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发病与遗传、环境、感染、肠道菌群、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张声生教授认为该病属中医"久痢"范畴,以虚证、寒证中的脾肾两虚者多见,治疗以补脾温肾法为主,辅以除湿、清热、散寒、化瘀、止血、涩肠等法,标本兼治,采用自研方溃结2号方为基础,随证加减,配合局部灌肠,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目前认为其发病原因与感染、免疫、遗传、精神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自身免疫反应是本病的始动因素。中医学认为,由于脾虚气血化源不足,防御功能减弱,湿热之邪乘虚而入,伤及肠络,形成肠黏膜溃疡,遂成此病。笔者据此采用自拟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学认为,生活习惯、微生物、遗传及免疫方面的因素均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的可能性,治疗上以氨基水杨酸、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三大类药物治疗为主.传统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为湿热蕴肠、气滞络瘀,脾虚失健,饮食不调常是主要发病诱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总结,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相关性及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方法查找国内外最新文献,阐述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宿主易感性、免疫调节失衡及肠道菌群紊乱与发病机制的关系。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较多,与免疫和肠道菌群失衡关系密切,但溃疡性结肠炎虚实证候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与肠道整个菌群环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学及肠道菌群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人群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方法研究共采集14例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和14例健康人群粪便标本;根据细菌16S rRNA V3-V4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利用Illumina HiSeq25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经过Reads拼接,OUT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物种注释,α多样分析,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到样品物种信息。结果在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组和健康人群组中之间肠道菌群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8<0.01);且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高于健康人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健康人群中以Bacteroidaceae、Bacteroides、Firmicutes、Clostridia 等为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Lactobacillus、Lactobacillaceae、Erysipelotrichaceae、Erysipelotrichales等为主。另外,Akkermansia菌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处于富集状态结论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肠道菌群多样性方面、菌群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近35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文献,运用多组间χ2检验对总结出的各组病例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明确提出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的有69篇,病例共5334例,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的证型的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质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与阴肠燥证。  相似文献   

8.
正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临床消化内科常见又难以根治的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每因饮食、劳累、情志因素而诱发,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及脓血便等症状,易反复发作,病变发生于直肠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感染、遗传、精神因素、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有关~([1-2])。本文观察了活血愈肠汤灌肠联合西药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血瘀肠络证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肠道微生态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有关,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研究肥胖、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代谢综合征、肝硬化等疾病,可为其诊治方法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证候表型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的核心内容,证候客观化研究一直难以取得突破。认为证候表型如脾虚证、湿热证的发生存在着肠道微生态的失调,采用相应的治法如健脾、清热化湿等治疗后,在证候得到改善的同时肠道微生态亦得到恢复。提出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研究脾虚证、湿热证与其相关性,对于深化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及揭示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研究,了解全国和广东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纳入开展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收集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病例的基本情况和辨证分型。结果:一共纳入34篇文献,包括4570例患者,男性稍微多于女性,以轻度、中度患者为主。全国文献以大肠湿热证(34.8%)、脾胃虚弱(19.8%)、肝郁脾虚(12.5%)和脾肾两虚(10.8%)为主;四篇文献来自广东,一共645例患者,以大肠湿热(36.0%)、脾虚湿阻(18.9%)和脾胃虚弱(12.6%)为主。广东文献报告更多的脾虚湿阻、大肠湿热、血瘀肠络证患者(P<0.05);全国文献报告更多的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脾肾两虚、寒热错杂、阴血亏虚和脾虚湿热证患者(P>0.05)。结论:广东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生活饮食习惯和体质决定了该地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大肠湿热和脾虚湿阻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常见中医证型调查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9年9月~2021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45例UC患者,调查U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检测结果的差异,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溃疡分期、活动性、病变范围分布情况。结果:145例UC患者中,湿热内蕴证共53例,脾胃虚弱证39例,脾肾阳虚证共18例,肝郁脾虚证共15例,阴血亏虚证共12例,气滞血瘀证共8例,以上中医证型占比分别为36.55%、26.90%、12.41%、10.34%、8.28%、5.52%;湿热内蕴证UC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表达量低于其它证型,肠球菌、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高于其它证型(P0.05);脾胃虚弱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低,肠球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高,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偏高(P0.05);除脾肾阳虚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略高于气滞血瘀证之外,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UC患者的其它各类肠道菌群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患者多为湿热内蕴证,缓解期患者多为脾胃虚弱证,轻度活动UC中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中度、重度活动UC中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直肠型溃疡中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等证型较为常见,结肠型溃疡中大多为湿热内蕴证,混合型溃疡中多为湿热内蕴证和脾胃虚弱证。