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血小板配型相合与随机输注的效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探求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方法。方法通过分析该院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申请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特殊配型试验结果,比较不同影响因素对输注效果的影响,并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性别、输血史、怀孕史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分析性别、输血次数、怀孕次数、输注类型、保存天数及联合其他成分输注对输注效果的影响。应用该院临床输血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812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试验,随机抽取抗体筛查阳性的87例患者,共1 247U血小板输注,抗筛阳性输注特殊配型血小板、抗筛阳性随机输注血小板、抗体筛查阴性随机输注血小板3种方式输注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有输血史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3.104,95%CI:7.784~22.061)。性别(P0.05,OR=1.629,95%CI:1.236~2.148)、输血史、输注血小板类型(机采、去白、辐照)、血小板保存天数、同时输注红细胞(P0.05,OR=2.464,95%CI:1.053~5.765)、输注方式(特配)(P0.05,OR=0.576,95%CI:0.389~0.854)是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时,需配型输注,提高有效率;输血史影响抗体的产生;性别、输血次数、输注类型、保存天数、联合其他成分输注、血小板配型输注均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大量输注红细胞的危险因素,为患者提供精准输血治疗的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心脏外科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91名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和术中相关数据;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大量输注红细胞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输血比例为70.67%(347/491),其中大量输注红细胞(4 U)者占56.82%(279/491)。单因素分析:输血4 U组(n=279)与输血≤4 U组(n=212)比较,多项比例,包括年龄65岁、BMI18.5 kg/m~2、有心脏手术史、双瓣置换、NYHAⅣ级、主刀医生临床技术水平得分、术前Hb≤130 g/L、体外循环时间都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心脏手术史者(n=99)为OR 1.86、95%CI 1.01—3.47、P0.05;双瓣置换者(n=202)为OR 2、95%CI 1.24—3.17、P0.05;NYHAⅣ级者(n=41)为OR 2.31、95%CI 1.31—4.08、P0.05;术前Hb≤130 g/L者(n=90)为OR 2.58、95%CI 1.62—4.15、P0.01。结论有心脏手术史、双瓣置换、NYHA IV级、术前Hb≤130 g/L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大量输注红细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输注红细胞的192例DAT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效果的不同分为输注有效组和输注无效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原发病性质、血液制品情况、伴随症状等,并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192例DAT阳性患者中,红细胞输注无效者37例;既往输血次数、是否恶性疾病、血液制品储存时间、血液制品品种、是否伴随感染、是否伴随发热、是否伴随肝脾肿大均与DAT阳性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输血次数(OR=2.678)、恶性疾病(OR=3.485)、血液制品储存时间(OR=2.764)、血液制品品种(OR=2.602)、发热(OR=2.951)均为DAT阳性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既往输血次数、原发病性质、血液制品储存时间、血液制品品种、伴随发热均可对DAT阳性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产生影响,故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针对性输血策略,以改善DAT阳性患者的输血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 ,对 87名长期反复输血而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 ,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 ,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 ,并计算 1h和 2 4h血小板增值 (CCI)。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LCT)和SEPSA法对部分血小板抗体阳性且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结果 反复输血的患者 ,血小板抗体阳性比率 6 0 .9% (5 3/ 87) ;5 3名血小板抗体阳性者中 ,再次输注血小板时 4 6名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CCI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差异也有显著性 (P〈0 .0 0 1)。结论 长期反复输血患者 ,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 ,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的解决因血小板抗体阳性引起的输注无效问题 ,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4),观察组给予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给予直接血小板输注,两组患者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 87例患者中,抗体阳性率为58.62%;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抗体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有效率为28.57%,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1h、24h CCI分别为(4.20±1.62)×109和(2.43±1.20)×109,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以及配型,能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血治疗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情况以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216例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将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分为配合性输注(28例)和随机输注(25例),比较两种输注方式的效果。结果 216例血液病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53例(24.54%),其中HLA抗体阳性34例(15.74%),HPA抗体阳性12例(5.56%),HLA合并HPA抗体阳性7例(3.24%);有妊娠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4.48%)高于无妊娠史患者(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多不断升高;配合性输注输血后1h和24h CC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反复输血血液病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本地区血小板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随输血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升高,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在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后发生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后发生细菌感染的56例创伤患者(感染组)与输血后未发生感染的140例创伤患者(未感染组),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创伤患者输血后感染与输注保存14天以上的红细胞密切相关[OR1.038(95%CI:1.01~1.07),P=0.036],而与输注红细胞的数量或血小板的数量无关。结论输注保存时间超过14天的红细胞是创伤患者输血后感染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多次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生率和抗体强度以及血小板交叉配型三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4例有3次以上输血史的临床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研究,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记录血小板抗体强度,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标本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血小板配型相合率。