751,P=0.001)、慢性心功能不全(OR=1.681,95%CI:1.227~2.298,P=0.001)、e GFR60 ml·min-1·1.73 m-2(OR=1.708,95%CI:1.168-2.495,P=0.005)、高尿酸(OR=1.896,95%CI:1.269~2.830,P=0.002)、二氧化碳结合力22.0 mmol/L(OR=1.695,95%CI:1.231-2.333,P=0.001)是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和二氧化碳结合力22.0 mmol/L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对比剂性急性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溶栓再通后的患者130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31例和非心力衰竭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危险因素、血压、白细胞计数(WBC)、肌钙蛋白(cTnI)、生化指标、心肌梗死面积(MI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 型脑钠肽(BNP)等相关指标,分析 STEMI 患者溶栓再通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因素。结果2组间年龄、糖尿病史、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收缩压、前壁心肌梗死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比例、MIA、血糖、cTnI、WBC、γ-谷氨酰转肽酶(GGT)、LVEF、BNP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延长(OR =4.402,95% CI =1.565~12.382)、收缩压升高(OR =1.095,95% CI =1.019~1.175)、高血糖(OR =2.132,95% CI =1.127~4.033)、高 cTnI(OR =1.352,95% CI =1.031~1.773)、GGT 升高(OR =1.182,95% CI =1.204~1.365)、高 MIA(OR =1.656,95% CI =1.162~2.360)是 STEMI 溶栓再通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延长、收缩压升高、高血糖、高 cTnI、GGT 升高及高MIA 是 STEMI 溶栓再通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水平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均相免疫法检测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该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100例STEMI患者的血清sdLDL-C水平,根据入院时sdLDL-C水平中位数分为低值组(≤1.45mmol/L,n=50)和高值组(1.45mmol/L,n=50),并选择同期该院体检健康者36例作为对照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TEMI形成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sdLDL-C水平与各指标的关系,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STEMI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高值组血清sdLDL-C水平明显高于低值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研究对象的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比例,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吸烟史及高脂血症史,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均可为影响STEMI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dLDL-C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386,P0.001);但与Killip心功能分级、NT-proBNP及hs-CRP呈正相关(r=0.586,P0.001;r=0.465,P=0.002;r=0.695,P=0.001)。高值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8.00%)明显高于低值组(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清sdLDL-C水平1.45mmol/L是STEMI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sdLDL-C水平升高的STEMI患者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血清sdLDL-C水平有望成为预测STEMI近期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陕西地区汉族中青年人群中内皮素受体A(EDNRA)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01—2017-12期间在本院治疗的233例ACS患者纳入研究,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组,67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STEMI组,7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90例),另外选择1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EDNRA基因rs1801708和rs5335位点多态性。结果:rs5335位点基因多态性在共显性基因模型、显性基因模型和等位基因模型下与NSTEMI和UAP发病风险相关,与STEMI发病风险无关。rs180170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STEMI、NSTEMI和UAP发病风险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携带EDNRA基因rs5335位点C等位基因可降低中青年人群NSTEMI和UAP的发生风险(OR=0.488,95%CI:0.361~0.834,P=0.017;OR=0.515,95%CI:0.366~0.910,P=0.013)。结论:EDNRA基因rs5335位点多态性与陕西地区汉族中青年人群ACS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耐量正常且伴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与梗死相关动脉早期血流自发再通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141例糖耐量正常且伴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分为TIMI 0~1级组(91例)和,TIMI 2~3级组(50例).计算病变支数和Gensini得分,测定代谢参数和hs-CRP,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血流TIMI 0~1级组的空腹胰岛素[(11.52±6.22)mU/L]、IRI(2.79±2.32)和Gensini得分[(59.17±26.95)分]显著高于TIMI2~3级组[(7.54±3.65)mU/L、(1.73±1.26)和(38.46±22.74)分](P均<0.01).IRI和Gensini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18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IRI是影响梗死相关动脉血流自发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7,95%CI为1.09~7.57,P<0.05).结论 胰岛素抵抗是影响搪耐量正常且伴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早期血流自发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预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30天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283例非ST段抬高ACS患者就诊即刻的临床情况、心电图变化和心肌生化标志物水平,判断预测30天内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定义为死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和心绞痛、急性左心功能衰竭、需重复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再次住院。结果 共33例患者(11.7%)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多因素分析发现30天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高龄(OR=1.39,95%CI 1.13~1.82,P=0.006)、糖尿病史(OR=2.21,95%CI 1.29~3.79,P=0.013)、就诊时心电图ST段压低(OR=2.49,95%CI 1.26~3.98,P=0.004)、就诊12小时内心肌生化标志物阳性(OR=2.84,95%CI 1.42~5.38,P=0.003)。结论 年龄增加、糖尿病、就诊即刻心电图ST段压低和就诊12小时以内心肌特异性酶学改变(CK-MB或TNT)4项因素是非ST段抬高ACS患者在30天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的氨基端前脑钠肽(NT-proBNP)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104例AMI患者,于入院时即测定NT-proBNP并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变化、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治疗情况等。根据心电图变化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分析发生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入院时的NT-proBNP水平。结果在所有患者中,NT-proBNP值随着Killip分级的增加而升高,NT-proBNP值和Killip分级的关系呈正相关(r=0.522,P<0.01)。在相同的Killip分级中,STEMI组和NSTEMI组NT-proBN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所有104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NT-proBNP值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不良事件组患者(P<0.01);使用NT-proBNP水平来预判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ROC曲线下面积为0.851,选取界值327.40pg/ml,判断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55%;选取界值5621.00pg/ml,判断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敏感性为37%,特异性为96%。结论 AMI发病初期的NT-proBNP值可预测AMI患者的短期预后,且不受心肌梗死的类型的影响;NT-proBNP值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