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丽萍 《四川中医》2005,23(10):13-14
从<素问·脏气法时论>的主旨及前后文之提示,对"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进行探讨,提出"燥"是冬令时节,寒气当令,阳气内敛,水液代谢障碍,水津不布的病理表现,"润"是辛温之品治疗的结果.后世医家所论的众多"辛润"之法,是从不同角度对经文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治疗出血探微徐登国江苏省镇江医学院(镇江212001)《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有:亡血、衄血、吐血、便血的记载,均为出血性病症,或为主症,或为兼症。张仲景治疗这些出血病症约有9个法则,悉以辨症论治为准则,方法灵活,因症施治,值得效法。近几年所归...  相似文献   

3.
"辛以润之"的思想最早见于《内经》,认为辛味药可以开腠理、致津液、通气化而治疗燥证.临床将辛味药运用于外感病、口干症、糖尿病、脾胃病等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口干、口渴、皮肤干燥、便干尿少、筋脉拘急等相关干燥症状的治疗效果颇佳,拓展了"辛以润之"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痛症辨治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徐嘉 《国医论坛》1996,11(5):9-10
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狂证的第106条、第124条、第125条、第192条、第112条共5条条文的分析,归纳了张仲景在狂证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用药三方面的成就,并阐述了蓄血发狂对后世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喘证的治疗。方法:解读张仲景有关喘证的原文。结果: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有关条文的理解,归纳、总结治喘13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解肌祛风、降气定喘;辛温解表、化饮平喘;辛凉清热、宣肺平喘;表里双解、清热平喘;荡涤燥热,泻实平喘;宣泄寒湿,搐鼻定喘;泻下逐痰开肺平喘;宣肺泄热,降逆平喘;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平喘;补虚散饮,通阳利水平喘;温运脾阳,除湿散寒平喘;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以定喘。结论:《伤寒杂病论》辨治喘证,在辨证上,既言证候,又指病机。施治上,则根据病机、病性、病位不同,因势利导,立方严谨,用药精当。  相似文献   

7.
诠释"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意义,提出"肾苦燥"是《黄帝内经》所论肾的病理特点之一,即:肾气不足、不能化气,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致燥;"辛以润之"即通过辛温之药助肾气化,以输布津液的治法。东汉张仲景对五苓散、肾气丸及栝蒌瞿麦丸诸方的应用,宋金时期的许叔微、成无己等对"肾苦燥"病机及"辛以润之"机理的讨论,清代尤怡将"燥"的病机分为"阴枯"与"阴凝"两类的认识等,分别从临床和理论方面支持上述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 常即普遍性,变即特殊性,《伤寒杂病论》内容尽管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总不外常与变。因此说,常变观是仲景辨证论治的精髓。现仅《伤寒杂病论》中有常变观的学术观点探析如下。证候的常与变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于公元二世纪初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和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以及方药配伍变化运用等贡献,都具有举世公认的定论。然仲景之功,宏伟无边。笔者每读仲景书一次,辄有新的受益与启迪,发现仲景在优生学方面亦堪称上溯历代之精华,下开后世之先河。兹就《金匮·妇人妊娠病篇》中关于优生的学术思想探析如下。一、改善母亲体质,以育优质胎儿中国古代对优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史记》、《列女传》、《黄帝内经》乃至更早些  相似文献   

