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关于"窍"的论述分析,从"窍"的名称、病机、治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发现《温病条辨》重视"开窍",其开窍法并不仅指开通心包机窍或心窍,而且还包括毛窍、清窍、浊窍等在内的广义之窍。并探析《温病条辨》对于开窍机理的认识,即外窍为气机升降出入之门,内窍为气机升降出入之主,外邪侵袭机体易致诸窍郁闭,当须岌岌开窍。而开窍诸法的运用,因邪之性质、窍之部位、正之虚实、病之缓急不同而各异。这些论述揭示了不可囿于传统上开窍即是开心窍的狭义开窍法认识,并启示从开窍机理来把握温病传变及其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窍"理论的研究,认为外窍为气机升降出入之门,内窍为气机升降出入之主,开窍法的实质为恢复人体因邪气侵袭所致的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状态。结合外感热病的发病特点,从开窍法的角度对外感热病的发病、诊治思路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开窍法在外感热病中的运用,体现了重视畅毛窍、通清窍、利浊窍的顺性祛邪,予邪以出路的理念,反映了谨护神明,防邪之内陷的思想,以使人体诸窍畅达而表里气机出入有常,升降有序,谨防热邪内陷或郁闭。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对清阳之气与五官七窍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强调"上窍"的生理功能必须依赖清阳之气的温煦濡养,失之则会浊阴不降,九窍不通。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范畴,特点为"浊涕下不止",发病部位在鼻窍中之窦窍,病机为肺、脾胃、肝胆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浊邪壅滞窦窍。古今医家在《黄帝内经》清阳理论指导下,以调畅气机、升清降浊为鼻渊治则,制定了很多鼻渊方,但未被重视与使用。笔者查阅了历代古籍和当代中医名家著作,汇集了75个鼻渊方,总结了其组方用药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4.
窍闭探析     
"窍闭"是中医术语,其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窍闭"是指具体的体表官窍或内部孔窍的闭塞不通,广义的"窍闭"泛指人体内外气机失调、闭塞不通的状态。临床常见的窍闭无汗、窍闭神昏、窍闭耳聋等既表示窍闭的病理状态,也体现了疾病的病机与症状特点。本文从"窍闭"的概念研究入手,进而辨析窍闭的典型症状,探求窍闭的基本病机,并通过类比的方法将同属"窍闭"的疾病进行分析,进一步从治则治法层面探求"窍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癔病性失音属于中医"郁证"范畴,多是由于气机郁滞,痰浊内生,气机上逆,蒙闭清窍所致,笔者以中医辨证论治之则治疗癔病性失音1例,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马军燕  周际  冯利民 《光明中医》2022,37(2):314-317
古今临床医家多认为眩晕是以风、火、痰、虚、瘀致其病,而笔者认为气机升降失调,运行逆乱与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气机升降不及与太过均可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脑窍失养或被蒙蔽发为眩晕.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又主要表现为脏腑气机的升降失调,故可从肝与肺、脾与胃、心与肾等脏腑之气机升降失调来认识眩晕,并在治疗上以调理脏腑之气机升降出...  相似文献   

7.
孟澍江教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数十年,学验俱丰,审证细微。笔者有幸侍诊孟老,获益颇多。便秘一症,在中老年人尤为多见,而致便秘之因甚多,治法亦千差万别。孟老在治疗便秘时,常于辨证论治的同时注重疏理肺、脾、肝三脏之气机,就此经验介绍于下。 1 在肺宣开上痹 孟老认为肠腑之通降既赖脾胃之转输,亦赖肺气之肃降,上窍闭则下窍不通,肺失清肃则致肠腑闭塞不畅。孟老治之每用开宣上痹之法,选 轻苦微辛之品,微辛以开气痹,微苦以降肺气,肺气得通,气机得畅,胃气因和,肠腑得通而便秘自除。即所谓“开天气以通地道”之法也。正如叶天士所云:“昔丹溪大、小肠气闭于下,每每开提肺窍。《内经》谓:肺主一身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而诸窍皆为通利。”孟老选药常从俞氏《通俗伤寒论》“里气抑郁,大便不爽或竞不通而痛,加春砂仁三分拌捣郁李仁、松仁、桃仁、柏子仁、蒌皮、酒捣薤白等辛滑以流利气机,气机一通大便自解”之意,或用郁金、紫菀、枇杷叶、杏仁、桑白皮等取《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之意,以宣通上焦肺气,脏腑同治,表里相应。尤以紫菀为常用,紫菀辛散苦降,温和柔润,既可宣开肿闭,又可润肠,治疗便秘兼有肺气闭塞者尤良。若兼有气机不畅者,则用瓜蒌、薤白等既可调畅上焦胸膈气机,又有润肠之功。  相似文献   

