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指出《伤寒论》是一部广义的外感热病学,温病隶属伤寒,仲景六经辨证、辨证求团的治疗学术思想.奠定了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基础,从而推进温病病因学的演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学心悟》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方法:从两书的辨证方法、治法治则与创立方剂三方面,分析《伤寒论》对《医学心悟》的影响。结果:《医学心悟》的八纲辨证来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并补充丰富了辨证体系;《医学心悟》创立的"医门八法"是对《伤寒论》治则治法的凝练与提高;《医学心悟》所创立的方剂也深受伤寒方的启发。结论:《医学心悟》作者是善学伤寒者,他继承了仲景的衣钵并发扬光大了中医学。  相似文献   

3.
王明炯  王文华 《河南中医》2016,(10):1680-1682
《伤寒论》太阳病的本证,包括了伤寒、中风与温病三大类,一般认为伤寒的代表方是麻黄汤,中风则是桂枝汤,可是太阳温病却没有,以致后世一直忽视《伤寒论》中的温病内容。要想弄清楚《伤寒论》中涉及温病之证,首先必须从大青龙汤入手。笔者通过对大青龙汤与少阴证进行详细的鉴别后认为,大青龙汤证是四组症状体征相矛盾的集合体:1可能会出现脉浮紧也可能出现脉浮缓;2可能出现身疼痛也可能出现身重(不疼);3可能出现烦躁也有可能出现不烦躁(但欲寐);4可能汗出也可能无汗。仲景当年写大青龙汤证时只有也只能错笺、省文:一则警醒后世,二则开三纲鼎立之局。不然,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证和伤寒表实的麻黄汤证都将被推翻。大青龙汤证如此行文实乃仲景开辨证思维一大法门。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原是一部书,即《伤寒杂病论》,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法则,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在《金匮要略》的启发下创立的,本文就这个问题做如下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探讨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认为王履论述了伤寒、温病、热病三者的区别与治疗,强调仲景立法专为伤寒而设,使温病治法脱胎于伤寒;通过阐发《内经》"四时所伤"学说,提出了据临床表现诊断病因、病机的观点;对于伤寒三阴病的或寒或热,以病邪在传变过程中是否化热为依据,《内经》所论三阴病热证是言其常,仲景所论三阴病或寒或热是言其变,两者不相悖;王履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辨析,对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进行了考辨;还对阴毒、四逆与厥、中暑与中热等病证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6.
伤寒与温病,就广义来说,伤寒是指一切急性发热性疾病;温病是伤寒中的一部分。就狭义来说,温病与伤寒是相对的,伤寒指发热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者;温病是指发热不恶寒、口渴、脉数者。《伤寒论》之"伤寒"是指广义的伤寒,麻黄汤证是指狭义之伤寒。伤寒论中包括了一部分温热病在内,但后世所发展的温病学说,已超过了伤寒论的范围,补充了仲景《伤寒论》中之不足。  相似文献   

7.
调胃承气汤出自仲景《伤寒论》,主治太阳病误汗后的阳明结实,或伤寒直中阳明所致燥实,但气滞不甚之证。到后世温病学形成,下法在温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温病条辨》载有诸多应用下法方证,运用承气汤也有颇多创新。而温病之用又与伤寒之用有不同,讲究"下不厌早"之说,又忌辛温苦燥之品伤津,故多选调胃承气汤治疗阳明热结及兼证、下焦热瘀互结证,更有"以泻代清"之用。  相似文献   

8.
吕昌宝 《中医杂志》1997,38(10):633-633
迄今为止,中医学者大都认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统观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本意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伤寒论》以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命名;《金匮要略》也是以“病”命名,如痉湿喝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等。说明仲景首先重视的是辨病。在《伤寒论》太阳病中依症状不同又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实际上中风为太阳表虚证、伤寒为太阳表实证,温病为外感温邪所致病,属于另一类型的病,故后世又把温病分为另一大类,再依次辨证为卫分证、气分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反证法的应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证法也称排除诊断法 ,用于病证的辨疑辨似。从中医考竟其起源 ,则应上溯至仲景学说。《伤寒论》中的反证法之例不胜枚举 ,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笔者拟对此进行探识 ,以窥其梗概。1 辨病与反证法《伤寒论》重视伤寒与温病的甄别。要点是“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第 6条 )。然而伤寒、温病两者初起证候颇近似 ,正如尤在泾所说 :“其脉浮身热头痛 ,则与伤寒相似 ,所以谓之伤寒类病”[1] 。况且温邪初袭肺卫 ,亦可微恶风寒 ,容易误诊失治。因此《伤寒论》提出排除方法 :“若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为风温” ,即以辛温解表 ,与热…  相似文献   

10.
伤寒和温病的理论根据同是来源于内经。伤寒论是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的证治和演变加以总结,提出了较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全面地论述了外感疾病的病理机制而依法立方。温病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伤寒论治温病的缺陷,根据“温邪致病,热变最速”的理论,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清  相似文献   

