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纵横证首见于《伤寒论》中,肝木疏泄失常,肝邪乘脾,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此属于纵证;肝邪旺盛,木旺而侮金,肝邪侮肺,可导致一系列肺系症状,此为横证.纵横二证虽症状不同,但皆为肝经实证,病位在肝,故治疗上均应从肝着手.肝以条达为顺,肝气条达则气血通畅,土木平和.若肝气郁而不行,则会导致血脉瘀滞、肝气乘脾、痰湿内生,从而阻碍气...  相似文献   

2.
脾虚,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本文对脾虚证引起的机体物质代谢变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肝气不畅,气血失调,上犯于脑而致中风。临床可以疏调气机学术思想论治,即以疏调肝气为主线,佐之补肾、调和脾胃。首先,以疏解肝郁、调畅气血之药为君药;同时,后天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易致中风后诸证变生,治疗时应辅以益气健脾养血之药。最后,先天之本肾,藏精生髓,髓足则脑充,治疗时当辅以补命门、益精气、强筋骨之药。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可出现气虚络瘀病机变化,肺脾肾气虚为本,血络瘀阻为标。认为本病气虚络瘀病机演变过程为久病耗气伤阴,进而导致气阴亏虚,子病及母,肺气亏虚,脾气亦不足,脾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后天失养可致肾气亦不足。同时,脾气不足,水液运化失常而致水湿停聚,聚而为痰,亦可导致痰浊阻肺;肾气亏虚,纳气失常,可出现喘息气促。气虚久病入络,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迟缓而致血液瘀滞不行。  相似文献   

5.
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具有疏泄功能 ,在正常的情况下 ,才能使气机调畅 ,肝气有上升之路。只有在肝气功能健全、强盛的情况下 ,肝气才能顺其本性而上升 ,不然则气不升为病 ,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和肝气虚弱导致肝气不升。肝气不升不能助脾气主升 ,脾运化功能失常 ,故消化不良 ,泄利下重。肝气虚表现为气虚症状 ,表现为疲乏无力、自汗短气等。明确了肝气不升的病理、生理 ,治法确立就不难了。《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因而 ,肝气不升 ,可以升提肝气法治疗。具体分述如下 :( 1 )肝失疏泄肝气不升 ,以疏气升提法 ,《…  相似文献   

6.
1中医脾虚证的辨证要点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有统血之功,前贤医家认为:"脾气得安,五脏受荫,脾气虚弱,则百病由生。""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黄元御在执中治本论中说"……脾胃气血精神之化源,赖以升降的轴心,中气旺则阳化有源,阴生有本,气血因之充旺,精神因之而交泰,一旦中气升降窒塞,脾土因之而下陷,胃土因之而上逆,阳化匮源,阴生乏本。"  相似文献   

7.
肠道疾病的主要症状有腹痛、泄泻、便下脓血及便秘等。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小肠主转输清浊、大肠主传送糟粕,这些脏腑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精微的输布。若因外感寒湿热邪,内伤情志饮食,致使脾、胃、大小肠的功能障碍,运化失常、则可表现为大便异常、或泄泻、或便秘、或便下脓血。同时,脾、胃、大小肠均居于腹中,这些脏腑因外感内伤而致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不足以温养,又能产生腹痛。此外,肝气横逆,克伐脾土,或肾阳虚衰,不能暖脾,均可导致脾运失健而泄泻、腹痛。肠道疾病的常见证型有大肠湿热、肠腑实热、  相似文献   

8.
鼓胀治验     
1 肝郁气滞、湿停水聚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唯有肝气舒畅,则脾升胃降,纳运正常。若精神剌激,或情志抑郁,则肝之疏泄失于条畅,生发之气违和,可导致气机阻滞,瘀血内生;木郁侮土,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气血水湿停滞,  相似文献   

9.
试述从肝论治中气下陷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从肝论治中气下陷证。认为中气下陷证虽为脾胃虚弱、气相不调、升降失常所致,但“肝为脾之主”、“肝内升降发始之根”,其制在肝,肝气不能疏达升发是脾气不升的病机关键。临床治疗证明从肝论治中气下陷证,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临证之际,常将带下病分为5种基本类型以治之。1升阳除湿,补脾胃之源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思虑过多,情怀抑郁,肝气乘脾损伤脾气,运化失常,水谷之精微不能上输以化血,反聚而成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冲、带、胞脉而为带了。症见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无臭味,绵绵不断,面色就白或萎黄,或四肢无力精神疲倦,或纳少便请,两足跄肿,舌谈苔白或腻,眯缝弱。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使脾气健,湿浊除,则带下自愈。方用完带汤加减。白术509,山药509,人参10g,白芍159,甘草7sg,陈皮159,黑芥稳7.sg,柴胡159,车前子15g,升…  相似文献   

11.
失眠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脾不能化生血液,血不养心、心不藏神则失眠。归脾汤针对于心脾气血两虚证失眠,诸药配伍心脾共调,重在补脾,气血同补,重在益气,使脾气旺而血有所生、血有所统,血脉充则神有所舍、血有所归,则夜寐可安,心神可养。  相似文献   

