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取象运数的象数观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包括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更是中医学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方法。它是中医学思维认识的起始阶段,使认识达到主客一体、物我交融的思维境界,使中医理论思维呈现了整体动态观的结构图式和运行模式,显示了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智慧,形成了自身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2.
医学文化基因包括思维基因和价值基因。文化基因差异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中医观物取象,西医实体求原;中医重视生命的时间特征,西医重视身体的空间特征;中医注重意象思维,西医注重抽象思维;中医追求至善,西医提倡求真。文化基因有效传承是中西医文化基因优化重组的前提,文化平等交流是中西医文化基因优化重组的条件。实现观物取象和实体求原的优化组合、时空并重的优化组合、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优化组合、至善和求真的优化组合是现阶段中西医文化基因优化重组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医原创思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在认识论上,中医学以整体关联的视角,以虚实互见、多态模式的思维,以关系求衡的思维认知自然生命。在方法论上,中医学主要包括司外揣内、活体取象,实体求证以及内求体悟的认知方法,它告诉人们用什么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和健康观。  相似文献   

4.
从认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特质及其具有的鲜明特征入手,阐明了悟性思维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主要思维方式,也是中医思维的主要方法,其具有鲜明悟性特征,是今天中医学者认识疾病、立方遣药、推进中医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提出培养中医大学生的悟性思维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认为中医大学生应从熟读古代经典、避免学习中固有的理性思维与悟性思维的冲突、积极投入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实践等方面加强悟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张敏 《河南中医》2011,31(8):839-840
中医学理论中的"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如整体思维模式中的气一元论,轻器重道的传统观念,认知特点中的主客合一,思维方式中的观物取象,程式化的思维特征等,都对中医"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谭颖颖  刘昭纯 《陕西中医》2011,32(9):1196-1198
整体思维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起主导作用,其影响力渗透到中医养生理论的方方面面。受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医养生建构了独具特色而又充满哲学智慧的养生理论,顺应自然养生观、形神兼顾养生观、精气神养生观、五脏六腑养生观以及调畅情志养生观,均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文对整体思维模式对上述养生观的建构影响进行了剖析,以揭示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养生理论建构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鲁艳辉 《中医药导报》2019,25(10):23-26
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是叙事医学在中国医学中的实践应用。以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等叙述文本为研究对象,就"天人关系""阴阳思维""中和思维""象数思维"等中医叙事理论的重要性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叙事医学并不完全是现代西方的新的医学模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具有典型的东方叙事医学的文化特色。《黄帝内经》叙事医学作品的文化特征研究,对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医典籍与文化十讲》通过典籍、生命、疾病、养生和本草五个专题,对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进行了重点阐发.从中医教育而言,该书具有以下特点:强调中医典籍学习对于全面了解中医知识体系以及中医传承发展的意义所在;以生命观展现中西医学与文化的差异,将中医学的生命观作为理解与把握中医学理论特质的重点与核心;以疾病、养生、...  相似文献   

9.
中医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主要有:着眼文化的中医文化研究较多,时代亟需立足中医的系统中医文化研究;对于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主体部分、实力部分的认识研究高度、深度不够;中医学被肢解,核心价值被分解。当前中医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有:立足中医学的中医文化系统研究;中医文化的内核(核心价值体系、普世价值观)研究;中医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特别是中医文化在当前对于医学的意义,对现代科学研究思想方法的影响以及对于科学标准科学化的意义,对于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影响和意义,对于发展观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国际化的意义,对于中华民族、中国人特质基因(思想思维、气质行为等)构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医诊疗的特色优势在于中医思维,而中医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思维的组成部分和有机统一,是独特的人文和生命医学模式。在医学生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树立中医思维与强化临床技能同样重要。本文针对中医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学情现状和心理特点,认为对中医思维的培养要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夯实中医基本功、用中医药的思维发展和评价中医,在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要勤求古训,重视经典学习,将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取象比类等思维融入诊疗过程中,以培养辨证施治能力为导向和目标。此外,还应为学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机会,使其学有所用,并能持续学习和反思,以促进中医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中医养生观是富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论,但以往通常认定它源出道家思想。本文则认为,道家的寡欲观与中医的节欲观并不一致,中医养生观实与儒家和杨朱之说一理贯通。  相似文献   

12.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用于阐释分析人体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成为理解中医其他概念的切入点,其表述和分析普遍包含着两分法、矛盾法、过程法、联系法、实践法等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典型的辩证思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中医理论,在失去原有文化环境的情况下面临着认同危机。尽管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对中医阴阳学说的解读会有所不同,但中医辩证思维的内核没有变,其整体观、运动观、普遍联系观点都是科学的,经得起时代变迁考验的。阴阳学说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解读,要突破以现代科技手段来分析阴阳的思维困境,回归中医的哲学本质,以现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气一元论"是以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在"气一元论"思想体系中,气是哲学、医学乃至整个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最独特、最高的范畴,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本质结合点,是中医理论体系整体观、功能观、运动观特点形成的哲学基础,以此产生了整体思维、取象思维、变易思维等思维方式,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建构,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近一百多年来,西医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医学,引发了中医"科学与否"和"存废之争"的思考与实践,造成了中医课程设置西医模式化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位,导致中医传统文化传承的中断。其直接的后果是中医从业人员思维方式异化、经典理论知识碎片化和人文素养下降,动摇了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文章认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重建中医整体思维和理论自信,是中医学传承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原创思维方式。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与实践方式的医学科学,其理论体系不仅具有医学与科学的属性,更是同样具有文化属性,几种属性的相互融合正是中医学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独特之处。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即指中医学理论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哲学思想,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形式、内在结构与基本框架构建的影响,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医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二是中医学之核心观念,三是中医理论中所借用的哲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开展中医学理论文化内涵研究的目的并不仅在于弘扬中医文化、普及中医知识,其更具有阐明中医学术之根本传承、引导中医未来之发展方向、彰显中医文化之时代价值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其灵魂深处蕴藏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脉搏跳动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价值.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的生命认识、根本理论、养生智慧和临床技能等.无处不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王华楠  邓中甲 《河南中医》2006,26(11):10-12
中国艺术思想、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均源于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心物一体的思维模式是中国艺术家以心物感应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气活力、气韵流动的基础。中国先师在心物感应中感应大自然的气势、气运,并运用在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经脉气机状态的脉象的描述上,以反映人体气机的生理与疾病状态。中国艺术“气韵生动”启示我们,在脉诊中体会感悟受病邪影响的气机变化,是中医诊治疾病从外知内、推导病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脾胃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应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辨治胃癌的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试将传统平衡哲学理论思维与中医脾胃学说相结合,根据胃癌的病因病机特点,构建“求衡复运”理论内涵与外延,并在进一步隐喻认知下,基于中医学整体观、恒动观、身心一体观,从理论内涵、核心思想、临床应用等角度探究“求衡复运”理论在中医药防治胃癌中的临床意义,旨在通过探讨“求衡复运”理论的构建,为胃癌中医药辨治提供更为全面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与阿育吠陀同为东方古老的医学体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为中印人民的生命认知、健康医疗、养生哲理,乃至全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和阿育吠陀同为数千年来人民和医家的集体智慧大成,经过长期对人类生命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风格各异但理论相似的两种医学体系。通过比较中医与阿育吠陀对宇宙和人类生命的认知,梳理两者在生命存在观、生命特质观、生命价值观、生命超越观4个层面的观点,并形成互鉴和类比,力求为中印传统文化的对话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传统人文素质的匮乏,而中医学子的个人素养和对中医学的深入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