10.
刘世恩 《河南中医》2012,32(9):1107-1109
张仲景作为医圣,亦善亦美,亦医亦药,亦儒亦佛,亦哲亦博,亦吏亦黎,亦破亦立。具体到医学领域,张仲景除了独创数百首神奇效验的经方之外,尚有六经论伤寒、脏腑辨杂病、三因类病因、辨证寓八纲、治则八法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医学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咽干、咽燥、咽痛证是咽部病证常见症状,其病机多为阴虚津伤、阳虚阴耗、实热内盛及客寒、客热或感受疫毒之邪等。整理《伤寒杂病论》中涉及咽部证治的20余条条文,总结仲景治疗咽干、咽燥、咽痛证十四法,主要包括温中回阳、酸甘化阴法,辛寒清热、养气生津法,清胆火、和少阳、利枢机法,急下存阴法等等,临床中可结合病情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2.
神志病症包含了人体在精神、意识、思维、情感、记忆、智力等方面功能活动异常在内的病症。从临床症状上看,这些神志病症基本涵盖了现代医学中的各种独立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瘾病、失眠、痴呆等,也包括了各种内科疾病中病变波及中枢神经系统时所导致的精神异常症状,如乙脑极期出现的烦乱、神志模糊,心梗发作时出现的神志不清、意识模糊、嗜睡等。当前,神志病症已具有成为多发疾病的趋势,因此,认真研究仲景治疗神志病症的条文,探讨其在方剂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对于繁荣中医药学术,继承发扬仲景先师的智慧,促进中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茂松 《四川中医》1999,17(11):9-10
汉代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来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经典。全书立方二百八十一首,其中运用挂枝的方剂就有七十四首。由此而见,桂校是张仲景应用得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并以挂枝为主药组成的桂技场作为第一方。后世医家称桂技汤为群方之魁。本文是笔者学习了仲景之用,结合临床试作初步探讨。三件天对枝枝的应用笔者就仲景用挂校之加减法,以及对组成相似而有桂核取舍不同的相类处方的比较,概括列表,看仲景对挂技的临床应用(见表1、2)。综上所述,桂技在张仲景的处方中,有解肌和营,温助心阳、通阳利水、温经止痛以及平肾…  相似文献   

14.
蒙恩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6):122-123
本文以《伤寒杂病论》辨治神志病的治法为纲,将相关方剂按照治法分为八类:汗法类方、吐法类方、下法类方、和法类方、温法类方、清法类方、补法类方、消法类方,通过研究,本文作者认为仲景治疗神志病症并非局限于消除神志症状的异常而单纯使用重镇安神或养心安神药的,而是坚持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依据整体观念,着眼于恢复整个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辨治干呕常见证型有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与寒饮郁肺证相兼、悬饮证、中虚湿热痞重证、少阴阳虚戴阳证、少阴阳虚寒证、厥阴肝寒气逆证、饮阻脾胃寒证、脾胃寒湿哕逆证、产后感风寒证,以及胆胃气逆证等,临证若能以此分型辨治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刘奇  陈靖雯  李赛美 《新中医》2012,(4):145-146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继承发展了《内经》中“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并以六经辨证为载体,将其应用于临床,可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扶阳学派、温病学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张仲景之保胃气学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嘉毅 《河北中医》1998,20(6):377-377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自始至终贯穿保胃气的学术思想,充分向后人昭示胃气的重要性.笔者从治疗、预防及预后等方面阐述其理,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1 论理精湛胃气就是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及吸收功能,是胃受纳、脾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活动的反映.胃气的重要性在许多要著中提及,如《内经》中说:“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杂病论》也不例外,如《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阐述了疾病的发生无不与胃气受损相关,或疾病过程中易发生呃逆、干呕食臭、呕吐、默默不欲食、心中痛热、饥不欲食、下利清谷等脾胃气虚、胃气上逆的症状.因此在《伤寒杂病论》中几乎方方不离养胃之品,法法不离保胃气之大法.2 功效卓著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治疗六经病中非常重视顾护胃气,常用保胃气药物有:炙甘草、干姜、生姜、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白芍药、半夏、粳米等,且法度严谨,功效卓著.具体治则有以下几方面:①健脾养胃法,以小建中汤为代表;②顾护脾胃法,每在攻  相似文献   

18.
腹痛是临床中诸多疾病比较常见且比较难治的症状表现之一,张仲景辨治腹痛常见证型有少阴阳虚便脓血证、少阴阳虚水泛证、少阴阴盛格阳证、肝热气逆证、寒疝腹痛证、肝水气证、太阳风水表虚夹杂证、少阳胆郁发黄证、虫证、妊娠宫寒证、气血郁滞腹痛证、产后气血郁滞腹痛证及胞中瘀血内阻腹痛证、妇人气血虚腹痛证等,结合导师王付教授临证辨治腹痛的思路与方法,将其诸多证型按照六经、杂病、妇科等进行系统分型辨治则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为祖国医学的划时代创造。任何创造都是人们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维领域里追求“独到”和“最佳”,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突破,新的发现。那么,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又体现在何处呢?这是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