结论:UC常见中医证型包括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及气滞血瘀证,不同证型肠道菌群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中医证型分类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明确UC病情的具体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不同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不同证型之间IgA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组IgGI、gM水平显著高于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阴血亏虚证组(P均<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2组之间IgGI、g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之间IgGI、g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IgG、IgM水平增高可以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聚类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组合规律和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23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为大肠湿热证、阴虚肠燥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寒热错杂证。结论聚类分析方法得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有7类,为该病的中医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徐宝莲  姚克敏 《河南中医》1996,16(6):343-343
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徐宝莲洛阳市涧西区公疗门诊部(471003)姚克敏洛阳市第二中医院(471003)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和感染、精神神经、遗传和免疫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多责之于饮食不调、脾胃虚弱、湿热蕴结、热伤血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方法选择北京中医健康乡村(社区)项目方庄试点2017年1—10月确诊为肝郁脾虚型NASH患者10例(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型NASH患者24例(湿热内蕴组)及健康体检者26例(正常对照组)。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手段,对通过16 s rDNA技术提取的新鲜粪便样本总DNA进行测序。通过设定相似度聚类成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并完成物种注释,从而评价各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OTU少(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OT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正常对照组中拟杆菌门的菌群丰度高于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P0.05),但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酸杆菌门的菌群丰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郁脾虚组该菌群丰度高于湿热内蕴组(P0.05)。在"纲"水平,肝郁脾虚组腐生螺旋菌纲、酸杆菌纲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目"水平,肝郁脾虚组红螺菌目、腐生螺旋体菌目及酸杆菌目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科"水平,肝郁脾虚组葡萄球菌科、红螺菌科、Koribacteraceae、Chitinophagaceae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属"水平,肝郁脾虚组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且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菌群结构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分类及制定诊断标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拟《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18例,并行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特征为活动期大肠湿热证、寒湿内盛证和肝郁脾虚证,缓解期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的症状量化指标。结论: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的多元统计方法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研究,为该病的证候诊断标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研究的价值。方法采用自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70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并行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结果经因子分析、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提取出证素12个,病位证素包括肠、脾、肝、肾,病性证素包括湿热、寒湿、风寒、气滞、气虚、阳虚、阴虚、血瘀,常见证候类型为寒滞胃肠证、大肠湿热证、寒湿内盛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结论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数理统计方法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研究,更能直观、简洁地阐明该病的证候特点,为该病的证候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美玉  吴泳锡  王一竹  李方彤  刘明  戴雨霖  郑飞  越皓 《中草药》2021,52(17):5430-5436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之源";肠道菌群具有营养物质代谢和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脾"的运化水谷和抗邪功能相对应。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直接反映了中医"脾"的功能状态。系统地总结了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并综述了基于肠道菌群常用补气中药和经典方剂治疗脾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从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角度研究补气中药治疗脾虚的作用机制及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奇瑞  邵菁 《中国中药杂志》2022,(22):5997-600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其发生发展涉及较多致病因素,其中肠道菌群紊乱被认为是IBD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因此,恢复和维持包括细菌和真菌在内的肠道菌群平衡已经成为一种有效治疗IBD的选择。该文以肠道菌群与IBD的相互作用为理论基础,以传统中医临床辨证论治IBD的原理为治疗原则,总结了治疗临床常见的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和热毒炽盛证IBD患者常用的中药汤剂,着重叙述了芍药汤、清肠栓、乌梅丸、半夏泻心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四神丸、痛泻药方、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及鱼腥草制剂等中药方剂的疗效,调控机制和对IBD患者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通过研究发现,中药方剂可通过增加IBD患者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双歧杆菌、乳杆菌等一些产短链脂肪酸的有益菌丰度,减少肠杆菌科等有害菌的丰度,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从而达到治疗IBD的目的。面对IBD的难治性、高复发性,中药汤剂为通过干预肠道菌群紊乱治疗IBD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类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占31.7%,寒热错杂占26.7%,气血亏虚占18.3%,大肠湿热占15.0%,脾肾阳虚占5.0%,肝郁脾虚和阴血亏虚各占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中医证型与年龄及病程的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病变范围、缓解率的关系无明显差异(P 0.05)。且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虚湿蕴型最多,寒热错杂型、气血亏虚型较多,其次为大肠湿热、脾肾阳虚。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其虚为脾虚血亏,实为湿热留恋,肠络瘀阻。脾虚在发病及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贯穿于本病的始终,脾虚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之根本,因此健脾补肾、调和气血是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防止复发的首要治法,同时兼以清肠化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