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误汗 ,误下伤阴”的说法自古有之 ,至今仍有沿用者。是否误汗一定伤阳而误下一定伤阴呢 ?不完全是。笔者认为不适当的汗与下均可耗阴津或损阳气 ,或变生他证。在阴虚阳亢之体 ,汗下易伤阴 ,在阴盛阳虚之体 ,汗下易伤阳 ,在阴阳两虚之体 ,汗下易阴阳两虚。兹以《伤寒论》为例来论证。如《伤寒论》原文 2 1条 :“太阳病 ,发汗 ,遂汗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就是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虚汗漏证 ,汗后不独伤阳 ,而且损阴 ,故“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原文 6 8条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  相似文献   

2.
24.太阳病误治伤阳、伤阴,有哪些病理变化? 答:汗法原属太阳病之正治法,但若汗不如法,或运用下法、吐法不当,常损伤阳气或津液。若平素阳虚,误治伤阳,则病从寒化;若素体阳热偏胜,误治伤津,则病从热化;亦有胃虚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记载了诸多关于汗法的条文,既明确了汗法使用原则,也阐述了汗法正确使用的情况,更列举了汗法的禁忌症以及汗法不当而导致的变证。文章通过探析《伤寒论》中误用汗法的前因后果,总结误汗致变的病机本质在于误汗伤及人体阳气和津液,因此误汗变证的治疗关键在于“救阳气”和“存津液”。临床实践中,不仅要掌握变证发生后的救逆方法,更要明确致误原因以规避误治。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论误汗(汗不得法)所致变证的条文约有六十余条,超过全部条文的六分之一。本文试就《伤寒论》中误汗所造成的变证作一粗略探讨,不妥之处,尚祈同道指正。一、误汗致虚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若一旦误用汗法(或汗不得法),将会造成阴阳俱衰,气血两虚,表里俱虚的严重后果。(一)阴阳俱衰如“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211)。此病在太阳,汗出已多,津伤化燥而转阳明,再发其汗,不但津液更伤,而阳气亦随汗外泄,大量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以伤寒而名书者,因“大邪中表”《金匮·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太阳属寒水,主一身之表,风寒外袭,首犯太阳,可表现津液失布。故伤寒易招致水病,此寒水并称之理。所谓“寒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同气相求也。《伤寒论》中张仲景非常重视治水调津液运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瑭《温病条辨·杂说》)汗由津液所化,且与血同…  相似文献   

6.
小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其生成与排泄无不与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及气血津液等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息息相关。仲景在《伤寒论》中,既通过观察小便一证的变化,作为临床辨证的依据,又灵活运用利小便之法治疗多种病证,本文仅就此略作探析。1探求病因病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外感热病在发病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会出现不同的病理机转,观察小便的变化,可以测知津液的盈亏,脏腑的气化功能等,有助于病情的诊断。1.1误治损伤津液:太阳风温用汗法治疗后,若再用攻下之法治之,则可出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6条)的危重变证。这是由于误治耗伤津液,化源告竭所致。1.2过汗阴阳两伤:太阳病用汗法治疗,本为正治之法。但若发汗太过,汗漏不止,则可见“……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0条),此为过汗伤阳,卫表不固,汗漏不止,耗伤阴津,化源不足则小便难,阳虚失于温煦,阴伤失于濡养,故四肢微急,难于屈伸。1.3表证兼阴阳两虚:患伤寒病后,脉浮,自汗出者,若见其“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29条)者,是素体阴阳两虚,阳虚不能制水则小便数,虚阳上扰则心烦,阴津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则脚挛急。此非桂枝汤之适应症,故曰“此误也”。1...  相似文献   

7.
1 汗后伤阳的辨证汗法是祛除表邪的治疗方法 ,故为《伤寒论》治疗太阳经病首用之法。而汗为阳气加于阴液所化 ,若是中风误用峻汗之法 ;或虽未用峻汗 ,而病者体弱 ,不胜药力 ;或不参天时 ,暑热之季用峻汗 ;或汗而再汗等 ,均可导致汗出过多 ,甚至“如水流漓”。如此则阳气随汗出而耗泄 ,相应于阳虚的程度及部位 ,出现不同之变症。《伤寒论》“太阳篇”中所列举汗后伤阳条文 ,为此类变症的辨证提供了借鉴。1 1 汗后卫阳受损《伤寒论》6 8条云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中“发汗病不解”之“不”字 ,《…  相似文献   

8.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维 《中医研究》2003,16(6):11-12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   

9.
滕羽鸥  陈萌 《河南中医》2019,39(12):1786-1788
《伤寒论》第29条初见证提示病情正处于太阳病向少阴病、表阳虚向表里之阳俱虚的转变阶段,"脉浮,自汗出",提示病起于太阳病,阳气勉强达表,汗出则阳更虚;"小便数",提示阳气外张,津液流失,病邪由太阳经向少阴经转化;"心烦",提示误治之前已有腑实热结之象,但无日晡潮热,濈然汗出之阳明经证,故不能说明病邪已由太阳转向阳明;"微恶寒",提示由表阳虚转为表里之阳俱虚;"脚挛急",提示阳气重伤,津液不达;误予桂枝汤后出现"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仍提示病邪正处于太阳病向少阴病转化阶段,但未出现小便色白,故少阴病证尚未悉俱。故在治疗上不可仅予桂枝汤,应加附子以增益桂枝之发汗之力,又可防止亡阳,故应予桂枝加附子汤。张仲景并未直接给出本方,而是采用了分述的方式,正是其"随证治之"治疗思想的体现,亦表明了分步治疗在急证当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汗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可谓广矣,凡有表证且里不虚者皆可考虑应用汗法。然不当汗而汗或汗而太过.每又可致正气受挫.变证丛生。虽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但这其中必有一定规律可循,具体而言:误汗或过汗伤人正气者,无非阴阳。伤阴者,多耗人营阴,治皆取芍药甘草汤之意;伤阳者,则分伤心阳、脾阳、肾阳之不同,治分别取桂枝甘草汤、甘草干姜汤和附子甘草汤之意。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伤寒论》论述了许多针灸治疗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应用中颇具特色的有6个方面:辨证求本,随证施针;既治外感,又疗杂病;实针虚灸,各有所宜;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汤药针灸,相得益彰;火逆之误,伤阴亡阳。  相似文献   

