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食道像的关系。方法:观察118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胃镜下食道形态特征,并对11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分析两者是否存在关系。结果:118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胃镜下食道像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关系。结论:对胃食管反流的治疗应采取微观辨病与宏观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中医体质学和"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为理论依据,结合自身临床体会,总结临证需以体质为本,灵活运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前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以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居多,治则多以清利湿热为主,较少顾及虚证,尤其是脾虚证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发展造成的影响。笔者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和治疗与脾虚证密切相关,胃食管反流病日久可产生脾虚证表现,脾虚证进一步促进胃食管反流病的发展。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治中,脾虚证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分析证和体质的区别与联系,提出在临床应用中,对疾病的诊治应分清辨证与辨质的不同,在区别的基础上注意将辨证与辨体质相结合,建立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共同防治疾病。  相似文献   

5.
王琦教授治疗泛发性湿疹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琦教授在中医体质学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提出"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以体质、疾病、证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以"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理论为依据,以辨体论治为核心的临床诊疗体系。笔者介绍北京中  相似文献   

6.
通过回顾古今相关文献,特别是近些年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共识意见,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从病名、病机、诊断、证型、治疗目标、诊治流程6个方面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进行探讨。认为中医也应当使用"胃食管反流病"作为统一病名,正确理解反酸的发生机制尤为重要;建议发挥中医药试验性治疗及针灸穴位探查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临诊之时首分有无典型反流症状,再结合兼症、舌脉进行辨证;以"治反"为主要策略,以治病求本为治疗原则。同时,重新勾勒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流程图,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梳理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诊疗共识意见及相关文献,结合自身经验,从辨证与辨病、抓主症与抓主病、治标与治本、药物及非药物四个方面探讨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认为中医诊治本病,当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病求本为原则,坚持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先抓主病再抓主症,并重视中医针灸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琦教授基于“辨体论治”的三辨诊疗模式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教授是中医体质学说的创始人,其创建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复杂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发挥着中医治疗优势。其"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理论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或组织作用减弱导致的全身代谢减低综合征,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为甲减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方法。"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是基于体病相关与体质可调理论的基础上,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应用于临床的中医诊疗方式。本文系统整理魏军平教授运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诊断及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的经验,主张临证时首先辨病确定其中西医病名,其次辨体预估疾病发展方向,然后辨证确立具体证型。治疗方面,注重在准确辨病的基础上,在甲减症状及体征明显的阶段以辨证论治为主兼以调体,症状基本缓解后转以调理偏颇体质为主,从而达到改善症状、调整体质进而防治甲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三辨模式”是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相关与传统的中医辨治相结合而构建的一种诊疗模式,即“辨病-辨体-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通过系统整理吴洋教授运用辨病-辨体-辨证诊疗模式诊断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主张临证时首先辨病确定其中西医病名,把握其病因病机;其次辨体预估疾病发展方向,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然后辨证确立具体证型,随势辨证。从“三辨”诊疗模式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研究沧州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学特点,进而辨证施治。[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及以往病例资料,制定中医证候学调查表。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予以中医辨证,得出该地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构成特点。[结果]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多见,胆胃郁热、肺胃失和次之,而胃阴不足、肝寒犯胃较少。[结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宜温养中阳、调补脾胃治其本,化湿行气、清除积滞治其标。并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不同,治疗上在温与清、补与消的运用上各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2.
萎缩性舌炎指舌背部黏膜的萎缩性改变,表现为舌面无苔,光滑如镜,常伴有口干、舌体疼痛麻木、烧灼感等,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涉及多种系统性疾病,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是萎缩性舌炎形成的重要因素。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相关萎缩性舌炎的治疗,可以遵循现代医学诊疗的思路,先诊病以明确诊断,再辨证以中医个性化治疗。病证结合是中医临床辨证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该文从西医诊病与中医辨治角度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相关萎缩性舌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王琦教授作为国医大师、中医体质学科的创建人,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形成了"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的治疗思想。着眼于血瘀体质,从辨体-辨病-辨证,治疗原则与要点,方药应用,疗效评价方面对王琦教授辨血瘀体质论治疾病的临床思想做一分析,以期从中总结点滴经验,利于更好地掌握王琦教授以体质为本、以体质为核心的临证思想。  相似文献   

14.
刘菊  林芳群  袁红霞 《河南中医》2013,33(3):367-36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和体质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体质学说为基础,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观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型分布及体质类型.结果:体质决定了疾病的易感性,体质的偏颇特征直接影响着疾病过程中证型形成以及病机转归.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和体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三位一体”辨证的特点是强调中医临证需证、病、症三者结合,其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广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天—地—人”的三才整体模式;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辨证、辨病、辨质”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更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三脏同治”、“二脏一腑”、“三腑同治”及分期调理的辨证模式。“气逆三脏”属于“三位一体”辨证的“三脏同治”模式。本文重点介绍临床运用“气逆三脏”辨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分别从藏象学和经络学的角度阐述它提出的科学性。最后,从“辨证、辨病、辨质”三位一体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肝—脾—肺”三脏分期用药这两方面来论述“气逆三脏”提出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吐酸吞酸病属西医学中胃食管反流病范畴,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但部分患者服药后仍有反流症状或停药后症状反复。中医治疗该病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西医治疗的不足。该文通过阅读明清时期医籍,总结归纳各医家关于吐酸吞酸病证治思想,发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该病病因、病机、证治、调摄完备的诊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存在诸多难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然而由于脾胃病的专科特性,传统八纲辨证已不能完全适应脾胃病临床辨治需求。脾胃病辨证"新八纲"即"脏腑、虚实、气血、寒热",是基于董建华院士"通降论"学术思想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建而来。其以辨脾胃脏腑、气血为中心,结合寒热、虚实的发病特点和机体状态,是对传统八纲辨证的进一步细化,是"通降论"之理的具体落实,为脾胃病的诊疗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学指导。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以"通降论"为理论指导、"新八纲"为辨治纲要,通过辨脏腑以明确发病病位,辨虚实以明确病证特性,辨气血以明确在气在血,辨寒热以明确机体状态,基于此指导遣方用药,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将基于"新八纲"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证思路和具体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烧心是常见的食管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常见于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中,临床以质子泵抑制剂(PPIs)、H2受体拮抗剂(H2RAs)、抗抑郁药以及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对于顽固性烧心,则多归属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现代医学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辨证辨病结合对改善顽固性烧心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疗效,分享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可表现出嘈杂泛酸、嗳气、胸骨后疼痛、咳嗽等症状。作者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以疏肝理气方药治疗胃食管反流,获得显效。附验案四则。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与治疗概况,认为目前本病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临床医生常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辨证分型、选方用药。今后需加强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客观化与标准化研究,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