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衮政 《环球中医药》2011,4(6):455-456
"血不利则为水"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泛指水气病病机,特指妇女水气病病机."血不利"是引起水气病的中间机制,针对"血不利"采用"利血"治疗是治疗水气病的基本方法."利血"的方法有多样,其中补气活血法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针刺为主治疗小儿臂丛神经麻痹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萍  吴丽  于静 《中国针灸》2001,21(9):20-28
臂丛神经麻痹是指患儿出生后即发现上肢无力、活动障碍、肌肉呈进行性萎缩等病症 ,多为单侧发病 ,左、右侧发病为随机性 ,是小儿致残的一种疾病。通过临床观察 ,上臂丛神经中度麻痹多见。治疗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为原则 ,以手阳明经穴为主 ,循经取穴 ,配合头针及神经走向、肌肉收缩方向针刺 ,同时给予TDP带针照射及中药外洗方法 ,治疗前后有肌电图对照取得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男 2 2例 ,女 6例 ;年龄最小为出生 5天 ,最大 5个月 ,1~ 2月最多。上臂丛神经损伤 18例 ,下臂丛神经损伤 6例 ,全臂丛神经损伤 4例。…  相似文献   

3.
以叶天士温病学理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为指导,认为"瘀热互结"为血尿的重要病机之一,探讨从"瘀"、"热"论治肾小球性血尿,主张凉血散血法为治疗肾小球性血尿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4.
周围神经损伤从血痹论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经常接诊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若按瘀血论治,常觉疗效不显著.而从血痹论治,选用黄芪桂村五物汤加味治疗,常获得显著疗效,兹浅谈体会如下。1病因病机周围神经损伤常因肢体外伤后而导致,其临床表现多为受伤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以及因神经损伤后造成的神经营养不良性改变。此病症多属外伤后气血瘀滞、营卫失和、筋脉炎养,导致肌肤麻木不仁,甚至疫废不用,这种病症与“血痹”的病机十分相似。2辩证要点张仲景检医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对血痹证作了说明:“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相似文献   

5.
地中海贫血是单基因遗传病,发病率高、危害性大、致残率高,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吴志奎教授根据中医"肾藏精、生髓"及"精血同源"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提出"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理论,并始终坚持运用"补肾益髓生血"法治疗地中海贫血.研究证实益髓生血颗粒可通过改善患者造血功能、减轻红细胞损伤与破坏等发挥治疗作用,可减轻患者贫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6.
中医"心生血"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渊  黄秀深  周训伦 《中医杂志》2005,46(3):163-165
"心(脉)生血"理论属中医五脏生血理论之一,具体包括"心体生血"和"心脏生血",并通过"化赤"、"血精生血"、"协助其它脏腑生血"等3个方面发挥生理作用.其病理表现为"心血虚证"、"瘀不生新证".在治疗上,心血虚证可选炙甘草汤等;瘀血在经,不生新血,可选生化汤等;瘀血在络,不生新血,可选大黄虫丸等."心(脉)生血"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中的内皮细胞分泌造血生长因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等理论相关.  相似文献   

7.
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是肿瘤治疗中常见不良反应,甚至是部分化疗药物的剂量限制性毒性,这些神经毒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理功能及生活质量.不同药物对感觉损伤程度不同,严重时会影响肢体功能.部分神经损伤不能恢复,能恢复的神经损伤往往也需要较长时间.目前尚无防治神经毒性的有效药物.气虚血瘀寒凝是外周神经毒性的中医学基本病机.以通络温阳、益气活血为基本治疗原则,采用中药泡洗,同时注意选用虫类药物、芳香类药物,以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对化疗引起的外周神经损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钱佳佳  王凭  胡斌 《中医药导报》2019,25(12):136-137
在常规综合疗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基础上,结合穴位及运动点刺血疗法,治疗晚期重度周围神经损伤患者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气随血脱”和“血脱益气”是中医临床不失时机治疗猝暴出血理论指导的圭臬。下从气血阴阳、以气为本、气血生固、先贤应用等有关文献资料加以归纳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0.
郭红健  刘红  马琴 《北京中医药》2009,28(8):625-626
目的 通过以经颅多普勒仪测定"通督止晕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流量的改善情况,试图寻找一种简单易行且疗效快速的治疗新途径.方法 以9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前后均以经颅多普勒测定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督止晕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传统针刺疗法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方面,"通督止晕法"明显优于传统针剌疗法.  相似文献   

