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医学报》2019,(9):1859-1863
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脾胃学说、肺肠相表里理论、正邪学说等基础理论与肠道微生态及宿主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来源于后天,用之于后天,受内外环境额影响,既是对立统一的,又有着和中医相似的阴阳、脏腑及正邪属性。肠道微生态是当下研究热点,其完善的理论和技术及研究结果为中医药的研究打开了一扇门。中医中药与肠道微生态的互相调节作用已被证实,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中药的吸收,提高中药的效能;中药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目前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动物实验上,且与中医药相关的可检索文献甚少,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理论研究、辨证论治及作用机制研究,明确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多靶点、多途径的机制,深入到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上,为中医药在肠道微生态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认识肠道微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生态学中,人需要在物质、能量、及信息转运中才能生存繁衍,这三要素不仅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样的外环境中,在人体内环境中同样需要三者的相互统一。肠道微生态作为人体内环境重要组成之一,关系着人体生理、病理甚至心理多方面,并在这三要素相互作用下与机体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以及相互制约的平衡体系。如果失去这种平衡,机体则呈现出微生态失调,产生多种疾病。随着中医学研究的引入,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平衡学说、藏象学说、体质学说、正邪致病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解释肠道微生态和宿主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通过中医药改善肠道微生态来治疗部分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机制涉及影响人体能量吸收、炎症反应、自身免疫、肠道通透性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可以有效改善肥胖。中医"脾"与肠道菌群联系密切,以肠道微生态为靶点的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已逐步展开。然而,现有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中医证候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以脾胃证候为多,但现行研究未能系统阐明各种中医证候与肠道菌群变化规律的关系;研究以单一中医证候模型多见,对中医病证结合模型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较少;对各类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多以动物实验为主,临床实验鲜见。目前中医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治疗肥胖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深入探讨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及肠道稳态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从整体层面阐明中医药治疗肥胖的机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慢性炎性反应为特征的全身心身疾病,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中医的整体观和恒动观与肠道微生态的整体性、动态性特征相契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肠-脑-皮轴"学说,及已有有关中医药维持肠道微生态稳态的研究,为从肠道微生态角度探索银屑病的中医诊治机制提供了依据。将传统中医证候与客观的微生态学相结合,明确不同中医证型肠道微生态的特征性变化,探究可调节此类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中药复方制剂或单味药物,通过肠道菌群与中医"方"和"证"结合研究以寻找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新思路及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中土五行的五行模式中,土行居于"中"位,调节和控制东南西北四方的木火金水四行。肠道微生态参与人体代谢的途径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理学靶点。中医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改变宿主的代谢状况,进而阻断或逆转心血管病的进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有:①关于肠道微生态与机体的发病机制研究多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上,对其他系统疾病的研究相对较少,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②在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研究多局限于动物实验,缺乏较多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随着新一代核酸测序技术、宏基因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心血管领域的肠道微生物组学的研究,未来通过不同的方式测定机体不同物质水平,结合肠道微生物代谢物鉴定,可为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进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上 探讨中医整体观、阴阳学说、正邪理论与微生态学的关系。并说明了两者理论上和观念上可以相互印证。在微生态平衡的情况下, 这也是机体“阴平阳秘”“正气”的标志; 微生态失衡时则为“阴阳偏颇”“邪气”。 并且从相关学科分析了病因及发病机制,诠释了部分中医治疗原理,为临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脾胃气化学说是张小萍禀承家学、集前人理论之大成、累积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创新性理论.本文总结张小萍脾胃气化学说与肠道菌群失调疾病(如脾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之间的联系,结合传统中药人中黄与现代粪菌移植的临床应用,认为中医以脾胃气化指导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疾病,在调理机体免疫功能、肠道菌群平衡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脾胃气化之间的关系,为更有效地治疗相关疾病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主要以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内毒素等关键物质通过代谢或非代谢途径参与T2DM的发生发展。而肠道微生态与脾胃在生理功能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脾胃纳运水谷精微与肠道菌群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为之卫”与肠道菌群的免疫功能、脾属土治中央与肠道菌群的“内稳态”,在病理学上脾胃功能受损亦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可见肠道微生态与脾胃学说有许多契合之处。中医药以脾胃学说为基础理论的治疗方法对T2DM及肠道菌群均具有积极作用。基于肠道菌群、脾胃学说、T2DM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认识,文中拟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从脾胃论治T2DM,探讨中医药治疗T2DM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是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数量大功能丰富。中医药在治疗肠道疾病的过程中,肠道菌群的角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对近年来中医药(诸如补益类、清热解毒类、消食类)调节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为进一步研究中药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中医阴阳五行理论谈肠道菌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学说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并指导治疗。