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修园尊《内经》、《难经》、仲圣等书,力纠时人用药弊端,涉及药物约40种。强调上品补益,不宜治急病、大病,认为时人用药弊端主要是对药物功效的认识偏颇,同时涉及药物炮制欠妥及药物用量失当等诸多问题。陈氏以中医思维与理论解释药物功效,必“透发出所以然之妙”。  相似文献   

2.
3.
众所周知,历代训伤学家通常将所训释的字、词列于原文字句之后,进行注释。但清代名医陈修园在阐释古奥艰深的中医学理时,别出心裁地创用了一种独特的训估体例——“填空式”训估体例。何谓“填空式”训访体例呢?陈修园在凡例作了说明:“汉文语短味长,往往于一二虚字中离其实理,且手无字中运其全神,余衬以小注,博采各家之精华,融会大旨,寻绎其微妙之旨,约之于一言一字,读者最宜于此处着眼。”当代陈竹友教授给它下了完整定义:“在原文中加进注语,既用以释词析句,昭明语意,把“省略”部分补齐,使之更符合当时语言习惯,同时…  相似文献   

4.
1死肌《神农本草经》孙星衍、孙冯翼辑本,卷一载“云母,味甘平,主身皮死肌”,“鞠华,味苦平,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络石,味苦温,主风热死肌”,“细辛,味辛温,主……风湿痹痛,死肌”,“雄黄,味苦平寒,主疽痔死肌”,“臬耳实,主风湿周痹,四肢拘挛,恶肉死肌”,“白鲜,味苦寒,主湿痹死肌”,“厚朴,味苦温,主血痹死肌”,“舵鱼甲,味辛微温,主创疥死肌”,“乌梅,味酸平,主偏枯不仁死肌”,“石灰,味辛温,主癞疾死肌”,“磐石,味辛大热。  相似文献   

5.
《时方妙用》为陈修园《南雅堂医书》十六种之一,全书共四卷,首列望、闻、问、切四诊,以下编列内、妇、伤寒等科,各种疾病以辨证为纲,详论证因方治,集各家之说,参以己见,或加评论,或附治验,条理井然,简明扼要,诚为医学入门之阶梯,临证处方不可不读之书。  相似文献   

6.
陈辉 《北京中医》2002,21(5):279-280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原书早已亡佚。仅散见于《神农本草经集注》和《证类本草》及其他一些类书中,由于后代各辑本所据不同,因而互有出入,加之原文言简意赅,使后人难以正确理解原文,遂造成诸家对某些问题解释各异,甚至出现一些谬误。如若使……  相似文献   

7.
系统研究《本经》病因构成与现代中医病因构成比较的特点,以从一个角度反映《本经》作为中医病因学说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意义。在病因提取、病因名称统一等工作的基础上,以现代中医病因为比较对象,从病因名称角度,总结了《本经》病因的特点。研究发现,与现代中医病因比较,《本经》病因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①《本经》迷信性质的病因多。②《本经》的病因较粗略。③《本经》"虫"类病因较为强调。《本经》病因的上述特点,应是主要源于《本经》病因学说的发展具有初步性。《本经》"虫"类病因较为强调,应是源于《本经》成书年代的医疗卫生条件。《本经》病因的上述特点,还应考虑《本经》是药物学专著这一特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神农本草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然《神农本草经》辑本主要源自《集注》朱书内容,因而讨论它的积极意义实际上也就是《集注》朱书的积极意义。个人体会,《神农本草经》辑本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神农本草经》重视石药的运用,将石药列为上品与中品,用于延年滋补。这种用药特点留有道家的痕迹,因为道家注重使用金石药物。历代汲取《本经》运用石药的经验,认识趋向全面,不仅用于滋补,更用于祛邪,并认识到石药的使用有利弊二端。文中提出要正确运用石药,若视石药为畏途,可谓因噎废食。  相似文献   