结果输血小板次数!3次组、3~5次组和"5次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产生率分别为19.23%、35.48%、6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40.23%,与100例无输血史患者(6%)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小板抗体强度(1+、2+、3+、4+)的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率分别为78.57%、47.37%、26.32%、11.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阳性的血小板随机1次配型相合率为38.57%,5次配型相合率为75.71%,与抗体阴性(10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配型相合组与不合组输注血小板后,24 h CCI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其同种免疫性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输血次数越多抗体强度越高,相应的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率越低。对多次输血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见输注血小板疾病的血小板抗体产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申请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患者血小板抗体,分析常见输注血小板疾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产生情况及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的疾病类型。结果血小板抗体在常见输注血小板患者中的总体阳性率为15.0%(220/1 471),年龄段(21~40岁)血小板抗体阳性率(21.5%)(54/251)相对其他年龄组较高(P0.05),女性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8%)(128/712)高于男性患者(12.1%)(92/759)(P0.05),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也相对较高。在常见输注血小板的各个疾病里肿瘤,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消化系统等3类疾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4.0%(57/294)、18.3%(47/215)、16.6%(30/181)。常见输注血小板疾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较大,其中有输血史疾病组里,髓样白血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48.7%)(19/39)高于其他组(P0.05);无输血史疾病组,肝衰竭,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46.7%)(7/15)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段21~40岁和女性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有输血史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提升临床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对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抗体检测与分析,探讨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47例有输血史或/和妊娠史的患者(观察组)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随机选择各科无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对照组)32例作为对照;同时对输血≤3次、3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4.89%)高于对照组(0%),P0.05;输血3次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1.25%)、≤3次(7.69%),P0.05,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输注前进行抗体检测,可让临床提前进行干预,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几率;有输血史或/和妊娠史的患者、输血3次的患者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南阳地区患者输注红细胞的临床病例,选取其中输血无效者,分析红细胞无效输注与低效价不规则抗体的漏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市中心医院输注红细胞无效治疗患者570例,对患者血样用血清学试验重新分析检测是否存在低效价不规则抗体的漏检。结果红细胞输注无效患者570例(12.5%)中,女性比较男性χ2=36.81,P0.01;有输血史与无输血史患者比较χ2=619.6,P0.01;有妊娠史与无妊娠史患者比较χ2=85.5,P0.01。因低效价不规则抗体漏检引起的输注无效71例,占红细胞输注无效的12.4%。结论南阳地区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与低效价不规则抗体的漏检密切相关,低效价不规则抗体与患者输血史、妊娠史、输血次数、妊娠次数密切相关,我们常规的聚凝胺法容易漏检低效价的不规则抗体,用低效价的阳性对照试剂作对照以及改良聚凝胺法与抗球蛋白法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检出率,避免该类患者因低效价不规则抗体漏检而导致无效输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在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反复输血的白血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按输血次数将观察组划分为A、B、C三个亚组,并比较其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输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三亚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阳性率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者CCI高于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显著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次数和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成正相关,血小板抗体阳性与血小板输注无效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固定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与临床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比例特点,进一步降低临床输血反应。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分别对600例固定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及795例临床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男性献血者(390例)血小板抗体均阴性,女性(210例)血小板抗体阳性6例(妊娠史>3次者5例,妊娠史<3次者1例)阳性率为2.9%,P<0.05;临床男性患者(392例)血小板抗体阳性17例(输血史>3次者15例,输血史<3次者2例)阳性率为4.3%,女性(403例)血小板抗体阳性21例(输血史>3次且无妊娠史13例占7.9%,无输血史且妊娠史>3次者8例占3.3%)阳性率为5.2%。结论多次妊娠及反复输血可产生血小板抗体。对献血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可避免抗体阳性血小板进入受者体内,血站应尽量减少采集有妊娠史女性和反复输血者的血液,保证安全有效输血。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抗体阳性者通过输注基因相合的血小板,可降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高危冠心病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560例行CABG高危冠心病患者,院内发生主要不良事件者103例为观察组,未发生主要不良事件者457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血肌酐水平,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分系统(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 EuroSCORE)评分,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及NYHA心功能Ⅲ~Ⅳ级、心律失常、术前90 d内发生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血管、颈动脉狭窄≥50%、应用正性肌力药物、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比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危冠心病患者CABG后发生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术前LVEF[58(52,61)%]低于对照组[59(55,62)%],术前EuroSCORE评分[7(7,8)分]、术前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比率(12.61%)、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6(2,10)u]、CPB比率(42.72%)高于对照组[7(6,8)分、5.03%、2(0,4)u、10.72%](P0.05);2组年龄,性别比例,吸烟比率,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心功能NYHAⅢ~Ⅳ级、心律失常、术前90 d内发生心肌梗死、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颈动脉狭窄≥50%比率,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B(OR=2.577,95%CI:1.340~4.957,P=0.005)、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OR=1.170, 95%CI:1.089~1.257,P0.001)是高危冠心病患者CABG后发生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LVEF(OR=0.951, 95%CI:0.910~0.994,P=0.026)是其保护因素。