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以人体解剖学基础考证《黄帝内经》中有关三焦的实际结构,发现三焦是以胰腺为中心的一系列解剖结构。首先,三焦是六腑之一,"从三焦注胆"确定了六腑之三焦就是胰腺,命名为胰腺三焦。"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中的三焦,是指由胰腺标记的消化吸收中心,命名为胃肠三焦,其中胃为上焦,胰腺所连接的十二指肠为中焦,小肠的近十二指肠段为下焦。三焦同时是人体的主要体腔,胸腔当中的纵隔属于上焦,腹膜腔属于中焦,腹膜后隙属于下焦,命名为体腔三焦。"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是指胰腺三焦和十二指肠所处的腹膜后隙,命名为膜后三焦,是下焦所属解剖空间的一部分。《难经》对膜后三焦的生理功能有完整论述,弥补了《黄帝内经》只强调盆筋膜间隙为下焦体腔的不足。胰腺三焦是消化管道内体液的主要来源,体腔三焦承载和调节体内的细胞外液,体液的调控是在肾的主导下,体腔三焦与膀胱协调完成的,其中胰腺三焦参与体液调控的机制可能与Na+的摄入有关。  相似文献   

2.
详细介绍半腹膜外子宫切除手术步骤,对27例半腹外子宫切除,并于腹膜外,盆腔内置T型血浆引流管的临床观察,证实该术式具有对腹腔干扰少,可防止腹腔感染,有利于盆腔、腹膜与膀胱间的渗血渗液引流,使术后吸收热不高,膀胱侧窝炎并发症少,有利于手术切口愈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三焦与四街     
三焦和四街是人体重要的体腔和间隙,是承载和聚散卫气的体内空间。其中体腔三焦是人体的3个体腔,上焦是以纵膈为中心的胸腔体腔,中焦是腹膜腔,下焦是腹膜后结构的总称;与现代解剖相似,《黄帝内经》将腹膜后结构分分别命名为三焦和下焦,具体将以直肠周围间隙为中心的盆筋膜间隙命名为下焦,将以胰腺为中心的腹膜后隙称为三焦,本文命名为膜后三焦,下焦所属的腹膜后结构是发生、聚集、输布和排泻卫气的中心。四街是上焦和下焦体腔的延伸,腹气街是下焦体腔延续到体壁的腹膜外筋膜的间隙,胫气街是下焦在下肢前、后骨筋膜腔中的延续;胸气街是上焦体腔延续到体壁的胸内筋膜的间隙,头气街是上焦在头颈部筋膜间隙中的延续。三焦和经脉是卫气聚集和输布的主要途径,当经脉在四末出现阻滞不通时,人体会启动四街以分散卫气在体腔当中的压力,因此,治疗四街病变不仅要针刺《黄帝内经》对四街定位的部位,而且要治疗经脉在四肢远端的瘀阻。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是对卫气独行理论的概括,也是对人体寐寤节律内在机制的说明。然"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的内涵及其内在机理至今阐而未明。针对"太阴"之阴指营气,"太阳"之阳指卫气的观点,笔者认为,《黄帝内经》中言明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的是卫气,营气在人体的运行未有明显的昼夜时间节段性。关于太阴、太阳指代为何,笔者经过统计认为,太阴多指代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仅有三处明确肾为"阴中之太阴";太阳指代足太阳膀胱经占半数以上,而肾在《黄帝内经》中的指代呈现多样化,且与少阴对应最多。关于为何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笔者认为,太阴主内是由肾主蛰、为封藏之本决定的;太阳主外是由足太阳膀胱经的气化作用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盆腔脓肿是腹腔手术后最常见的一种残余脓肿,由于半卧位时盆腔是腹腔的最低部位,因此腹内渗液或脓液易积聚于此,形成脓肿.本病最多见于阑尾穿孔手术后,但上腹部或盆腔手术后也可发生.女性患者脓液多积聚在直肠子宫窝,男性则多在膀胱直肠窝.由于盆腔腹膜的面积较小,且吸收毒素能力较低,因此全身症状往往较轻,而以局部刺激症状为主.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3):19-22+封三
目的结合膀胱压力指标,研究腹腔热灌注化疗中灌注液使用的量与腹腔压力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19年3月本院胃肠外科行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治疗的病例行HIPEC之前进行一般情况收集,并在热灌注时监测患者膀胱压与腹腔灌注液量的关系变化,并记录灌注期间的两根出水管路的通畅信息。结果期间我科共行收集有效相关HIPEC治疗病例32例,病因胃癌10例、卵巢癌7例、黏液癌6例、肠癌5例、腹膜癌3例,子宫内膜癌1例。男14例,女18例,中位年龄53岁(33~75岁),通过这些病例的数据获得腹腔灌注液与膀胱压的趋势线:Y(Y为膀胱压,cmH_2O)≈1.067X+0.345X~2(X为腹腔灌注液,L)。膀胱压为0~2.0 cm水柱时,盆腔引流管通畅率为46.9%,脾窝引流管通畅率为37.5%,两者无明显差异,两管均通畅率为21.9%。膀胱压为2.1~4.0 cm水柱时,盆腔引流管通畅率为78.1%,脾窝引流管通畅率为71.9%,两管均通畅率为65.6%,当膀胱压为4.1~6.0 cmH_2O或更高时两管均通畅率为100.0%。结论 HIPEC治疗过程中,承载主要作用的腹腔灌注液与腹腔压力存在二次函数关系。本研究发现,维持腹内压在4.1~6.0 cm以上时,能保证腹内灌注液的循环通畅。本研究为初步的单中心研究,仍需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来验证。  相似文献   