12.
蜜煎导法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中为阳明病误汗伤津而致大便秘结,排出困难之证所设.我们将其用于药物依赖性便秘,经临床观察680例,总有效率为92%,具有操作方法简便、易于推广、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凡因津伤血亏、肠道干槁或气虚阳衰、津液不行引起之便秘,无论病后、老人、小儿、妊娠妇女均可应用.  相似文献   

13.
1 伤阴的病因病机 ①外感因素:《伤寒论》以寒邪郁久化热伤阴,阐述了外邪伤阴的特点。因风寒之邪伤人,易伤阳气,若治疗得当,驱邪于体外。反之,入里化热,或阴虚或阳亢必耗津液。 ②体质因素: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阴虚阳亢、机体感受外邪或误用汗法,易致阴液损伤,《伤寒论》多以禁用汗法的方式来论述“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条),“尺中脉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50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88条)。可见汗法必伤津,阴虚加津伤,易致阴竭之逆证。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根据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中阴阳胜负之特点,认为伤寒之邪不但能化寒伤阳,亦能化热伤阴,在强调扶阳气的同时,也重视存阴液。《伤寒论》中用:“胃中水竭”、“阴虚”、“心烦”、“亡津液”、“舌上燥而渴”、“反无汗”等来描述外感热病中耗伤阴液的病理现象和临床表现,并将益阴方药巧妙地化裁于寒热温凉,攻散补通诸法  相似文献   

15.
袁世清 《光明中医》2006,21(5):35-3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即是说,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汗的根本在于阴中的营血,营血在内为心所主,此所谓"汗乃心之液";阳主气,在肌腠之间,职司开阖,汗孔的启闭又在于阳之卫气.汗出过多,既可伤津耗血,亦可损伤阳气.<伤寒论>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桂枝加桂汤证及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均为太阳病发汗太过或不当发汗伤及心阳而出现的系列变证,<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证为发汗太过伤及卫阳的证候.所以临床发汗太过或不当每虑伤及心阳,卫阳及津血.今于临床见一患者,大汗之后伤及脾气,以益气健脾为主治疗,收效显著,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刘肖  赵达安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109-110
张仲景根据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中阴阳胜负之特点,认为伤寒之邪不但能化寒伤阳,亦能化热伤阴,在强调扶阳气的同时。也重视存阴液。《伤寒论》中用:“胃中水竭”、“阴虚”、“心烦”、“亡津液”、“舌上燥而渴”、“反无汗”等来描述外感热病中耗伤阴液的病理现象和临床表现,并将益阴方药巧妙地化裁于寒热温凉,攻散补通诸法之中,为后世杂病、温病中滋阴法的发展开了先河,为中医滋阴法的临床运用奠定了基础,这些非常丰富而可贵的经验,在理论上有研究价值,在实践中也是卓有成就的。  相似文献   

17.
古人认为“温病最善伤阴”,“伤寒最易伤阳”,因此,温病始终以救护阴津为主,而伤寒“处处为扶阳气而设”。实则不然。伤寒不仅能伤阳,亦能耗阴。这是因为:一、《伤寒论》所论之“伤寒“,乃广义的伤寒,其中也包括温病。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论》第6条),温热病极易灼津伤液。二、伤阳或伤阴,外邪虽是重要的条件,但决定性的因素却是人的体质。《伤寒论》所谓“淋家”“疮家”“汗家”  相似文献   

18.
喻瑞芳  汪颖琦 《环球中医药》2022,(11):2116-2119
凡以温针、熨背、灸法、烧针等方法治疗而使得病情加重者,称之为火逆变证。属于火法的误治。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伤寒论》中关于火逆变证的条文,归纳六经病火逆变证的表现和特点。发现其主要病机可分为火燥伤阴,以及误火导致阳虚甚或亡阳。火逆变证的发生,体现了火邪伤津液、易扰心神和影响人体气机运行的特点。津液在火逆变证的辨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一为津液不足之症不可被火,其二为津液是否得复可用于指导判断火逆变证的转归。将火逆伤津的发展过程归纳为津液不足、津液枯竭、阴竭亡阳三个程度。并将其与温病病机联系起来。最后,分析了火逆变证对肺炎、肿瘤放化疗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惠君 《河北中医》2005,27(1):76-77
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表证治以发汗已为现代临床所常用,而且患者自行服用发汗解表药物也已司空见惯。但是往往忽略的是,汗法用之不当,往往会导致诸多变证的发生,所以总结《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致变诸证,对指导当今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笔者主要从汗出太过、汗出不彻、当汗未汗3个方面阐述《伤寒论》中太阳病“汗不如法”后出现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表证治以发汗已为现代临床所常用,而且患者自行服用发汗解表药物也已司空见惯。但是往往忽略的是,汗法用之不当,往往会导致诸多变证的发生,而总结《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致变诸证,用以指导当今临床即是本文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汗出太过、汗出不彻、当汗未汗三方面阐述《伤寒论》中太阳病汗不如法导致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