结论高危冠心病患者行CABG前调整LVEF,术中尽可能减少CPB应用,围术期减少红细胞输注,可能会降低院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本地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实际发生率。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分别比较160名有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实验组)和160名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以及实验组中血小板抗体阳体患者和血小板抗体性阴性患者的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实际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4.4%(71/160)和16.3%(26/1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总体发生率为5.0%(8/160),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和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发生率分别为9.0%(7/71)和0(0/8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中输血次数<5次和输血次数≥5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0%(18/62)和54.1%(53/98)。结论本地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交叉不合临床实际发生率并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交叉配型工作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分析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嘉兴市三甲医院血液科红细胞输注患者86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861例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率为30.31%(261/86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输血史、Rh输注类型,疾病类型为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χ2分别=58.75、39.61、42.61、59.69,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血小板减少症、有输血史、O型、Rh(E/C)盲配会增加红细胞输注无效发生的风险(OR分别=2.75、25.24、29.82、3.96、2.08、2.23、7.35,P均<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与性别、疾病类型、输血史、病人血型、Rh输注类型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襄阳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相关因素,为提高输注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襄阳地区68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和同期60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血小板抗原(HPA)抗体阳性率。结果研究组PLT抗体阳性率29.4%,弱阳性率8.8%,阴性率61.8%;其中HLA抗体阳性率23.5%,HPA抗体阳性率10.3%,HLA抗体合并HPA抗体阳性率4.4%;女性PLT抗体阳性率(31.6%)高于男性(26.7%),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输血次数增加,PLT抗体阳性率增高(χ2=4.146,P0.05),当输血次数为4-6次时,增高幅度最大。结论襄阳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PLT抗体以HLA抗体为主,其次为HPA抗体。PLT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加而增加,并且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输注配型相合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322例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进行血小板配型,对比血小板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输注相合血小板的无效率,及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输注与配合性输注1 h和24 h后血小板增高指数(CCI)。结果 322例配合性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139例,阳性率为43.2%。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8.7%;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3.8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无效率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P0.05),配合性输注有效率为81.3%。不同疾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进行血小板配型,能够改善患者的输注效果,尤其是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配合性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抗Ro52抗体阳性的抗Jo-1抗体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方法抗Jo-1抗体综合征患者84例,其中合并抗Ro52抗体阳性者41例为阳性组,抗Ro52抗体阴性者43例为阴性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抗Jo-1抗体综合征患者发生抗Ro52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2组生存情况。结果阳性组患者病程[(15.9±13.2)个月]短于阴性组[(25.0±21.6)个月](P0.05),阳性组患者关节炎、雷诺现象和Gottron征发病率(87.8%、58.5%、73.2%)高于阴性组(58.1%、27.9%、51.2%)(P0.05);关节炎(OR=5.988,95%CI:1.805~19.869,P=0.003)、雷诺现象(OR=3.666,95%CI:1.076~12.482,P=0.038)是抗Jo-1抗体综合征出现抗Ro52抗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阳性组中位生存时间(24个月)短于阴性组(25个月)(P0.05)。结论合并抗Ro52抗体阳性的抗Jo-1抗体综合征患者病程短,关节炎和雷诺现象是发生抗Ro52抗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患者术中红细胞输注的相关因素,建立红细胞输注的风险评分,为临床科学合理备血提供依据。方法 199例首次行单纯OPCABG的患者,男147例,女52例,中位年龄64岁(39—83岁)。根据患者术中是否输注红细胞,将患者分为未输红细胞组(n=112)和输注红细胞组(n=87),统计患者基本信息、术前检查结果、合并症和用药史、手术情况,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将P0.1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回归分析中P0.05的指标用于构建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风险评分。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中OR值的大小,赋予各影响因素相应的分值,计算每位患者的总分值作为红细胞输注的风险评分,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2组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年龄(P0.05)、血清肌酐(P0.01)、Hb(P0.001)、Hct(P0.001)、血浆Fib(P0.001)、术中出血量(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Fib4 g/L(OR=3.904,P0.001)、术前Hct降低(OR=6.241,P0.001)、术中出血量400 mL(OR=7.952,P0.001)是OPCABG患者术中红细胞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设定术前FIB4 g/L为1分,术前HCT降低为2分,术中出血量400 mL为3分,计算总分值作为风险评分。风险评分在0—6分范围对应的输血率依次为5.8%、33.3%、43.8%、60.0%、66.7%、90.0%、100%,人均输血量依次为0.1、0.7、0.9、1.4、1.7、2.4、3.4 U。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输血率和人均输血量与风险评分呈正相关,秩相关系数r=1.000,P0.001。风险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以3分为术中是否输注红细胞的临界值,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78.7%。结论术前FIB4 g/L、术前Hct降低、术中出血量400 mL是OPCABG患者术中红细胞输注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评分对术中红细胞输注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有助于指导术前安全合理备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