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主要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所致,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疗效与优势,笔者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概况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张氏认为痰瘀交阻作为核心影响因素,贯穿于整个中风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1].张氏认为中风后必使元气更伤,可因气不生血,脉道涩滞而瘀,或气不行血而瘀,形成"气虚血瘀"之证[2].赵氏等[3]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以各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逆乱为根本.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135-1137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检索2005—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分析中医药疗法与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逐步筛选,最终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98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医疗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总体疗效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疗法对于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因纳入文献样本有限以及文献质量不高,尚需大样本以及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的高质量研究来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多见于脑血栓形成 ,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本文拟就缺血性脑中风之证治加以论述 ,或可为临床之一助。1 气虚血瘀型主症 :多于睡眠或其他静时发病 ,肢体偏瘫 ,口眼歪斜 ,或伴舌强言蹇 ,吞咽发呛 ,血压多偏低 ;素有肢体麻木 ,筋肉等异感 ,并伴眩晕 ,头痛 ,神倦乏力 ,脉沉弱而涩 ,舌质淡嫩色暗 ,或有瘀斑。治法 :和养营卫 ,补气化瘀 ,通经活络 ;方药 :补阳还五汤随症加减。伴舌强言蹇 ,吞咽发呛者 ,加石菖蒲 ;头痛、眩晕患者 ,酌加丹参、益母草、升麻 ;伴瘫肢冷痛者 ,酌加细辛、羌独 ;上肢瘫加桂枝 ,下肢瘫加牛膝 ;…  相似文献   

4.
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又称股骨头坏死和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由多种原因相互作用导致股骨头血液供应受阻,血液循环障碍,发生缺血坏死、塌陷的缓慢性病理过程[1]。早期治疗上,西医主要为口服抗凝药、降脂药和双磷酸盐药物等[2],但临床疗效难以肯定,而且容易引起肝肾功能、胃肠道损害等不良反应。中晚期以手术治疗为主,到坏死晚期都避免不了采用人工关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主要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祖国医学认为,脑中风病  相似文献   

6.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中医学称之为“不寐”、“目不瞑”或“不得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本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失眠可造成注意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判断力和日常工作能力下降,严重者可合并焦虑、强迫、抑郁障碍等。此外,失眠还是冠心病和症状性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正确诊断和治疗失眠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目前临床治疗失眠主要以西药为主,但易产生药物成瘾依赖性等毒副作用,中医药治疗具有其独特优势。笔者就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痤疮属中医学“粉刺”范畴,是一种南多因素导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主要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类型的皮疹为特征,好发于颜面、胸背等处,尤其是青春期男女,常伴有皮脂溢出。  相似文献   

8.
正疣是HPV感染人体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1]。寻常疣是皮肤科常见难治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多好发于指缘、手背、足跟、足趾等容易摩擦的部位,该病具有一定自身接种性、传染性、复发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HPV感染与免疫缺陷有关[2]。西医治疗主要包括外用药物涂擦、药物局部注射、冷冻治疗和激光治疗,但存在治疗后疼痛、血肿,治疗不彻底,容易复发等问题。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寻常疣的研究日益增多,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笔者现就寻常疣的中医  相似文献   

9.
脓毒症即为感染+破坏性的全身炎症反应.该病是内外科危重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危重病人云集的急诊和ICU.目前,治疗脓毒症主要围绕着脓毒症发病机制,给予早期复苏、抗感染、激素、机械通气、营养支持、免疫调节、对症处理等,但病死率仍未有明显改善.经过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很多学者从中医药方面找到对脓毒症治疗的方法,现笔者将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中风主要是指脑部血管病损 ,动脉系统的闭塞所致的脑梗塞而言 ,它的临床特点为多数病人神志清醒 ,发病呈逐渐出现口舌歪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舌塞语涩等。我们应用美国GE公司HispeedDxi螺旋CT机、GE980 0CT机对 44例病人全部进行CT诊断并采用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 ,及治疗后的CT观察 ,疗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44例 ,男 2 9例 ,女 15例 ;年龄 5 4~ 83岁 ,其中 5 4~ 6 2岁 10例 ,6 3~ 75岁 2 8例 ,76~ 83岁 6例 ;病情重度 :10例 ,意识不清 ,卧床 ;中度 :2 6例 ,意识…  相似文献   

11.
刘秉 《世界中医药》2007,2(6):375-378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虽然缺血性中风的病死率低于出血性中风,但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的70~80%,并且20%的幸存者1~2年内会出现再次中风,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12.
痛经(Dysmenorrhea)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至昏厥。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 PD)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一般发生在月经初潮2~3年,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亦称功能性痛经。据报道青春期约有50%的女性发生痛经。据1980年的抽样调查,我国的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PD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9%。近年来中医药对PD的研究日益深入,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刺五加治疗老年缺血性脑中风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黄梅 《湖南中医杂志》2012,28(4):181-182
痛经是指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出现下腹疼痛、坠胀等临床症状的病症,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而出现痛经者.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相关临床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150万~180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43%~65%。本病中医多责之于气血失调、痰瘀作祟,属于"中风"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广阔的前景,发挥了一定作用,现就中医药治疗急慢性脑梗塞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桂凤 《河北中医》2001,23(5):396-398
中风是中医四大难治病之一 ,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研究的进展 ,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以及药理、药化研究 ,尤其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发病机理的探讨提出了毒邪和络病学说 ,研制并开发了使用方便、疗效确切的新药 ,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救治的成功率。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探讨中风病因病机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在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至金·刘完素首先提出“肾水虚衰”之说 ;明·张介宾强调“内伤积损”是导致中风的根本原因 ;清·叶天士认为是“精血耗衰 …  相似文献   

17.
正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无妊娠物排出,或伴下腹痛及腰背痛,妇科检查见宫颈口闭,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时间相符者~([1])。先兆流产是妊娠早期常见病之一,其特点是易于反复发生,患者经过适当的休息和治疗,症状好转后可以继续妊娠,如症状不断加重则可发展为稽留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该病在孕妇中的发生率约25%~([2])。先兆流产与中医学中的  相似文献   

18.
笔者于2006年至2007年应用益可幸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中风6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60例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最小的40岁,最大的72岁,平均56岁;病程最短6h,最长5天,平均48.5h;60例中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24例,有其它合并症18例,无合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信息网、重庆维普科技期刊等全文数据库资料,检索2001年至2008年有关缺血性心脏病中医药临床治疗、实验研究的文章,综述了当前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子。目前应用的降脂西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停药后血脂回升快,难以达到长期治疗和预防的目的。因此,合理应用中药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笔者就近10年来国内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