7.
"邪气"亦称为"虚邪",是《黄帝内经》病因学核心范畴。邪气亦称虚邪,两者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性质指向、发生背景、致病时机等认识。邪者斜,是指自然气候中非时令之气,具有致病性;虚邪的概念源自运气理论,是指中运不及、本位气虚引动其他时令的气候来至,又称为胜复之气。对邪气、虚邪进行深入解读,对正确阐释《黄帝内经》的病因学理论,以及充分发挥其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异位子宫内膜累及盆腔腹膜或/和盆腔内生殖器官的病变。重症异位病变往往侵及宫骶韧带、肠管、膀胱、子宫直肠隔、盆腔腹膜,造成广泛粘连,封闭子宫直肠陷凹,引起各系统临床不适。2005年6月~2006年11月,笔者应用电视腹腔镜技术,创新取膀胱截石位,在台下助手阴肛指诊指引下手术治疗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6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太阳病蓄血证病位、病因病机等若干问题。[方法]从历代伤寒注家对太阳蓄血证病位多认为血蓄于膀胱腑等争议问题出发,逐层剖析并明确4个相关问题,阐明太阳病蓄血证含义、病位、病因、病机等。[结果]首先,"小便自利"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不在膀胱腑,伤寒注家认为"血蓄膀胱"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下血"非指小便出血,主要是指瘀血从大便而出,也指女性胞宫疾病所致下血;第三,"热结膀胱"的膀胱非指膀胱腑,而是指下焦少腹部位;第四,"热结膀胱"与"热在下焦"的内涵相同,重点是在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即太阳伤寒表不解邪热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或是太阳心顺传入厥阴肝以及少腹胞宫,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第五,下焦之具体病位当在太阳心之里小肠、厥阴肝之里少腹(包括胞宫)。[结论]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不在膀胱腑,而在下焦少腹部位。其病因病机为太阳伤寒表不解,邪热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或是太阳心顺传入厥阴肝以及少腹胞宫,瘀热互结于下焦。  相似文献   

10.
现将输卵管结扎术中的失误及防治方面的体会进行整理探讨,以便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质量。1膀胱损伤大多数由于术前未嘱咐受术者排空膀胱,而且手术切口低于耻骨联合上两横指;也有因盆腔内有炎症致使膀胱高位粘连等原因,术前未查清,再加之术者对局部解剖不熟悉或不负责任,粗枝大叶把膀胶壁当腹膜切开。一般地讲.腹膜较薄,血管少且透明,而误将膀脱当腹膜切开时,立即有大量液体溢出,且找不到腹腔内容物。见有光滑的膀胱粘膜面,则应明确为膀胱损伤。此时术者和助手不要紧张,以免给受术者造成不必要的思想负担。…  相似文献   

11.
1983年以来,在充分选择下采取经膀胱底分离的方法,做腹膜外剖宫产手术87例。此种手术,有防止羊水和血液等进入腹腔干扰胃肠功能,防止术后腹腔和盆腔粘连作用。适用于临产宫内感染或疑有感染的病人,经过观察87例病人术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盆腔蜂窝组织炎又称盆腔结缔组织炎,是指腹膜以外的子宫旁、膀胱、直肠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发生的炎症。由于炎症发生的具体部位不同,可分为子宫旁蜂窝组织炎、阴道周围炎,以及子宫颈、膀胱、直肠周围炎等。根据其发病经过,又分为急性蜂窝组织炎和慢性蜂窝组织炎。  相似文献   