8.
申琪  马潇瑶 《新中医》2021,53(1):201-204
总结分析分泌性中耳炎(OME)与胃食管反流(GER)的病因病理,认为中医学"脾胃"与儿童GER相关性OME发病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脾气不及则阻碍清阳之气上达耳窍,湿邪停聚,耳窍被阻。又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司运化,脾气强则肌肉开合有力,脾气不及则脏腑功能失调,咽鼓管与食管括约肌开合不利出现反流。再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脾胃气机不畅,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出现反酸导致浊邪上泛耳窍。此外,小儿因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强弱不均,多脾虚肝旺之象,加之其易受饮食不节等影响更容易损伤脾胃,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及其气机运行,诱发或加重OME。提出治疗本类疾病可从脾胃着手,总以健脾和胃为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正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而非血液或脑脊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属中医"耳胀""耳闭""耳聋"等范畴,又有"卒聋""风聋"之称。本病初期多因外邪侵袭、肺气不宣、邪滞耳窍、气机不利而致耳胀闷不适,久病邪毒不去,经脉不畅,或病久正虚致湿浊内阻,清阳不能上充耳窍,浊阴不能下降,升降失调,湿浊之邪反上犯清窍,滞留于耳,使耳窍闭塞不通~([1])。目前  相似文献   

10.
加味温胆汤治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睫综合征的发病病因首先责之于痰。痰之为病,无处不到,在眼痰可蒙蔽清窍,阻滞气机,淤塞经络,是诸多眼病的致病因素。痰之已成,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注眼之内外,则生多种眼疾。而青睫综合征正是痰注眼内的一种征候。痰湿阻滞气机,郁而不畅,上犯目窍,而致玄府不通,神水滞留;痰湿积聚,郁久化热,热灼神水,则见神水混浊不清,  相似文献   

11.
窍病从肺论治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清海 《新中医》1989,21(3):17-18
窍,即孔道,为人体与外界相通之窍道.由于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故称眼、耳、鼻、喉为清窍,前后二阴为浊窍。肺为五脏之华盖,受百脉之朝会,主一身之气而行治节之令,气机之升清降浊,与肺之宣肃功能密切相关,故肺与诸窍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清窍靠肺宣发之精气灌注而通利聪灵,浊窍赖肺清肃下降之性而传导排秽。若肺气膹郁,宣肃失职,非但清窍失聪,浊窍亦因之不利。故诸窍之病从肺论治,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风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化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导致中风发生的关键,可出现湿浊内生酿痰、经络郁滞、血行不畅,蒙闭清窍,脑脉阻滞或血溢脑脉而发中风,病机为脾虚痰瘀、胃气不降、上犯清窍。治疗以健脾、祛痰、活血、通腑,使脾胃健运,气血通畅,而中风之病可愈。  相似文献   

13.
赵怀智  屠辉辉  赵咏  王一飞  周敏 《新中医》2014,46(10):11-13
依据皮肤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发病特征,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所得,认为"郁证"是皮肤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病理环节,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均可导致诸邪阻滞于皮肤腠理,使局部气机不畅,腠理闭塞,从而形成了一种郁闭的状态。因此,治疗皮肤病可以"郁"为一切入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情应用辛温解表,宣肺透邪之剂,一可开腠理,透毛窍,解除郁闭状态,使邪有出路;二可利用其药性轻扬,引诸药达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辛温发散药物多药性雄厚,较之常法,起效较速,临证中若能慎辨寒热,适当配伍,亦无助热之弊。  相似文献   