11.
更年期崩漏临床最多见,轻者影响工作、生活,重者严重威胁更年期妇女的健康,甚或引起休克厥脱.笔者近年采用更血宁汤治疗更年期崩漏 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试论脏气对血运的双向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传统血证理论基础上,归纳分析了脏气对血运具有推动与固摄的双向作用。认为血证的发生与脏气虚实、双向作用失调有关。脏气虚对血运的影响:若以推动不足为主则见瘀血,若以固摄不足为主则见出血,若两者均不足则出血与瘀血并见;邪气盛、脏气实对血运的影响:若以推动太过为主则见出血,若以固摄太过为主则见瘀血,若两者均太过则出血与瘀血并见。故血证的辨证当以脏气虚实、双向作用太过不足为纲。在治疗上,就应以调整脏气对血运的双向作用为原则,通过调整脏气对血运的双向作用,而达到止血或活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热人血室"最早由汉代张仲景所提出,后人根据<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的条文,提出了"热人血室"的种种理论.关于热人血室争论最多的是何为血室.通过对汉代以来的文献分析,表明血窒即子宫,其生理功能与冲脉、肝脏密切相关.热入血室也当为女子所特有之疾病.探讨了热入血室的病因、病位、病理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热入血室属于现代医学的急性盆腔炎和产褥感染的范畴,治疗这些疾病时可参考热入血室的治疗方法.现代疗法以小柴胡汤加减为主.  相似文献   

14.
初探"女子以血为本"在中医药延缓衰老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讨论"气血失和"学说在中医药延缓衰老中的重要意义及"女子以血为本"的中医学女性生理特点,揭示其内在联系,提出女性在中医药抗衰老中要侧重养血活血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5.
介绍李定祥教授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的思想运用中医药治疗下肢水肿水瘀互结证的经验。李教授认为医圣张仲景曾提出"血不利则为水"思想,为水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临床自拟活血利水汤从血、气、水论治,随症加减,取得良效,并附典型案例1则,以期对下肢难治性水液代谢障碍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多见的原发性头痛,由于环境污染、精神因素等原因,近年来患病率日趋升高,常规西医治疗疗效常欠稳定且易产生依赖性,致本病迁延难愈。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基于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了血浊理论,认为浊聚络损是此病的基本病理状态,浊及肝胃,气机逆乱等原因易引起偏头痛急性发作,提出“清化血浊”为偏头痛的基本治则,并且依据病理因素不同,总结出行气化浊汤、祛痰化浊汤等有效方剂,广泛应用于偏头痛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血痹是针灸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因气血不足、感受风邪所致 ,以肢体局部肌肤麻木为主症 ,发病年龄不限。笔者从 1995年 5月~ 1998年 10月 ,采用围刺加拔罐治疗本病 52例 ,疗效满意 ,同时设对照组 30例 ,进行疗效比较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 52例 ,男 14例 ,女 38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78岁 ;病程最短 2个月 ,最长 5年。以膝关节顶部上方或外方最多见 ,单腿 4 8例 ,双腿 4例。对照组 30例 ,男 9例 ,女 2 1例 ;年龄最小 35岁 ,最大 73岁 ;病程最短 2个月 ,最长 4年。症状部位左膝关节上方 2 2例 ,双腿膝上方 8例。2 治疗方法2 …  相似文献   

18.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从气血角度对冲脉的生理、病理、临床治疗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对古人关于冲脉的认识进行了点评.首先,以古代哲学关于气的认识为着眼点,从气的角度认识冲脉,并探讨了冲脉与宗气、元气的关系.其次,从冲脉为"血海"方面探讨了冲脉与胃的关系.最后,从临床角度探讨分析了"气本血用"观对治疗冲脉病证的指导意义,并对叶天士、张锡纯关于冲脉证治特点做了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哈尼族验方"莫那奇"对大鼠脑出血(ICH)后神经缺损体征及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阳性细胞数的干预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莫那奇组各10只,以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ICH模型,以Berderson评分法对其神经缺损体征进行评分,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干预后BDNF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莫那奇组大鼠神经缺损体征有一定程度恢复,脑组织BDNF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基本无阳性表达细胞。结论:哈尼族验方"莫那奇"促进神经缺损体征恢复和脑组织中BDNF阳性细胞数的增加可能是其治疗脑出血后神经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腓总神经又称腓神经或腘外神经,来自4、5腰神经和1、2骶神经前支的后股,在大腿下1,3处,从坐殷神经分出。腓总神经损伤多见于腓骨头处外伤、骨折、石膏、或夹板固定不当等压迫所致,肌肉注射所致的腓总神经损伤并不多见。近年来,笔者用按摩配合水针的方法治疗肌肉注射所导致的腓总神经损伤,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将10例儿童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