10.
《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科学体系发生的源头,其贡献就药物学而言,几乎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传载的药物资料真实可靠,开创了药物分类之先河,首先记载了药物疗效与其产地、采集时间、加工方法,明确规定了药物的剂型,对药物治病取效的客观评价,强调辨证施药,重视服药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提出了"药有阴阳","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有寒热温凉四气","七情和合","有毒无毒,斟酌其宜"等药物学观点,为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神农本草经》白蒿的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草纲目》记载的水生白蒿结合《左传》、《诗经》以及《名医别录》的相关记载为佐证,认为《神农本草经》所载白蒿系指菊科的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的幼嫩地上部份,而非大籽蒿A.sieversiana或艾蒿A.vulgaris var.indica。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进行挖掘整理。方法:首先对《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抗肿瘤中药进行整理统计,然后将其与《中医肿瘤治疗学》《抗肿瘤中药临床应用手册》《抗肿瘤中药集锦》等著作中录入的抗肿瘤中药进行比较,再结合抗肿瘤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性文献,对《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麻黄、假苏、荛花、狼毒、乌头、卷柏、葶苈、蒺藜子、乌贼鱼骨等中药在《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了其抗肿瘤作用,却未得到现代临床与实验工作者足够的重视。结论:本研究可为抗肿瘤中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神农本草经>"彼子"、"苦菜"两种药物进行考证,得出结论:"彼子、被子、榧子三者,字虽异而物同,乃彼杉之果实,今则通作"榧子"一名.苦菜有七名:苦菜、选、苦、荼、荼草、苦荼、游冬,物则为一.有注家认为"苦菜"亦为"茗",经考,二者实为两物.  相似文献   

14.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为清代名医徐大椿氏所作。是历代《本经》注疏中偏重阐发古本草药性机理与用药规律的临床指导著作。该书虽篇幅甚短,但蕴奥极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医家》称赞该书:“凡所笺释,多有精意,较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发明诸条,颇为简要。”又《清史稿·列传·艺术一》亦为推崇:“大椿学博而通,注《神农本草经》百种,以旧注但言其当然,不言其所以然。采掇常用之品,备列经文,推阐主治之义,于诸家中最有启发之功。”下面就徐大椿与其著作《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以下简称《百种录》)作一扼要概述。作者生平、学术与著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归纳《神农本草经》所载具有“延年”功效的药物,总结《神农本草经》“延年”用药学术思想。方法:收集和整理《神农本草经》里明确记载的具有养生功效的药物,通过数据分析该类药物的性味规律及现代分类方法,归纳其药性特点和药物功效分布现状。结果:在药性方面,平性药有60种,占比最高,温热药次之有42种,寒凉药最少有40种;在药味方面,甘味药比例最高有59种,其次为苦味药48种,辛味药有27种,酸、咸味药较少;在现代药物分类方面,高频药类(≥10)为补益药和利水渗湿药两种。结论:发现《神农本草经》“延年”药物多见于上品类,其药多性平味甘,功效特点以补益为主,兼有利水渗湿等功效。《神农本草经》“延年”药物的研究可为总结提炼古代养生药物特点及现代功效演变状态,为现代养生用药提供一定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夏慧茹 《四川中医》2001,19(2):19-20
《内经》的正文中掺杂着一些起解释原文作用的文字,有的是在同一篇章中原文之后出现训诂文字,有的是在不同篇章中分别出现原文和训诂内容,还有以“故曰”、“此之谓、等句式出现的训诂内容。了解其存在形式,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内经》原义。本文试对这类注文的出现形式加以分析说明,经引起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17.
炎帝神农氏是中国药学的始祖,他是我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第一个遍尝百草研究药学的人,他对药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后代的用药经验都被写进了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赐樱桃诗》云:“汉家旧种明光殿,炎帝还书《本草经》。”就清楚地说明了炎帝神农氏和《神农本草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中所载药物品类繁多,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并涉及药物四气五味、功用主病、生长时节、生长环境等诸多方面,为后世载药之典范.在其主病方面所涉甚广,从其对功用主治的描述,亦可推知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发病缘由.其中,瘙痒作为一种主观感受虽不能见其形但可见其症,是早期人们最易察觉的不适症...  相似文献   

19.
《神农本草经》药物四气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阐明药物四气标定的规律性。方法:以《本草经》药物为研究样本,利用统计学原理,研究《本草经》四气与功效、药物自然属性、毒性、三品、五味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本草经》四气的确定主要与功效、五味、三品有关。结论:功效是确定药物四气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药物五味及三品位置亦部分影响其四气标定。一般而言,上药多标平性,少标寒性;辛味药多标温,少标寒及平;苦味药多标寒,而少标温。  相似文献   

20.
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问世,有关古书成书的讨论越发热烈。结合新的理论观点,借助出土与传世文献的综合分析,同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神农本草经》成书过程、文本状貌更为细密的探究成为可能。该书是以早期本草类文书为基础逐渐生成的,这反映出早期药物学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目前所知最早的《本草》古书出现在东汉后期,之后的魏晋南北朝300余年,本草著作蓬勃发展。其间《本草》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其一,书名众多;其二,出现同书异本、同名异书现象;其三,《本草》的整理和研究著作不断涌现。这对于《本草》作为“经”的确立、定本的确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南朝梁陶弘景整理的《本草经集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文本。《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是一个动态累积的过程,其经典化历程展现出士人对技术类文本所持的一种尴尬态度和折衷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