12.
王老师认为崩漏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多变,但总因肾、肝、脾三脏失调,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从而使子宫藏泻失常所致。临床治疗中抓住冲任不固之根本,采取调肝以调节疏泄,固肾以助其封藏,使肝肾开合有度;辅以补脾以滋气血化源使统摄有权。如此冲任得固,经血得调,则崩漏自止。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我组对晚期血吸虫肝硬化腹水病人,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类型,辨证论治,获得一定的效果。这里,谈谈在临床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些做法。一、气郁血瘀型: 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脾主裹血而温五脏。肝性条达、脾气健旺,则人体固身之气血运行流畅,阴阳之气乃得相互调和。晚期血吸虫肝硬化腹水病人,肝气不舒,郁而化火;脾失统摄,血凝气滞。症见肝脾肿大,质硬,压痛明显,腹大如鼓,腹壁静脉曲张,两胁胀痛,皮肤可见明显蜘蛛痣;口鼻常见出血,唇有紫斑,大便  相似文献   

14.
<正> 甘温除热法是金元四家之一李柬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理论,在《金匮》小建中汤治疗虚劳烦热的启发下,并结合其本人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的。 据柬垣的立论认为脾胃是人身气机升降运动的枢扭,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相辅相成,使气机生生不息。如果由于劳倦,饮食损伤了脾胃,使脾胃气虚,健运失常,升降失常,脾气下陷,气血不得生化,以致造成血虚。血虚则心失所养而心火独盛。如病情进一步发展,脾气下陷而湿气下注于肾,肾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病、肝胆病一般均有脘腹胀满之症 ,并且多较顽固 ,难于消除。现仅就其脘腹胀满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辨治谈谈个人的体会。1 病因病机笔者认为 ,腹胀病位在胃 ,其发病与脾、肝、胆等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 ,二者同居中焦。脾主运化 ,输布水谷精微 ,升清降浊 ;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谓之“气机升降之枢 ,气血生化之源”。肝胆主人身之疏泄 ,为气机之总司。肝气条达 ,则气机通畅、升降适度。肝木与脾土相依相连 ,共同发挥着疏理气机升降 ,协调气血运化的生理功能。正因为如此 ,脾胃与肝胆健则同健 ,损则俱损。脾胃升降失常 …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了张锡纯对于肝气虚见证的阐述,肝虚不仅可引起气血运行的失常(疼痛、出血等),亦可以引起气的升降出入的失调(元气外脱、大气下陷等);并通过对张氏处方及难案的研究,认为张氏补肝主要有实脾即以理肝、通补并用及重用萸肉、黄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杨澜  刘俊保 《中医学报》2024,(3):525-528
胃癌前病变多因患者脾气亏虚,肾气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运化失常,阴液耗伤,湿蕴生痰,加之外邪侵袭,内生浊毒,久而致瘀,内外虚实合邪,复而继续损伤脾胃,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治疗胃癌前病变应以扶正补虚为本,脾肾同治,气阴双补,使机体自身祛邪外出。补益脾气是治疗的基础,要贯穿治疗全过程。利湿祛痰化浊,抑制肿瘤微环境的生成,使其向正常环境转变是治疗的重要方向。化瘀解毒使内外毒邪排出体外,从而阻断癌变,是治疗的核心环节。故健脾益气、补肾滋阴、利湿祛痰、化瘀解毒是延缓胃癌前病变进程的基本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季卫锋认为交感型颈椎病主要与外感寒湿热、内生痰瘀及肝肾、气血的亏虚有关,尽管病因病机复杂、证型繁多,论治不外乎从脾入手,选方不外乎半夏泻心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裁。脾气健则痰湿消,兼以散寒、清热之品则外感诸邪皆除;后天健则先天充,兼以补益肝肾之品,则肝肾亏虚得复;中气调则厥阴和,配以滋肾、清肝之品,则上亢之肝阳得降;脾气运则精血化生有源,兼用补益气血之品,则气血得复;脾气盛则血随气行,兼用活血化瘀之品,则瘀血诸证皆除,理法充备,收效颇丰。为进一步探究季卫锋从脾论治交感型颈椎病思想,基于脾燥湿除痰、生精化血之功,分析其健脾一法在寒湿型、湿热型、痰瘀痹阻型、肝肾亏虚型及气血亏虚型交感型颈椎病治疗上的特色,并拮取验案1则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多汗症是由于汗液分泌量超过机体体温调节及体内平衡所需导致全身或局部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疾病,归属于中医学“汗证”范畴,由阴阳失衡、津液疏泄失常所致。与众医家从心、肺、肾论治汗证不同,本文基于肝脾两脏探讨多汗症的病因病机,阐释调和肝脾对于汗证的重要意义,提出肝郁脾弱、营卫不和、阴阳失衡为其关键病机。临证多从肝脾入手,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调荣益卫为主要治疗原则,重视脏腑气血关联,健脾益气以固其本,疏肝解郁以调其气,脾运得健则益气有源,气畅血和则汗泄有道。方选逍遥散化裁,以肝木、脾土为主论治,补养后天,调畅气机,滋养五脏,调和气血,身强而神自安,气足而汗自止,肝脾同调,升降相因,五脏自和。  相似文献   

20.
"纳化"即受纳与运化的概括,是脾胃功能的重要部分,路志正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学术思想,高度概括了其调理脾胃法的思想核心,脾为运化、升清、排泄之枢,胃主受纳以降为顺,纳、化相连,脾胃合一,纳化失常是脾胃的主要病机,纳化失常可致津液不足与津液停聚之水饮、湿证和痰浊,纳化失常亦可致气血亏虚与气滞血瘀的气血病,故调理脾胃纳化可治冠心病、糖尿病、眩晕、水肿等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