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牡蛎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多为9~12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平肝潜阳治疗头风、眩晕等,为15~75 g;镇惊安神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为10~30 g;软坚散结治疗良、恶性占位病变、肝胆系疾病等,为12~120 g;收敛固涩治疗汗证、妇人赤白带下等,为9~120 g;制酸止痛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10~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平肝潜阳配伍鳖甲、龟板、珍珠母等;镇惊安神配伍龙骨、磁石;软坚散结配伍浙贝母、白芥子、莪术等;收敛固涩配伍鸡冠花、龙骨、灶心土等;制酸止痛配伍锻瓦楞、乌贼骨、龙胆草等。  相似文献   

2.
郝瑞  韦宇  邸莎  黄一珊 《吉林中医药》2021,41(2):256-258
本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与临床应用,总结出栀子具有以下特点:栀子的临床用量范围为3~30 g,常用范围10~30 g.临床剂量随着疾病、证型及配伍不同而变化,如栀子泻火除烦,治疗精神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6~30 g;栀子利湿退黄,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常用剂量为9~20 g;栀子凉血解毒,治疗...  相似文献   

3.
通过搜集古今医家临床经验,归纳出薏苡仁具有以下规律:1)用量多为6.9~120 g。2)依据具体症状、疾病、体质等,调整薏苡仁用量、配伍、剂型等,如利水渗湿,治疗循环系统疾病(血管性痴呆、眩晕、水肿)、妇科疾病(附件炎、闭经)、呼吸系统疾病(肺间质纤维化、咳嗽、非典型肺炎)等,可配伍白术、黄柏、黄芪、附子,为6.9~120 g;清热解毒、淡渗利湿,治疗胰腺癌、丹毒,配伍半夏、半枝莲、黄柏,为30~40 g。  相似文献   

4.
本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与临床应用,总结出石决明具有以下特点:石决明的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75~80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范围为0.74~8.28 g.临床剂量随着疾病、证型及配伍不同而变化,如治疗高血压、眩晕等循环系统疾病,可使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临床用量12~80 g;如治疗偏头痛、中...  相似文献   

5.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苦杏仁具有以下特点。1)汤剂用量多为3.7~56.93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降气平喘,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咳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为5~25.9 g;轻宣肺气,治疗眩晕、暑温、湿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耳鼻喉疾病,为3.7~56.93 g;消食润肠,治疗食积、便秘,为5~12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降气平喘常配伍麻黄、厚朴等,轻宣肺气常配伍麻黄、金银花、豆豉等,消食和胃常配伍火麻仁、香豆豉、陈皮,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多外用、单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白及具有以下临床应用特点:临床用量多为3.7~50 g。结合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白及的最佳剂量及配伍,如收敛止血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如酒精性胃溃疡等),用量为10~50 g;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脾络瘀阻型肝硬化伴有衄证明显、慢性结肠炎等),用量常为6~15 g;治疗肺痨时,用量为30 g;收敛止痛治疗肛裂、糖尿病以及妇科疾病(如子宫颈癌、宫颈糜烂等),用量为7.14~30 g;敛疮生肌治疗各种皮肤病(如牛皮癣、痤疮等)、舌疳以及颔下肿核溃、口腔溃疡等,为3.7~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收敛止血常配伍海螵蛸、仙鹤草、藕节炭等;收敛止痛常配伍三七、地榆等;敛疮生肌常配伍白蔹、黄芪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芡实具有以下应用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10~37.3 g,常用范围为10~3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益肾健脾、除湿止带治疗妇科疾病、痰饮病、鼻渊等,为10~37.3 g;益肾固精缩尿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为10~30 g;健脾止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10~30 g.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益肾健脾、除湿止带常配伍山药、菟丝子、黄柏等;益肾固精缩尿常配伍山药、金樱子、莲子等;健脾止泻常配伍山药、莲子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肉苁蓉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汤剂用量多为6~30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剂用量多为0.5~3.35 g。2)结合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补肾壮阳治疗男科疾病(早泄、少弱精症)、妇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不孕、带下)、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等汤剂用量为6~30 g,丸剂用量为0.5~3.35 g;补益精血治疗痿病和眼睑下垂,汤剂用量为10~15 g;润肠通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老年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汤剂用量为15~30 g。3)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肾助阳常配伍淫羊藿、牛膝、巴戟天等;润肠通便常配伍甘草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理古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生地黄具有以下特点:1)汤剂中生地黄用量为10~500 g。其中,经典方剂中生地黄为15~500 g,现代医家方剂中生地黄为10~12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寻求最佳用量,如生地黄补肾平肝、泻火养阴,治疗眩晕、耳鸣,多为10~15 g;养阴生津、清热泻火,治疗胃下垂、胃痛、便秘,为12~30 g;3)根据所治疗的疾病不同,如补肾平肝常配伍珍珠母、桑寄生等;养阴生津常配伍太子参、沙参、麦冬等。  相似文献   

