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研究瘀血体质对瘀血证的易发性及瘀血、内风病证的关系,探索瘀血体质与内风病证发病的关系,提出瘀血体质者是内风病证发病的易感人群,并对其从多角度干预,以降低其内风病证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外感发热患者中医体质与发病季节、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调研712例外感发热患者发病时节、中医体质分型、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资料,总结中医体质与发病季节、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外感发热患者以风寒束表证与风热犯表证为主,冬春两季以风寒束表证为多,其中气虚体质与阳虚体质表现明显,夏秋两季以风热犯表证与暑湿袭表证为多,其中痰湿体质、湿热体质和阴虚体质表现明显。【结论】外感发热中医证型分布以外感风、寒、热、暑邪为主,体质偏颇与中医证型、发病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对于体质不同的外感发热患者,在不同时节其预防和早期诊治的侧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3.
雷丰在外感时病辨证中强调要知时论证,注意运气情况,分四时论病,辨别了新感病证和伏邪病证,从时令角度探讨六气之常、六气之变导致疾病的发病情况。雷丰认为,治时令之病,宜乎先究运气,他发现季节和节气与疾病发病相关,并以季节、节气划分和命名外感病,总结不同季节、节气病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规律,在临床辨证时,也时刻注意时令天气。雷丰为外感时令病的辨证分型和依时论治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湿热体质与疾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湿热体质与疾病的发病、辨证、治疗用药角度,研究与探讨湿热体质与疾病的关系.认为湿热体质与湿热证既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又具有密切的关系.湿热体质是湿热病证发病与否的重要因素.湿热证反映了湿热体质的特征,治疗湿热证本身对湿热体质亦起到了调节作用,使湿热体质趋于正常.若使用中药对湿热体质进行调整,就可能减少湿热证的发病率.历代医家治疗湿热病的方法和有效的方剂为我们寻找干预湿热体质的药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文献中,逆传与逆传心包常被混同使用。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可知,逆传之名首见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外感病传变的反常情况,与顺传相对而言,病情迅速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传变方式。逆传心包为清代叶天士《温热论》首载,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之后不从卫分顺传气分,而径入心包,扰及心神的病理变化。在指温病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和三焦病证的传变时,二者可以通用,但逆传心包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以上两证,而逆传则可适用于所有外感疾病。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探讨中医体质类型对小儿肺炎发病及病理过程的影响及影响机制,从而预防小儿肺炎的发生,减少并发症,得出结论:小儿肺炎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密切:阴虚质小儿易患肺炎;阴虚质患儿易表现为“咳嗽之风热犯肺型”、“肺炎喘嗽之风热闭肺型”、“发热之外感风热型”;阴虚质患儿易并发心肌炎.  相似文献   

7.
雷丰《时病论》强调祛邪外出、保护正气,注重调畅气机,因时因人辨证用药。根据伏气病病性复杂、多见里证、传变迅速、趁虚而发等特点,多从标本二字立论,以里证为本、表证为标,注意祛邪与补正治法的合理运用。对于新感病证,主要是区分轻重浅深和辨别兼夹邪气,充分考虑了时令气候、病因病机、病证兼夹、患者体质等因素,尤其是关注病势发展,避免失治入里。雷丰论述的伏邪发病并不局限于伏寒之温病,而是全面涉及了伏风、伏暑、伏湿、伏燥、伏热等诸种邪气,对多种伏气病治法的探讨较为深入,特色鲜明。其对新感病证的治疗,知时论证,辨体立法,思路清晰,全面系统。雷丰对伏气病和新感病治法的相关论述,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体质相关内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证命名分类到发病,传变、辩证治疗及病证自愈论述了《伤寒论》注重体质的学术思想。论述方法上,有直述体质的,如“强人”、“血弱气尽”"本有寒”等,但更多的是取寓理于事的方法。通过实例,提示体质的内涵。剖析出体质与疾病发生,传变、辨证治疗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对雷丰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雷丰《时病论》对外感热病的变证、兼夹证、危重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临床需考虑时令气候之变和失治、误治之变,尤其是时令气候既影响人体正气,也影响病邪毒性。诊治兼夹证需分析内外多种病邪夹杂和患者体质因素,如痰体、阴虚之体、阳虚之体等。雷丰尤其重视危重证的诊断和治疗,从症状、脉象等判断外感热病的危重证,对温病、温毒、痢疾等危重证进行了描述,认为温病大热无汗则死,指出治疗外感危重证首要是辨明病性之寒、热、虚、实,并及时根据病势变化和疗效反馈来调整治疗思路,擅长清凉透邪治疗温病,强调不可误补。雷丰对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诊治经验,对外感病的治疗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中医证型体质以及与发病季节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急诊收治的134例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患儿不同中医证型(风寒束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风热犯表证、寒热夹杂证)与体质的关系和发病季节的关系。结果 134例患儿中风寒束表证46例,风热犯表证36例,寒热夹杂证22例,暑湿袭表证19例,卫气同病证11例。暑湿袭表证主要出现在湿热质和痰湿质的患儿中,风热犯表证和卫气同病证的患儿以阴虚质所占比率较大,风寒束表证表现的患儿主要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的患儿所占比例较大。冬季发病患儿为最多,达57例,秋季为30例,夏季为27例,春季为20例,冬季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发病(P0.05)。夏季患病的患儿主要体质为痰湿质和湿热质为主;秋季患病的患儿主要体质为阴虚质为主;冬春季患病则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患儿为主。结论儿童体质决定了患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证型,且患儿不同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中医体质与辨证论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体质与辨证论治的相关性,着重在体质与病邪易感、从化,对病证演变、转归、预后,以及论治原则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病证随体质而转化,体质是产生病证异同的关键,论治原则必须从于体质。体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六经辨证,是依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传变关系而应用的一种辨证方法。这里的伤寒病,是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引发的外感病证。由于风寒侵犯人体后,大多从表入里循经传变,将病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六个证型,  相似文献   

