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频次及留针时间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的影响,优化该病的针灸治疗方案。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37例,脱落3例)、B组(35例,脱落3例)、C组(34例,脱落1例)、D组(34例,脱落1例),在相同的基础治疗及针刺介入时间(发病第8天)、相同的取穴(患侧攒竹、阳白、太阳、迎香、颊车、地仓,承浆,健侧合谷)及电针疗法干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针刺间隔时间及留针时间,即A组每日针刺20 min,B组每日针刺30 min,C组隔日针刺20 min,D组隔日针刺30 min,治疗20 d。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瞬目反射R1波检出情况、潜伏期,面神经运动传导变化。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痊愈率分别为44.1%(15/34)、46.9%(15/32)、57.6%(19/33)及51.5%(17/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瞬目反射R1波检出情况、潜伏期,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及波幅均有改善(P0.01,P0.05),且改善程度相当(均P0.05)。结论:每日针刺20min、每日针刺30 min、隔日针刺20 min、隔日针刺30 min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恢复均有明显疗效,且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2.
王麟鹏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在中医脏腑及经络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主张根据面瘫发病过程中每个时期的发病特点进行立法施治,急性期针刺以逐邪为要,恢复期逐邪与扶正兼顾,后遗症期注重整体调节。  相似文献   

3.
王明 《四川中医》2000,18(3):5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Bell)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常见病。1987年全国六城市调查本病患病率为425.7/10万。近年来,笔者运用分期辨证的针刺方法治疗32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五一般资料32例患者中,四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5-85岁,平均年龄五岁。病初伴耳后或下颌角疼痛者11例。病程最短者3小时,最长者8个月。分期辨证:病程在半个月以内者为急性期,根据病情辨证分两型:风热型,表现为一侧周围性面瘫,口干喜饮,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风寒型,表现为一侧周围性面瘫,口不渴,…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是面神经麻痹中最为典型的一种,杜元灏教授根据其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三期两治的针刺治疗原则。急性期使用针刺星状神经节、迷走神经耳支、听宫穴及翳风穴放血以散邪消肿、通络活血,解决局部水肿,促进循环,降低面神经损伤程度;非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通过电针刺激表情肌、面神经干及相关分支以舒筋顺气、调经通络,尽快恢复肌肉功能,降低后遗症可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分期联合耳垂放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5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分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垂放血治疗。观察2组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分值及面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45天后,2组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45天后,2组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上,电针分期联合耳垂放血的疗效比单纯电针分期治疗效果明显,可更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规律,提高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针药并用,标本兼治。结论:针刺和中药相结合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方法,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春辉 《中医药学刊》2006,24(4):743-744
目的:掌握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规律,提高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针药并用,标本兼治。结论:针刺和中药相结合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方法,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俗称“面瘫”,针刺治疗面瘫具有独特的疗效。近年来,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在面瘫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针刺方法治疗,对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6例,随机分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联合穴位按摩,2组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观察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改变情况,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减少,且治疗组减少更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剌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口服弥可保组40例应用激素、扩血管药等基础治疗,并口服弥可保。急性期针刺组40例 ,在口服弥可保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非急性期针刺组则在发病l周后才进行针刺,余治疗与急性期针刺组相同。观察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与肌电图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急性期针刺组为97.5%,非急性期针刺组为95.0%,口服弥可保组为65.0%,急性期针刺纽和非急性期针刺组分别与口服弥可保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疗效均优于口服弥可保组。3组治疗后肌电图潜伏期波幅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期针刺组和非急性期针刺组治疗后潜伏期波幅分别与口服弥可保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改善面瘫症状,同时改善面神经电生理的病理变化;急性期针刺治疗与非急性期针刺治疗均可以改善面神经的电传导速度,改善肌电图的各项病理变化,两者临床疗效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病因未完全阐明。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面神经炎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7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观察电针辅助主动运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设治疗组46例,电针常规对照组72例.结果:两组治愈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治愈患者所需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电针辅助主动运动治疗能缩短治愈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14.
面神经麻痹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发病突然,多在清晨醒来后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做蹙额、皱眉、耸鼻、示齿、鼓腮及吹哨等动作,口角歪斜,患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颊塞食、漏水及漏气,可伴有头痛、耳后压痛、眩晕等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时间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恢复期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面神经功能评定分数表和肌电图检测,并比较其前后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面神经功能,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短时间电针刺激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较长电针时间刺激。  相似文献   

16.
胡娟  曹波涛 《河北中医》2014,(2):260-26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Bell麻痹,为突发性的单侧面颊筋肉迟缓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斜”、“口僻”等,表现为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或瘫痪,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留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好发于春秋两季,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趁虚而入,致使面部一侧气血痹阻,引起肌肉迟缓无力,受对侧牵拉形成歪斜。2010-2012年,我们应用针刺为主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5例,并与醋酸泼尼松片治疗6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面神经松动技术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患者41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1例)和面神经松动治疗组(研究组20例)。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2月后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和症状体征量化表的评分。结果经过2个月的系统治疗后,2组治疗结果有着明显的分别,但总体上都能够改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和症状体征量化表的评分。尤其是研究组,相较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面瘫级别及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面神经松动术结合常规治疗技术能够明显缩短周围性面瘫的病程,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结合艾灸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平衡针刺以双侧头痛穴、健侧面瘫穴、偏瘫穴为主穴,结合艾灸百会、颊车、地仓、听宫、足三里等穴位治疗52例面神经炎患者,针灸3周为1疗程,艾灸1周为1疗程,治疗3周后观察疗效。结果:52例患者中治愈21例(40.38%),显效20例(38.46%),有效6例(11.54%),无效5例(9.62%),总有效率90.38%。结论:平衡针灸结合艾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寒袭络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风寒袭络型)48例,并与西药组48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的治愈率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针刺配合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仅显著地提高疗效,而且大大缩短了疗程。  相似文献   

20.
王康 《新中医》2018,50(10):159-16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针灸门诊治疗的5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以电针结合TDP照射治疗,对照组以单纯针刺治疗,不行电针。2组均治疗4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总体分级、局部评分和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总体分级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总体分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局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局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电针结合TDP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可增加对穴位的刺激,加快局部肿胀消退,更好地改善面部痉挛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