10.
罗金丽  徐坤元  王涵 《吉林中医药》2020,40(8):1087-108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头翁具有以下特点:用量多为9~5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白头翁发挥清热凉血、解毒利湿功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痢疾、克罗恩病、银屑病、慢性荨麻疹、IgA肾病、慢性肾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泌尿系统疾病,为9~30 g;祛瘀生新,治疗外阴炎、阴道炎、崩漏、月经过长等妇科病,为15~5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解毒利湿常配伍黄连、黄芩、秦皮;祛瘀生新消积常配伍地榆、贯众、苦参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赤芍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范围为0.925~30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赤芍最佳用量,如赤芍凉血活血、利胆退黄时治疗重度黄疸肝病、慢性活动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为60~300 g;清肝泻火治疗眩晕、胃痛、小儿咳嗽、月经不调,为0.925~30 g。3)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配伍,如凉血活血、利胆退黄常配伍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清肝泻火常配伍龙骨、陈皮、白芍、黄芩。  相似文献   

12.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厚朴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多为3.7~110.4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降气化痰治疗肺炎、肺心病、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为10~41.4 g;破滞除满治疗腹胀便秘、腹痛、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不完全性肠梗阻等,为10~110.4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行气除满常配伍大黄、枳实、芒硝;降气化痰常配伍杏仁、麻黄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菊花具有以下特点:临床用量范围为3.75~150 g,常用汤剂剂量为5~30 g,丸散剂中剂量偏小,多用1.25~2.7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选择最佳剂量,如菊花疏风解表,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常用10~15 g;清肝明目,治疗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脑...  相似文献   

14.
通过搜集古医籍和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薄荷具有以下特点:汤剂用量为2~2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疏散风热治疗风热咳嗽、咽痛、鼻衄、过敏性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为2~12 g;疏肝行气治疗失眠、眩晕等神经内科疾病,为3~1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疏风利咽常配伍生地黄、麦冬、蒲公英、连翘;清热透疹常配伍牡丹皮、栀子、柴胡。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搜集经典名方、现代医家临床应用经验,探讨香附的临床用药特点:1)用量多为6~15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香附发挥行气止痛作用,治疗胃痛、头痛、痛经、腰疼等疾病时,常用剂量9~15 g;活血调经治疗不孕症、盆腔炎、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时,常用剂量6~15 g。3)临床未有香附不良反应报道,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张莉莉  徐坤元  邸莎  赵林华 《吉林中医药》2020,40(10):1360-1363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总结出防己具有以下特点:临床应用范围为9~41.4 g。临床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防己剂量,如利水消肿、祛风止痛浊治疗湿热痹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肾病等,用量为9~15 g;通经活络、行水消肿治疗顽固性水肿、膜性肾病,用量为15~20 g;祛风透邪、利湿止痛治疗中风、急性期痛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用量为20~30 g;利水除湿、祛风止痛治疗肿满喘咳、皮水、支饮,用量为30~41.4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水湿内蕴,气血凝滞常配伍黄芪、土茯苓、白术、红花等;湿热痰浊互结常配伍生石膏、苦参、知母、黄柏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搜索古医籍和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牛黄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体外培育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1~0.3 g;丸剂中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02~0.42 g;散剂中牛黄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3~3 g;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3~10 g;滴鼻剂、膏剂中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30~4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  相似文献   

19.
陈科宇  邸莎  韦宇 《吉林中医药》2021,41(6):797-800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玄参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玄参用量范围为0.828~111.9 g,临床常用9~37.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滋阴清肺润肺治疗喘咳、糖尿病等疾病,为10~30 g;清营凉血治疗温病热入营分,肌肤红疹等,为7.5~15 g.滋阴降火解毒治疗咳嗽咯血、脱疽,产后外感...  相似文献   

20.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虎杖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4.5~40g,常用剂量为10~15g,散剂常用量为0.15~2.484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解毒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乙型肝炎、肝炎黄疸)、内分泌疾病(如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痛风)、呼吸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