13.
外感热病“卫前证”基本表现及对策浅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上工治未病”,这对发病急、传变速及险证、坏证丛生的外感热病来说,尤为重要。笔者曾在《外感热病传变形式今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卫前证”的新概念。[1]。而所谓“卫前证”,系指外感热病在典型的卫分证(太阳表证)尤其寒热出现之前,病人的一些病证,它们也的确是存在的。现结合笔者十多年的外感热病临床实践并参阅有关文献记述,对“卫前证”的基本表现及对策,作一专题讨论。 全身症状:如全身违和,疲乏无力,肌肉关节疼痛,食欲减退,其见于许多外感热病,如伤风感冒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湿温(肠伤寒)与疫性湿温(斑疹伤寒)[2]、肾性疫斑热(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  相似文献   

14.
加味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认为该病证上要是山丁消地功能紊乱,消化液减少,酶的活性减低所致。小儿厌食证是一种常见病证,虽无生命之虞,但山丁小儿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时期,若长期不能正常进食.终因营养不足,不能适应机体的需要而影响生长发育,或变生它证。小儿厌食证除见有长期厌食外,还常伴有神态呆滞、口渴欲饮、大便不调、形体消瘦、面色不华、多汗、易外感等症。其病机总属脾胃虚弱、纳化失司。治疗当从补脾胃、开胃气、助纳比着手。笔者通过十余年来对上百例小儿厌食证患儿…  相似文献   

15.
丁樱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紧密结合小儿体质特点,注重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强调治疗一定要用药及时准确;临证用药不拘寒温,根据小儿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情况灵活掌握;在正确辨证基础上,处方轻巧灵活,擅于使用经方和温病名方及散剂化裁;治疗用药中病即止,强调祛邪不伤正,邪去重顾本;注重饮食因素对小儿外感热病发病及预后的影响,提出治疗要顾护脾胃,重视饮食调理。丁教授指出,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辨证用药及调护方面唯有紧密结合小儿的生理、病因、病理特点,方能获得佳效。  相似文献   

16.
以伏气温病立论,结合虚劳理论,系统论述了艾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则,并通过临床疗效验证其证治规律,认为艾滋病的病因类似于温病理论中的杂气,证候分型可总括为内伤杂病证型和外感热病证型.治疗内伤杂病证型应以内伤杂病治则为纲,兼以凉血解毒、辛凉发散,以保存正气、杀灭邪气为要;治疗外感证型应以六经、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为纲,兼以益气养营,以截断传变、防止闭脱为急.艾滋病各种复杂的症状在长期的病程中有规律可循,治疗中应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已病防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的相关因素,探讨发病后证型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外感病的诊治提供思路。方法:选取75例上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信息采集、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相关因素、证型分布,建立数据库,通过统计学分析证型与年龄、季节、体型、体质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所有病例的证型与年龄、季节、体型之间的相关性分析,P>0.05;而证型与体质之间的相关系数r=0.790 7,P<0.000 1。结论: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与体质相关,痰湿体质者更易感受外邪而发病。故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不应单纯针对病原微生物,宜结合患者体质给予综合治疗;加强锻炼提高自身防御力有助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伤寒论》太阳病篇证候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厦用规律。 方法:用频次法计数太阳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中药出现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中药使用规律。 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太阳病本证以发热、恶寒为主症,常伴有头痛、无汗、项强、脉浮紧和身痛等表现,兼变证可以分为以汗出、气喘为主的肺系病证,以脘痞、腹泻为主的脾虚病证和以便秘、呕吐为主的胃家证候;从方剂和中药使用来看,桂枝汤是太阳病的主方,麻黄配杏仁,大黄配芒硝,白术配茯苓,附子配干姜以及柴胡、黄芩配半夏、人参为太阳病兼变证的常见配伍,分别用于治疗肺系、胃家、脾虚、肾虚和少阳病证。 结论:《伤寒论》太阳病篇以表证为主要见证,桂枝汤为其主治。症状、药物的使用揭示了外感病上、中、下三焦的大致传变规律,方剂的使用则反映了外感病由卫分深入气分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脾胃学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疏理中医藏象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初步提出"脾胃为脏腑核心"之观点;认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关键所在;善治病者安脾胃可以调五脏、和气血.并根据湿邪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治疗脾胃病证祛湿药物的应用,提出脾胃与湿邪密切相关,两者致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无论外感、内伤,脾胃病证的治疗均不离健脾祛湿行气之常法.同时,以"天人相应"为依据,从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及体质差异,指出南、北方脾胃病证在病邪易感及治法、用药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0.
产后外感是产后的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产后外感往往病机错杂,处方用药与一般外感不同,有其临床产后外感疾病的论治特色。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有关治疗产后外感有其自身的证治特点,如鲜明的审证求因,较完善地体现了产后外感病辨证施治的精神,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剂,早期治疗以免变生它证,注意饮食和日常调摄等,对后世妇产科发展及治疗产后外感病证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