从中医学的思维角度对肠道菌群进行理论分析,初步探讨中医阴阳五行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不仅能够更好的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更能促进微生态学和中医药学的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肠道微生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参与人体代谢,促进胃肠道免疫、抗肿瘤、延缓衰老等。近年来针对肠道微生态临床医疗、药物与病证性质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作者就近5年来中医药在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从中医理论、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理论研究方面的新观念、新认识,分析实验研究中中药单体和复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探讨临床研究中中医、中药治疗各种疾病时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展现了肠道微生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为进一步研究中医中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提供参考,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单纯性肥胖病作为威胁大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造成机体能量代谢紊乱的机制尚未十分清晰。目前,对单纯性肥胖病病因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到相关分子机制、遗传因素及基因分析方面。而位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体,其代谢途径的紊乱会影响宿主的肥胖和代谢,肠道菌群与单纯性肥胖病相关性的发现为研究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作用机制及寻找新靶点提供思路,如脾失运化是导致肥胖的关键病因之一。未来,可从肠道菌群的角度研究脾失运化的机制,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来促进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减轻肥胖。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痴呆症状.中医"脾胃"与肠道菌群在生理、病理上均相类似,从脾胃治疗痴呆已被证明有效.目前,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痴呆的研究还处于初起阶段.本研究旨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为靶点,探讨从脾胃论治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民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情况,而肠道健康则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肠道健康与肠道微生态息息相关,因此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及研究报告,联系中医药古籍,总结出肠道微生态问题的中医观并给出了部分肠道微生态病症的中医药疗法,尤其针对中药靶点治疗与中药针刺治疗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药物作用原理与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临床常见病、难治病范畴。近年来针对COPD的发病及病理演变机制研究逐步深入,但与明确靶向、靶点尚存在距离,无法完全揭示COPD的疾病本质,严重制约了其防控能力的提高。肠道菌群微生态是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时,肠源性内毒素的释放以及肠道菌群移位引起的炎性介质的释放,均能直接或间接的促进COPD的发生发展。营养调整、抗生素、活菌制剂等是目前采用的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的基本手段和方法。COPD归属于中医"喘证""肺胀"范畴,"培土生金""肺肠同治"强调了脏腑功能的相互依存及病理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脏腑辨证治疗COPD的优势与特色。如何依据中医药自身的理论特征与实践优势,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索构建调控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防控COPD的研究体系,将逐渐成为COPD防控的重要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微生态学研究发现,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共生菌群,其中大部分寄居在人体肠道中。定植于宿主肠道内的菌群与宿主、环境3者之间构成了呈动态平衡的统一体。对肠道微生态学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健康人体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以及菌群结构紊乱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用微生态干预手段引导宿主向健康方向发展。而中医学之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由于肠道微生物参与人体诸多方面的生命活动,菌群的变化可以反映宿主的生理病理状态,采用肠道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医体质,将对个体化诊疗产生重要意义。中医体质理论的4个基本原理和3个科学问题与肠道微生态学基本理论互相存在着很多关联性和阐释性。根据现代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成果,将中医体质理论与现代肠道微生态理念结合起来,对中医体质的4个基本原理和3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微观阐释。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明确其发病机制,寻找治疗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案迫在眉睫。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可以通过破坏肠道黏膜完整性、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引起肠道菌群易位等多种机制促进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靶向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新方式。因此,本文就肠道菌群在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做一评述,明确目前基于肠道微生态在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发生与治疗中的作用,为未来肝硬化发病机制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近年研究揭示肠-肝轴与NAFLD发生、发展相关,运动、饮食、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缓解NAFLD。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NAFLD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NAFLD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将为临床医师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NAFLD的疾病过程。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加剧了NAFLD的发展。目前,传统中医药治疗NAFLD的疗效受到认可。中药在胃肠道中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通过影响菌群的生理功能、免疫调节、菌群代谢等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使肠道微生态趋于平衡,减少细菌易位和内毒素的增加,从而减轻NAFLD的程度,这可能是中药防治NAFLD新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人体肠道多种微生物菌群可以维持宿主的内环境稳态。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中起着不同的保护性作用或致病性作用。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了解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有助于临床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及治疗。而微生态制剂对人体能发挥保护作用,可用于预防及辅助治疗结直肠癌。肠道菌群对于人体健康关系重大,值得更多、更详尽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