11.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毁誉参半,致其学术价值未被学界广泛重视及推广。伤寒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诸多理论和思想早在《伤寒例》中即有所论述。《伤寒例》对温病学形成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伤寒例》对温病病因学的贡献包括:扩展传统病因学认识,为后世新感温病学说之基础;对后世温病学家拓展伏气温病内涵有着积极的影响。伤寒例部分病名与后世温病学病名相关,如冬温、风温、温毒、温疟等。《伤寒例》对温病治疗学也有一定的贡献,如注重早期预防,注重三因制宜,并提出针灸治疗温病,拓展温病学治疗手段等。《伤寒例》重视疾病鉴别诊断,开寒温异治先河。  相似文献   

12.
历代不少温病学者认为:伤寒伤人之阳,故喜辛温,宜用甘温苦热救其阳;温病伤人之阴,故喜辛凉,宜用甘寒、咸寒以救其阴。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是违背了仲景《伤寒论》的原旨。事实上,仲景在《伤寒论》中无不处处指示人们要注意保护阴液。可见“存津液”在《伤寒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今就《伤寒论》中有关“存津液”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人皆认为伤寒之邪为寒,温病之邪为温(热).而曰:伤寒主温,温病主清;伤寒重视阳气,温病重视津液.故又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杂病法丹溪,热病法河间"之说.殊不知仲景既有"医圣"之名,《伤寒论》有"万世法"之称,其功岂仅独在外感哉?岂能独重阳气而忽阴津哉?仲景《伤寒论》一书,法外有法,法中有方,无论对理论研究或临床治疗的作用和意义,虽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单就阴津论之,书中重视阴津绝不在于阳气之下,处处体现了力主"阴阳和"的观点.对阴津不足、阴津受损的阐述和救治的方  相似文献   

14.
张宏瑛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793-794
俞根初(1734-1799年),名肇源,清代名医,"绍派伤寒"的创始人.俞氏在《通俗伤寒论》一书中,从广义伤寒立论,以仲景六经辨证为本,融气化学说于六经辨证之内,全面论述四时外感病的辨证治疗规律,且在仲景《伤寒论》伤寒阳明证治的基础上多有引申发挥,其主要体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中医的首部外感热病学专著,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明确了治法方药,开创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先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发展,从晋唐时期法不离伤寒,到金元时期百家争鸣,以热病论伤寒,以及明清后出现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温病自成体系.近几十年,现代医家将经典理论与现...  相似文献   

16.
正"三纲鼎立"学说由明代医家喻昌所创立,其起初受王履《伤寒论》错简学说的影响,王履认为仲景只为即病伤寒而设方,后世之人用伤寒之法治温病暑病等属于借用,并非张仲景的原意。《医经溯洄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中载:"寒之初客于表也,闭腠理郁阳气而为热……此麻黄汤之所立也;至于风邪伤表,表之正气受伤而不能通……则邪去腠理自密矣,此桂枝汤所由立也。"后来受方有执主张六经以太阳经为纲,太阳经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  相似文献   

17.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温病高热的治疗颇有独到之处,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辨证突出阳明张氏认为温病须从六经辨证。他说:“《伤寒论》一书,原中风、伤寒、温病平分三项  相似文献   

18.
<正> 自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都把温病包括在伤寒之内以后,伤寒和温病曾长期地处于合论阶段.继因多数医家在实践中逐渐地认识到《伤寒论》详寒略温,未能满足临床上治疗外感六淫疾病的需要,才把温病从伤寒中分化出来,明确地划分了伤寒和温病的界限,并进一步认识到温病有新感和伏气之分.如王道安说:"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因伏热在内,虽见表证,惟以里证为多,法当清里热为主,佐以清表之法,亦有里热清而表自解者.  相似文献   

19.
《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温病是发生于春季的外感热病,为后世伏气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仲景《伤寒论》和《伤寒例》详细论述了伏气温病的症候和治疗。诸医学名家均宗仲景和《伤寒例》的伏气温病说,认为伏气温病只发于春季,初起无恶寒表证,属里热外发型热病,是广义伤寒的一种类型,治当清泄里热,不须发表。  相似文献   

20.
经典中的"伤寒"在临床实际中随俗而变,"伤寒"的概念不断变化,渐趋宽泛,伤寒的内容不断扩充,即原来的伤寒在后世的临床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医源于疫,东汉末期《伤寒杂病论》成书源于伤寒流行的历史背景。晋至唐,出现了伤寒各家并存局面,伤寒学说呈现多元面貌。宋代伤寒的概念有所转变,从研究伤寒病转而研究《伤寒论》,出现许多伤寒专著。明清医家研究《伤寒论》态度立场分成三派(错简重订、维护旧论、辨证论治),为温病兴起留出空间。近代医家学术思想融汇伤寒、温病学说精华于一体,对热病证治的归纳总结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