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葛洪为晋代著名的医学家、道家、炼丹家,著作《肘后备急方》在学术思想上承前启后,开拓创新,诊治胸痹心痛学术思想受《内经》和仲景学说影响,对后世影响颇深。本文结合晋以前的中医古籍,从病名与临床表现;卒心痛、卒胸痹痛论治;治法特色等方面探讨了葛洪著作《肘后备急方》论治胸痹心痛学术思想,并简述对后世的影响,以期对现代中医药治疗胸痹心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文章通过分析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胸痹论治部分,发现其继承《金匮要略》胸痹治疗思想,且多有发挥与创新,治疗胸痹暗含从脾胃入手,心病治脾,补脾益心,并从气机升降角度分析其运用方药及针灸治疗胸痹的特点,结合后世传承与发挥进一步探析其治疗胸痹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陈潮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222-1223
历代医家对于胸痹心痛多从寒凝、气滞、淤血、痰浊来论治。后世之人也多效仿,多有轻辨证而依赖经验之嫌,虽然历代名家所论都大多正确,但也有不效之时。文章从阴虚来对胸痹心痛进行探讨,以明其机理与论治。  相似文献   

4.
探讨《金匮要略》中胸痹的病因病机及具体治法。方法: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参考现代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探析。结果:胸痹的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属本虚标实之证。仲景对胸痹的治疗共有六法,即化痰祛浊法、散寒除湿法、温化水饮法、峻逐阴邪法、温补中阳法、理气解郁法。结论:《金匮要略》对胸痹的辨证分类详尽,理法清晰,用药得当,对后世医家论治胸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文泉教授对于心系疾病的辨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特色。本文对李教授治疗胸痹临床经验进行总结,论述胸痹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病机特点为多虚、多郁、多瘀、多痰,辨证思路以脏腑整体论治为核心、提出"安和五脏,权衡缓急"作为治疗胸痹的思路。以整体论治及分期论治为辨证特点。注重治疗的同一性及个体化的治疗。诸法合用,强调动态思维的重要性,善于应用合方组药的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是《金匮要略》中论治心病专篇,对后世心病的诊治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及实用价值。笔者就本篇的证治特点,谈些个人浅见。 胸痹之病重在阴盛,治宜通阳逐阴 胸痹既是病名,又是病位和病机的概括。胸,指胸膺而言;痹,乃闭塞不通。故其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就古代文献中关于从肾论治胸痹的理论源流进行系统的文献整理研究,阐明从肾论治胸痹治则的合理性及实用性。对从肾论治胸痹的治则进行系统文献研究对现代中医临床治疗胸痹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伍建光 《河南中医》2014,(10):1915-1916
目的:观察从脾论治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胸痹心痛患者132例,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按照从脾论治的原则,给予益气活血方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及心功能好转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脾论治胸痹心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化痰药在胸痹治疗中的应用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论述和方剂,由于对胸痹因病机认识的变化,后世逐渐偏重活血化瘀疗法和活血化瘀的应用对化痰药的应用重视不够,本文从胸痹的主要病因因素分析,认为化瘀在胸痹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只要辨下清楚,组合合理,就能提高胸痹的治疗效果,弥补治疗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从四个方面,即:胸痹的定义及历史沿革,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中阳气的根本,胸痹的发生依赖于心阳的盛衰,胸痹的发生依赖于心阳的盛衰,病机论治则论述了《金匮要略》胸痹重在温心阳。指出,用药准确必须机理明确。机理明确则遣方用药大同小异,心为阳中之阳,治胸痹先温心阳。  相似文献   

11.
介绍张景凤教授从痰瘀论治胸痹的经验。张教授认为在引起胸痹的诸多病因中,痰瘀占有重要地位。治当以行气化痰开郁、活血化瘀止痛为主,痰瘀二者须并重,不可偏执一方。附验案1则,以资同道。  相似文献   

12.
杨晓勇 《中医药导报》2002,8(7):398-399
作者以从络论治的原则 ,运用化瘀逐痹、通络止痛、标本兼顾的方法 ,以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胸痹 36例 ,结果显效 19例 ,有效 14例 ,无效 3例 ,总有效率为 92 % ,并对本病从络论治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心绞痛可属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病证范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是《金匮要略》中论治心病专篇 ,其系统阐述了胸痹心痛的理法方药 ,对后世心病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笔者试述对其胸痹心痛证治特点的认识 ,以期从经方运用角度探讨进一步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诊疗水平。1 胸痹心痛病机特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1〕(以下简称《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开篇第 1条即云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杂病论治的专书,由于成书年代久远,使得后世医家对书中诸多条文的含义有不同的见解。后世医家对于胸痹篇中阳微阴弦、关上小紧数、短气、活血化瘀法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遂对此进行了探讨。阳微阴弦为胸阳被痰浊郁闭,不能伸展,失去温阳之功,故而言虚。关上小紧数的数脉是一种脉势,胸阳被郁,必然鼓动不安,所以脉见躁动不安之象,即数。短气是胸痹的一个较为突出的伴随症状。活血化瘀之法在胸痹篇中亦有体现,治疗时要掌握好活血化瘀的法度,以免损伤心气,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5.
医圣张仲景首提"心悸"以及辨证论治之法之方,为后世垂范。现代医家基于经典、结合临床,拓展了心悸的论治方法,现归纳总结当代部分名老中医对心悸的认识及特色经验,包括从虚实论治、脏腑相关论治以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  相似文献   

16.
元代葛乾孙《十药神书》论治肺痨有独特见解,认识到“万病无如痨症之难”,书中制列十方,三方主血,三方主止咳,三方主营养,一方主镇静,对肺痨的治疗亦颇合理,对后世治痨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以从洛论治的原则,运用化瘀逐痹、通络止痛、标本兼顾的方法,以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胸痹36例,结果显效19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并对本病从络论治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徐凤芹教授对冠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调理脾胃及活血化瘀通络治疗胸痹心痛,常获良效.本文通过论述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理论基础、心胃同病的病因病机,归纳、总结了徐教授从调理脾胃,斡旋中州入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思路与经验,并对其相应的治法及遣方用药经验进行了剖析,以期为临床治疗胸痹心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发《金匮》论治眩晕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对《金匮》中有关眩晕之论述、后世医家在眩晕诊治中对《金匮》之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金匮》多从"痰""虚"两方面对眩晕的诊治进行认识。后世医家对《金匮》论治眩晕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运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结论:《金匮》对后世医家论治眩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胸痹的论治与"痰"息息相关。肥胖、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当等因素皆可影响人体,使其蕴生痰邪,阻遏胸阳,导致胸痹,故从"痰"论治胸痹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仍需注意辨证的重要性,故在治疗时,要注意温阳散寒、清热、活血祛瘀、行气解郁、燥湿等与化痰的结合运用,以期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