13.
<正>"提壶揭盖"法在《中医大辞典》~([1])解释为通过宣肺或升提以通利小便的一种借喻。该理论最早源于朱丹溪,在《名医类案》中载有其治疗医案:"一人小便不通……此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以药大吐之,病如失。"~([2])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若津液输布不利,则水湿潴留,至无尿、无汗等。通过宣发肺气,使小便通利,从而治疗膀胱尿潴留等  相似文献   

14.
盆腔炎又称女性盆腔生殖器炎症,泛指女性内殖器(包括子宫、子宫内膜、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所发生的炎症。腹腔灌注法是利用腹腔穿刺术,将抗炎药物注入盆腹腔,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内生殖器官,并通过腹膜吸收入血循环,再次作用于患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根据《黄帝内经》有关卫气的描述,重建卫气体内循行的模型。卫气是人体消化食物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虽然卫气是发酵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但卫气是维持生命和生理活动的重要功能物质。卫气产生于消化道,除少量被滞留在消化道中,大部分被释放到肠道之外的体腔和间隙当中:其中少量从腹膜内位肠段被释放到腹膜腔内或主干动脉的动脉鞘当中;绝大部分通过腹膜间位和腹膜外位的肠段释放到腹膜后隙当中,并通过横隔上的裂隙分布到纵隔。充斥在腹膜后隙和纵隔当中的卫气继续分布到体壁和四肢当中,分布于深部结构间隙的卫气受所属经脉的调控,分布于皮肤和腠理的卫气隶属于三焦经和膀胱经,并受上焦体腔的调控。卫气依靠直肠排气与腠理排汗两个环节向体外排泻。  相似文献   

16.
<正>盆腔包裹性积液又称盆腔炎性包裹性囊肿或盆腔腹膜囊肿,多发于育龄期妇女,常继发于盆腔炎症或盆腹腔手术,以腹疼痛、腰酸、肛门坠胀不适等症状为主[1~4]。本病通过B超、CT以及盆腔手术发现并诊断[5]。目前临床治疗,多以手术、B超穿刺抽液或穿刺、超短波、音频电疗等物理疗法[6]为主。B超下穿刺虽具有一定优势,但临床观察发现,该治疗方式复发率较高。腹腔镜手术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等优势,但其操作空间较为窄小,对处  相似文献   

17.
<正> 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指的是CAPD(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在进行这项治疗时,通常的作法是利用液体本身的重力作用,将装在塑料袋中的透析液经过腹膜透析导管注入腹腔,使其停留在腹腔中一段时间,以便发挥透析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使腹腔中透析液在虹吸作用下返流到原来的塑料袋中,这时便可用新的塑料袋装腹膜透析液袋来取代装有腹腔引流液体的旧袋。随着腹腔灌洗液的不断丢弃,机体的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也就得到了清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经腹腔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再造膀胱腹膜反折,减少腹腔污染及术后腹腔脏器黏连的临床价值。方法常规进腹,于膀胱上2cm处打开腹膜进入腹腔,探查子宫及双附件,横弧形打开子宫膀胱腹膜反折下推膀胱,暴露子宫下段,用0~2可吸收缝合线将膀胱腹膜反折上缘与腹壁腹膜上缘连续缝合,隔离腹腔与手术野。切开子宫下段,按分娩机制娩出胎儿及附属物,缝合子宫,清洗切口,将腹壁腹膜下缘与膀胱腹膜反折下缘缝合3~4针于腹膜上缘。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6 .5min,术中出血平均240mL,术后排气时间平均19 .6h。结论改良经腹腔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损伤小、排气早、术后病发率低、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9.
邵连玉 《黑龙江医学》2004,28(3):207-207
根据全国妇产科第十二届专题学术有关剖宫产的指征、术式以及抗生素应用问题探讨指征 ,总结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选择 ,以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总结如下。1 术式选择在《妇产科学》教科书中介绍的古典式、腹膜外及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是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行之有效。近年来 ,剖宫产术式的变化较大 ,新式剖宫产术、周氏剖宫产术等广为应用。无论采取哪种术式 ,都应以母婴安全为前提。在国内外基本上以子宫下段的剖宫产术为主。腹膜外剖宫产术步骤繁琐 ,不易探查腹腔 ,在我院已淘汰。一般在宫口开全 ,胎头深而向盆腔进…  相似文献   

20.
全盆腔脏器切除术(total pelvic exenteration,TPE)是指整块切除肿瘤及远侧的乙状结肠、直肠、膀胱、远侧输尿管,男性前列腺及精囊腺,女性包括子宫、阴道、转移淋巴结、盆底腹膜、肛提肌及会阴组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