14.
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依经络学说,手足三阳经、督脉,皆上贯于头部,故有"头为诸阳之会",又五脏精华、诸阳之气皆上贯于头,又有头为"清阳之府""清窍"之说,若髓海空虚、清窍失养或痰浊阻络、肝阳上亢,均可循经脉上扰清窍.临床治疗头痛,可从辨证论治、分经取穴等几方面入手,本文重点介绍以头痛部位分经论治头痛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杨泽  汪翔  石曼皓  洪玮  王学文  夏永良 《新中医》2023,55(11):217-220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其中的升降既包括构成人体生命精微物质的升降,也包括脏腑的升降。清阳出上窍作为气机升降所要达到的目标,其中“清阳”应当包括所有能够上荣于窍的正气,包括了属“阳”的功能方面的阳、气和属“阴”的形质方面的阴、血。气机升降紊乱的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端,不通与不荣,因此,要使清阳出上窍,应遵循“通以畅气机,荣以行升降”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根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表现,可归属"眩晕"范畴,病位在头,头为"清阳之府"、"中精之府"、"诸阳之会"。人体清阳之气、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头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居于中焦,连通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可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所以脾胃在本病的发病和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产生清阳之气的源泉,倘若脾胃损伤,则纳运失职,升降失司,不仅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元神之府失养,且痰湿阻于中州,浊气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耳鸣等症。因此,脾胃在眩晕的发病和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治疗从脾胃入手,以补益、健运脾胃及调畅气机升降为主,并针对"风、火、痰、瘀、虚"不同的病理因素,佐以平肝、泻火、祛痰、化瘀、补肾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证之临床,气闭、气逆、气滞、气虚等气机失调,均可影响清窍,导致耳聋不聪。笔者宗前贤沈金鳌氏“凡治耳聋,必先调气开郁”之说,从气论治耳聋,爰略述管见如下。 1 气闭耳聋,治以行气启闭耳为清窍,全赖气机通畅,气行耳聪,气闭则聋。若邪毒侵袭,肺胃受遏,气机郁阻,宣降失常,壅结耳窍,葱笼闭塞,每致耳聋不聪。症见耳胀闷堵塞,听力下降或重听,耳鸣如刮风声,或见头痛咳嗽、发热恶寒等外感之状。鼓膜凹陷、混浊,或充血,或鼓室积液。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治宜行气启闭,通窍  相似文献   

18.
视神经萎缩辨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神经萎缩是眼底病中的疑难病证,多由于感染、营养不良、眼部外伤、药物中毒、颅内肿瘤或继发其他疾病,损害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或其轴突,以致视神经萎缩。视神经萎缩属于中医学"视瞻昏渺"、"青盲"等范畴。可由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或热留经络、目窍郁  相似文献   

19.
脾胃的升降,对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的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可以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各种正常生理功能,若脾胃的升降出入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也不能排出,继而可发生多种病证.故治疗脾胃疾病应着重调理脾胃的升降功能.  相似文献   

20.
郁火证是因阳气被遏而导致的一种热性病证。该证的病位在脾,主要病机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调,阳气壅滞于脾土无力升发,郁久而发热。郁火主要乘袭人体之眼、耳、口、鼻、咽喉等官窍及肌表皮肤,出现肤灼窍热之症。郁火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西医治疗为对症治疗,相对局限,而中医药治疗具有辨证治疗、异病同治的优势。仝小林教授秉承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认为郁火证与中焦有密切的联系,主张从脾论治该病,以升阳散火、甘温除热及益气升阳、清热化湿为治疗法则,宣发阳气而散郁火,以保证中焦气机升降正常为要,为临床治疗郁火证提供了具体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